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制造技术推动西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

时间:2022-01-28 02:52:46

虚拟制造技术推动西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

摘要:文章通过对西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现状分析,剖析现有西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割裂导致保护不利于传播、展示内容不足、保护与文化产业化脱节等问题,详细阐述了西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之间共生并相互促进的关系,指出依托数字技术特别是虚拟制造技术推动西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发展,促进西藏自治区地方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西藏民族文化;数字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

西藏位于地域偏远的青藏高原,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下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座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宝库。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沧海桑田,由于自然环境导致的风化、衰变、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和人为地破坏与战乱,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今天,我们能有幸见到的西藏文化遗产大多数都是千疮百孔、伤痕遍体、残缺不全的遗迹,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濒临灭绝。尽管国家与西藏地方文化部门及社会力量投巨资挖掘保护拯救了一大批珍贵文化遗产,复制或再现给现代社会,留存给子孙后代。但是,仍有相当多的西藏文化遗产因年久失修、保护技术落后以及资金匮乏等因素永远无法再现,有些曾经辉煌繁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亡。这无疑对西藏文化乃至对中华文化都是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西藏文化遗产承载的是藏族文明的社会记忆,遗失的是让历史告诉未来的信息,无法追回的是藏族祖先们的精神与情感。

1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现状分析

西藏文化遗产代表着藏族祖先曾经创造的灿烂文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西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西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面临着各种新的复杂情况和艰巨压力,形势不容乐观,如:①文化生态环境恶化,城镇基本建设、旅游过度开发等使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古城、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而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西藏,由于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及区域文化特色的消失也逐年加快。②文化遗产保护手段有限,在文化遗产当中存在大量的易损文物,另外西藏拥有大量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但这些文化遗产往往处于交通闭塞之处,难以在就地保护的原则下用于展出,文物的价值无法发挥。③传统图书馆、博物馆展出方式不能满足人们对了解研究鉴赏传统文化的要求,文化遗产传播覆盖面小,对文物内涵的诠释有限,面对现代传媒与市场化、娱乐方式的冲击,难以吸引信息时代的观众。④有限的资金投入不能解决大规模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研究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和网络的高速发展,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有了新的途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技术。针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大量开展。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这一课题上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一些多媒体、虚拟技术或图形学方面的虚拟系统与多媒体会议都开设了文化遗产专题,其他一些会议如数字图像与视觉艺术也都包含了许多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数字化的应用,同时也开展了大量文物保护和数字化相关的项目和研究,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的“美国记忆”(A-mericanMemory)计划;美国博物馆互联网系统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世界记忆”计划;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伦敦国家画廊、梵蒂冈教廷博物馆等的数字化建设计划;欧盟支持下的3D—Murale计划;IBM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实施的全球数字化博物馆(GGM)计划、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筹建的传统音乐档案馆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历史档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人文科学数字研究中心建设的惠特曼文本数字资料库、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华盛顿大学与Cyberware公司合作的数字化米开朗琪罗项目、芝加哥大学联合西安大略湖大学开展的Sulman木乃伊工程;日本奥兹大学对日本奥兹地区的活态文化遗产狮子舞的数字化保护工程等。这些项目的研究都对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领域研究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1.2西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西藏是我国的文化资源大区,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西藏自治区先后颁布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布告》、《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条例,加强文物的保护和与管理,使得文物保护工作走向法制化、科学化,文物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全区共有各级文物管理机构88个,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员460名,已登记的各类文物点427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24处。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其历史悠久、特色独具、底蕴深厚。2005年,西藏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央和地方先后投人资金1.27亿元,用于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一批亟待抢救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截至目前,已累计收集记录稿10万余篇,录音带、录像带近2000盒(盘),照片4.5万余张,各类非遗项目1000余项,初步摸清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除藏戏、格萨尔被列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外,藏族唐卡、藏医药等76个项目入选部级非遗名录,68名代表性传承人入选部级传承人名录,158部珍贵古籍人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23个项目入选自治区级名录,227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传承人名录,以及81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涉及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民俗等10个种类,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所有资源种类,利用数字化保护西藏文化遗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3存在问题

对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基本上是利用数字技术保护与传播文化遗产的理念已经由理论探讨逐渐走向实际建设。数字技术将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带来巨大的推动力,甚至改变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方式,这已成为世界的共识。国内外众多专家们的研究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综合分析就会发现,目前西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产业推动,有数字技术支撑,但是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持,保护与传播割裂。西藏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更注重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功能相互分离,各自为政。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依靠文化产业的巨大推动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必须借助数字技术,推动保护与传播两个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2依托数字技术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探索

2009年7月,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建设

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建设中,平台借助网络与虚拟现实技术,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有了质的飞跃。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传感器、网络技术、并行处理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为人们更真实的体验虚拟世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由于实时的三维空间表现力、人机交互式的操作环境以及给人带来的身临其境感受,虚拟现实正逐渐成为虚拟文化遗产最理想的辅助展示工具。另一方面,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平台可以以任何可能的方式直接与参观对象进行交互,将更有助于参观者理解和感受文化潺潺的功能、形态、空间、色彩关系乃至氛围效果以便做出相应客观、直观、综合体验性的评价。这是其他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先进展示方式,虚拟现实也为参观者参与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过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而,利用虚拟文化遗产、虚拟环境的“真实性”真正满足现代参观者个性化需求。

2.2文化产业发展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和3G,使文化遗产以数字化资源的形式保存起来,可以开发成不同的数字产品,可以以任何可能的方式直接与用户进行交互,将更有助于用户理解和感受文化遗产的功能、形态、空间、氛围效果乃至文化内涵、历史背景,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现代虚拟制造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制造业、物流业及营销市场的固有模式,越来越成为产业结构性升级的支撑技术力量,这正是西藏旅游产品市场急需进行的改革重要问题。虚拟制造技术(VirtualManufacture)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是以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制造体系和模式。虚拟制造必将不断的扩大应用范围,为更多的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虚拟制造强调制造系统运行过程的计算机化,与实物产品的实际制造系统有着明显的区别。虚拟制造涉及到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对制造的各环节,包括产品的设计、加工、装配,乃至企业的生产管理与调度进行统一建模,形成一个可运行的虚拟制造环境。虚拟制造是数字化形式的制造系统,不仅包括了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装配,还包含了对企业生产活动的管理与控制,是对实际生产制造的动态模拟。其企业管理模式基于Intra-net或Internet,生产过程各环节具有高度的并行性。虚拟制造技术的开发应用对于西藏文化旅游产品的意义重大,将会促进西藏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加速特色旅游产品的研发制造,从而促进西藏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西藏文化遗产的保护平台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相互依存,不能割裂开来实施。保护平台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内容支持,而文化产业发展会将保护平台产生的内容进行加工和产业化,获取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盈利模式,反过来支撑保护平台的建设。

3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1促进西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依托数字技术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改善了西藏文化遗产的保护手段,根据对文化遗产掌握的资料,利用各种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已经被破坏的历史文化遗产及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式保存下来,真实完整保存重要数据、结构、布局等信息,达到以数字化技术精确再现原貌的目的,提高了文化遗产的展出率和改善展示效果,方便了信息的流通和提取。甚至能根据考古研究数据和文献记载,模拟地展示尚未挖掘或已经湮灭了的遗址、遗物。

3.2促进西藏文化遗产的传播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继承和弘扬西藏文化传统,深入挖掘西藏民族文化资源,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产业化和传播,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新的环境继续发扬光大。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用科技手段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民族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民族文化需求,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3.3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不可能由传统体制、机制运行完成。必须依靠众多科研、教学机构,构建充满活力、创新开放、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推动西藏文化资源的整合和结构调整,才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发展。文化产品将服务于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事业机构,并且会促进这些机构的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虚拟制造等先进数字技术的应用必将是对西藏文化产业链的重组和再造,将为西藏文化体制改革做出有益地探索。

3.4促进西藏文化旅游良性发展

2009年,西藏旅游总人数达到556万人次,2012年西藏共接待游客105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6.47亿元。据调查表明,目前拉萨旅游产品市场在售产品80%以上来自于义乌、云南、成都、湖北、尼泊尔等地。市场产品鱼龙混杂,缺少高档新颖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和高档工艺品。其根本原因是:本地旅游产品品种单一、设计理念落后、加工质量粗劣、产品成本过高,市场竞争力不足,面对如此庞大的旅游群体,其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亿元。因此,利用西藏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新颖旅游产品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通过虚拟制造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退关,开展西藏文化特色旅游产品设计和产业化示范,迅速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改进创新设计理念,发展加工业的规模,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将有利于西藏文化与旅游产业长远发展,提高西藏文化影响力,为西藏的文化、旅游和经济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结语

党的十六大以来,西藏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文化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进入了新)的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顺应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利用数字技术推动西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推动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利用产业化的推动力促进西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相生相济、相得益彰。要着眼群众需求、根植传统历史文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追求文化创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王明磊 单位:西藏羌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彭冬梅.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6-8.

〔2〕鲁东明,刁常宇,刘德智.文物数字化技术与应用.第二届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及保护研讨会,2005:27-36.

〔3〕覃京燕.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6.

〔4〕刘云山.反映伟大时代历史巨变,描绘人民群众精神图谱,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文学精品[J].中华诗词,2010(1):33-38.

〔5〕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求是,2010(12):12-14.

〔6〕刘云山.回顾与展望[J].求是,2009(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