深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

时间:2022-11-25 04:16:00

深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异常增生性疾病,机制不清,治疗效果差。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间应用CA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24例,其中中危组(中危I+II)14例,高危组1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28~76岁(中位年龄52岁)。诊断标准按照2001WHO分型:RAEB-I4例,RAEB-II10例。MDS应用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进行预后危险度分组:中危I组10例(均为RAEB-I,3例伴+8,7例为正常核型);中危II组4例(2例RAEB-I,其中1例伴7q-,2例RAEB-II,其中1例伴+8,2例为正常核型);高危组10例(均为RAEB-II,1例伴+12,3例为复杂核型异常,1例伴+8,5例正常核型)。治疗前外周血细胞计数,19例全血细胞减少,5例两系减少。白细胞计数(0.4~8.6)×109/L,血红蛋白(45~110)g/L,血小板计数(8~156)×109/L。

1.2治疗方法24例患者均接受CAG化疗方案,具体如下:阿克拉霉素(ACR)10~14mg•m-2•d-1,于第1~4天,第9~11天或6mg•m-2•d-1,第1~8天或第1~14天静滴;阿糖胞苷(Ara-C)10mg•m-2,于第1~14天皮下注射,每12h1次;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μg•m-2•d-1,于第-1~14天皮下注射。当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时暂停G-CSF。完成1个疗程后评估疗效,治疗失败患者则退出观察,有效者继续接受1个疗程治疗。

治疗期间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当体温≥38。5℃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血培养及分泌物培养,及时应用抗生素。同时加强支持治疗,血红蛋白(Hb)≤80g/L时予以红细胞悬液输注,血小板(Plt)≤20×109/L或有出血表现时予以血小板悬液输注。当血常规恢复或停止化疗2周复查骨髓(平均时间为化疗结束后15。6d)。

1.3疗效判定:MDS疗效判定依据国际工作组(IWG)2006年MDS疗效修订标准。

1.4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AG化疗方案,临床有效18例(占75%),其中完全缓解(CR)9例(占37.5%),部分缓解(PR)10例(占41.7%),5例进展为白血病。粒细胞最低中位数0.8×109/L[(0~1.6)×109/L],血小板最低中位数13×109/L[(1~26)×109/L],多出现在治疗后5~10d。化疗期间出现消化道反应轻微,发生恶心9例,胃纳减退5例,未见呕吐现象。3例谷丙转氨酶(ALT)在化疗后轻度升高,其余患者未发现肝功能的损害。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心、肾功能的损害。治疗期间输红细胞平均为6。2U/人,每次为2~4个单位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平均为3个治疗量/人,每次血小板1个治疗量。有5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或骨髓抑制期出现发热,持续时间平均为7d(2~13d)。3例出现咳嗽症状,其中1例痰培养白色念珠菌,1例痰培养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2例无明确感染灶及病原菌感染,但经抗生素治疗后所有患者体温均正常。

2讨论

中、高危MDS迄今尚无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案。本研究中的MDS属IPSS中、高危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差,易于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而MDS患者往往年龄偏大,化疗耐受性差,其中不少患者常难接受强烈化疗,目前虽有各种探索性治疗方案的报道,但其疗效尚不确定。G-CSF可通过促使G0期恶性克隆细胞进入G1期,增加暴露于化疗药物下的时间,促进Ara-C和ACR对恶性克隆细胞促凋亡作用,杀灭恶性细胞克隆;ACR在杀灭恶性细胞克隆时基本不受多药耐药(MDR)的影响且对心脏毒性作用较轻。低剂量的Ara-C、ACR和G-CSF有诱导恶性细胞分化的作用。自Yamada等于1995年首次报道用C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性白血病(AML)获得83%的CR率以来,CAG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复发、难治、低增生及老年AML等的治疗。由于MDS和AML的相关性,中、高危MDS增多的原始细胞为恶性克隆细胞,一般向髓性白血病转化,故CAG方案可能同样适用于中、高危MDS。已有研究表明,CAG方案能有效治疗中、高危MDS。我们用CAG方案治疗24例中、高危MDS患者,CR率达37.5%,总有效率达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