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知识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5 17:42:20

公司知识管理

公司知识管理范文篇1

湖南省烟草公司协同办公平台知识管理系统主要面向省局、各地市、烟校和复烤企业中办公人员,集中采集烟草行业相关的法规、公文通知、业务文档、学术和日常经验等,结合我省相关管理办法和业务需求,对知识条目进行多维分类存储,并在OA系统各业务环节根据主题进行相关知识的推送,减少资料查找时间、提高办公效率。

2.知识库管理框架模型

我们提出企业知识库管理架构框架模型,知识库分成两层———知识库建立层和应用层,并且进行了细分和编号,以便于我们进一步逐一描述。1系统采集知识条目系统采集知识条目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应的采集规则,系统自动地完成所需知识条目的采集工作。2人员录入知识条目一般系统自动采集都只采集内网,外网如有需要,就通过手工录入的方式获取,做好权限控制后是可以安全采集外网资源的。允许单向采集外部信息,不允许外网访问采集服务器。3办公提取知识条目办公提取知识条目主要是为了采集散落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企业知识。其提取来源以OA为主、兼顾体系文件管理系统和招标采购监管系统。4管理员审核通过管理员审核,能有效地提升知识采集的质量,保障企业知识库内容的针对性和集中性。知识管理员在审批前可调整知识条目的内容和多维分类等信息。5知识分享管理系统通过知识浏览视图来实现行业内部业务知识分享管理,这样能够进行分析统计和排名,从而达到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能够进行企业的知识库,而不为员工所独有,便于传承和分享,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另外知识分享中还包括一些入职培训音频和视频文件,对于培训新员工的业务水平有很好的作用,能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5.1知识推荐在一定的权限控制范围内,通过层级控制,员工可以推荐知识给本部门的人,部门之间也可以相互推荐知识,以使得企业知识库成为知识推荐的桥梁和员工工作效率的推进器。5.2知识收藏与知识关注知识收藏与知识关注是一个学习互动的过程。通过收藏感兴趣的知识,企业的员工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知识库,也可根据共同关注和收藏的知识来建立相关技能圈和兴趣圈,这样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相互切磋和交流的学习平台。6知识推送有时需要把知识库里的知识推送到外网,政府网站、相关的单位部门;这样能把企业知识库的作用更有效地发挥出来。

3结论

公司知识管理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跨国公司;分散知识

一、经营环境变化中的组织变革

一个组织所需要的知识是由组织经营的业务环境决定的。传统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竞争者、客户、供应商以及常规环境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的业务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是对传统环境因素的一种补充。Drucker(1992)Ill发现,组织的业务环境本身在向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发生的环境变化主要在四个领域影响组织的业务:(1)组织结构的变化;(2)劳动力构成特征的变化;(3)员工角色及责任的变化;(4)信息技术的变化。一个组织若想对这种时刻变化的业务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其知识来源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组织结构正在逐步扁平化,即组织结构是围绕着团队和项目组织起来的,因此,组织能够对挑战和机遇做出较快的反应。劳动力的构成特征是不断变化的。跨国公司的发展表明,技术纯熟的员工(从生产线、研究机构、技术支持队伍以及其他领域直至管理队伍)会在不同的时间被指派到不同国家的不同地点的公司开展工作。员工的角色和责任在向以团队和项目为基础建立的队伍转移,这样的队伍以员工的知识和专业技术为基础,员工拥有更多的决策权。组织越来越依赖各个层级所有职能团队的员工的知识和专业技术,这表明了知识的生产力支持竞争优势。当今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知识管理和组织结构,技术使得人们对于构建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有了多种新选择;同时反应时间也极大地缩短了。如今,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员工的知识和专业技术可以被记录备案,并且可以在组织内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共享。

二、经济全球化中的知识密集型公司

组织结构中的这些变化、以团队和项目为基础建立的队伍、信息技术以及知识来源的转移都是后工业组织的明显标志。后工业组织,就是那些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其员工集体专业知识的组织。这种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一起便构成了知识。那些极大地开发了自身的知识探索能力的后工业型组织,主要是那些知识密集型公司。知识密集型公司自从工业时代便已经存在。所谓知识密集型,是指这些公司生产力的基础对知识、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依赖性相对较高。知识密集型组织与其他类型组织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知识是被管理和组织的。知识密集型组织的结构与官僚的层级组织结构有所区别,它更倾向于依赖组织中员工的独立自主,要求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以便进行协作从而解决问题。在知识密集型组织中,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尤其重要,Bender和Fish(2000)提出了知识层级的观点,认为信息是有意义的资料的集合,而知识是由信息通过整合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转化而来的;专业技术和知识相区别之处在于知识的深度,专业技术是通过个人的学习、训练、经历和教育积累起来的。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知识密集型组织还包括其他类型的组织,如管理咨询公司、法律公司、会计公司、计算机咨询公司、具有研发功能的机构以及高技术组织、医药业、建筑业、广告业、保健业,等等。在知识密集型组织中,人力资本的质量在决定公司的成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Svieby(1999)指出,与传统的生产型组织不同,在知识密集型组织中,信息的流通、人力资源以及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而前者更重视货物或产品的流通、机器和固定资产。当组织跨越国境,在与本国极为不同并充满挑战的地域开展其业务时,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就愈发明显。国际化推动各个组织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效地协作,转移、共享、使用并积累知识。

三、知识密集型跨国公司中的知识分散问题

知识是组织获取成功的核心因素,知识资产往往被认为是组织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公司向市场供应产品和服务的基础。知识管理已经逐渐成为公司为了在将来的动态全球经济中取得成功而必须培养的核心能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已经超越了一国的界限并进一步扩充其市场基础,跨国公司逐步在海外建立了办公地点、分公司和合资公司,以便开发国际市场中存在的广泛机遇。随着公司逐步走向国际化,组织为了成功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有效且高效地利用和管理其组织知识,并将组织知识战略性地应用到其全球经营的具体条件和环境中。此时,激烈的竞争会给组织实施这些活动造成极大的压力。对于知识密集型组织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挑战一直是支持组织存在、成长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帮助了这些组织进行更有效的内部和外部协作,员工问随时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公司内部网络、因特网、视频会议、组件、电子布告栏、数据库和其他工具进行联系,以便进行协作和共享。尽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它本身不能管理分散性的组织知识和为公司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很多组织已经意识到,为了保持竞争地位,企业必须挖掘从其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那里收集来的显性和隐性的组织知识资产。对于知识密集型组织来说,不断地推动员工问的面对面交流和个人识别尤其重要。视频会议以及其他技术工具只能帮助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联系,员工们若想互相学习必须成为一个大环境下的团队的成员,在这个大环境中,他们可以进行互动,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亲自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Garvin(1993)认为,互相学习和共享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参与到人员流动活动中去。人员流动活动是有益于组织中的人员之间共享和储存知识(尤其是隐含知识)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跨国公司的海外员工和国际作业人员更应该强化这种活动的参与意识,而不应该逐渐减少这种活动。只有通过员工的积极参与,一种学习环境和知识共享文化才能得以建立和发展。个人的专业技术是通过培训、学习、实践和教育获取的。组织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动态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它包含了所有个人的专业技术。组织的知识是通过时间积累的,最终会形成一套规则或者更有序的、有组织的原则,通过这些规则或原则,组织可以创造、改善和转移新的能力。在实践中,由于知识是分散的,员工可能掌握很多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新的信息和知识或者很多关于某个特殊问题的信息和知识,而这些是企业管理人员所没有的。Tsoukas(1996)”研究发现,一个组织也是一个分散知识系统,具体而言,一个公司的知识是分散的,它本质上是含糊的,原因在于没有人事先知道某种知识的内容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公司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分散知识的特点是它从不集中地存在于公司中,而仅仅以不完整的、往往是矛盾的知识点的形式存在,被所有独立的个人拥有。

分散知识本质上是分散的。不可能聚集起来传达给组织内部的权威人员。企业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强调了知识的分散本质。在跨国公司的海外经营中必然导致企业员工分布在不同的国家,结果往往是这些员工对于他们所在东道国市场了解更多。国际化增加了知识密集型组织由于知识的分散本质引发的问题的数量:

(1)当组织进入新的市场或者参与到新的实践领域时,组织需要更大数量的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形式的资源。

(2)当组织进入新的市场或当组织引进一种新的服务,而客户对这种服务没有经验时,信息的不对称性就更加明显。这些不对称性可以归咎于知识差距。在这种知识差距中,学习依赖于过程,能力是通过实践学习创造和发展的。另外,由于知识的分散本质,每个行动者都会掌握不同的能力、知识、对国际环境的理解和认知框架,而这些都会导致更大的不对称。

(3)结构的不确定性导致更多的在国际环境下的决策问题和解决方案,不同选择的可能性以及所有的不同选择都是未知的。公务员之家:

由于跨国公司的内部知识存在分散的性质,达到行动协调的关键更多地取决于那些“低层人员”(1owerdown)找到越来越多的方法来互相联系并将他们的知识相互串联起来,而不是依赖那些“高级人员”(higherup)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知识的分散本质要求组织不断地进行组织和个人的学习,学习应该在那种能够促进彼此问互动交流的环境中进行。技术对于捕获、存储、组织和部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而面对面的交流和团队工作对于发展彼此间的信任和学习其他国家的不同经营方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在知识密集型组织内部,人们通常认为经验学习是通过与其他个人进行互动来进行的。Downes和Thomas(2000)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利用海外子公司脱离国境的特点,特别是在公司刚开始海外运营的前几年,使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得以转移并在海外联合。Moofe和Birkinshaw(1998)进一步提出,知识的转移有一个多途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知识在组织的海外分公司之间传播。知识的分散本质要求人们之间进行广泛的学习和共享。显而易见,员工的国际任务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鼓励他们进行实践学习,同时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共享彼此的业务知识;国际任务还会促进面对面对的互动,并增进员工对具体市场知识的理解。

公司知识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竞争强度市场动态性知识管理能力公司业绩

跨国公司通过将战略能力转移到各地子公司的方式来发挥杠杆作用,从而在全球市场上建立起竞争地位(kogutandzander,1993)。由于跨国公司-子公司间的关系对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贡献,通过跨国公司-子公司关系来发挥特定能力的杠杆作用(如知识管理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跨国公司通过将知识管理能力转移到子公司或支持子公司的发展(如能力支持),跨国公司就可以将其核心能力在不同的地方市场发挥杠杆作用(martinezandjarillo,1989)。企业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以及知识与能力的转移将直接影响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能力(如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利用)根源于公司的运作,并通过组织结构和文化演化发展。然而由于这些组织要素的发展,对跨国公司来说,问题就在于各子公司都是在各自独特的环境下运营的,让所有子公司都建立标准化的知识管理能力是否恰当,是否有必要让各子公司根据自身所处环境建立相应的知识管理方法和能力。海外子公司正成为跨国公司知识网络体系中重要的学习者和知识贡献者,公司专有优势的产生与维持正由原来单一母公司导向转变成为整个公司网络的集体责任。

由于跨国公司各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通常在地理距离与文化距离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特别容易形成国别性专有知识。这种基于当地市场、管理实践与经营环境而积累起来的企业知识,有助于企业提高当地承诺、减少运作不确定性及增强经济效率。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评估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得出,竞争强度和市场动态性都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有正相关的影响。此外,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与它的业绩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笔者认为,了解当地市场条件并相应地发展恰当的战略组合,对跨国公司子公司来说具有战略意义。

(一)竞争强度、市场动态性和公司业绩

竞争强度,是指一行业市场的竞争水平。根据grewal、tansuhaj(2001)和jaworski、kohli(1993)的研究成果,可通过四方面来评估竞争程度:一般竞争、促销战、价格战、新的竞争方法。

市场动态性包括市场环境需求和商业运作的多维度结构,可通过两方面来衡量其程度:市场环境需求变化的经常程度,该行业中商业运作方式变化的经常程度。

公司业绩,要结合内部自身业绩及竞争者的业绩相比较来看,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评估:公司上一年总体业绩比预期的好;过去的一年里公司比其主要竞争者有更好的业绩。

(二)知识管理能力

知识管理能力是指公司开发和使用知识的组织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管理能力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利用。

知识获取能力是指获得和积累知识的过程。衡量知识获取能力的主要方面:使用客户和业务伙伴的反馈来提高今后的产品和服务的程度,是否有获得关于客户知识的流程,是否有获得关于业务伙伴知识的流程,是否有与业务伙伴交流知识的流程。

知识转移能力是指使现有知识更有用的过程,包括公司组织、整合、协调以及传播知识的能力。知识转移能力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评价:是否有把知识转化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方法,是否有组织知识的流程,是否有将竞争能力转化为行动计划的流程。

知识利用能力是指使用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识的存储、恢复、应用、贡献和共享能力(almeida1996;appleyard1996)。知识利用能力可通过公司是否有以下流程来评估:应用从错误中学习到的知识的流程,利用新知识的流程,应用过去经历中学到的知识的流程,使用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流程。

基于环境—战略—业绩理论的跨国公司子公司知识管理能力

(一)环境-战略-业绩理论框架概述

环境-战略-业绩理论框架认为,环境形成了业务开展的背景,公司管理层对环境条件的反应和实施战略决定了公司的业绩(luo和park,2001)。该理论框架的基础是战略匹配理论和战略选择理论。

战略匹配理论主要讨论公司整体战略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具体来说,战略匹配理论认为,战略对市场条件的适应可以促成经营业绩的最大化。bourgeois认为,公司所运营的环境对公司来说是风险和机遇并存,公司的运营效率是由所选择的战略与环境条件的契合度决定。据此观点,经营业绩取决于环境与战略因素的匹配程度;环境因素和公司战略不协调会造成公司运作障碍,进而影响公司业绩。

战略选择是战略匹配理论的核心问题。战略选择理论认为,公司是环境的主动参与者,并且战略能够对环境做出响应。具体来说,战略选择是指为执行所进行的方案选择的过程;方案选择是一系列战略决策,其中包括能力发展。

战略理论中有一系列的文献证明,环境对公司战略主动性的直接影响以及它对公司业绩的启示。在战略理论中,实证研究均支持公司调整其战略以适应所运作的环境。

(二)对知识管理能力的影响

环境-战略-业绩理论框架指出,环境因素是公司需着重考虑的,因为它决定公司的战略。如luoandpark(2001)检验了当地市场条件对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定位的影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证实:跨国公司子公司一般战略的选择是基于子公司对当地市场环境条件的反应,一般战略进行特定的适应性调整会提高子公司的业绩。因此可认为,跨国公司的成功依赖于子公司如何进行适应当地环境市场条件的运作。

以前的研究中尽管环境-战略相匹配在跨国公司总体战略定位层面被认为是很重要的,知识管理能力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的流程而较少关注市场环境的影响。在考虑市场环境的影响时,如市场导向理论则认为,环境市场是知识管理和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缓和剂,但其并未考虑管理层对跨国公司子公司所运营的环境条件的主动反应,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这个领域的理解。

根据环境—战略—业绩理论框架,为了使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当地市场有效,必须建立适应当地市场条件的战略。因为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战略灵活性允许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选择主动的战略(相对于跨国公司子公司简单地执行标准化的跨国公司总体战略),因此战略灵活性是影响跨国公司子公司业绩的核心因素。

决定跨国公司子公司业绩最重要的因素是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特别是关于客户、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等直接市场信息的市场知识,以及内部知识(如技术或运营的专业技能)是公司的重要战略资源,并且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

实证研究显示:首先,市场环境的竞争强度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有正相关的影响;其次,市场环境的市场动态性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有正相关的影响;最后,知识管理能力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业绩正相关。

公司知识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信息知识经济[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认为,基本的经济资源将不再是资本(capital)、自然资源(naturalresources)或劳力(labor),而将是知识(knowledge);知识员工将成为其中的主角。现实也印证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成长率最高,并且它的价值与产值也最大。

企业知识管理的概念

用知识管理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初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公司,例如麦肯锡、埃森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是知识管理实践领域的引领者。目前,许多组织都愿意积极地投入,也都有各自期望的目标,有些公司(惠普、麦肯锡等)还设立了首席知识官(cko)的职位。可以说,知识管理是人类管理史上的一次伟大而深刻的革命。

不同的学者及企业家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应从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活动及目的三方面对其全面定义: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存在于组织内、外部的个人、群体或团队中有价值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定义、获取、存储、分享、转移和利用等一系列活动,以达到其帮助人们进行知识交流、提高组织生存能力及竞争优势的目的。

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当前核心业务活动的改善和提高,也可以帮助企业锤炼长期发展的能力,提高企业智商,是全球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个权变的思考,没有绝对的标准和最好的模板。目前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推行大都成效不佳,如果不排除实施道路上的障碍与阻力,企业就无法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中存在的困难

(一)知识的隐性

学者nonaka和takeuchi(1994)曾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图形或其他方式清楚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深植在个人的经验、判断、联想和潜意识的心智模式内,包括企业、经营者或员工的经验、技术、文化、习惯等,是属于个人经验与直觉的知识。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知识既包括存在于数据库中的显性知识,也包括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并不像有形资产或数据那样清楚明确。如果不善加管理,员工则无法及时找到已经存在的重要知识。忽略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可能造成如下两种后果:

其一,由于没有及时进行隐性知识的定义与存储,公司内部重复劳动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事情其实已经有人做过了,有着宝贵的经验和技巧,但是由于这些经验与技巧没有被发掘或记录下来,新来的员工无法明确了解企业内部存在哪些知识,仍须重头再来。实施知识管理后,通过建立文档、产品定义等方法,重复投资开发已存在的知识所产生的浪费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其二,由于隐性知识的流失,造成了组织失忆。技术人员走时带走技术,销售人员走时带走客户,重要的隐性知识只掌握在几个关键员工身上,重要能力很容易流失,甚至流向对手。而后来的人又对过去的事情不了解,企业因此流失了最重要的顾客、伙伴关系、业务和利润,甚至因某些核心员工的流失损害了组织的整合能力。

(二)知识共享的失缺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它的充分实现又是极其困难的。根据统计,现在企业一般的知识都只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里,共享的状况极不普遍,且有大于50%的知识资产(例如专利)因为没有充分共享而被荒废,没有产生应有的价值。

知识共享最大的障碍来自于缺乏分享的意愿、动机和习惯。人们花许多时间发展个人知识,以凸显自己,这自然地引发所谓“知识即权力”的态度。传统上,员工担心自己辛苦获得或因时间累积而得的知识与人分享后,职务将被取代,因此,不愿分享知识,这就造成了“越好的知识越不流传”的现象。以布兹-爱伦-汉密顿(booz,allen&hamilton)咨询公司为例,在booz公司原有的文化中,崇尚个人成就,漠视彼此合作,知识被当成用来与同事们比较的个人资本。结果是已经积累的经验知识不能共享,造成很多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不流畅,这不仅仅是浪费资源,而且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公司采取了渐进改良的方式,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和吸引员工们参与知识共享,以往公司内部的知识封闭文化慢慢转变为知识共享文化。到1996年,booz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建立起了覆盖全球的基于web的intranet系统知识在线(kol)。借助这个系统,公司内商业咨询部门的3500名咨询人员可以与全公司所有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以获得有关业务培训、市场营销、案例研究等方面的知识。booz公司通过知识共享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休斯航天公司(hughosspace&community)也通过建立了知识存储与共享的知识管理系统,让从事设计工作的员工不必像过去一样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做,而是快速地利用过去的设计经验,不仅使每个太空飞行器节省了760~2500万美元,而且缩短了产品上市的时间。

(三)缺少专人负责

企业很难找到一名合格的知识主管,因为通常熟悉企业整体情况的人,如人力资源部门或高级主管,却不懂知识管理与信息工具;而懂知识管理软硬件的信息人员,又对企业内部现状知之甚少,所以具备统筹规划能力、系统思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学习创新能力等复合型管理人才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内部较为欠缺。然而,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职位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西方这一职位被称为cko,是企业内知识管理的最高负责人。由知识主管领导的专门知识管理小组,负责将企业的知识变成企业的效益,他必须了解企业的环境和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能够创造一个促进学习、积累和信息共享的环境,完成知识的搜集、整理、编辑、更新等一系列知识管理的具体活动,监督保证知识库内容的质量、深度、风格,指导员工相互间的交流与探讨。因此,找到一名合格的知识主管既是困难的又是必要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企业真正实施知识管理的还在少数。中国惠普有限公司、长天公司、三星数据系统(北京)有限公司(三星sds),是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先行者。以三星sds为例,其知识管理是在该公司总部ceo的个人决策下开始的。1999~2000年间,共选定了450名知识主管,综合了业务程序和知识管理程序,并为此专门设立了人员和部门。到2001年为止,三星sds知识库中积累了10万多条知识资料和20多万件知识资源。多年来,三星sds的这种由上而下的知识管理推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但于2002年获得了首届亚洲make(最受钦佩的知识型企业)奖,而且截至2001年,该公司通过实施知识管理节省了1.6亿元人民币。

知识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新课题,可以肯定,将来会有更多的企业通过引入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绩效。只要充分认识到每一项知识管理问题在业务上可能造成的实际后果,不断的探索与完善,并运用新的知识管理策略去解决,必将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对策

知识管理必须生长在适合其环境里,在一个对知识管理不利的文化、领导、组织结构及技术下,企业可能不仅花巨资,甚至还会挫伤今后发展知识管理的积极性。针对以上所提出的困难,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解决方法是必须采用的。

(一)形成一个知识导向的企业文化

知识共享的实现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文化如同空气,无形无色却无处不在,它是知识管理中最重要、最根本、影响层面最广,但却最难培养的因素。凡是世界上著名的成功企业,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企业必须要建立愿意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塑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

在世界级新经济企业里,成功塑造企业文化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创建乐意分享的企业文化方面,摩托罗拉公司则更为突出。摩托罗拉鼓励在跨部门间推行各种提案活动,并辅以实质奖赏来鼓励员工。主管会主动让员工了解知识投资不会像实际资本一样贬值,知识投资同样可以增加产能、创意及投资报酬率,并营造一个鼓励员工分享知识的环境。成功的知识管理需透过企业文化的改造,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并培养知识分享的文化,每个管理阶层对活动都给予高度支持,并鼓励系统化的创新,使创新成为个人的优先目标,藉以改变员工的心态与行为。而取得巨大成功的海尔公司,其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该公司在从家庭式小企业发展成世界级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充满创新,产品开发平均每个工作日开发一个新产品,每天申报二项专利,管理模式上更是不断创新,兼并、收购、上市、向海外扩张等,不断有新思路、新举措,使得海尔公司长盛不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总之,知识管理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鼓励员工分享知识,知识分享不是一个可以自行发展的过程,企业必须以新经济时代要求来塑造新的企业文化才能保持充满活力,健康向上。

(二)激励机制

笔者认为,企业要想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建立一种类似于市场经济的合约机制。一个员工愿意把他的知识与人分享,他一定要有回报,这种利益驱动并不是负面的,如果企业只让员工贡献,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市场经济很重要的就是在利益驱动下实现这种平等的交换。

如何激励对知识管理贡献大的人或部门,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设计出相应的一套办法。笔者认为:设计激励制度时,可以把外在、内在甚至是负面的激励因素结合起来。即不仅仅着重于调整薪资、职位以及提供工作保障等方面,还应该注重如何激励员工内在的荣誉感、成就感以及被同事肯定等方面,同时对知识管理不力的人将不给予晋升职务。在这方面,德国西门子公司尤为突出,该公司通过一个质量保证和奖励计划(theicnsharenetqualityassuranceandsystem)来激励员工共享有价值的知识。员工可以通过知识共享活动获得“知识股票sharenet”,当“股票”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获得公司的特别奖励(设备、资助等)。同时,公司也注重加强员工责任心以及不予提拔那些不共享知识的人,获得了很好的成果。

(三)实用的信息技术支持

建立健全的知识共享信息网络是实现知识管理的物质平台。知识管理it系统是最常用的知识共享工具,它的分类知识功能使用户能直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而从中受益;它的搜索功能使用户快速正确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与知识;它的协作功能可以快速地为群体合作的任务进行编组、资源分配、分派任务和把握进度,并提供信息和知识共享的平台。总之,外在的技术手段是实现知识共享的物质保证,适合的知识共享技术平台是现代化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

但是,技术的先进必须立足于企业的需求,不能一味追求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因为知识管理的成败更多的是依赖人文管理。信息技术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或者通过组织的学习,才能真正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做贡献。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找到最适合本企业的技术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公司知识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创新型员工;延续管理;知识管理;耦合机制

企业管理者与管理学者均非常重视创新型员工离职的研究,但已有研究与实践偏重于对离职原因、人性化管理、回聘管理、人员流失所造成的知识流失类型等单一问题的探讨,缺乏从离职管理与知识管理职能互通角度来降低创新型员工离职率同时提升知识管理效率的交叉研究。因此,笔者从具体企业实践出发,提出离职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耦合机制,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两大职能的融合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一)延续管理。受企业危机管理理论体系的启发,Beazley等(2002)提出延续管理理念,建议通过对离职员工(退休或合同期满、辞职、离职)的系统性管理,使这一群体承载的各类知识在继任者与组织中得到最大的延续,进而化解由于核心员工离职而造成的知识危机,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延续管理是将知识管理与离职管理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有力地验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价值增值的直接作用。

(二)知识管理与价值增值理论。知识管理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于1991年提出的,他将知识进行了分类,并提出基于信息管理的知识管理流程,他认为组织可以通过知识管理来实现知识创新。后续国内外研究围绕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管理的内容、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的技术(陈威、2014)、知识管理的价值若干主题展开。尽管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与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有关知识管理的目的在学界已达成共识,即知识管理是通过对企业或组织内外部知识的有效获取、利用来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进而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经营绩效。就知识价值增值的途径而言,VanBuren(1999)从组织系统的角度论证了知识管理通过提升组织智力资本既有存量来改善组织财务绩效的理论模式。蔡源(2007)、杨威(2008)、赵鹏飞(2012)、赵亚楠(2015)分别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分析影响知识管理的因素,进而论证了通过员工个体及组织知识管理能力提升来实现知识价值增值的路径。这些学者的研究均受MichaelEPorter(1985)价值链理论的启发,将价值链与知识链进行了有效的整合,通过打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组织支持三维互动的组织运行系统,实现知识价值增值推动下的组织创新能力与经营绩效的双突破。通过文献回顾不难发现,延续管理与知识管理殊途同归,两个管理职能都是通过对员工所承载的知识价值的有效管理来实现组织价值的增值,因此两个职能从管理对象(知识)、管理内容(知识价值增值)到管理工具(数据库、信息管理手段等)均存在交叉,如果同一企业中同时设立知识管理与延续管理两个职能,必然出现职责交叉与管理效能下降。由此笔者思考,延续管理关注离职员工这一群体的价值发掘,知识管理注重对在职员工价值积累与应用的探讨,那么组织是否可以使延续管理与知识管理进行对接,将两个职能的管理主体均扩展为在职员工与离职员工,管理客体即所有员工的知识,两大职能耦合为一个职能,形成基于员工管理的互通互动的知识价值增值机制,延伸组织的知识链与价值链,提升组织整体运行效率。这一思考在泰新特种油公司(下文简称“泰新”)创新型员工流失管理案例诊断解决中得到较好的实践与验证。

二、案例研究

(一)案例背景。泰新成立于1978年,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主营产品为轧制润滑液与设备油。在近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高层重视研发投入与生产运营,与国内一流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高性价比的产品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公司现有全职员工15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占到64%,管理与技术人员占全员的70%。由于公司的研发采用的是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因此负责设计技术选择、合作洽谈、技术引进与转化、技术提升的管理与技术人员构成了该公司的创新型员工主体。公司高层深知技术创新对公司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非常重视知识管理,在2015年启动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投入高额资金开发公司局域网,购买数据录入、检索、管理的扫描仪、光笔、数据库、光盘等设备,希望能够将关键管理流程与经验、核心技术与操作规范能够及时留存、共享与使用,由此带动公司知识的流动与更新。公司原有的知识管理模式见表1。但是,知识管理推行3年后,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员工反而抱怨工作日志录入等工作内容增加了工作强度,建议去掉。更让企业高层始料不及的是,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公司技术创新停滞不前,同时公司核心的管理与技术人员出现抱团离职,随之流失的是公司的关键技术与管理经验,给公司造成很大的损失,公司知识管理系统并未起到知识存储与更新的作用。由此,公司高层反思原有知识管理的不足,同时邀请笔者所在的咨询团队介入支持。

(二)案例诊断。笔者与团队通过深入调研与访谈,认为泰新创新型员工流失只是企业所面对的核心管理问题的表象,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两大职能存在的问题才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当务之急。通过梳理,泰新当前在前述两大职能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缺乏对创新型员工的延续管理。企业对创新型员工的离职管理仅有离职面谈一项,面谈搜集到的离职原因涉及人事变动、企业认可、团队关系、工作方法、薪酬待遇等多方面,泰新对离职员工及各种原因并未分类整理,只是采取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做法。笔者认为,尽管诸多原因暴露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各对应职能模块工作的缺失与不足,但当前应着重从完善创新型员工的离职管理作为突破口,借鉴延续管理理念,在留人的同时留住知识,甚至达到人员离职但知识留存企业的管理效果,以此来扭转泰新面临的困境,也改变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整体认识。2、知识管理过程不完善。由前文文献回顾可见,知识管理过程涉及知识采集与加工、积累与存储、共享与传播、使用与创新四个环节,泰新原有知识管理模式缺少了共享与传播这一环节。共享与传播环节承担的是外部知识内化为企业自有知识与企业自有知识价值溢出的功能,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必要支撑,不可跨越。同时,该企业知识管理忽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是指难以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形式来具体表达的技术、经验、企业文化等形式的知识。泰新非常注重对现有工作流程、技术指标参数、操作规程等显性知识的搜集与整理,忽视了对工作经验、诀窍、知识关系等内隐知识的整体管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是互相融合的整体,隐性知识伴随创新型员工的流失而转移,使企业在技术衔接、应用、管理上出现断层,甚至于无法正常运作。这是企业需要解决的最突出问题。

(三)案例解决方案———构建知识管理与员工延续管理相耦合的知识价值增值机制。通过分析可见,创新型员工的离职进一步放大和凸显了泰新原有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抓住创新型员工离职与知识管理效能提升两个着力点,因此建议泰新引入延续管理概念,改革原有知识管理模式,构建知识管理与员工延续管理相耦合的知识价值管理模型,在提升知识管理对创新贡献度的同时,降低创新型员工的离职率。(图1)耦合模型的构建原理与运行模式分析如下:1、管理目标一致。员工延续管理一般通过信息管理、价值衡量、分类管理和效果评估四个环节的循环工作实现离职员工的回聘,从而提升离职员工对原有企业的价值贡献,其管理目标与知识管理的价值增值目标一致。在同一管理目标牵引下,泰新人力资源管理首先需增加延续管理内容,但并不增设职能或岗位,而是将这一管理内容与原有知识管理职能进行整合,整合后的职能界定为知识价值管理模块,负责对在职员工及离职员工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两大职能对接点为:原有知识管理对象由在职员工扩展至离职员工,管理内容从仅关注知识扩展至关注知识的载体———创新型员工的任职需求,相对应的,延续管理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对人的保留,增加对离职人员所储备知识的留存和应用管理。2、管理对象一致。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直接对象是创新型员工,间接对象是各类知识;员工延续管理的直接对象同样是员工,而间接对象是员工所储备的各类知识。由此可见,两大职能的管理对象是一致的,耦合机制的管理对象是企业现有及离职员工所蕴含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整合后的新职能要重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管理。3、管理过程一致。两大管理职能的管理过程可以实现互通对接。高新技术企业的延续管理活动包括信息管理、价值衡量、分类管理和效果评估;知识管理的管理阶段涉及知识积累、共享、应用与创新。在一致化的管理对象牵引下,两大职能的管理过程可以高度融合。如:在延续管理的信息管理阶段,要求离职员工在离职前将工作关键知识交付于岗位继任者,即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技术指标、关键参数显性知识录入数据库的同时,采用离职者指导,继任者实施的协同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保留隐性知识,这一过程完整实现了知识管理的知识积累工作。整合后的知识价值管理模块设立四个具体岗位:信息管理、价值共享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创新管理,将原属于信息管理部门的知识管理人员并入人力资源管理部,按专业与工作经验对应承担耦合模式具体的管理工作。4、支撑基础一致。从管理内容到管理工具不难发现,知识管理需要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培训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支持,而延续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之一更需要其他人力资源其他模块的协同与配合。同时,两大职能都需要企业局域网、数据库、数据挖掘等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支持,因此企业可以打造一套硬件与软件支持基础,可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泰新创新型员工高离职现象的深入剖析,发现企业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管理支撑方面各自为政,远未实现协同效果,因此通过引入延续管理思想,构建延续管理与知识管理耦合的知识价值增值机制,在有效解决企业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同时,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率。当然,耦合模式的全面推行也遭遇一定的制约,需要未来进一步完善。

(一)知识管理范畴的扩展使知识价值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延续管理将知识管理的对象从现有员工扩展到离职员工,这一管理范畴的扩展使知识管理内容进一步丰富。企业自有知识不仅包含在职员工所储备的各类知识,更将离职员工的知识储备吸纳进来,通过离职前、离职中、离职后的知识管理跟进,最大限度保留可能流失的知识,有效避免因创新型员工流失使企业陷入知识危机,也有力提升了知识的价值创造能力。

公司知识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供应链知识管理

1概述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国内外的说法并不统一,但普遍认同的是供应链管理是对涉及从原材料的采购经过运输并途经制造商的加工制造,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所构成的网状结构的物流活动的管理,但是在这些活动中,目前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没有涉及到知识管理的概念,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中,知识管理是普遍存在的。在提供这些活动的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链、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之间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贯穿始末。但目前所有对供应链的定义均没有涉及知识流。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一般被认为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供应链中涉及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运输商、消费者各个节点,物流企业集众人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形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1]。这种知识管理的定义可以说非常贴合供应链知识管理所包括的内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即是在供应链各成员之间进行知识共享并不断获取、收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其中知识管理的分类如图1所示: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去探究供应链管理,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供应链管理中所涉及的知识管理,认识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提出改善供应链管理中知识管理所存在问题的策略,从而得出结论,并提出未来知识管理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展望。

2案例分析

2.1案例简介。本文案例选取了普遍为人们知晓的华为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是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主要的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本文主要是从华为公司的知识管理体系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华为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方法和优势、以及华为公司知识管理所给我们的启示。2.1.1选拔人才方面。华为公司在选拔知识型员工方面,管理人员会对人才进行分层分类,设定不同的职位,并且对各类人才的各种能力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定界,使他们的才能能够充分发挥。另外,华为公司对于员工的培训也设立了极其严格的培训体系,每个季度都会采用KPI、团队贡献、改进三个要素对研发团队或个人进行绩效考核,而且会有优胜劣汰的制度,确保持续不断地提高知识型人才的能力素质。2.1.2供应链管理方面。华为公司建设了扁平化的制造组织,高效率、柔性地保障市场需求并认真推行集成供应链(ISC)变革。另外,华为公司在供应链方面建立了内外部供应链协同管理机制,其协同管理的效果显著,在重整供应链管理之前,其管理水平与行业内其他公司相比有较大差距,在重整供应链后,华为公司各方面效率逐年提高。此外,供应链内部根据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并进行生产,以最大的协同满足最多客户的需求,并通过IT系统对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记录,保证客户的特殊需求信息准确传递到订单履行各个环节,实现合同的端到端的完美交付[2]。完成这一系列供应链整合,以及后期各方面的完善和提高与知识管理密不可分。2.2华为公司知识管理成功启示。(1)激励员工。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所处的地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知识的获取、开发、整合、更新以及最终的应用,都是需要人来完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众所周知,管理者不管是高级还是中级管理者甚至低级管理者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员工也是同等的重要,这并不仅仅指的是他们具有某一方面的娴熟的知识或者技术技巧,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拥有能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或者不断创新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基础上,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获取、使用创新知识。(2)注重合作。对于华为公司这个通信公司,无论是内在联系还是与外部的联系,都是极为便利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内部沟通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为公司内部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使知识共享成为了可能。华为公司能够抓住这一优势,注重内部合作和知识共享,为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我们都知道,知识与知识的交换与任何物质的交换都有所不同,同样,共享知识在合作中不仅范围扩大了,内容上也会有所丰富,而且可以衍生出新的知识。(3)知识管理体系合理。开发和利用知识就必须正确评价和“兑现”知识和人才的价值,这是构建合理知识管理结构的前提[3]。华为公司的管理结构(图2)有利于知识的开发和利用。从图2中可以看出,华为公司的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了六个大方面,不仅包含供应链管理,还包含着整个公司的员工、市场、管理等层次,这样不仅能够实时快速地汲取知识特别是系统化的知识,在还可以组织内部形成一个虚拟的学习团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4)消费者满意。华为公司的产品对于顾客是否满意是极为重视的,保障售前、售后服务的规范化、有效性和及时性与用户的利益密切相关。公司一直坚持“用户满意度是检验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推行研发和技术支援体系全面改革,在设计中构建成本、质量、管理、生产、服务的优势,并提高顾客满意度,促进公司发展。

3供应链知识管理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3.1供应链知识管理问题。3.1.1供应链知识管理流程。图3所示的是在知识管理视角下的供应链管理流程。从图3中可以看出,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中心考虑整个供应链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知识库、知识地图为技术基础,在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方面形成知识流的循环往复过程[4]。3.1.2供应链知识管理外部影响。其实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有很多,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体制的改革,使得供应链知识管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仅仅知识行业内竞争对手所掌握的知识的竞争,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会对供应链知识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3.1.3供应链知识管理内部因素。(1)供应链节点知识管理水平由于供应链涉及供应商、制造商、生产商等各个环节,这也要求各个环节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将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所以,传统的供应链伙伴关系选择的时候会把企业业务能力放在第一位,而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知识管理水平作为一项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标准。但是,在供应链知识管理的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较高,有的企业则是相反,甚至有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优势。根据短板理论,那些知识管理水平最低的企业限制了整条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水平,就会导致供应链各个节点的合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无法在整条供应链上有效的处理在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活动中产生的知识问题,也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效率。(2)知识共享制度不健全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生产商、消费者、运输商等各个节点组成的链状结构,任何一个节点的知识达不到共享,就可能会导致影响整条供应链。著名的“牛鞭效应”,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如果不能很好地做到知识共享,很可能会导致这类的影响。另外,整条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可能不只是针对一家供应商或者制造商,这就出现了供应链在某个连接点上企业的交叉。而此时,这个企业即可以共享两个甚至以上供应链中的知识,但是这种现象对于每条供应链上技术及知识资源的保密性是很危险的,还有其他节点的企业对于所共享的企业不信任,这也会导致影响供应链知识的共享。3.2应对策略。(1)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政府的法律法规对市场经济有导向作用,同样在供应链知识管理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会促进供应链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明确,这也为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知识提供了保障。由于供应链知识管理目前的发展迅速,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因此,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合法行为。(2)构建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为知识管理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提供信息平台,而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是供应链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供应链内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知识交流的信息网络平台,将供应链各节点、各成员的知识源联系起来。另外,各企业要注重内外部的信息网络系统,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不仅要包括供应链中常用的知识和技术,也应该覆盖相关成员的情况,方便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知识共享。完整的信息系统,不仅能够保证知识的快速获取,也能推进企业的发展。各个企业可以根据及时获取的有关信息,迅速调整和组织自己的生产,以最快的速度和有效的方式来满足需求。此外,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随时通过信息系统去寻求其他企业的帮助,能够及时地解决困难,而且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知识共享。(3)建设共享知识库供应链文化的核心同样是能让各节点企业共同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通过培育供应链成员都认同的价值体系,才能顺利实施知识共享、推进共同目标的实现进程。如果供应链没有形成节点企业认同的价值体系,将导致企业间在价值体系上的混乱,造成企业间知识共享困难[5]。共享知识库主要是为供应链各成员提供现有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进行分类、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且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供应链知识管理主要涉及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由于隐性知识往往是那些不能用于共享的企业核心知识,所以知识库所提供的知识以显性知识为主。通过建设共享知识库,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为企业更加方便的进行知识交流。

4结论与展望

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思路[6]。从华为公司对于知识管理成功应用的例子来看,供应链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另外,针对供应链知识管理所存在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提出了部分的应对策略。另外,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本文只是在理论上对华为公司这个案例进行了分析,分析不够全面,此外,供应链知识管理目前发展还处于新生时代,所有本文对于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用数据和模型对供应链知识管理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可以为供应链企业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波.供应链知识管理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4):119.

[2]易慧,苏宁,李月梅.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供应链协同管理初探——华为案例分析为例[J].商业经济,2011(7):46-48.

[3]毛奕.知识管理实践探析———论华为公司的知识管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5):353-355.

[4]许铭慧.供应链知识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曾奕棠.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公司知识管理范文篇7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开放更多的产业。作为WTO的支柱型知识贸易,中国的期刊产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并面临严重的考验以及前所未有的机遇。科技期刊是是我国期刊行业中关键的组成,也是我国期刊行业的主要力量之一。近年来,期刊界持续关注着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科技期刊的资源非常丰富,在知识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将它们应用于铸造公司的知识管理当中,对铸造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很大的好处。简要介绍了科技期刊的资源以及铸造公司的知识管理。在总结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之后,分析把两者有效融合的好处以及重要性,最后分析了科技期刊资源与铸造类公司进行知识管理的融合路径。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并建立相应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知识经济的优点,实现知识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是一种基于知识的管理系统,可以利用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源,并全面进行资源协调来控制企业的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共享与创新,主要是通过创新企业知识的氛围与环境,实现企业知识的转换与共享来展示企业的知识能力。企业知识可以无形地应用于项目的建设环节中,从而有效地将企业知识具有的成本向可见型的经济利益转化。《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是为满足我国知识管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一本教材,从知识资本管理、战略管理、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管理的组织行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和评价七个视角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并介绍了知识管理在客户关系管理、电子政务和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教学内容体系。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指导科技期刊资源与铸造相关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参考书目。

当企业管理知识时,大多数公司会以知识创新的方法开发并利用知识资源。在创新知识的环节中,企业为创新创建了各种奖励机制,进而鼓励员工提升自己的知识创新技能,并通过可行的奖励措施进行协调,充分激发了员工进行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营造了宽容且和谐的创新知识的氛围。例如,铸造类公司建立完备的知识创新型的奖励体系后,充分激发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新意识,激励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推动了企业知识创新成果向科技型成果的转化,转化率明显提高。此外,在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当中,公司的文件管理以及信息资源不断更新,将不同种类的隐性知识向一种知识储备型资源转化,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提取以及调查,推动知识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以及系统化,方便进行知识资源的共享。当然,企业知识管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及指导,利用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来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满足不断学习以及工作的需要,从而更加人性化以及科学化,满足并促进员工管理的知识管理。伴随信息社会的高速更迭,知识的价值也在不断扩大。为了实现知识管理的标准化,铸造类公司一般都具有对应的硬件设备,以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和谐的管理知识共享的环境。公司基于知识的传播以及信息管理的速度,整合全球各类信息资源,其中就包括科技期刊资源,建立完整的整理数据库,以使员工能够快速访问各类信息以及行业中的其他公司的信息,以帮助他们了解相关业务领域最新动态。它不仅增强了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且促进了行业内的沟通与协作。同时,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需要减少科技人才的流失,防止员工以公司内部职位变动的形式跳槽,并尽可能地减少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以及厌烦心理,这需要采取轮岗的措施.使员工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合适的职位,并在轻松的工作环境中释放自身积累的知识潜力。科技期刊资源与铸造企业知识管理的结合,具有明显的益处以及重要性。通过将科技期刊纳人铸造公司的知识管理中,可以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铸造公司可以利用科技期刊资源来进行铸造类信息的查询。它还基于铸造公司将发展目标和规划理念相结合,搜索科技期刊资源中的技能,针对铸造公司的知识构建创新管理系统。此外,公司可以为铸造公司提供相应的知识管理服务,根据其需求以及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资源信息数据库,并积极响应社会新的发展趋势。建立服务类型的科技期刊资源系统,实现科技期刊资源转变成社会化资源,最大化地利用了科技期刊资源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是图书馆以及信息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企业向前发展的不朽动力。所以,铸造类企业和科学技术期刊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互操作性,科学技术期刊资源可以输出铸造所需要的信息,并且铸造厂也能够使用技科技期刊资源库接触到科学界的最新信息技术的相关信息。当然,科学技术期刊拥有丰富的资源,它们所保留的学术知识资源以及人才培养资源,可对铸造公司的知识管理有所帮助。本质上,科技期刊资源是一个以知识管理以及服务为基础的信息共享系统,它的信息资源比较完整,对铸造公司而言,设计并开发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管理机构进行知识管理的意义重大。同时,科技期刊上进行知识管理的应用与研究的重点,在知识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为铸造公司的知识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从而为铸造企业提供知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科技期刊资源的建设还需要聘请一批知识管理人才,可以利用学习铸造科技知识、创新并传播等优势来提高应用知识管理的价值。铸造公司还需要聘请管理科技期刊的人才,全面地建设企业的知识管理服务体系’有效提高知识的使用以及创新水平,最终促进创始企业知识管理的持续发展。当前社会中,信息极度爆炸,知识积累已成为衡量各公司经济能力的重要指标。大型铸造类公司通常会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培训,而公司的大部分知识管理是以对员工开展技能培训的形式呈现的。员工素质对企业的未来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素质型员工在促进铸造类企业的转型与升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制造企业,铸造企业在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服务等方面对员工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铸造企业还需要通过引人科技期刊资源,进而促进员工的知识管理创新,创设适合铸造企业人才开发的环境,拥有丰富的技术人才,服务人才以及创新人才,完善的资源系统库资源信息,并通过自学将知识资本向经济利益转化,并在多个方面提高技能,以帮助企业提高其经济效益。

伴随公司的现代化,其信息网络系统变得更加完善,其知识管理结构也变得更加合理。国内铸造公司缺乏知识管理的经验,信息构建框架缺乏完善性,并且知识管理系统缺乏科学性,对铸造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科技期刊的资源与铸造类企业的知识管理相结合,科技期刊的丰富资源将为铸造类企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铸造企业需要引人科学技术期刊资源对应的管理系统以及服务理念,创新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以知识共享的模式,从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知识管理,来创新自身的知识管理,使之适应信息社会的各项需求,并促进企业实现转型以及升级。铸造企业还需要充分以信息资源的四通八达优势,完善自身的知识管理体系,使员工能够实时搜索以及使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从而在不断变化的信息社会中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当前,铸造类公司的知识管理意识相对较弱,大多数公司缺乏深人的知识管理研究,知识管理体系不完善,所以我国铸造企业的知识管理困难重重。大多数铸造企业甚至都不了解基础性的知识管理概念,更不用说知识管理工具。例如,我国某铸造企业的知识管理只是将国外相应的经验以及模型复制到其知识管理系统当中,并没有结合国内铸造类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局部改进,知识管理系统不完善。科学技术期刊资源在促进铸造企业进行合理的知识管理中起着明显的作用,然而铸造企业在两者的融合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消极影响,所以铸造企业应科学引进科技期刊这一资源。需要加快高质量的科技期刊资源与铸造公司的知识管理之间的融合创新发展。另外,知识共享是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如果一家公司无法实现知识共享,那么它将根本无法进行知识管理。然而,在公司内部进行知识共享并不容易。实际上,有些员工想要共享,然而却不知道如何积累知识并与所有人共享,因为他们没有沟通渠道。有些员工甚至更不愿分享自己的知识,尤其是与他人共享自己的专有知识。为此,有必要动员所有员工,营造知识管理的良好氛围,并建立学习型的企业组织结构。首先,在公司的大型项目完成后,以项目总结会的方式总结此次项目,并结合铸造类企业的特点,分为研发、设计、制造以及调试等项目讨论环节。在总结会议上,研发、设计、制造以及调试相关负责人,可以使用相关的报告来讨论项目的收益、损失以及经验。这样,员工通过共享知识,不仅可以创建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还可以真正感受到他们在公司中的价值,并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此外,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议,讨论员工在出差以及调试的相关经验,分享研发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困难,员工共同来解决问题。同时,可以随时进行内部培训,所以每个部门的核心员工轮流担任讲师,这可以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动员员工真正成为企业主人,利用共享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多个平台积累自身的知识。通常,利用沟通平台积累的知识是比较原始的,需要专职人员进行深度处理以形成生产力,公司需要在其中建立以及完善知识库,将企业知识转化为企业利润。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并创建学习、积累知识共享的环境,以便所有员工都能实现知识共享的好处,并为公司的知识库做出贡献,提高知识库内容的深度与质量。知识库以及公司发展需要保持一致性,对于铸造设备制造商而言,所有者需要将知识库分为三个信息库:机械库、电气库、气动库与液压库,分配特定的子库管理员工,负责收集并分类知识,将其移交给企业的所有者。相关人员需要不断完善以及深人加工,以形成公司的知识资本。知识库还可以构成内部的培训课程,并编辑成为培训相关的知识手册。在共享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知识之后,通过知识的整理,将其输人到公司的知识库中,最终转变成公司的生产力。同时,如何将知识生产力转移给大多数员工也是重点研究的内容。专门人员需要定期开展有关知识库的知识培训,激励员工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并利用科技期刊资源的知识库解决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并反馈给知识库以进行补充。要实现员工中的有效知识交流,公司需要对做出知识贡献的员工提供奖励激励。在使用加薪以及实际薪酬作为激励措施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其认识到知识共享的价值,并自觉、积极地与其他员工共享知识。这就需要有机地整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进而构成高效的激励机制。总之,在铸造类企业的持续发展中,知识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将科技期刊资源与铸造类企业有机结合,通过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形成新的企业文化。同时,将知识管理与铸造类企业的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改变铸造类公司的价值取向,并将公司从过去的产品导向转变成客户导向。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资源与铸造相关企业的知识管理必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

公司知识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美国1979年《文书削减法》最先提出联邦政府的信息管理问题,并在联邦机构中设立政府信息主管。企业的信息管理则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之下增加了企业信息主管(CIO)的职位。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OECD1996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入—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smoothoperationofinnovationsystemsdependsonthefluidityofKnowledge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2、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整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CKO对要获得的知识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事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3、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4、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独立设置与“首席经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并列的“首席知识官”(CKO),这足以证明西方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象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1.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3.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Know-How”(知识如何),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4.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共存。由于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和知识的商品化,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有时变得十分复杂。两种策略共存的前提,是采用不同策略的单位彼此独立运作。例如,在通用汽车公司,小轿车部与财务部没多大关系,因此不同的模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单位中。但如果是高度一体化的企业,则需选择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以另一种作为辅助。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及企业所雇佣的人。正如一些咨询公司所发现的:强化错误的策略或试图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将会迅速地损害本企业;80/20法则是实际决定主辅关系的一个有益参考。

知识管理两种策略的差异如下表:

法典编辑策略

人格化策略

竞争性策略

通过反复使用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的和快速的信息系统实施

通过沟通不同专家关于高水平策略问题的知识经验来提供创造性的、经过严密分析的建议

经济模型

1.反复使用的经济学

2.在知识资本上进行一次性投资,而后多次反复使用

3.使用高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大型团体

4.集中注意力于产生较大的整体收入

1.专家经济学

2.为针对用户的独特问题而拟定的高度用户化的解决方案收取高额费用

3.使用低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小团队

4、集中注意力于维持较高的利润率

知识管理

策略

1.人-文档

2.开发可以编辑、存储、传播和允许知识反复使用的电子文档系统

1.人-人

2.开发连接人们的网络系统以便共享难以言表的知识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旨在通过可以反复使用的、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将人们连接起来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适度规模的投资,旨在促进难以言表知识的交流与商谈

人力资源

1.雇佣那些能较好地适应知识反复使用和方案实施的新科大学毕业生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培训

3.奖励那些使用文档数据库和为文档数据库做贡献的人

1.雇佣喜欢问题解决和能忍受模糊性的工商管理硕士

2.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进行人员培训

3.奖励那些与他人直接共享知识的人

范例

1.安德森咨询公司

2.Ernst&Young公司

3.德尔公司

·麦肯锡公司

·Bain公司

·惠普公司

[参考文献]

[1]卷首语.与“狼”共舞管理制胜[J].管理科学,2000,(4):1-1.

[2]维高.知识的革命[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09-215.

[3]跃清.知识资本的测量与管理[EB/OL].

[4]魏蜀明.CKO:知识管理拍岸来[N].中国企业报,2000-06-13(3).

[5]杨杰.知识管理的策略[J].IT经理世界,2000,(2):48-50.

公司知识管理范文篇9

在当今企业里,不知道知识这个词汇的经理人恐怕已经不多了。但是,很理性地对知识进行管理,并建立了相应战略的企业绝对不多。知识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性因素。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放弃了知识管理就等于自杀?!

本文就企业如何制定正确的知识管理战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战略模式,即编码战略和个人化战略。其中涉及到企业的总体竞争策略、企业的知识特性以及相应的信息技术。相信本文的探讨为正在寻求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经理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知识管理绝非新生事物。数百年来,家族企业的商业智慧世代相传;工艺大师们呕心沥血授艺于徒;工人们在一起交流心得和技艺亦由来已久。但直到本世纪90年代,企业领导们才开始谈论知识管理。经济的基础已从资源转为知识资产,这种变化迫使经理人返身审视企业的知识基础及其利用情况。与此同时,电脑的日益普及,也使人们能更加便捷和经济地进行知识的编码、存储和共享。

两种战略模式

对一些企业而言,知识管理战略的核心是电脑。经过精心编码的知识储存在数据库中,企业员工都可方便地调用。我们称此为知识管理的编码战略。而在另一些企业,知识跟开发知识的人员密不可分,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在这类企业中,电脑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交流,而非储存知识。我们称之为知识管理的个人化战略。选择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并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考虑企业服务客户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员工的具体情况。

一些咨询公司发现,如果企业在知识管理战略方面重点不当,或试图同时推行两种战略,则企业实力很快就会受到削弱。

安达信咨询公司(AndersenConsulting)和峨扬公司(Ernst&Young)等一些大型咨询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遵循的是编码战略。在过去五年中,它们开发了多种精妙的来进行知识的编码、存储和调用。知识的编码是通过“人员到文档”的方式实现的,即知识首先从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使之与开发者分离,再被广泛用于各种用途。峨扬公司商务知识中心主任RalphPoole(普尔)指出:“我们删除那些只适用于特定客户的信息,然后从文档中抽取面谈指南、工作日程、借鉴基准数据、细分市场等关键知识,把它们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供调用,由此建立知识‘对象’。”这种做法让许多人能搜寻并调用经编码的知识,而无须接触该知识的最初开发者。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知识再用实现规模效应,并由此使企业得以。

与此相对,贝恩(Bain)、波士顿顾问公司(BostonConsultingGroup)、麦肯锡(McKinsey)等战略咨询公司则强调知识管理的个人化战略。它们注重的是人员间的直接交流,而不是数据库里的知识对象。未经编码,可能也无法编码的知识通过脑力激荡和一对一交谈得以传播。咨询师们就所需解决的一起反复探讨,共塑洞见。

为使个人化战略在知识管理方面行之有效,贝恩等公司投入巨资构建人员网络。知识的共享不仅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形式实现,而且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实现。麦肯锡公司也通过许多种途径来培育人员网络,如相互调动异地分部职员、倡导立即回复同事电话的企业文化、建立专家目录,以及利用公司内部的“咨询督导”来帮助咨询项目小组。

这些企业同时也建立了电子文档系统。但其目的不是提供知识对象,而是让咨询师通过查询相关文档,迅速掌握特定领域的相关知识,并由此了解公司内部谁曾从事过某一课题,然后直接与其联系。

如何选择知识管理战略

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应该反映其总体竞争战略。比如,企业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如何把该价值放入一种经济模式,企业员工如何实现这种价值和经济模式。

作为企业经理人,必须能够清楚地阐述顾客为什么购买一个企业而非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顾客期望从企业获取什么价值?企业中内含的知识如何为顾客增加价值?如果企业对上述问题尚无明确答案,就不应该急着确定知识管理战略,否则容易误入歧途。

如果对企业的竞争战略已经了然于胸,经理人还需考虑下列三个问题,以帮助自己选定基本的知识管理战略。虽然答案的含义似乎不言自明,但经理人很有必要非常明确地指出公司的竞争战略与利用知识支持这一竞争战略之间的关联。

你提供标准化产品还是定制产品?提供标准化产品的企业,销售的产品几无变化。尽管戴尔(Dell)按订单组装的电脑比大批量上市的产品差异要大,但戴尔公司的产品仍可视为标准产品。对于生产标准产品的企业而言,采用基于知识再用的知识管理战略较为合适

提供定制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其工作重点在于满足特定顾客的独特需求。由于这些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编码知识的作用对它们很有限。采取定制产品策略的企业,应该考虑个人化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你的产品是成熟产品还是创新产品?基于成熟产品的商业战略,通常从再用模式中受益良多。成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过程包含多种为大家所熟知的工作和能够编码的知识。反过来,建立在产品创新基础上的战略,最好配以个人化的知识管理战略。在寻求创新的企业中,员工必须共享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往往会散失在文档中。

员工靠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解决问题?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编码的知识,如简单的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如果企业员工依靠显性知识完成工作,“人员到文档”的方法最有效。相反,隐性知识很难用书面形式表述,需要通过个人经历来获取。它包括专长、操作诀窍、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力以及技术专长。如果人们最常利用隐性知识解决问题,人与人直接交流的方式绝对有效。

有时侯,经理人试图把本是隐性的知识变成显性知识。这样做会带来很大麻烦。例如,施乐公司(Xerox)一度尝试把服务和维修技师的相关技能植入专家系统,安装在复印机上。他们希望,接到维修服务电话的技师可以在该专家系统的指导下远距离完成维修任务。但最终结果是,技师们光靠该系统无法解决问题。复印机设计人员进一步研究后发现,技师们是通过分享自己维修机器的实例互相。专家系统并不能再现面对面交谈过程中的微末细节。

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往往可以预示应该采用哪种知识管理战略。但有时候,另外两个因素往往使问题复杂化:即公司内部多个事业部的并存和知识的商品化。

让两种知识管理模式共存于同一的不同事业部中,是一种诱人的设想。它们的确能共存,但只限于各事业部象独立公司一样营运的企业中。比如通用汽车(GeneralMotors),它的汽车事业部与信贷事业部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在这种企业里,各事业部实际上可以施行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但是,在各事业部密切整合的企业中,应该只采用一种知识管理战略,或者将不适合既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的事业部分离出去。

一些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业务流程重组咨询,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日渐成熟,逐渐演变为大众化产品。在一开始,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需要独特的解决方案。但不久后,便需要一种按部就班的解决。CSCIndex(编者译:CSC指数咨询公司)一开始用个人化的知识管理模式支持定制产品策略,这种组合是正确的。但随着业务流程重组概念的演变,这种做法就逐渐变得不合时宜了。这时,公司面临抉择:要么改变知识管理战略,要么退出业务流程重组咨询业务。该公司在两个方面都无所作为,最后面临时日困难只能以破产告终。

在高效企业中,尽管新的产品和服务日渐成熟,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仍能保持不变。对致力于提供高度差异化解决方案的咨询公司来说,明智之举是在解决方案变成大众化产品之前,退出业务流程重组咨询这样的领域。重复利用知识和解决方案的公司则刚好相反。这类企业可趁方法成熟之机大加利用。峨扬公司的合伙人PeterNovins(诺文斯)说道:“我们尽可能迅速地使某个领域的技术专长变成大众化产品,使其达到一定规模并重复利用,客户和我们都能从中得益。”

不要孤立看知识管理

一些公司的行政总裁极为重视知识管理,另一些企业则不象对待成本削减、结构重组或全球化扩张那样予以重视。在后一种企业中,即使有知识管理,也只存在于人力资源或信息技术等职能部门。然而,孤立对待知识管理的企业有可能收不到效益。只有当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和竞争战略相协调时,企业才能受到最大效益。

要实现这种协调,需要有总经理的领导。如果行政总裁和总经理积极投入,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以支持明确的竞争战略,企业和顾客将共同受益。如果高层管理人员未能相应选择,则企业和顾客双方都受损。结果,顾客花钱购买定制方案,而其实一个标准化方案就已足矣。要么是,客户在面临特殊需要帮助时,只得到万金油式的建议。在企业组织内部,员工没有了轻重缓急。问题很快演变成权力斗争,人们为争夺资源而不顾大局。这时,只有强有力的领导方能指明企业的前进方向,带领企业克服阻力、选定和实施新的知识管理战略。

有效的激励

人们需要激励,才会参与共享知识的过程。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要求不同的激励体制。在编码模式的知识管理战略中,经理人必须建立制度,鼓励员工写下自己了解的东西,并把所生文件存入数据库。要促使人们采取这些行动,需要真正有效的激励方式,而不是小刺激。实际上,员工向文件数据库所供的水准和质量,应该成为他们年度绩效评估的一部分。比如,峨扬公司就是这么做的。在它们的绩效评估中,咨询师要接受五个方面的考评,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公司知识资产的贡献和利用。”

在采用个人化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中,鼓励知识共享的激励手段不尽相同。经理人必须奖励那些直接与别人共享知识的员工。在贝恩公司,每年都会在各个方面对合伙人进行考评,其中包括他们给予同事多少直接帮助。公司合伙人高达1/4的年度薪酬,取决于他与公司其它人员进行了多高质量的人际对话。

相应的信息技术

公司知识管理范文篇10

事实上,知识管理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并不是近几十年才有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而诞生的。从狩猎种田到钻水取火,从家庭作坊到兴修水利,从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的万里长城,无木蕴涵着大量的知识创造和传播活动,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也得以在子承父业、师传徒受的方式下代代相传,只木过那时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无意识活动,还没有概念化,更没有专门技术来强化这一过程。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管理概念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相关技术,如LothsNotes、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等,才逐步应用到知识管理领域,不少企业投人大量资金开发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4),信息技术成为一些企业,特别是西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手段(5)。有人甚至预言,到2100年98%的知识将由计算机产生,而人类产生的知识只占2%。

然而知识管理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活动,信息技术对知识管理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最近20年美国工业界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而这一切对知识工作者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改进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片面强调“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因素。因此,平衡“技术”与“人”的因素,选择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紧迫问题。本文从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管理的内涵分析入手,探讨了知识管理两个维度的作用,提出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三种策略。

一、知识创造与传活过程

知识是指专业智能,也就是组织成员所拥有的know-what、know-how、know-why,以及自我激励的创造力。在组织机构中,知识除储存于员工的大脑中外,还根植于组织机构的文件、日常工作、程序、惯例及规范中(7)。组织中的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两种(8)。隐性知识是指难以表述清楚、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中的知识,如员工拥有的know-how。know-why等;显性知识是指可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等清楚地表达的知识,也叫编码知识(codifiedknowledge),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规范、操作规程等。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和难以沟通的特征,因此不易实现个人间的共享;而显性知识由于其易表达、可编码特征,因此很容易在个人间沟通和共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组织中的知识创造与传播就源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汇谈(dialogue)”[9]。

Nonaka和Tadeuchi将组织中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l)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2)外在化(exter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3)组合(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4)内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社会化是一个个人间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隐性知识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得以传递,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共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由于新知识往往起源于个人,因此社会化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起点。外在化是对隐性知识的清楚表述,并将其转化成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过程依赖于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汇谈(dialogue)是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重要工具。由于显性知识可以借助通讯、网络、出版物等先进技术和媒体进行传播,因此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促进隐性知识大量传播的关键性步骤。组合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的过程。经过社会化和外在化过程,员工头脑中的显性知识还是一些零碎的知识,也没有变成格式化的语言。将这些零碎的知识组合起来,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这就完成了组合的过程。在组合的过程中,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电视会议、电话。E-mail等是组合的有效工具。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组织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经过组合过程,新知识得以在组织成员间传播。组织中的成员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体Xi作(teamworking)、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凸ぷ髦信嘌担╫n-the-Jobtraining)等是实现新知识内化的有效方法。

个人的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化四个阶段,实现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隐性知识。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因此被Nonaka称做知识螺旋。当个人的隐性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后,新的知识螺旋运动又开始了(见图1)。

二、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就是组织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来推动组织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使知识螺旋不断地向前延伸。知识管理既包括将组织中现有的显性知识编码化,也包括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或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由于显性知识容易沟通和共享,因此也极易被竞争对手学到。对于组织来说,显性知识显然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构成组织核心能力的知识基(knowledgbase)是建立在隐性知识基础上的,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10)。

员工的知识可以被形象地比喻为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可见部分为员工的显性知识,而沉入海水中牟豢杉糠治惫さ囊灾丁O匀唬杂诒嚼此担渎冻鏊娴牟糠种皇瞧涮寤囊恍〔糠帧M惫さ囊灾兑苍对洞笥谄湎孕灾丁6遥诒降母浇腹K箍梢钥吹胶F矫嫦卤浇牒K械囊恍〔糠郑庖徊糠窒嗟庇诳杀蛔孕灾兜囊灾叮庑┠芄槐蛔囊灾兑步鼋鍪窃惫と恳灾兜囊恍〔糠郑?)。

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员工自己将一部分隐性知识清楚地表达出来,转变成显性知识,经过组合过程将其系统化后,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如网络、程序、出版物等)与组织的其他成员共享;另一种模式是员工的隐性知识首先通过社会化过程将其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然后经过外在化和组合过程将其显性化。在后一种模式中,最终实现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也仅仅是传递出来的隐性知识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过程后,只是变成了其他员工的隐性知识,无法实现显性化(见图3)。

可见第一种模式传递的隐性知识非常有限,通过第二种模式能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也仍然是冰山一角,大量的隐性知识必须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进行面对面的传递。因此,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中心任务是:(1)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鼓励员工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者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共享;(2)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

三、知识管理的维度

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及知识管理活动中,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人;二是技术。这两个因素同时构成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

人之所以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之~,是因为人(的大脑)不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在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特别是社会化和内化阶段,几乎完全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在社会化阶段,人们通过师传徒受的方式传播隐性知识,人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技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在内化阶段,人们通过团体工作、于中学、工作中培训消化和吸收新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因此可以说,人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

技术主要是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的组合阶段起作用,同时也支持外在化与内化过程。在组合阶段,知识的编码、存取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西方的许多公司甚至片面地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进行编码,并能通过信息技术方便地存取。在外在化阶段,电视会议系统、电话、E-mail等通讯和信息技术能够强化和方便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因而也促进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在内化阶段,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向人们提供实时的(just-in-time)培训,MIT组织学习中心开发的微世界(microworld)就是这方面生动的例子。因此,技术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当然,与人相比,技术只木过是一种使用工具[“],并不能成为知识管理的内生力量。

组织可以通过创建适宜的组织环境和加大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来强化知识管理过程中两个维度的作用。项目团队、特别任务组(worbforces)等正式团体由于其良好的沟通性能,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组织中最佳的学习单元,因而也被西方企业广泛采用。这种正式的工作团体鼓励面对面的交流,促进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社会化和内化两个阶段的知识转化与吸收,因而在知识的创造与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西方企业在积极完善正式工作团体的同时,又开始着力培育象实践社团(communities-of-practice)这样的非正式团体,使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成为组织中两个互为补充的知识创造与传播系统。非正式团体成员来自相同的专业领域,使用相同的专业术语,因而更容易交流,可以促进外在化过程,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化和内化过程。有的学者调查后发现,员工在工作场所获取的知识中,有70%来自与非正式团体成员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创建正式的工作团体,培育非正式的学习团体,使二者互为补充,是知识管理过程中发挥“人”的因素的组织基础。信息技术不仅支持显性知识的快速存取,而且支持人与人之间的快速沟通,因而也支持知识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的发挥。不少公司投入巨资建设基于知识的系统。在这样的系?持校犊饪晒┤嗣谴嫒”嗦牖南孕灾叮兜赝伎晒┤嗣茄罢疑形幢嗦搿⑷源⒋嬗谌嗣峭纺灾械囊灾丁4送猓褂蠩-mail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论坛和虚拟会议室等。

四、知识管理的策略

人和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两个主要维度,无论强化哪个维度的作用,都可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推动知识螺旋运动的发展。但是,人和技术在知识螺旋运动的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对于特定的组织来说,在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时选择哪个维度作为重点,亦或是两个维度同时兼顾,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EIU)和IBM公司对北美、欧洲和日本的38家公司的调查表明,每一家公司的知识管理策略各不相同。Hansen等人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之后也指出,一些公司依靠计算机管理知识,而另一些公司则以传统的方式使员工之间共享知识。公司应该选择正确的知识管理策略,任何错误的选择,或者是试图二者兼顾的策略必将给公司以致命的打击。本文以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为出发点,将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分为三种:信息化策略、人性化策略和综合化策略(见图4)。

信息化策略是指单从技术一个维度管理知识的策略。这类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显性知识,很少依靠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那些提供标准化产品或服务的公司,提供成熟产品或服务而不是依靠创新的公司,如管理咨询公司、设计事务所、传统的制造业公司等,大多采用信息化策略。由于这类组织主要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重复性的生产或经营活动,因此快速获取知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而信息化策略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美国的Andersen咨询公司、Ernst&Young咨询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成熟的、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或知识管理系统方案,使用的主要是显性知识,因此公司内部的知识管理系统对他们的成功非常重要。这两个公司分别投资500万美元用于建设知识管理系统,并采用“从人到文档(people-to-documents)的方法将员工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使全体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两个公司为此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企业的经营战略也决定其知识管理策略,如一家癌症研究中心将自己的经营战略确定为“利用原有的知识而不是创造新知识为病人服务”,他们开发了一个专家系统,将500多种疾病的症状和专家建议的治疗方案输入系统,医院只雇佣那些资历较?车囊缴蛘呋な烤涂梢晕∪颂峁┳詈玫姆瘢∪松踔镣ü缁熬湍艿玫阶蚁低车闹瘟啤>萃臣疲飧鱿低持械拿恳恢旨膊∑骄磕甑氖褂么问?000次,因而大大降低了医院的服务成本。

人性化策略是指单从“人”一个维度管理知识的策略。这类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而不是公司现存的显性知识,公司的经营战略也是以创新产品(或服务)而不是成熟产品(或服务)获取市场价值,公司更多地生产定制化而不是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如战略咨询公司、维修公司和餐饮公司等。美国的HP咨询公司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经营策略等服务的战略咨询公司,它的经营主要依靠咨询人员的隐性知识而不是公司现存的显性知识,这家公司的知识管理策略就是~种“从人到人(people-to-people)的人性化策略。HP公司的部门分布在世界各地,公司的咨询人员和工程师经常穿梭于各个部门以交换看法。公司规定所有人员必须乘座同一架飞机旅行,以便增加员工之间交流的机会,公司甚至不限制旅行的预算。公司还鼓励员工成立跨部门的“学习社团”(LearningCommunity),以共享最佳工作法(bestpractice)和实践技能,这种学习社团与上文提到的实践社团相似。施乐公司起初希望为其维修人员建立一个知识库,以便帮助维修人员寻找最快和最佳的维修方案。但这个想法最终失败了,其原因就是维修人员之间的知识传递主要依靠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讲故事”(storytelling),而不是计算机网?纭U飧龉窘铝τ谠谖奕嗽敝渑嘤钦窖巴盘澹构镜木铰曰竦昧顺晒Α?BR>信息化策略与人性化策略都是在一个维度上管理公司的知识,实际上更多的公司是在两个维度上管理自己的知识,我们把这类公司的知识管理策略叫做综合化策略。根据在两个维度上的侧重点不同,综合化策略又可以分为以人为主的综合化策略和以技术为主的综合化策略。以人为主的综合化策略强调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知识管理的手段以“从人到人”的共享隐性知识模式为主,但同时又开发虚拟会议系统、网上论坛以及知识地图以方便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这种形式中,技术是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而不是一个主要因素。而以技术为主综合化策略则强调技术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以“从人到文档”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模式为主,技术是该策略的主要因素,而人只不过是辅助因素而已。人的作用就是将自己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用专业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能够输入计算机系统供其他人分享。实施综合化策略比较成功的公司都是那些在两个维度上有侧重点的公司,而不是两者同时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