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工会建设

时间:2022-01-21 09:50:39

新时期工会建设

一、加快推进工会工作法制化建设步伐

依法治会,积极实施工会工作法制化工程《劳动法》明确指出:“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会这一身份确定了其服务对象和基本职责,也明确了工会活动的内容、范围和工作方式。工会必须按照这一角色规范自己的组织行为,把依法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和调动职工积极性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通过实现工会工作法制化,从而实现依法治会、依法强会,依法规范和改革工会组织体制,使《工会法》和《劳动法》的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着力强化工会维权职能

我国《工会法》规定,工会的职能有四种,即维护———维护在全国人民的总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设———发动和组织职工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参与———组织职工依法参加本单位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以及依法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教育———组织对职工进行综合教育,提高职工素质。在这四项职能中,迫切需要工会强化的是维护职能,即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那么,如何强化工会维权职能呢?1、强化源头维权强化源头维护,有利于从政策、源头上维护职工的整体利益,有利于调动职工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工会要充分利用工会参与权,积极参与企业涉及职工利益的政策、制度及重大改革措施的研究、制订,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监督,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从源头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2、建立协调劳动关系的相应机制首先,建立三方协调机制。目前在许多企业中,三方机制的格局已经形成,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将能够从整体上对职工权益加以维护。集体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为依法维权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要推行劳动争议处理新机制,试行建立劳动法庭,仲裁与诉讼实行分轨制,强化仲裁工会的作用等相关制度。在工会组织中,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开展全方位的对职工的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工作。再者,建立健全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通过发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达到维护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和权利目的。3、实施送温暖工程,帮助职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送温暖工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在实施送温暖工程中,全国大多数地区和城市实行了“特困证”制度,使特困职工家庭在购买生活必需品、子女上学、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享受适当政策优惠,解决了困难职工生活中的实实在在困难。例如,淮南日报社工会认真开展送温暖工程,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积极给报社困难职工、伤病职工送去温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受到了好评。

三、改革完善工会工作机制

1、理顺工会组织结构体制中国工会的组织体制是以全国总工会和各级地方总工会为主的体制结构,它与我国传统的行政体制相适应。新形势下,如何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多种所有制体制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理顺工会的组织结构体制,是当前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工会应着重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宏观上应加快新建企业工会的组建,把所有劳动者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提高工会对劳动力市场的控制能力,真正发挥工会的职能。从中观上,使工会组织机构的设置与工会履行基本职能相适应。从微观上改变工会的工作方法,工会要勇于创新,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或产业的经验,推动我国工会工作的发展。第二,调整地方工会与产业工会的关系。多年来,产业与地方工会职责不够明确,往往是多头指挥,重复布置工作,使基层工作难以开展。为此,首先要明确地方工会和产业工会的工作职责重点:地方工会在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职能的同时,突出维护这一基本职能,并对地方各级工会和产业工会实施统一领导。产业工会则侧重于强化调查研究,参与本产业职工利益相关政策的制定及职工关心的其它重大问题,抓好带有产业特性的维权工作。其次,要科学设置工会组织机构。在机构设置上,要根据担任的任务不同,有所区别地设置工会内部组织机构,例如,省以上的产业工会不直接领导基层,而市以下的工会则直接领导基层,因而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上就应有所差别。2、努力去除工会行政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问题都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方式解决,政府是所有利益的代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尽快转换职能。政府职能的转换,使自上而下的命令方式退出市场,职工的权利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从自下而上的社会民主实践中获得。只有工会才能自下而上地表达职工利益,因而自下而上的维权方式正是工会职能的一种回归。当然,政府职能转换,工会职能的回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工会应努力克服行政化倾向,努力克服工会工作的“官气”。因此工会应加强内部建设,加快工会体制改革,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式,克服行政化倾向,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从而保障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四、将工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会在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进行了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制度创新,创建了职工互助补充保险体系,形成了医疗、养老、伤残、死亡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补充保险体系。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我国社会保障总体设计中,工会的参与完全处于自发状态,缺乏进入资本市场的法律渠道和法律保障。因此,本文提出将工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设想,其原因有:在发达国家,均已经达成了“基本保险”、“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目前在中国,尽管社会保险制度在理论上安排了“多层次”的设计目标,但实际上却存在诸多问题,“社会保险”、“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等无法像发达国家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所以,以立法形式将“补充保险”,即工会职工互助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可以减轻社会保险负担,使“补充保险”真正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劳动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加之加入WTO后,情况将更加复杂,劳资关系更加多样化和激烈化,集体协商解决问题、工资一致性问题、工人合法权益的维护与解释等将日益成为“入世”以后的一种“制度性的冲击”,对我国工会在企业和社会中的法律地位、社会功能等方面将会出现严重的挑战。将工会纳入社会保障总体框架中,并且以立法的形式予以制度化,是我国工会解决入世以后出现新情况的有力的法律依据,是未来我国工会地位取向的归宿。

五、提高工会工作干部的素质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目前,我国工会许多干部无论是在思想政治素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专业知识以及处理复杂矛盾、驾驭全局的能力等方面都与现实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根据形势的需要和领导干部知识素养的现状,工会干部应着重强化以下两个方面的学习:1、加强政治思想道德学习思想政治素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是我们的传家宝。各级工会干部都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培养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的工会干部队伍。大量事实告诉我们,领导干部信念的坚定,思路的开阔,领导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他们理论水平的高低。2、重视培养,提高领导干部的知识水平首先,加强专门知识学习。专门知识是指工会干部需要有做好工会工作必不可少的专门知识。其次,学习法律知识。工会干部要熟悉和掌握诸多方面的法律知识,特别是要熟悉和掌握《劳动法》、《工会法》等大法,还要熟悉和掌握与自己业务有关的条例、制度、劳动争议条例以及劳动保险规定等,不断提高政策水平,自觉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工作习惯。

作者:熊玉华单位:淮南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