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研究论文

时间:2022-02-22 02:43:00

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研究论文

一、公司债权人保护的概述

(一)债权人利益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公司债权人是拥有债的法律请求权人。公司法中的债权人包括自愿债权人与非自愿债权人。自愿与非自愿债权人都是拥有法律请求权的主体,但是他们基于股东有限责任而受到的影响程度却可能是不相同的。

其次,债权人的利益优先于股东的利益。债权人应受保护是维护社会秩序之所需。契约之债通常由人们自愿的承诺而产生。履行自己许诺的义务,不仅代表着社会对个人或者各类主体自主地位的尊重,而且代表着个人或各类主体自由交往的权利。同时意味着应对自身自主自由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任何契约之债的不履行,都是对社会这一理念的伤害。都将带来社会秩序的破坏,因而契约之债应受保障,契约债权人的利益必须得到偿还,这是任何社会必然所提倡的。至于侵权之债,本以给他人造成损害,由侵权人弥补损害,恢复被破坏的社会正常秩序,使债权人利益获得法律保护不容置疑。而在公司法中,债权人与股东相比较而言,其利益还应得到优先的受偿与保障。法律之所以做出如此制度设计,是因为债权人实际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只有通过优先受偿的法律手段,才能够体现对这一弱势地位的最佳补偿或法律平衡功能。

最后,债权人因有限责任制而处于有利与不利的双重境地。在人们一般的认识中,股东有限责任制在有利于股东的同时,却不利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甚至将股东利益的实现与债权人利益的损害作为股东有限责任必然产生的结果。它只能满足股东进一步的牟利欲望,而对债权人却只带来永恒的灾难。事实上,有限责任虽然的确给债权人带来不利和损害,但同样给债权人带来有利处境。

(二)债权人利益保护的价值与功能

公司法是以规范公司的设立、组织、活动和解散为主要内容的法律。通过对公司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规定,确立了法人财产权,赋予公司独立的人格和法人地位,明确公司和股东相互的权利义务边界,廓清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确立了股东有限责任。各国公司法均以公司为轴心,确立了一系列关于公司设立、运行和解散的机制,可以为公司参与者各方行为提供必须遵循的准则,为维护参与者各方利益提供必要保障。民法或普通法对债权人面临的这种来自公司股东和管理者侵害公司利益的风险无能为力,公司法强制性规范相比之下体现出保护债权人的优势。既然风险来自于公司股东和管理者,而作为规范公司组织与行为的公司法,可以通过加强股东及管理者在公司设立阶段、营运阶段和清算阶段的责任或赋予债权人相应权利,为债权人利益提供可*保证。如自现代公司法以来所确立的公司事务的公开制度、公司资本维持制度、股息分配正当法律程序制度、股票回购的禁止规范、合并、分立时候的提前清偿和担保责任、债权优先权原则、清算规则等措施,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可以始于公司设立之际,贯穿于公司营运之中,终于公司清算结束之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法保护债权人利益措施不断推陈出新。当代各国公司法在遵循公司债权人传统保护方式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拓展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途径。其中基于股东有限责任的突破而建立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以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司法通过判例的方建立起来的董事对债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制度最具有代表性,成为公司法保护债权人利益新的发展态势,其取得的现实成效,日益证明公司法对保护债权人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二、公司债权人保护的主要制度

(一)资本三原则

新《公司法》在资本制度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确定了折衷资本制的原则。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一人公司除外)均采取折衷资本制,新公司法不再采取注册资本一次缴齐的制度,而是规定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这一规定在于既保证公司启动资金的真实投入,又可以避免资金的闲置,同时公司可在规定期限内根据经营发展的需要要求股东缴足其余股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现行公司法规定的公司需要增加资本时必须通过增资方式办理的繁琐手续。第二,大幅度降低公司设立时对于注册资本的最低数额要求。新《公司法》取消了现行公司法按照公司经营范围区分最低注册资本数额的规定,将原来从10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最低注册资金数额进行了调整,调整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最低限额一律为人民币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除外)。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从现行公司法人民币1000万元的规定降低为人民币500万元。这一变化有利于鼓励投资创业,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第三,在资本的维持方面,取消对于公司的转投资限制。新《公司法》取消了公司对外投资的限制,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公司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另外,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应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股东会、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新《公司法》放宽股东出资方式的不必要限制后,将会鼓励成千上万的投资者拿出闲置多年的资本进行投资创业。出资方式的扩大与其说是危害了债权人利益,不如说是强化了公司的资本和资产信用,最终造福广大债权人。

(二)揭开公司面纱原理

新《公司法》第20条3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第21条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违反前款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新《公司法》第20、21条对债权人保护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滞后性。首先,我国新《公司法》引入的揭开公司面纱原理,是从判例法国家产生,是与资本授权制相辅相成因果相连的债权人保护制度。其方法是当公司被股东操纵做出违法行为损害债权人利益时,由法官以此原理为依据拿掉公司这一层挡箭牌直接追索股东,要求股东承担出资额之外的无限责任。其次,揭开公司面纱原理之所以在英美判例法国家流行已久是有其特有法律背景的。资本授权制的广泛应用,使股东在资本的操作过程中少有约束,因此大量股东滥用权力的案件出现,而法官造法这种特殊的权力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成为保护债权人一道实实在在的法律屏障。但在大陆法系运用时有其弊端,首先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基础,如果不在法律中明确列举出股东必须承担无限责任时的具体情形,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这种原则性规定缺乏操作性,一很难使揭开公司面纱在这国家起到有效作用。其次,否定股东的有限责任毕竟是事发之后的救济手段,无论多么有效都不能化解其滞后性的缺点。

(三)董事义务与责任

在我国,公司董事是否对公司债权人承担义务无明文规定。但鉴于公司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重要作用,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我们可规定,公司债权人遭受损害的,.不仅公司本身应该对其承担赔偿责任,而且公司有关董事应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董事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未尽注意义务、忠实义务、导致公司资财不当损失,不仅公司、股东能够提起诉讼,而且公司债权人也能够提起诉讼,要求董事对公司、股东和自己承担责任。我国新《证券法》对上市公司债权人保护正是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而做出的。公司法作为经济领域最基本的法律,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其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法律基础,起着为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的重大作用。同时证券法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基本法律,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规范并保障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说公司法和证券法是相得益彰,共同规范并促进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2005年修订的《证券法》所规定的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赔偿责任,可以作为公司法规定董事、经理对债权人义务与责任的借鉴。另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应向银行及其他债权人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其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做出判断和进行决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证券法进一步进行了规范。只要提供的信息有虚假,提供信息的法人负责人、董事、监事、高管人员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吸取过去证券市场发展中的一些教训,加强对证券违法行为的处理,这次处罚条款增加了三分之一,现在的处罚条款达到了47条,使这部法律更细化、更具有可操作性。

《证券法》的力度走在了公司法的前面,这是与规范上市公司的迫切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董事、经理的责任规范为公司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蓝本,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对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处罚力度越强,债权人的保护效果就会越明显。

三、我国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完善

(一)新《公司法》关于公司设立时的资本充实原则

公司资本必须满足法律规定的最低限额:第26条2款:“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第81条3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五百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

股东必须认缴一定数额的股份:第26条1款:“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第81条1、2款:“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公司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余部分由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在缴足前,不得向他人募集股份。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募集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

股东出资方式和出资比例受到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第27条:“股东可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

(二)公司运营阶段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完善

1.完善公司减资责任制度

我国《公司法》应该以列举或概括的方式明确规定:

(1)如果董事在代表公司从事活动时,从事欺诈行为,则就此欺诈行为给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害的,董事应对公司债权人承担个人侵权责任;

(2)董事在公司接近资不抵债时,承担通知公司主要债权人公司经营状况的义务。如果董事违反此种义务并继续经营致使公司出财产状况严重恶化或导致资不抵债的,在公司解散过程中,基于公司债权人的申请,责令有关董事对公司债权人承担个人责任;

(3)如果公司债权人发现董事存有逃避义务的行为、投资不足的行为、财产替代行为、稀释债权人请求权的行为导致公司破产的,公司债权人可以要求董事负责说明行为的正当性,并且负举证责任,否则董事要承担个人责任。

(4)董事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的条件

《公司法》应明确规定公司侵权时,公司和董事连带地对公司侵权行为的受害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对公司债权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要件,可以借鉴英美法系中过失侵权责任制度的要件。一般构成过失侵权的要件有:

a、董事对过失承担法定的注意义务;

b、董事未达到法律所确定的注意行为的标准和范围;

c、预见到过失行为将对原告造成损害;

d、董事的过失与原告的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三)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

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出台配套的司法解释,对法人人格否认适用的范围、适用的条件以及国内外典型的判例用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详尽的规定,以增强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为有限责任制度的补充,其适用的范围一般应包括:

(1)当股份资本不足时。充足的资本是公司赖以经营和承担债务的物资基础,也是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担保。如果股东未按其认购股份价额向公司缴纳股款,就会使公司承担风险能力大大降低,债权人所承受的风险也就随之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应直接对公司的债权人负责;

(2)当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时。公司具有与股东完全不同的独立人格,两者各具有独立的财产,负有独立的对外责任。但是,如果股东故意混淆公司的财产和个人财产,以公司财产用作股东个人开支,或利用公司人格作为规避法律、逃脱责任的挡箭牌而从事欺诈活动,则法院可以置公司的法律实体于不顾,使公司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直接负责;

(3)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程序。必须由公司债权人向法院提出诉讼,对此诉讼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股东如能举证证明其履行了相关义务,则可以免责。

(三)公司清算阶段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完善

《公司法》应全面规定股东的清算义务及违反清算义务时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公司股东应承担的清算义务、责任主要包括:

1.公司股东对清算组依法活动的注意义务

在由股东组织的清算中,股东对于清算组的活动是否依法,应予以注意。对于未尽善管理人之注意义务,有怠忽行为的清算组成员,股东应予以撤换。之所以规定股东的注意义务,是因为清算组由股东组成,对股东会负责,而清算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股东对出资不足的补偿责任

出资义务是股东最基本的义务,公司资产是由股东出资组成,是公司的责任财产,公司资产是公司对外经营能力的表现,是对公司负债的一般担保,我国《公司法》始终贯彻资本确定、资本维持、资本不变三原则,股东对公司所承担的责任均以出资额为限。

公司清算中发现股东出资不足或抽逃资金的现象,势必削弱公司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违反了股东作为出资人,在公司开办时所作的认资承诺,具有违约的性质,故应承担出资不足的补偿责任。即该股东应立即补足其认缴的出资额及其自应缴纳出资日起至公司决定清算日止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算的全部利息。对于股权已经转让的股东发生实缴出资额与应缴出资额不符情况的,转让前和转让后的股东应对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3.股东的连带赔偿责任或补充赔偿责任

公司股东应组织清算而未在规定期限内组织清算的,应按股东的过错大小向由此受到损失的债权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赔偿损失;因由股东组成的清算组成员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除清算组成员赔偿外,其他股东应按各自过错大小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股东过错的认定,应与其在股东会的召集和表决中所起的作用相一致。

参考文献:

1.[英]巴里·尼古拉斯著,黄风译:《罗马法概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2.费安玲、丁玫、张宓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虞政平著:《股东有限责任——现代公司法律之基石》,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张民安著:《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赵旭东著:《企业与公司法纵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版。

6.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张忠野著:《公司治理的法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摘要: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已经是现代公司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是近年来经济学界与公司法学界炙手可热的研究焦点,对于完善公司的经营运作启发颇大。公司债权人保护的根基是维持和增加公司的资产总量,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促使经营者按照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式行事,是从一种崭新的视角探讨公司债权人保护的问题,建立一种更为全面、体现事先预防为主、并可突破有限责任的债权人保护机制。本文从法学,通过比较的方法、利益衡量的方法对通过公司治理保护债权人利益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现实状况探讨各种制度在我国的构建或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启示。

关键词:公司法;债权人利益保护;有限责任;董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