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社会服务路径探究

时间:2022-09-10 02:54:10

药学专业社会服务路径探究

摘要:社会对药学专业的需求不断加大,然而药学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严重不足,教育因素成为了制约药学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瓶颈。因此,必须从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创新能力、师资队伍以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寻找路径,探索药学专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关键词:药学专业;社会服务;路径

1、引言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目前,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已经逐渐成为一所高校的综合地位和软实力的评价指标。尤其是作为一门新兴专业的药学专业来讲,药学专业社会服务的现实需求十分迫切,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等原因,药学专业并没有满足社会实际需要,没有发挥新兴专业的应用作用,因此,如何探索适合的社会服务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国内药学专业的发展重点一直集中于普及基层医疗服务和在高等诊断技术领域开展深入研究,而对药学专业服务方面的关注则很少,投入的财力与物力也十分有限。这种情况导致国内的药学资源明显不足,在人才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缺口[1]。

2、药学专业的社会需求

随着世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重视,药学专业成为最具生命力的朝阳产业,药学专业的服务性能日益凸显,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2.1执业药师的社会需求。我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25条规定:“药店经营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应当配备执业药师”。据统计,我国现阶段的药店数量与执业药师的数量仍不成比例,按照发达国家关于执业药师的数量比例要求,我国药学专业的社会需求量缺口是巨大的。2.2GMP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根据新版。GMP的相关要求,制药企业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呈量化趋势,具有药学专业技能、能解决生产中现实问题的技能型人才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新版GMP的全面实施,对药学专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能够满足现代制药企业需求的药学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3药品营销人才的社会需求。药事营销在药学专业建设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高校自身对其重视程度就不够,实践中,往往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才从事药品营销,由于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不能有效满足药品营销的需要。同时,药品营销人员往往扎堆儿于大中型城市,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药品营销仍处于真空状态。2.4高端药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高端药学专业人才指从事药学专业教学、科研、新药研发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虽然每年药学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医药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迫于就业和经济方面的压力,甘于从事研究的人才大量流失,导致我国高端药学专业人才的短缺。2.5药品监管人才的社会需求。由于党和国家对医药领域的重视,并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亟需大量的专业人才充实到药品监管领域。药品监管是一个专业性大于管理性的领域,监管者必须同时具备药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法律、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监管工作,这样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可谓凤毛麟角。

3、药学专业服务社会的现状

通过文献研究以及笔者的调研,我国药学专业的社会服务需求缺口大,但是,药学专业的人才储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处于初级状态,药学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高,然而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后发展前景黯淡,在工作岗位不能发挥专业技能,远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服务的需要。笔者对所在学院的近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和调研,毕业生的就行去向主要分为4个方向:科研方向占20%左右,主要在研究所、药厂的研究部门,其中包括考取硕士研究生,从事药物的研发工作;药剂师占20%左右,主要在药剂科,从事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药检人员占10%左右,主要在药检所从事药物的质量鉴定和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生产、销售方向占45%左右,主要在医药贸易公司或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生产、流通及国内外贸易等;其他就业方向占5%左右。从以上统计和调研可见,现阶段,我省乃至东北地区药学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结合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第二层级现状,药学创新能力欠缺,仍处于仿制层面,药学专业社会服务缺乏有效的路径和载体。

4、制约药学专业社会服务的教育因素

影响药学专业社会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造成现阶段药学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也是多因一果,现就高校教育供给因素进行剖析:4.1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我国高等教育模式长期沿袭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虽然进行了高等教育改革,但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历史惯性一直影响至今,在进行高等教育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中,又受到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和影响,造成了当今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趋势。药学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具有明显的现代性和工业性,同时,我国传统中医药作为民族瑰宝也需要继承和创新,这些因素对药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2药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方法陈旧。绝大多是药学类院校、专业的教学内容,仍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药学专业教学的主阵地,实践教学的比例在近几年虽有提升,但是,与理论知识的比重仍较低,加之部分药学类院校、专业受到办学硬件条件的限制,实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实验课成为示范课、可观摩课,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严重不足。此外,由于传统教学内容的限制,导致了教学方法仍旧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仍大行其道。4.3药学专业的创新意识、能力不足。药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半的人数要从事药物生产、新药研发等相关工作,因此,专业技能决定了学生毕业后能“飞多远”,创新能力决定了学生毕业后能“飞多高”。药学专业院校、专业作为药学人才的培养基地,不仅肩负着传授专业知识的重任,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满足药学专业社会服务的需要[2]。药学专业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灵性和创新性,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需要开设大量的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但是,限于各种原因,验证性实验成为了实验课的主体,偶有的“挑战杯”“大创”等创新性实验也被少数学生唱主角,导致药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因此,不能满足药学专业的教学、研究需要,造成高端药学人才的储备严重不足。4.4药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在理工科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导师的平台决定着学生的能力”的现状。一些新兴药学专业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一些刚毕业的博士甚至硕士就直接走上讲台,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尚待提高,却去指导学生,导致科研领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也是制约研究成果转化的瓶颈。更有甚者,为了应付新专业的评估,强行开设药学类课程,部分教师“现学现卖”,严重违背了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制约了药学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4.5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乏力。药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实践教学也是理工类学科的主要教学形式,但是,笔者所在的学院乃至我省药学类院校、专业,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乏力问题。大多数校外实践基地都形同虚设,校外实践基地个数成为高校专业评估的填表资源,或者成为企业的招牌,即使校外实践基地这正接纳学生实践,限于各种客观因素,校外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往往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

5药学专业社会服务的路径探索

5.1顶层设计。充分认识药学专业的专业规律和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上,既要符合客观规律,又要深入挖掘特设和优势,将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精华有效融入现代药学专业建设中去,瞄准社会对药学专业的客观需求,做好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药学专业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药学专业的培养定位作出选择和调整。有的可以侧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有的可借此机会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3]。5.2创新药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方法。以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为契机,紧扣高校专业评估要求,不断加大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加大药学专业建设的投入,改善实践条件和环境。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改革实验,还原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启发式”“研讨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3以创新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笔者具有多年指导学生“挑战杯”“大创”等创新项目的经验,并多次获得省级奖励。实践证明,创新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和载体。首先,创新项目从文献综述,到选题确立与实施,全过程都需要参与者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对于药学专业领域的选题,新药的设计、合成、结构鉴定、活性筛选、合成工艺优化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对参与者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环节[4]。其次,创新项目与验证性项目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这对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都是一种考验和锻炼,通过进行创新项目实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再次,创新项目是一系列研究的综合体,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无论是实验的操作、样品的送检,还是数据的处理、成果的撰写和申报,都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因此,创新项目是培养学生团队协助意识的有效途径[5]。5.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引、育等多种方式加强药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从校门到校门的硕士、博士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参与企业及相关单位的实践经验,不了解社会所需,导致社会服务经验不足,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弥补这一不足,还能充实新建药学专业院校的专任教师人数不足问题。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将企业切实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与高校药学专业教师之间的科研成果有效对接,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更高的平台,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上”,为高端药学专业人才提供储备。5.5积极搭建校外实践基地平台。按照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要求,其实落实校企合作,开展多种模式的合作形式,积极探索理工类专业,尤其是药学专业的“厂中校”“校中厂”合作模式,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第一线,按照岗位要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经验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实现学生实训、实习、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极参与企业生产线建设和相关资质认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定期为企业员工提供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6]。实现药学专业院校、企业、学生之间的融合发展,切实提高药学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能力是衡量专业乃至高校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的重要社会职能。药学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是一个综合性评价体系,需要各方协调配合,仅解决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进行人才培养自身建设方面,仍需要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例如:在学科建设之外,还可以积极探索药学专业师生走进社区的社会服务途径,送“药”进农村、工厂,合理用药宣传与药物基本知识普及等。这些也是药学专业服务社会的路径和形式。

参考文献:

(1)牟忠臣.浅谈药学资源的社会需求与合理配置[J].生物技术世界,2014(08):98.

(2)苑娟、徐青青、杨欢欢.依托创新项目提升药学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79-80.

(3)王兴、马超英、闫智勇.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6(09):64-65.

(4)侯桂革、王春华、孙居锋.规范实验操作深化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17(1):47-49.

(5)侯桂革、刘岩、丛蔚.医学院校药物化学创新项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体会[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3):377-380.

(6)汪荣斌、谢强、马波、黄丽萍.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社会服务平台构建与实践[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155-157.

作者:潘昌伟 余声 李娜 熊晟楠 刘畅 刘彬 王新 单位:1.辽宁大学药学院 2.辽宁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3.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