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曲唱音乐与地方文化传承研究

时间:2022-01-19 10:22:14

曲艺曲唱音乐与地方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特殊地理历史环境中孕育的四川曲艺,拥有众多本土特色鲜明的曲种,保存了大量的曲唱音乐、民间文学、民俗表演等地方文化传统,并以内容广、种类多、风格异、作品丰富等特点在曲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四川曲艺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边说边唱、说唱结合的曲艺种类占有大部分比例,它们以丰富的曲唱音乐叙说故事、抒发情感,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红色革命作出过特殊贡献。时至今日,四川曲艺曲唱音乐在成渝“经济圈”的国家战略与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下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将以其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雅俗共赏的审美特征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并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延续着巴蜀大地的艺术传统和文化血脉。

关键词:四川曲艺;曲唱音乐;红色文化传承;巴蜀文旅融合;成渝

“曲艺圈”四川曲艺中,含有音乐成分的曲种占有大部分比例,如四川扬琴、四川清音、四川竹琴、四川金钱板、四川车灯、四川莲萧、四川花鼓、四川盘子、四川善书、南坪弹唱以及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格萨尔仲、喇嘛嘛昵、嘛呢龚柯、亚热阿索、折嗄、仲谐、百汪等,皆为含曲唱音乐①的曲种。它们以音乐为主要构成要素,呈现出边说边唱、说唱结合的表演形式,以唱叙的方式或叙说故事、或抒发情感,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红色革命作出过特殊贡献。时至今日,它们依旧以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雅俗共赏的审美特征丰富着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并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延续着巴蜀大地的艺术传统和文化血脉。

一、向传统致敬,与时代同行

四川曲艺不仅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还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于国际艺坛上颇富时誉,如1935年四川扬琴曾在美国胜利唱片公司录制专辑并全球发行,1945年“成都茶馆”在海内外多个国家惊艳“落地”,亮相于国外的四川曲艺以传统元素浓厚的艺术形态赢得了法国媒体的赞誉。然而近年来,四川曲艺的生态、业态并非乐观,部分曲种已淡出观众视野,原本以茶馆文化、民众娱乐为依托的文化土壤逐渐丧失,从而使曲艺的生存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如何让曲艺既不失传统又能保持新生活力与时代气息,这是曲艺在当下语境中的生存、传承所面临的重要课题。②四川扬琴《川曲戏韵》是由王文能负责安腔与音乐设计的一部广受好评的现代题材曲艺作品。开篇处采取了传统板式结构的一字唱腔,风格独特的扬琴音韵在拉开帷幕时就牵动着观众,徐缓优美的旋律一步步牵引着观众们进入故事情节之中,该作品的安腔吻合唱词的字韵规律,紧紧把握大调和月调的唱腔音乐属性,再运用现代作曲手法,调和了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属性,诠释了曲本中的“谁以声腔写传奇?一阕浩歌贯古今”。此外,四川竹琴《竹宴》亦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作品以该曲种特有的音乐曲调配上清新的地方童谣置于开篇,充分发挥了“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特征,在唱腔与由远至近的童声之间,运用了[一字]板式的竹琴音乐作为铺垫,让主题唱腔音乐顺势而出,进入到[二流]板式结构的音乐。紧接着,下一幕竹宴时的[快二流]将竹笋、竹荪等具象事物宛如珠落玉盘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三板]和[急垛子]的数唱后,音乐又回到[二流],从容地彰显了这部竹琴作品的时代意义。最后,由童谣的再现而形成的首尾照应,让作品充满张力。层级递进的曲本结构安排和娓娓道来的传统[一字][二流][三板]的音乐程式性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程式观念,极好地体现了作品主题。③再如四川盘子《心如莲》,作品保留着传统的行腔特征和传统曲调,运用“犯苦”和“回甜”切换音乐画面、转化剧情情绪,并通过传统曲艺中起、承、转、合的“立四柱”,诠释了整部作品的精、气、神、骨。如上述作品所现,我们可以看到,好的艺术作品都是向前发展的,是跟随着时代步伐去思考、去创新的,因此在创作时,既要守正根,也需开新局,既不能丢失传统,也不要因循守旧,只有将传统精髓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才能使传统艺术与时代同行。

二、强化曲种音乐特色,传承红色文化经典

四川曲艺中的音乐形态有其传统的程式性结构,每个曲种都应有其专属的艺术特征和气质。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曲种特色逐渐弱化,“舞美曲艺”等现象频繁出现。为满足大众多元化的艺术欣赏需求,曲唱音乐应立足于各个曲种的不同特点,通过在板式结构、曲牌组合、伴奏乐器等方面转换思维、寻求突破,甚至是拓展作品的创作立意和题材内容,打破大众对作品的刻板印象。同时,在音乐形态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应实现多元化并引入时代感,通过对“说、唱、弹、拉”等多种音乐表演元素进行再组合,实现地方文化与曲种特色的有机融合。与我国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四川曲艺中的曲唱音乐养分源于地方土壤,不仅富有历史特征、时代气息,并在一定时期内涌现了一批红色经典曲艺作品,如四川扬琴《十里长街送总理》《闯夔门》《情怀》、四川清音《江竹筠》《江姐上华莹》《春风吹绿巴山岭》、四川金钱板《两把军刀》《双枪老太婆》《车耀先》、四川竹琴《赤胆忠心》《共产党引领辉煌》《丛丛草》等等,这些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作品不仅反映了曲艺的文艺“轻骑兵”作用,同时发挥了宣传功能,尤其是其中的曲唱音乐在说唱表演、吹拉弹唱的表演形式中发挥着审美作用,使革命思想、战斗精神寓庄于谐且潜移默化地传达到了士兵、群众当中,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红色特征的唱腔、伴奏、表演等艺术样式,为丰富四川曲艺的内涵与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曲艺创演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结合地域性曲唱音乐和艺术形态样式的红色题材曲艺作品,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如金钱板音乐剧《车耀先》取材于成都本地先烈车耀先的革命故事,通过四川金钱板和戏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他以餐馆老板身份掩护成都抗日救亡领导人,并创办《大声周刊》进行抗日宣传,领导当地进步青年及有识之士与敌人智勇周旋,最终慷慨就义,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不畏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该剧以金钱板的曲种艺术形式贯穿全剧,并作了诸多创新性的尝试,使金钱板说唱时朗朗上口的音乐曲调、铿锵有力的明朗节奏与剧中人物角色的慷慨激昂相得益彰,并将金钱板说唱结合的叙述方式与戏剧的跳入角色的表演方式相结合,同时融合了清音等柔美清爽的唱腔音乐,既体现了浓郁的地方曲唱艺术,也烘托出了厚重的英雄情怀。④由此可见,我们在曲唱音乐作品的创作上,应结合当下时代特点,紧跟大众审美需求,力争通过好的音乐元素和曲本素材实现打造音乐精品的目标,将创作深入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能够创作出反映当代广大人民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的曲唱作品的青年优秀人才。在含有音乐成分的曲艺创作上,需对成渝不同历史时期背景下的红色题材曲艺作品进行深入挖掘,并切入新时代主题,从红色文艺经典中充分汲取养分,正确把握创作动机,弘扬社会主旋律,激发群众爱国热情,传承优良革命精神,树立文化自强自信。在唱腔和伴奏的形式方面,则应遵循曲种的音乐特色,创演红色题材的曲艺作品,构建历史与现实语境的有效链接,结合曲种特色与创演规律,开拓视野和思路。红色曲艺作为传承伟大民族精神的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浓缩了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融入了民族的血液、民族的情感、民族的精神,同时也见证了时代变迁,保存了关于人类、社会以及不同时代的记忆,颂扬着美好生活,表现了乘风破浪、不断前进的信心。⑤红色曲艺不仅仅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红色故事体裁,更是当下需要延续和传承的中国精神载体。

三、巴蜀文旅同根源,共建成渝

“曲艺圈”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让四川曲艺曲唱音乐在传承地方文化的同时重塑其文化地位和经济价值,而不是将传统曲艺艺术封存在非遗音像档案或口述书籍之中,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另一议题。在当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下和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中,成渝两地曲唱音乐的互通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巴蜀地方文化的传承,亦有益于成渝“曲艺圈”的构建,从而促成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生态发展。成渝两地本就文脉相通、血脉相连、地域接壤,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共通的巴蜀流域文化,在移民及革命历史上也有深厚的渊源。我们能从四川扬琴作品《闯夔门》中感受到万水争流的夔门响起穿越巴蜀的川江号子,作品歌颂了自然,赞颂了英雄。成渝之间的曲艺交流由来已久,2014年7月在成都温江,由刘明耻先生发起的四川扬琴成渝两地传承交流展示研讨会获得圆满成功。近年来,两地更是呈现出广交流、深合作的沟通特点。如重庆市曲艺团邀请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作曲家温见龙、部级传承人刘时燕等专家赴渝排练、改编四川扬琴《舟会》《凤求凰》等曲目;重庆市曲艺团也曾赴成都举办跨界融合曲艺剧《啼笑姻缘》的巡演,将具有重庆特色的曲艺剧带到成都。两地应更频繁地进行团体上的交流互动、联合演出,让两地的曲艺风格在求同存异的良性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发展。在此方面,也有先例。2021年1月,由重庆市长寿区文化旅游委、文联与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主办的“成渝联动,文化先行,唱响成渝双城记”系列活动在重庆市长寿区举行,通过学术交流讲座与曲艺专场汇演,加强了两地曲艺交流,促进了成渝两地曲艺桥梁的建立。2021年4月,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与重庆市曲艺团在解放碑山城曲艺场联袂举办的“曲韵巴蜀·艺荟山城”曲艺晚会上,不论四川扬琴《闯夔门》等传统红色作品,还是《绣蜀》《茶马古道》等现代题材作品,皆唱作俱佳,将当代审美与曲艺艺术完美融合,唱响了成渝双城曲艺的典范之音。该晚会的联合演出,不仅是向传统曲艺经典的致敬,更是两地专业曲艺院团为推动建立成渝双城“曲艺圈”作出的积极尝试。回顾历史,数千年的巴蜀文化是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双城经济圈不仅需要经济增长点,也需通过文旅整合,建立文化高地。⑥为此,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搭建更多的学术与表演的交流平台,通过成立成渝曲艺学术委员会等形式,让两地的曲艺文化交流更有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两地曲艺界需把握全面合作契机,趁势而上,主动作为,积极合作开展各类曲种的创作和联合汇演活动,在学术研究、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作品打造、成果展示等方面加强重视程度并投入相关研究。比如,可通过期刊、公众号开辟成渝曲艺交流专栏,刊登两地曲唱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优秀作品和评论文章;组建相通曲种的合作团队,共同创作曲目、打磨作品,开展汇演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互通、深入对话、形成共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在用好、用活两地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题材的基础上,可积极探索建立曲唱音乐共享平台,启动成渝“曲艺圈”的全方面合作与实践活动,延续并巩固“巴蜀一家亲”观念,取长补短,刚柔并济,联合打造精品曲唱作品,唱响双城文旅大合唱的同时成就巴蜀文旅曲艺品牌,将四川曲艺曲唱音乐的魅力和活力呈现给当下观众,为唱好巴蜀故事、传承地方文化,实现高票房的文化产业转化,推动四川曲艺与文旅创造性融合和创新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张强 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