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粮食信贷改革路径

时间:2022-08-08 09:18:27

农发行粮食信贷改革路径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全市耕地面积47.24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989.98万亩,常年稻麦两季种植,总产量458.55万吨,是典型的粮食主产区。2017年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和粮食购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淮安粮食产业已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由产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由单一种植向产加销三产融合提升、由家庭种植向新型经营实体升级。截至2018年末,全市已有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及食品企业283家,年产粮食制品298万吨,产值238亿元,粮食产业已成为淮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农发行作为支持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何在主产区粮食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改革粮食信贷,使之从政策性粮食收储贷款扩展成为执行国家宏观政策、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主产区粮食产业化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值得认真思考。

一、把握机遇,乘势而为,实现主产区

粮食信贷资金投放方式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农发行现行粮食贷款投放模式为: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为投贷主体,以粮食收购、储备、调销为承贷方式,以粮食“购贷销还”为运行方式,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保障政策性粮食信贷资金“敞开供应”“封闭运行”“专项使用”,另一方面,存在着承贷主体限制、经营方式限制、资金扶持限制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了国家政策性信贷对主产区粮食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支持,阻碍了粮食贷款业务作为农发行主体业务在粮食主产区的改革发展。为此,必须遵循农发行粮食贷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方针,围绕主产区粮食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积极做好粮食信贷的改革创新。(一)充分认识主产区粮食产业化对农发行现有粮食收储信贷模式的冲击。当前,农发行粮食收储信贷既面临外部粮食库存高企、品种滞销、购销价格倒挂等压力,又存在内部贷款流程繁琐、经营机制僵化、市场化粮食收购贷款增长乏力等弊端。面对粮食产业化、市场化改革后地方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多家金融机构涉足粮食信贷,粮食产业三产融合等新现象,主产区农发行粮食信贷应当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主动顺应粮食产业化、市场化趋势,加强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加速业务办理时效,加大优质客户、优质资源的发掘营销,简化办事办贷流程,改进业务经营手段,因地制宜发展粮食信贷,为主产区粮食产业化、市场化改革发挥“先锋队”作用,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发展增力。(二)建立粮食全产业链政策性信贷资金供应体系。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始终深耕粮食信贷领域,探索建立了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办法,与粮食主管部门、国有粮食企业、民营粮食加工企业结成了相依共存的合作关系,为实现粮食产业稳增长、调结构、促产能、保安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粮食产业化、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农发行粮食信贷将从“收原粮、卖原粮”简单形态向粮食种植、加工、贸易全产业链拓展,从单一投贷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向支持粮食产业多元化、多市场主体拓展,更新信贷管理模式、创新信贷扶持方式、再造贷款审批流程、增加客户营销手段、拓展新型客户群体,必将为农发行信贷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改革升级新增无穷力量。要因地制宜发展,将国家宏观战略普遍性与区域经济特色化相融合,增强政策性银行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在主产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改革发展粮食信贷,实现拓展业务,壮大经营实力,为粮食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改革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农业发展增添内生动力。(三)积极引导粮食收储贷款向生产流通领域延伸拓展。围绕粮食产业化、市场化,农发行粮食信贷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以拓产能、调结构、增产值为方向,以国有粮食收储和粮食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为承贷主体,有序调整粮食贷款从“收原粮、储原粮、销原粮”的单一信贷方式向粮食种植、粮食加工和市场供给多途径转换。一是通过国有粮食收购企业的“订单农业”“订单收购”发放粮食订金贷款,通过粮食收购企业与种粮大户、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实体之间签订的粮食收购订单,在订品种、订数量、订价格、订时限的基础上,由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承贷,在粮食收购贷款中发放,以不高于订单价款50%、不低于20%比例的数额,以粮食收购订金的形式,于粮食种植期内提前分批支付给农民,使粮食收购资金超前转化为粮食种植的启动资金,这样做,既可使农发行政策性粮食收购资金转化为扶持粮食生产的农业生产资金,又可超前调控粮食种植,从“种什么,收什么”被动性收购转变为围绕市场“收什么,种什么”的主动性生产,促进粮食种植市场适销,提升粮食贷款支农成效。二是对主产区粮食龙头加工企业、成品粮企业增加贷款,以促进主产区粮食产业的规模扩大、品质提升和技术升级改造,要充分认识近年来主产区名牌大米、面粉等品牌效应的区域优势,充分注重主产区粮食种加销三产融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增加粮食贷款,促进粮食产业化提级扩容。要择优投贷,选择具有主产区名牌大米、面粉等品牌效应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食品生产企业投放贷款,投贷方式可以是企业+农户的“订单农业”粮食收购贷款,可以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改项目贷款,可以是企业承包土地、专项粮食种植的“特种农业”贷款。总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扩大和提升粮食产能,增加粮食贷款总量、改善粮食贷款管理为方向,实现农产品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加大农发行粮食贷款经营机制改革,主动应对激活市场,深化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的宏观要求,增加对市场适销优质原粮的资金供应,压缩普通粮、大路货的收购供应,对具备财政补贴的重点粮、特色粮优先保障资金供应,以达到“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的宏观调控目标,进一步理顺政策性粮食资金供给,同时,优先做好粮食收储贷款改革,在农业农村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等多方面投资融资。拓展业务,是农发行主动顺应国家战略,进一步增强政策性银行大局意识、担当意识的重要体现,使农发行在主产区粮食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中促进自身发展,为农业提质增效导航添力。

二、市场导向,务实推进,加速粮食贷款结构优化、总量增长、质效提升

(一)调整结构。有序压缩粮食储备类贷款增量,扩大粮食产业化、市场化粮食贷款投放,促进粮食市场流通,促进粮食产业的结构优化、质效增长,使粮食贷款投放从保收购、增库存向促流通、促产能转变。(二)优化储备。围绕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和促进农业三产深度融合的思路,使粮食贷款从保证收购不打“白条”向促进粮食产业化生产、满足粮食市场化需求的内生发展动力转变,实现压库存、促流通、提粮质目标。一是中央储备粮贷款要落实“专库、专田、专用品种”,在经过认定的企业自有仓库储存、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认定的基本农田收购、收购优质品种和优质粮食。二是地方性储备粮“以销定贷”“以产定贷”,必须于贷前落实下游粮食加工企业,签订真实有效的销售合同,明确销售期限,以成品粮加工、市场化销售为前提,实现地方性粮食有限储备、有序储备。三是改进粮食收储质量认定标准,增加“农药残留物检测”“粮食营养成分检测”两项指标,并以此作为收购价格认定标准。(三)增加供给。适应主产区粮食产业化、市场化趋势,加大对粮食产业多元市场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一是对经营状况良好、资产实力雄厚的规模化经营粮食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购销、物流企业,可择优纳入农发行信贷客户群,直接投放粮食贷款,多方面、多层次扶持其生产流通。二是在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物流企业市场风险难以把控的地区,仍坚持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及其基层库点为承贷对象,以粮食产业化、市场化收购贷款为贷款方式。三是改革投贷方式,在落实市场销售途径、落实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双向前提下因地制宜扩大粮食收购贷款的投放数额,增加投放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经营,适当开展与粮食加工企业的联营收购贷款、粮食代收代储贷款、优质粮专项收储贷款等多项粮食贷款。四是市场化投放,以销定贷、以效定贷、优质优价、收优限劣,在粮食收购全程实施合同管理,全程注重质量标准。(四)优化管理。进一步调动基层农发行扩大粮食贷款投放,激发粮食贷款管理的内生动力和经营活力。农发行基层县(区)支行是粮食贷款投放管理的实际操作者。农村农业千变万化的差异性现象、粮食生产经营瞬息万变的市场化特征决定了农发行粮食贷款必须实施以县(区)支行为核心的一线经营、一线管理模式。一是在管理上,确立县(区)支行贷款地域管理、授权审批模式,凡县(区)范围内所有粮食贷款全部由县(区)支行包放、包收、包管理。行长是粮食贷款审批者和信贷管理第一责任人,信贷主管为粮食贷款责任信贷员,客户经理分工包片包企包管理,在基层行形成“行长—信贷主管—客户经理”三级管理、层层负责的责任体系,在此基础上,健全粮食贷款常态化、多元化投放管理格局,凡纳入农发行粮食贷款投放范围的客户,只要程序合规、手续齐全,均可随时申请、随时投放。二是厘清农发行地(市)、县(区)两级行粮食贷款分层管理模式:地(市)分行管计划、管宏观、管客户信贷准入;县(区)支行管收放、管经营、管客户营销。三是促进创新,在保障粮食贷款“专款专用”的原则上,在切合各地农业生产与粮食经营实际的基础上,以促进粮食贷款提质增效为目标,鼓励各地各行因地制宜创新粮食贷款投放新思路,形成切合实际、形式多样的粮食贷款管理新模式。四是加大考核,按照粮食贷款“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有效益”的基本要求,对基层行经办人落实经营绩效奖惩制度,以调动基层行又多又好投放管理粮食贷款的积极性、主动性。(五)防控风险。把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流通、产业化发展作为农发行防范粮食贷款风险的重要路径。通过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粮食收储加速周转,货畅其流;通过粮食产业化,延伸粮食产业链的方式,实现粮食增值,避免亏损风险;通过细分客户群、实施差别化、精细化信贷管理的手段,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条件下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防控的有效性、实用性。

三、延伸服务,综合发展,以粮食信贷

改革带动业务经营总体推进围绕粮食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总体要求,遵循粮食产业化、市场化客观规律,农发行粮食信贷业务拓展要适时跟进,全面发展,形成支农服务新动力。(一)信息管理,建立区域性粮食产销信息监管网。农发行县(区)支行作为业务经营和客户营销的主体,要建立健全本县(区)范围内粮食种植、粮食加工、粮食贸易三类客户信息档案,一是按项目适时调查记载纳入统计的规模经营种粮大户、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粮食生产主体产业信息;二是按种类适时调查记载本区域内规模经营的粮食加工企业(含食品生产企业)、规模经营的粮食贸易公司、农民经纪人等粮食经销商三类涉粮经济实体的生产经营信息;三是适时调查记载本区域内农田面积及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作物产量、粮食作物成本、粮食播种品种、粮食主要品种的市场行情等要素,全面掌握农业生产经营各相关主体的真实、详细情况,以达到有的放矢拓展业务,实现主产区农发行经营管理“知农情、知粮情、知行情、懂经营”的基本要求。(二)配套投贷,开拓支农发展新动能。一是“藏粮于地”,投放农田基本建设贷款:对承包主体落实、粮食生产能力亟待提升的乡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以贷促建,向农田产权所有者村集体投放单笔数额在100-500万元、期限为3-5年的农田基本建设贷款。项目竣工后,以财政补贴资金和土地承包费还贷收息。二是“藏粮于技”,投放农业设施改造项目贷款:对地方政府立项支持的粮食育种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业机械购置等农业技术提升改造的重点项目,向直接施工企业或农户投放单笔数额在50-300万元、期限为3-5年的农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项目竣工后,以财政补贴资金和企业收益还贷收息,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作者:张国华 单位:农发行江苏省金湖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