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工心理健康之工会措施

时间:2022-05-15 10:14:11

女教工心理健康之工会措施

高校教师除应具备高尚品德素质、扎实深厚专业素质和广博相关学科知识素质外,还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素质、良好人文素质等,以满足素质教育需要。教学中定期教学效果评定、艰难的职称评聘和科研课题申报、严格工作量考核、高学历水平达标、住房、工资待遇等方面都影响广大教工尤其是女教工的情绪和身心健康。据上海医学专家研究表明,现代职业女性大量参与社会激烈竞争,心理压力大为增加,高心理压力影响生理内分泌变化,以致更年期症状普遍提前[4]。教师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群体,很多女教工上大学时是三点一线:教室、餐厅、寝室。参加工作后,尤其是结婚生子后的高校女教工,干脆就成了两点一线:家和学校。很少有时间顾及其他,原来的朋友、同学、老乡很少联系或聚会,更不用说出去消遣和散心。一旦思想和心情上有了纠结,找个合适诉说对象都很难,有效社会支持少,易导致心理问题。平时所说秉性和脾气即心理学上的气质类型,这是人各有其面的生理基础,不易改变,它影响人的问题应对方式及心理疾病的易感性。人不同气质类型直接影响其应对问题的方式,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一)心理学角度1.改变错误认知,进行合理情绪调节。人们一般认为是事件导致负性情绪,其实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导致负性情绪,可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比如认识到高校改革是大势所趋,就尽己所能,改变能够改变的,不能改变的就要接受,这是对事物相对合理客观的认知方式。2.对负性情绪,要学会合理宣泄。如找自己信任的人倾诉,进行运动或做其它有益的建设性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就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到医院心理科就诊,千万不要过分压抑,时间久了,易出现心理问题或疾病。3.学会积极问题应对方式。对行为应对方式“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进行解释:“求助→解决”是“成熟型”问题应对方式;“退避→自责”是“不成熟型”问题应对方式;“合理化”是“混合型”问题应对方式。要学会积极的“成熟型”问题应对方式[5]。4.对个性如强迫人格,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者,要尽量完善个性。人要有自知之明,凡事尽力而为,不可强迫做自己做不到的事,避免不必要的挫折感和失败感。(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1.通过“五必访”[6]活动及时掌握教职工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五必访”活动把思想工作从学校延伸到教职工家中,特别对性格相对内向女教职工,使其在自己家熟悉环境中放松心情,倾诉内心,通过听取其真实想法,以便工会为她们更好地做好心理疏导,必要时派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上门服务,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高校各分工会设立心理健康分中心,选拔各分工会心理健康委员,实行各分工会心理健康责任制[7]。高校各分工会对所属教工心理健康也要经常慰问关心,选拔热心教职工做心理健康委员,时刻关注每位教职工身心状况,形成校工会、院系分工会和各处室三级管理机制,对所属教工心理健康形成责任制、慰问关怀制度化。(三)管理学角度1.高校工会设立心理健康电话专线,与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结合,广大教工只需拨通心理健康服务热线,就会得到专门针对其心理压力问题的专业心理辅导。高校工会还可邀请热心高校女教工工作的社会心理学专家学者做顾问,成立高校女教工心理健康辅导站,高校各分工会成立心理健康辅导点。辅导站点可招聘心理健康辅导志愿者,满足广大女教工心理求助的需要。2.高校工会充分挖掘空间场地资源开设心理健康放松室、保健文体活动室,为广大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提供有力的活动场所和物质保障。3.定期心理健康普查。高校工会不但定期对女教工进行身体体检,也要对女教工心理健康进行定期测查。依托高校女教工心理健康辅导站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对女教工心理健康进行定期测查,对女教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摸底,防患于未然[7]。4.工会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除每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活动外,还可搞女教工风采大赛、女工刺绣、做饭炒菜大赛、女教工教育孩子、孝敬老人评比大赛、女教工业务大赛等。这些活动可达帮助广大教工释放心理压力,把负面情绪随娱乐文体活动释放出去,既陶冶了性情,又愉悦了心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发现,来自同事的帮助、信任及情感支持能增强对工作情境的控制感,从而降低压力和人格解体水平,提高个人成就感、工作表现、改善人际关系、问题应对和心理抗压抗挫能力。而这些有效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高校党、团组织,尤其是工会举办的各种教职工活动:如女教工联谊会、女教师协会等。

总之,高校工会对女教工心理健康关怀是一个可从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角度考虑的全方位立体式管理模式,高校工会充分整合各方资源,通过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电话专线,在线QQ心理健康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开设心理健康放松室,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心理慰问关怀制度化,使广大职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育锻炼和合理膳食,注意卫生保健和自我调节[8],这样高校工会完全可在女教工心理健康方面为构建和谐高校做出贡献。

本文作者:张红霞工作单位:河南农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