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贷供给及其效率

时间:2022-06-01 02:47:00

农业信贷供给及其效率

近年来,虽然中央高度关注农村资金严重外流问题,非常重视增加农业信贷投入,甚至还规定了县域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将新增贷款用于农村的比例,但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依然有增无减,农村经济主体获得贷款依然很困难。在中国,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对农村经济发展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表面上看福建省农业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将会改善农业资金短缺的困境,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但是这个推论成立的前提是农业贷款是有效的。所谓农业贷款的有效性是把贷款贷给那些具有最好投资机会的农业部门,从而最终推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1]。相反,当农业贷款无效时,即使农业贷款大量增加,农业信贷资金供给大幅度提升,这些金融资源也可能被滥用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却起不到积极的作用。但问题是,这种规模迅速扩大的信贷供给是否具有效率?早期理论认为配置资源、动员储蓄、支付结算等功能是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2],在此基础上,国内许多学者将其层次分类,并认为资金配置功能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3-6]。林毅夫[7]利用功能观考察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功能问题,并认为资金配置功能是农村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功能,是其他金融功能有效发挥的基础。针对中国农村信贷供给效率问题,总体上认为中国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信贷供给效率较低、存在金融抑制现象[8-10]。只是研究视角不同,姚耀军[10]从农村贷款入手粗略测算农村资金配置效率,张兵等[11]从行业入手研究某一省份农村信贷资金效率问题,王晨姝[12]则从支农资金效率角度分析,顾铭德[13]从总体上考察中国贷款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国内还有些学者,如林毅夫[14]、李锐[15]、张军等[16]从农户信贷视角来研究农村信贷供给效率。而且以上研究较多的是对全国性农业贷款效率进行分析,缺少比较有针对性的区域性农业贷款的效率分析。同时,对农业信贷的理论探讨比较多,缺少区域性农业贷款的实证研究。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从省域层面定量研究农业信贷供给效率。

1福建省农业信贷供给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加大服务“三农”力度,扎实推进支农工作,结合福建“三农”发展需求实际,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和服务半径不断扩大。

1.1各种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持续增长

截至2010年末,福建银行业涉农贷款新增1098.13亿元,增长幅度超过三成。福建农信社资产总额2078.7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726.0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73.01亿元;1884个营业网点覆盖全省各乡镇,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涉农贷款余额931亿元,获得农信社信贷支持的农户数达到298万户,以占全省金融机构9.43%的存款,支撑了全省24.1%的涉农贷款投入;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54亿元,支持9500多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另统计数据显示,福建农行涉农贷款余额732亿元,比年初增加99.8亿元。县域存、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203亿元、161亿元,分别占全行增量的58.8%和65.6%。新增惠农卡172.4万张、农户贷款20.4亿元、农户授信4.02万户。

1.2加快布点延伸服务

2010年新开业7家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网点及55个县域以下邮政储蓄营业机构网点,10家商业银行县域以下网点正在筹建中。农村信用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步伐加快,福州、上杭、泉州、莆田等4家农村商业银行获准开业。福鼎恒兴、漳平民泰村镇银行也顺利开业,安溪民生村镇银行进入筹建前期准备阶段。涉农银行业分支机构的增多为支农服务注入活力。

1.3大力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

从当地实际出发,针对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在切实注重风险防范基础上,大力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如福建农行结合“三农”实际,相继推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茶树抵押等15项金融产品,农民的生活生产与市民一样越来越方便。2010年3月22日,全国首张“金穗惠农——社保卡”在福建泉州惠安县首发。将惠农卡与社会保障卡合二为一,既有普通银行卡的功能,又能对符合条件的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还可作为农民参加新农合凭证,实现领取各项惠农补贴的功能。

2农村信贷供给缺口规模分析

由于福建省各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准确地估算农业贷款规模十分困难。从理论上讲,一个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差距过大说明该金融机构的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运行。由此,可以得出,若一个地区农业存贷款差距过大,信贷资金供求缺口过大,则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地区农业信贷供给效率低。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8—2009年间,福建省农业信贷供给规模在不断壮大,但是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福建省农业信贷供给量还有很大缺口。农业存贷差逐年在增加,而且增加比例不断在扩大,侧面反映出福建省农村金融受到抑制,农业信贷供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从存贷差额这一指标为负数表明,福建间接融资需求量大,这也与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数据相吻合:东、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1.6%、19.1%和16.0%,贷款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贷款在全国的占比低于存款2.3个百分点。

3农业信贷供给效率分析

3.1农业信贷供给效率的描述分析

由于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自我融资能力较差,发展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外部融资获得,贷款几乎是外部融资的唯一方式。因此,农业贷款比例与其农业GDP比例差距不应太大,否则可认为农业信贷供给效率低。由于无法直接计算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供给效率,只能间接地测算。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贷资金比重α应与农业产值比重β相一致。当农业信贷资金比重α小于农业产值比重β时,农业信贷供给的配给度为,即信贷需求缺口与信贷需求之比。表2为1998—2009年农业信贷供给的配给度的描述统计分析。从图1可以直观看出,福建省农业信贷供给配给程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4年后,福建省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信贷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贷配给的程度。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地满足了农村经济的信贷需求,拓展信贷领域,优化信贷投向,增加有效合理的信贷投入。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增加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作为资本要素的农业贷款,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投资,促进农村总产值增加。因此,不能光靠增加贷款规模,而忽略对其结构、效率进行合理优化配置。经济效率又被称作为资源利用效率,它等同于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促进农村资本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充分发挥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帕累托农业贷款效率最优。从图2可以看到,福建省农业贷款增长率与农业GDP增长率基本上是呈相反方向发展,在2002—2004年间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农业贷款高速增长时,农业GDP增长却处于低点;而当农业贷款有所下降时,农业GDP却快速增长。并且农业贷款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农业GDP。这其中的原因:一是1998年国有银行大幅度撤并县域农村网点,缩减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必然会减少农业贷款量;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特别是1996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加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福建省农村信贷资金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银行、信用社侧重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必然相应减少对一般农业,其是种养殖业的资金投入;二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性以及普遍存在严重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贷款对农村GDP影响,农业贷款配置效率不高;三是是长期以来,虽然政府和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但由于资金的逐利性,农业贷款并没有真正落到农村实体经济,没有真正达到支农作用,制约福建省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四是据中国人民银行抽样调查,2004年浙江、福建、河北等地区的民间融资规模约占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民间融资的活跃发展形成了与正规金融的互补效应,为县域经济融资另辟蹊径,客观上减少对农业GDP的影响;最后,在图中直观看出,针对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环境,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欧洲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福建省农产品出品贸易产生较大影响,间接影响了农业GDP的增长速度。

3.2农业信贷供给效率的实证分析

3.2.1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要计量农业信贷供给效率,就要计量农业贷款对农业GDP的作用。由于农业贷款规模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选取农业贷款作为被解释变量;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测量农业经济总量选用狭义上的农业GDP,包括福建省农、林、牧、渔产值作为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利用Wurgler[18]的方法,原始数据以1998—2009年福建省相应指标为研究样本,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1999—2010》。建立如下模型计量农业信贷供给效率见式(1):……(1)其中,C表示农业信贷规模,GDP表示农业GDP;模型(1)的表示农业信贷增长率,表示农业GDP增长率,α和β为待估参数,t表示时间,μt为误差项。β系数表示农业信贷增长率对农业GDP增长率的敏感程度,用以衡量农业信贷供给效率。β>0表明农业信贷供给效率较高,农业信贷供给效率得到改善。此时β值越大,农业信贷供给效率越高。同理,β<0表明农业信贷供给效率较低,农业信贷供给效率有待改进。

3.2.2协整检验首先对所有的相关指标都做了自然对数化处理,然后按照AIC和S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准则对模型中的时间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于非平稳性的变量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稳时间序列。如果变量是单整的,那么将利用前述模型进行协整检验,确定农业贷款和农业GDP之间的长期关系。将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数据分析工具采用Eviews软件[19]。结果如下表:由表4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农业贷款与农业GDP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向量修正模型得到标准化的协整方程(2)。数β标准差(0.43535)较小,所以农业贷款对农业GDP的弹性的估计值是可靠的。回归结果显示,福建省农业贷款对农业GDP的弹性为-1.032299<0,这表明福建省农业信贷资源的分配对农业GDP增长并不敏感。反映出在1996年新一轮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以及1998年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县域网点后,即使是新增的农业信贷投入,也会出现资金“逆向选择”现象,近十多年福建省来农业信贷资金配给效率较低。导致实力强的农村经济部门并没有因其实力信誉高而得到贷款,大部分的贷款分配到了能力较弱的农村经济部门,使得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在长期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发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一结论与朱喜等[20]的研究相同。

4结论

福建省农业信贷供给缺口规模及其效率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农业信贷仍有很大缺口,农业信贷供给效率也不尽如人意。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1)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及其功能定位上政府干预过度,政府主导的指令性信贷配置效率低下,不适当的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使得信贷政策导致高昂的成本;(2)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的边际资本投入产出率低。随着农业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的边际信贷资金利用率也在不断降低;(3)当前福建省农村金融机构缺乏金融功能上的竞争,不能保证金融效率的提高以及更好地发挥金融的功能效应;(4)农村金融机构的安排忽视外界环境的特征。经验表明,如果一国或地区的信贷资金供给不足或滞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其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这种滞后现状将会进一步加大城乡收入差距,加剧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5讨论

以往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信贷及其效率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单一方面,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农业信贷的规模、效率两方面展开,采用描述统计和建模等方法,分析得到福建省农业信贷供给缺乏效率,还有待完善的空间。此外,国内外学者对农业贷款的研究多数是以全面为样本,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研究,区域性农业贷款的效率分析比较缺少。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试图从省域层面定量研究,探讨福建省农业贷款及其贷款的运作情况。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主要以农业信贷市场为主,而对农村保险以及农村的资本市场等问题未作系统研究。这些对于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和意义,希望今后能在本文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