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研究论文

时间:2022-02-26 09:03:00

博物馆研究论文

回溯:

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就注意寻找保存珍品奇物。在古代希腊,也有这样的专为收藏宝物的机构,它是一种专门保存版画、珠宝、王室的旗帜和权杖以及其它珍贵饰物的收藏机构。这种宝物库在欧洲其它的国家也有发现。随着收藏内容的扩大,原来一些宝物库逐渐使用了当时流行的拉丁文FllHfi~Llln。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在不同的地域,宝库和博物馆两种不同名称同时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一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时代的转移和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改了名称并扩大了规模的博物馆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宝物库,终于成为今天流行的为广大群众开放的博物馆。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末l8世纪初才出现的,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收藏家。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8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在中国:“博物”作为一个词,最早在《山海经》就出现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我国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词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公益性成为它的首要职责。

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倡议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经有关单位协商,确定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革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作为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发起单位。1980年7月,8个发起单位的负责人在北京开会,决定先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筹备委员会。同年l0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中国博物馆学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会,会上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国博物馆学会章程f草案)》,选举产生了中国博物馆学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博物馆学的研究和学术活动,提高博物馆的业务和学术水平,开展国际间博物馆学术交流活动,增进同国外博物馆工作者的联系,扩大博物馆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从客观上讲,在当今社会,了解一个地方的志事和历史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化的标识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学术的角度看,这是渊远流长、烟波浩渺的历史的重要学术见证;从宏观分析,这是维系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精神纽带。博物馆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拥有非常深远和现实意义。

分类:

一般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专项博物馆五类。

1.艺术博物馆,包括绘画、雕刻、装饰艺术、实用艺术和工业艺术博物馆。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艺术的博物馆包括进去的。有些艺术馆,还展示现代艺术,如电影、戏剧和音乐等。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有卢浮宫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

2.历史博物馆,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在考古遗址、历史名胜或古战场上修建起来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秘鲁国立人类考古学博物馆是著名的历史类博物馆。

3.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容涉及天体、植物、动物、矿物、自然科学,实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巴黎发现宫等都属此类。

4.专项博物馆,包括露天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乡土博物馆,后者的内容涉及这个地区的自然、历史和艺术。著名的有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斯坎森露天博物馆等。

5.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科学中心和天文馆以及图书馆、档案馆内长期设置的保管机构和展览厅都划人博物馆的范畴。

现实:

笔者曾在国外学习考察多年,博物馆在那里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精神的一种寄托。每当劳累困顿、迷茫无助之时,总要找一个适当的博物馆聊以慰籍。那是一种与伟人直接的沟通、交流与对话,那是一种圣堂中的自我融化,那是艺术家唯一一片纯净的天空,那里可以让自己的时间与思绪肆意的流淌、徜徉、放逐。一种吸氧的惬意,一种原始的满足,一种本性的回归,一种难以形容的、不可替代的、义无反顾的追逐……

可在国内这种感受不知为什么没了踪影?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在普通市民的眼物馆只是站在街边的一座或美丽、或庄严的建筑,每天都可以从它身边经过却没有走进的欲望。想来自己也是这样,已经记不清何年何月曾去过历史博物馆。久远的历史、凝固的建筑、众多的馆藏,受尊崇的大师,在不厌其烦的重复、尽可能的标榜,以命令、说教、吆喝口号等多种传达方式,向人们展现那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为珍贵的、“一成不变”的收藏。中间隔着薄薄的玻璃,却让我们感到我们和他们的距离是如此的遥远。远到彼此成为遥不可及的陌路。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原因何在?

1.承办者对博物馆文化地位、科学性及时代特征的重视理解和把握不够。

当代博物馆不应当只是一个单纯的国民文化补习、怀古思今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获得知识、接受熏陶、收获启迪当然不可或缺的,享受幽雅、体验静谧的文化氛围也是必不可少。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气氛中调整一下工作状态、缓解一下现实压力和放松一下绷紧的心弦,将是博物馆的时代主题。如今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主要靠文物的陈列、图片的展示、视听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完成的。理解特定的博物馆学术性质,按一定的文化秩序组织编排,灵活的分寸把握装饰语言、客观独特的视角阐述,寓教于乐,从而满足当代人对知识的渴望、往事的回顾、情感的抚慰、信仰的寄托之需要。从而达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和对话。这已经成为当代博物馆建设的时尚标准。

2.策展的起点、原则方向偏低。

现在是个艺术泛滥的年代,但凡属“视听”范围都应该是艺术的,也许将来会涵盖所有主题方式的表达。艺术的表现,将是全民的、全方位的,但也应当清楚——起点较低,略显嘈杂。2007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社会变革与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博物馆自身陈述、展示方式的新要求。200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MuseumsandUniversalheritage已将世界文化遗产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世界文化的全球意识已经提上当今博物馆工作日程。这为我国新兴的博物馆事业指明了方向。

3.策展能力有限。

有限的场景,浩瀚的世界文化遗产,不断标新立异的展示手段,无法限制的文化发展,与时俱进的文化饥渴等等,都对我们的策展能力提出空前挑战。专题性场馆的出现让人找到了文化的切入点,目不暇接、光彩照人的表现手段终于找到了具体实际的内容,这就是笼统意义上的文化软着陆。充分利用现有的、发达的展出形式,来表达有限地、具体的内容,让人们体会到一次难得的自信。于是我国地方主题性博物馆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清晰地脉络,详实的内容,该赋予怎样的创作理念,理念与现实的文化冲突和分寸把握这是考验策展人艺术造诣和功力的时刻。

4.把经营理念要提前纳入设计理念之中。经营理念中有一项是“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相对稳定,展出形式就成了众矢之的,日常我们对“形式”的理解,皆局限于“形式”自身的花样翻新。一张口就是“声、光、电”,时尚和流行什么的。对展示“有效期”的忽视,对成本的制约,对秩序美守则的自身循环,对主题文化的分寸把握,时刻做到“被需要”,随时把握文化品位与分寸。在展出形式被确定而后的相对固化的情况下,还能够拥有足够的形象可变区间。努力开发“更新”的内循环。操守细则的制定,专业团队的建立。是该理念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

5.功能的“动态”拓展。全面扩大“文化”的主体身份,充分认识、把握场地客观存在的现实意义,拓展自身展示能力。在不改变自身基本性质的前提下,强调功能空间的意义上的大幅度转变。例如:大型阶段性展示;音乐会;大型图片巡回展等。

6.设计者文化经历与底蕴不匹配。

结束语

人类公共环境是一个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形象舞台,是一个与地貌、种族、传统、生态、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立体系统,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来对待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是人类优化生存状态、标榜自我存在、炫耀文明程度的又一个重要标识。回溯社会历史的发展,着眼于现在公共文化艺术特点与发展脉络,浅析博物馆、公众人群、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进而探讨博物馆产生的综合艺术氛围和文化影响。是我们今天主要探讨的方向。

另外我们应当清楚,博物馆其实质是社会的价值观念的现实取向,是意识形态下的文化疏导与传播。那看似静止的画面和尘封的物品,那幽静的空间,空灵的感受所形成的浓厚的文化氛围.看似为理想的精神净土,其实是逃不过整体社会意识的控制和影响的。它也将无一例外的履行一个社会成员的义务与责任。博物馆允许有自身的、独特的变化空间和文化追求,其实“多样性”这正是社会文化综合的风尚标识和导向。在一个城市的中心地带,以文化艺术的方式,慢慢地释放,静静地融化,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马钦忠.公共艺术理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论文关键词:文化与存在辉煌与历史现实与生存艺术和表现灵活与拓展

论文摘要:从博物馆的历史、类别和现状入手,结合我国当前的博物馆建设与展示设计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