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建筑文化研究

时间:2022-06-03 10:42:14

泉州西街建筑文化研究

[摘要]泉州西街有着多元的文化和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通过实地调研,对西街的区位、街巷、建筑特点进行分析,以了解西街的建筑文化特色。

[关键词]泉州西街;多元文化;建筑风貌

1由泉州面线糊引发思考

泉州面线糊用虾、蚝等海鲜熬成汤,再与面线煮成糊状,可加入鸭血、猪肠、鱼肉、油条等,是福建“山海搭配”饮食文化典型之一。泉州西街就如一碗面线糊,拥有文化、街道和建筑的多样性。泉州有优良港湾,自古以来拥有海上贸易优势,与南印度、东非沿海、阿拉伯以及地中海周边的欧洲地区有着频繁的经济往来,许多外国商人、宗教团体也随之而来。伊斯兰文化、犹太文化、印度文化等各地的文化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一同在泉州这片小小的沿海城市和谐共存,相互融合。其中,泉州西街是其文化多元的一个典型。

2多元的西街

2.1西街区位泉州西街是包括中山路以西,西街街道沿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街区。解放初修建的新华路将西街分成东西两段,东侧的区域是古城内历史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片区之一。一般人们所说的西街是指新华路以东的西街东段,即西起开元寺,东至中山路交叉口。

2.2西街繁华的原因在中国古代,一些大的庙宇周围往往形成商业集中的繁荣地段,会吸引城市中的官僚贵族选择靠近寺院的地段聚居,这又必然带来相应的服务性阶层,于是渐渐在寺院周边形成庞大而完整的社会层次和街道空间。在古代,开元寺是整个西街区域的中心地带。开元寺双石塔构成街区周边的天际轮廓线。现在来说,由于新华路的分界,西街的开端就以开元寺为起点,双石塔成为了进入西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整个街区的视觉焦点。而开元寺作为古代的“公共建筑”,其院落空间能容纳数量庞大的人。寺院的传统进香活动吸引着城市内的居民前来,活化了西街周边商铺。而且,西街是泉州唐子城十字街道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以来西街始终是通向西面城门的主要道路,这对于西街地区的繁荣有很大影响。所以西街至今仍是泉州古城传统的商业街和交通性道路。西街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环境和多样的建筑风格特点,其中有些内容至今仍对城市生活和宗教民俗有着很深的影响,该街区具有代表性地体现了泉州的风貌特色,在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3西街巷坊格局西街在历代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传统城市呈“鱼骨状”的巷坊肌理。从开元寺门前进入西街主路,周边拥有众多支巷。环境上,从主路的繁华与喧嚣变成宁静祥和。每个巷道两侧的民居和一些有情调的小店铺都显示着每一条巷子的风情和历史,散发着浓烈的历史人文气息。这显示出了传统城市街区布局的特点,“街是商业店铺的集中所在,巷是联络各住局院落的入口”。由主街道的开放空间到巷道的半私密性空间,再到私人住宅的私密性空间,这种格局使西街居民的生活起居安静舒适。

2.4西街立面特色西街作为泉州古城最重要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场所,逐渐形成的街道立面也十分有特色,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在这里,西街立面像是一幅长卷画作,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教文化等像是一段段文字,被历代的商人、居民们行云流水般地书写在街道两侧。西街像是一段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各种文化因素在此沉淀、展现。开元寺石塔的石构技术、传统粘土砖的砌法工艺,同伊斯兰砖拱券技术、印度教雕刻纹饰、西方古典柱式等一起,相互借鉴、组合、杂糅、折衷,最后形成西街的立面肌理。这种建筑元素的多元体现了文化的多元。西街充满多元文化的街道,大量的文物和文化遗址,典型的民居,尺度亲切的街巷,传统与西方形式的综合,地方特色的绿化,加上形色各异的人们,共同构筑成这个古城的整体环境。

3结语

现在的泉州西街之所以依然能保持活力,环境和建筑风貌能保持良好,和它所保持的功能和人有关:商业店铺保持传统、寺院香火不断、居住方便舒适。游人、商人、教徒、信徒、学生、居民等依然愿意聚集和穿行在这段文化多元、尺度适宜、商业气息浓厚的街区中,它们也是西街传统依存、生机盎然的最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

[1]张晓春,李翔宁.建筑与民俗——建筑空间的文化人类学探讨[J].华中建筑,1998(4).

[2]王碧清,钱晓青,泉州东街片区改造设计[J].建筑学报,1994.

[3]沈继生.泉州人文风景线[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4]吴幼雄.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编.泉州宗教文化[M].鹭江出版社,1993.

[5]夏明,武云霞,谢鸿权.泉州市中山路街区的风土特征及现代意义[J].建筑师,78期.

作者:王凯沙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