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校企合作”思考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2-09-26 08:33:10

“深度校企合作”思考与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它是实现高职教育办学目标的必然路径,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教职成[2015]9号指出:“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校企合作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涉及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生就业、服务地方经济等诸多要素。近年来,各地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教育教学惯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影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与社会需求、学校内涵发展不契合现象,影响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与社会对接的效果。

1高职院校“深度校企合作”的实质内涵

深度校企合作目前没有比较统一的定义。洪贞银[1]提出:校企深度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是“结果”的合作,更是“过程”的合作,校企之间形成积极互利的关系。张庆海提出“深层次合作指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协同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是一个双赢的模式。”[2]校企合作实质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方式,而深度合作即触及事物本质的系统合作。前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笔者认为深度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共建某一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系统,以行业人才标准为基本目标,以服务地域为基本点,构建教学—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全方位创新育人可持续发展模式,最终培养博雅精专的现代化人才。深度校企合作表现为以下核心特征:

1.1全方位育人

深度校企合作要求学校和企业全方位的育人合作。从空间上来说,校企双方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从时间上来说,校企双方应合力构建学生至少3年的人才培养,分阶段、分重点、分方向、分层次地实施深度校企合作培养,逐步推进,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平台和奠定基础。从立体建构来说,构建点、线、面的结合。点,则体现为深度校企合作内容的全面性。线,则体现为深度校企合作过程的流畅性和全程性。面,则体现为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深度校企合作必将是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化育人,散乱的“见子打子”校企合作,将没有内在的发展生命力,最终无法达到全方位育人。

1.2可持续育人可持续育人

主要体现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内在运行机制合理,具有长远的生命力。深度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里面各元素的优化组合,才是校企合作各项工作有序合理运行的活水源头。合作目标的可行性、校企需求满足度、合作经费、合作衔接机构、合作师资、合作平台、合作模式、合作制度、合作政策、合作监督、合作质量评价等要素的合理排列组合,才能达到可持续育人,才是真正的深度校企合作。如何处理教育经费的负担、师资力量的短缺、师资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模式的转变等问题,直接关系到校企双方合作动力的问题。深度校企合作一定是结构优化、内在发展动力强劲的可持续育人模式。

2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践探索:构建以“专业群”为特色的多元化模式

目前我国发展相对成熟的有“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联合”、“现代学徒制”等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可供借鉴,但绝对不是全部照搬。深度校企合作一定是因地制宜、坚持地域产教融合,从校企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从学校角度考虑,必学根据学校文化、地域、专业发展、办学条件等各方面考虑。根据探索和研究,我们认为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应结合地域和行业特色开展以“专业群”为特色的多元化合作模式。

2.1以“专业群”为特色的多元化合作模式

“专业群”是指“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3]高职院校的专业群是统一服务于不同行业的。分工不同的行业在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是不同的,形成各个行业内部自我完成的循环系统。因此深度校企合作一定是以行业人才标准为基本目标,以服务地域为基本点,构建教学—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全方位创新育人可持续发展模式,最终培养博雅精专的现代化人才。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行业人才标准,行业特色、行业需求,因此深度校企合作一定是多元化的。多元化合作模式下,基于行业标准的深度校企合作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追求资源共享。合作目标、合作原则、合作实务操作标准、合作运行机制、合作监控保障系统、合作评价反思系统等根据不同合作模式调整,整合学校资源,发挥学校服务功能。根据笔者所在院校的探索,学生学籍管理、运行管理机构应保证一致。摸着石头过河,以我院积极探索的社体专业为例,探索深度校企合作的规律、原则。

2.2与社体行业深度校企合作“立体星标平台”模式的探索

我校在四川省内率先开展社会体育、体育运营与管理、健身指导与管理等专业,与西部地区迅速崛起的健身需求相对接。随后,部分川内高职院校开始开设相关专业。在探索过程中,我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体系等人才培养关键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较完备的体系和制度化的运行管理。我院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建立、引领工作,形成了一定的优势。随着市场的变化,我院紧跟发展的需求,坚持创新育人,抓住社体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在原有实训基础之上,以“深度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继续引领社体相关专业群的第二次转型。根据“博、雅、精、专”的办学理念,我院展开高品质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开启了教学改革建设的新篇章。最终形成运行良好、成效较显著的“立体星标平台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为相关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3“立体星标平台”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特征及优势

3.1“立体星标平台”模式的内涵

“立体星标平台”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坚持争一流必须入主流的理念,合作过程中坚持“合规(标准)—争一流(高标准)—整合(衔接沟通)”这一主线。以二级学院、教务处、行业委员会、质量办、企业的组织运行为基本框架,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发、师资培训、实训就业等为关键点,坚持校企双主体平台育人,坚持战略上一致,战术上协调的原则,达到学生、学校、企业利益的共赢。“立体”强调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系统性、可持续性、长远性;“星标”强调以“星级标准”建立社体专业的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发挥蝴蝶效应。行业核心能力、行业标准是指导学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坚持做民生教育产业,与人打交道,在档次和内涵上提升,促进学校的飞跃。“平台”强调学校校企合作的长远性,校企之间建立双向对接关系,形成可持续的平台链接。

3.2“立体星标平台”模式的特征

首先,运行机构环环相扣,建立了完整制度对接,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相衔接。以二级学院、教务处、行业委员会、质量办等为常规负责机构,各部门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建立专项委员会和部门,拟定相应运行管理制度,学校内部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与不同专业群校企合作学生管理进行对接。然后,权益分工明确,互惠共赢。社体专业群采取项目合作、产权共有的形式,实现人才共育、师资互换、课程共建、平台开发共用、就业优先。企业实现了降低成本、大量人力资源奠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横向项目的孵化,校企双方共赢,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当中,提升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优先就业,同时为终身学习发展的综合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最后,校企双方资源共享,提升社会影响力。在精准扶贫的战略背景下,双方在战略上形成共同意向,通过“助学会”、“民族地区扶贫专项”等项目实现校企合作扶贫。努力探索双方对接机制,整合双方资源,最终在在人才成长上提供服务。

3.3“立体星标平台”模式的优势

“立体星标平台”模式是一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专业设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社体专业群根据企业提供的“关键岗位核心胜任能力表”,坚持以最高“星级标准”为人才培养目标,引领学生的发展,行业标准的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坚持校企共建,学生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实训课程体系校企共审,以博雅精专为培养目标,构建学生成长的完善体系。开发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用共管,实时监控管理学生的动态发展。建立“厂中校”和“校中厂”的教学模式,师资交流互换、与市场对接,改革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作者:马芬 单位: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2]张庆海,邬靖坤.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在我院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5(3).

[3]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