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旅游文化产业助推精准扶贫探析

时间:2022-10-29 04:17:42

以旅游文化产业助推精准扶贫探析

摘要:十三五规划和系列讲话要求消灭贫困,进行精准扶贫。对于安徽省宿松县这一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客源市场较有优势的部级贫困县来说,采取精准扶贫与旅游扶贫相结合的方式是促进该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旨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背景下采取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扶贫机制,以稳定地持续地推动贫困地区人民走出脱贫,实现共同富裕,具有较大的来历加之与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旅游;文化资源;部级贫困县

一、精准扶贫政策提出背景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这三十年间,受战争影响中国原有经济基础就相当薄弱,多种因素作用下生产效率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农业一直是重要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90%以上,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开展,经过多年努力,现阶段我国已经脱离温饱进入小康水平,为进入全面小康水平而奋斗。要想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的步伐,要想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想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使经济发展的效益与成果惠及全体国民,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刻不容缓。

二、宿松县情况概括

安徽省宿松县位于该省西南方向,南面是长江,在大别山山脉附近,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2016年年末全县户籍人口87.35万人,全县农业生产经营人员198837人,占总人口的2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1.32%。2015年宿松县的产业结构比为24.3:42.1:33.6,2016年这一数据为23.7:40.8:35.5。人均GDP26965元(合3666美元)。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宿松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农业人口数量大,占比高,城镇化程度低,人均收入低,属于部级贫困县。

三、宿松县开发精准扶贫优势分析

(一)政策环境

十三五规划和系列讲话要求消灭贫困,贯彻执行精准扶贫政策,2017年10月,在上再次提出,要重视扶贫工作,加快脱贫步伐。宿松县是国家进行扶贫开发的重点县之一,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领导下,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县积极投入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探索精准扶贫的具体路径。

(二)与客源市场近、交通方便

宿松县区位优越。从地理上来说,该县坐落于安徽省的西南部,与皖鄂赣三省交界,是八百里皖江之首。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很近,合肥、南昌、武汉等省会中心城市距离宿松县都只有两百公里左右,往来方便。就交通条件来说,对外交通便捷,该县正在建设高铁线路,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国道经过,例如合九铁路105国道等,预计到2022年该县也将开通高铁运营。就市场环境来说,我国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居民的出游意愿日益强烈,这种与小假期旅游相适应的城际短距离的乡村旅游应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县旅游的客源市场巨大。

(三)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宿松县县内有“长江绝岛”美名的小孤山是国家3A级景区;建于元朝末年的号称“南国小长城”的白崖寨更是怪石嶙峋,风景清幽;此外,还有重峦叠嶂的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该园有二万二千亩以上的总面积,高达百分之九十七点六的森林覆盖率。宿松县地处吴楚文化交汇带,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是黄梅戏发源地之一;发源于宿松县的文南词,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宿松县旅游扶贫实践中的难点

(一)基础工作不细致,影响扶贫功能有效发挥

在实践中了解到的基础工作不细致的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贫困人口不能做到精准识别。就是应该登记入档的贫困人口没有登记,而有些并不满足条件的人口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系统。因此真正的贫困人口享受不到扶贫政策的扶持,无法在政策的帮助下尽快脱离贫困;另一方面,一些不符合政策上贫困认定条件的人口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系统,扶贫政策不能充分实现效用。二是扶贫规划没有细分,进行过程中各项措施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在实际操作中,相关地方部门对精准扶贫政策认识不完整、不深刻,不能根据政策要求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合理规划,后续也无法依据目标规划制定实施步骤,让扶贫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三是相关政府部门不重视实践,制定的相关产业扶贫项目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能真正使贫困地区人民受惠。盲目地以政绩为导向,忽视真正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要求的项目。

(二)相关从业人员能力不足

宿松县一直是部级贫困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留守在当地景区的居民多为知识水平不高的农民,难以把握住信息化越来越快速的市场,对新兴行业接受能力较弱,仅仅依靠市场自发性难以高效率地调动当地居民进入该县旅游服务市场的开放。当地村民普通话不标准,乡音较重,与游客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对当地历史名胜古迹的了解也不够全面深入,不利于促进游客对当地历史文化底蕴的进一步认识,这就不能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效用,对旅游资源而言是一种浪费。另外,即使出现产业开拓者,也缺乏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在经营管理、品牌创建等方面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都相当匮乏,既不能给出游者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感,更不利于扩大影响力,打响本地旅游牌子的知名度。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健全

虽然当地有火车站点,但从县城前往各景区的交通路线并不发达;景区当地住房酒店住房少,尚未有全国连锁酒店入驻,游客只能当天赶回去或者住在当地农家乐,但农家乐的环境和服务情况并不好;另外,景区当地的道路、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等也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公共服务水平低。

五、以旅游文化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一)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要想做到精准扶贫,必须准确识别扶贫对象。确保相关的贫困户能够被识别,不符合条件的不占用扶贫资源。在精准扶贫对象认定这一环节上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实事求是,依据政府出台的确立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标准方法精准定位贫困人员,并且要做到按时更新、完善已有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对符合贫困标准的人口必须及时补进建档立卡贫困系统,对已经实现脱贫的对象要及时在建档立卡取消其贫困人口认定。满足以上条件才能真正做到对扶贫相关对象的准确定位,才能使精准扶贫优惠政策真正落在目标贫困户身上,促进精准扶贫目的性的高度实现。

(二)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促进旅游扶贫发展

贫困地区人民往往文化程度不高,自我发展和自我规划的能力较弱,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加以引导和管理。从宏观环境来说,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要创设有利的旅游扶贫政策环境,制定有利于旅游行业发展的各项福利政策、优惠政策,以提高贫困地区吸引社会投资的能力。在一些公共管理方面,政府要发挥好统筹全局的作用,立足于当地实践,全面考察,制定出合乎发展要求的计划,并引导当地相关企业进行相关改革和发展,提升企业生存发展的能力与活力,从而促进景区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完善基础设施,促进旅游行业发展

宿松县县内交通设施的不够完善,限制了当地各大旅游资源之间的串联,不利于宿松县整体的旅游资源竞争力,所以必须先完善县内交通建设。其次,针对当地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的问题,可以根据宿松县已有的乡村旅游规划,完善各个景区的交通连接。同时号召鼓励中小企业在各旅游景点建立较为完善的娱乐服务设施,引导农户进行农房改造升级,提高游客接待能力,提升乡村自然景区的吸引力。

(四)规范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要想解决上文提出的相关人员业务能力较弱的问题,从业人员就必须学习行业内相关标准和理论知识。这一方面依靠经营者的自觉,一方面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为行业理论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两方面齐头并进,争取做到管理人员能够在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融会贯通,结合本地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在保持本土特色与自然景观的前提条件下,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在最大化发挥区位优势的同时保持自然环境;行业服务人员能够向行业优秀代表学习借鉴,提升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提高市场满意度。

(五)完善产业机制,扩大贫困人员参与程度

旅游扶贫政策的落实到位,能给当地贫困居民的收入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增加,但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合理引导,避免各贫困对象受益差距过大,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合理规划,既要充分利用资源,又要权衡各方受益程度,构建全区域的旅游格局,完成增收的同时实现民众共同进步、共同富裕。

五、研究结语

在党的上,提出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党的各项政府工作报告也一再强调扶贫工作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贫困人口的占比是衡量小康社会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提高脱贫效率,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各地区贫困县应该因地制宜走精准扶贫的道路。宿松县一直是部级重点扶贫对象,虽然存在基础设施、基础工作以及从业人员业务水平较低等问题,但县政府和贫困地区人民应该开放思维,创新模式,利用优势资源,制定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相关人员的服务素质和从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借助精准扶贫政策扶持,发挥出以旅游景点为特色的扶贫道路的最大效用,实现贫困地区人民脱贫的目的,促进本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美海.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的效用、问题与对策——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7(05)

[2]郑岩,宿伟玲.我国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解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4)

[3]曾美海.旅游扶贫精准化:特征、经验与路径[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8(01)

[4]杨柳.海南省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及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05)

[5]魏斌,朱斌.基于精准扶贫的辽宁旅游扶贫研究[J].北方经济.2017(07)

[6]卢俊岚,董伟.精准扶贫视域下红色旅游扶贫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湖北省红安县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5)

[7]于乐荣.旅游扶贫的原则及方式[J].中国国情国力.2016(07)

[8]裴锦泽,陈凌子,苏宝财.陇南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8)

[9]熊娜.我国乡村旅游扶贫的典型模式与主要特征[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

[10]赵凤华,陈立秀.河北省旅游扶贫的路径探析[J].中国民商.2018(02)

作者:何智勤 代方园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