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规的演变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时间:2022-04-17 10:43:41

校规的演变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关于校规的相关研究论述甚为缺乏,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教育改革是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变迁改革的一环,而我国高校教育活动在历史的演变中则显示出自由和权威不断冲突的现象,在学校中,一方面要维持传统的权威,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保有创造的自由;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群性,另一方面又要发展他们的个性。教育制度法治化、松绑化,除显示我国校园已朝向民主化进展,另一更重要者则为学生主体彰显。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长期存在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教育结构由最上层的高校体系至于下层的各级学校,长期充斥着排斥多元、追求同一性的心态。然而,只有军队才会强调集体一致、服从管理与限制个人意志展现,教育则极为注重个体的发展与差异,以维护学生的自我决定和实现为首要目标。

二、高校校规演变

目前高校的校规,多由学校单方面主观决定,校规中普遍规范的是学生单方面所需遵守的行为与生活规范,对于学生所应有的权利却只字未提,这种校规是以义务为本位的法律观,缺乏平等对立权利义务主体,这种观念,容易导致校园伦理关系的失衡,造成上下关系对立与冲突,并对于学生争取自身权利正当性产生偏见与极大的误解。又由于我国校园规范处于法治国基础架构下,因此,校规非但不能任由校方片面恣意制订,其规范内容与运作方式亦不再享有治外法权;为落实教育本质与目的且保障学生权益,校规应兼顾学校立场、国家监督与法律角色的考虑。我国的教育改革运动使得校园规范得由国家教育权转变为国民教育权,但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制度环境导致无法学习到基本人权的概念及重要性,因而在校园中一致性与多元常常面临争议的迷思,甚且认为没有惩戒权就没有管教权、那要怎么管学生,许多学校在手段与目的间产生观念的混淆,认为没有规范、惩罚,教育就无法进行,如果以此去看发禁服仪与体罚等问题,便可发现长久以来校园中无法根除体罚原因,即在于我国人权观念的基础薄弱。过去在教育制度上,都用高压的方式,把学生当成是被管制的客体,而没有把学生当作是一个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必需慢慢调整这样的想法,并把人权的概念放进去,把学生视为人权的主体,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顺利推动人权教育。尤其在给予孩子更自由、民主的教育环境时,我们同时也必需面对大人的局限与恐惧,方能使我们较快度过这个充满一致性迷思的年代。

三、高校校规对于校园文化影响

目前校园规范在民主化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非不要规范而是不适当规范以及如何正确认识与面对校规的问题。我国传统学规基本上是一种道德规范,亦即道德伦理的具体化。有研究指出一个社会的生存不能没有统一的系统以整合所属成员,这个系统必然包含一些义务性因素,以及基于统合社会利益目的的强制行为。但从教育的角度看来,若只诉诸道德义务,不足以产生道德教育的功能,必须更进一步纳入现代化的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意义,重视学生主体性,使校规不只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反应,维系校园秩序的依据,更重视其引导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积极意义。校规必须充分反应自由、正义与公平的精神。校规的执行应在教导学生学习在何时、何地与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而非为所欲为;学习尊重程序正义,运用正当程序保障个人权益;学习公平对待及权利义务对等的观念与行为模式。但这并不表示齐一式的对待,而是指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学校与教师基于教育专业考虑,因应个别差异,施予适当管教,并课以相应的行为责任。可以看出,学生的违规行为背后有其复杂的情境因素,不仅牵涉到学生个别的行为或态度问题,亦可能与学校整体管教策略、教师班级管理、管教方式等因素有关,然处分学生行为偏差的主要关键因素在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对学生违规行为所做的判断,因此,若依校规行事具有减少教师主观意识的偏差,避免处罚的滥用与误用,损害学生其他正当利益的功能。校规是学校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的具体反应,但不能仅从社会文化的观点,高悬理想的道德规范。

四、结论

本研究透过校园规范的历史性探索,针对高校教育阶段校规做一学生人权与法制的初探,希望能找出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决策上如何兼顾保障学生基本权利与学校教育特殊性质,制定一套合乎我国国情又符合教育目的的高校校园规范与教育实践上的体系。

本文作者:张毅工作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