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手段与作为价值民主论文

时间:2022-08-13 08:42:00

作为手段与作为价值民主论文

摘要:俞可平教授的《民主是个好东西》这篇文章的发表,引发了政治学人和公众对“民主”的热议,但是“民主”作为手段还是价值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深思,而这又是中国民主化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重要的课题,因此首先要厘清几个有关于作为价值的民主的概念、概述民主作为手段还是作为价值的区别,进而才能分析民主作为价值在中国的缺失的原由,以及提出如何践行民主的价值信念。

关键词:手段;价值;民主

说到“民主”,可能我们会下意识地与“直接选举”、“权力监督”和“公民参与”等概念相关联,但是我们对于民主到底是手段抑或是价值却不甚明了,甚至不想去明了,因为我们想当然地把民主看成是手段与价值的统一,至于说“好东西”是手段还是价值则不去深究了。

一、对几个概念的思考

1.工具性价值与价值

民主的工具性价值,比如有利于反对独裁和制约权力,有利于集思广益和正确决策,有利于促进平等和扩大自由等,但此作为工具的价值不同于我们所要讲的民主的价值,作为价值的民主其实是一种目的,不能把民主的工具性价值凌驾于民主的目的性价值。

目的性价值是主体设定其对自身生存、发展有肯定意义和关系的目标、目的、归宿,它表征人们对自己生存发展的究竟方向的体悟。工具性价值则是为着实现目的价值而采用的手段,它包括为目的价值服务的方式、方法和中介系统等。目的性价值只有通过工具性价值才是可能的、现实的,因而工具性价值常常有比目的性价值具有更大的优越,这种情形往往导致工具性价值的目的化和中心化。工具性价值的目的化和中心化又会导致迷信、异化、偶像崇拜,强化人“自己造成的不成熟状态”[1]。民主本身也是一种政治价值,就是说也必须把民主作为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来追求。

2.广义的民主

“民主”不应只是理解为作为国家形式的民主,如果这是从民主的狭义上来看的,“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2]那么,我们应该从民主的最广义上来看待,“通过给不同意见提供表达机会而进行合作,其理由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不同意见的表达不仅是他人的权利,而且是丰富自己人生经验的手段,是民主的个人生活方式所固有的内涵。”[3](注:Dewey,“CreativeDemocracy-theTaskbeforeUs”)

如果我们把民主囿于政治范畴的狭义框架中,就会忽略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概念,忽略了从广义上和本质上对民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社会管理目标、信念及形式的研究。

3.民主与自由

在许多论述中,自由被当做是民主的最终目的,这种观点认为自由高于民主,民主只不过是实现自由的一种手段。在具体历史展开中,民主与自由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如果我们把自由当做一个目标,似乎民主就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了,这是一种下意识地把民主作为工具的思维方式,事实上,从民主的工具性价值来说,也不能证明民主是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历史告诉我们,从专制政制也可以实现自由主义。而且,从专制政制之路到自由主义,与从民主政制之路到自由主义,究竟那一条近些和容易些,这实在有待历史的社会学同政治科学合作来研究以得结论。复次,我们说民主政制似乎自然是实现自由主义的方式,这也并不表示经由民主政制的方式有而且只有得到自由主义的结果。……同一民主制的方式,可以用来实现自由主义,但是未尝不可以用来实现‘专制’。所谓‘民主专政’已经不算是新闻了。”[4]

4.民主与暴政

在对民主的价值追求中,人们往往在政治实践中遭遇“民主暴政”的问题,即大众以民主手段产生的政府蜕变为奴役大众的毫无节制的专制政府,也有的称之为“从平民主义向专制主义的蜕变”,古代许多政治学家就认为民主不是一种好的政体,甚至把它等同于暴民政治,这样的情况真是屡见不鲜。那么,我们还要追求民主的价值吗?甚至乎,我们还要追求民主的工具性价值吗?

其实,这是一个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公共权力对私人领域的干预被视为非法,不是因为民主被排除在私人生活的领域之外,而是保障私人生活领域个人平等的权利和自由乃是民主题中应有之义。”[5]民主的价值本身就孕含着对权力的限制,“个人的基本人权”就是多数决定的底线,多数可以决定许多公共问题,但是涉及侵犯个人的基本人权时就是它的界限了。这种对权力的限制还有很多,比如“民主政制不能违背它所在的社会文化之道德价值,伦理规范,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4]

二、民主价值欠缺的原因分析

1.先天缺陷

“民主”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是没有的,随着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和西学东渐,我们才慢慢地了解了”德先生”,近代以来,在以“救亡图存”为时代使命的中国人看来,民主更像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价值信念,即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为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和进行阶级斗争的需要,民主的手段价值也比较突出。

在100多年的民主革命斗争中,我们基本是以推翻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为目标,因而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始终贯穿整个近代时期。可以说,包括思想的启蒙运动,都被看做是救亡图存的手段,更不用说是“民主”,先进中国人将西方民主政治作为救国的良方,把民主仅仅看做是实现民族解放的有效工具,从戊戌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成立,甚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不充满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

2.信仰制约

民主的价值所具有的先天缺陷并没能引起先进中国人的注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误解。在1957年曾说:“民主这个东西,有时看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6]他批评那些把民主作为目的的意见,是要求“抽象的民主”。

在封闭的、一元化意识形态信仰的社会环境中,对民主的实行“理性分析”替代了对民主的信仰,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的这段时期里,正是由于我们摒弃了民主的价值信念,仅仅从工具性价值的层面上去理解民主,结果不仅在观念上陷于狭隘和片面,而且在实践中疏于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由此造成了严重的恶果。“如果不能对民主作出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不能将民主与中国自身发展需要相联系,民主不仅不能实现,反而会成为专制政治的附属品。”[7]

三、践行民主的价值信念

首先,为什么我们要讨论民主作为价值这个问题?通常来说,如果价值成为争论的问题,必定与时代的价值迷乱和价值缺失有关,当下的时代崇尚消费、个人、享乐等,价值信念的根基丧失或迷乱,甚至出现了价值功利主义化的倾向。民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之一,民主的价值信念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之义。既然民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那么任何一方的偏颇对民主来说都是有害的,都不能践行真正的民主,也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了。

其次,践行作为价值的民主这一信念时,人们更多的是着眼于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或者政治权利的表达,但这种参与和表达的实质是一种利益表达,也即对不同利益关系表达的一种尊重。这样看来,通过民主来表达利益就是要以社会结构的某种变化为前提,因为民主所要表达的利益,归根到底是个体的利益。虽然说对于民主的价值追求,应该看重人的主体感受和精神需求,毕竟自由和平等更多的是人的先验体验,但“正是在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基础上,才形成民主运作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政治土壤。”[8]

再次,要践行民主的价值信念,还要建立对民主的信心,而这种信心,实质是对人的信任。“在杜威那里,民主是一种关于人的信念或信仰,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信仰。信奉民主也就是相信只要具备了适当的社会条件,所有的人都会具有理性判断、思考和行动的能力。”[9]当然,对人的信任并不意味着把信任当作唯一的目的,也不等同于毫无保留地信任每一个人,而是相信民众有能力、有理性去实践民主的价值,这样的一种信任——既有充分的信任,又有清醒的认识,是对民主价值的最好实践。

四、结语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越来越成为中国式社会主义的成败关键,民主政治的改革面临着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的发展的巨大压力,俞可平教授的《民主是个好东西》这篇文章所引起的人们的热议,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期待,但“民主是个好东西”并没能明确民主是手段还是价值。

如果认为或者强调民主是手段、工具,就会使公共权力的失去制约,“否认民主的目的性,必然导致民主建设的可有可无。而民主作为手段,一旦与作为目的价值追求相背离,就难免沦为专制独裁者手中的玩偶。”[10]而认为或是强调民主是价值、目的,我们又必须防范“至善论”倾向的危险,因为一味的积极的民主参与,民主成为无序乃至泛滥,使公共权力失去权威的作用,其后果是我们的底线不保,个人的基本权利被侵犯。

西方现代民主制度以社会利益结构为根基、以制度化为实现,但更重要的是对个人、个体权利的社会地位的深刻体认,在这个土壤中所生长出来的民主信念,便保有了对民主作为手段或价值的清醒认识。“民主是个好东西”这个命题,不仅混杂了二者的界说,亦是夹杂了不可言说的心情。但我们更相信,这是渐进式民主政治改革的有益探索,这种信任和宽容,才能为中国今天的政治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美堂.从中西文化模式的差异看中国的启蒙[J].天津社会科学,2001,(6):22-27.

[2]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0.

[3]孙有中.杜威对美国资本主义出路的探索[J].美国研究,1999,(4):35-38.

[4]张斌峰.殷海光文集:第1卷[A].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66-174.

[5]王寿林.试论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价值[J].浙江学刊,2001,(6):43-45.

[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12日).选集:第5卷[A].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8.

[7]张凤琦.民主再认识——对建国以来民主建设的几点理论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9-13.

[8]李景鹏.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政治变迁[J].探索与争鸣,2002,(2):9-10.

[9]徐贲.承诺、信任和制度秩序——当今中国的信任匮缺和转化[J].当代中国研究,2004,(4):38-50.

[10]张彦玲.民主也是目的[J].学习月刊,200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