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6:30:57

泉州范文篇1

泉州五中是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一所百年老校。她的前身福建泉州府官立中学堂是一九O二年八闽大地最早开办的八年公立中学堂之一。历经福建泉州中学校,福建立第十一中学,福建立晋江初级中学,福建立晋江中学,晋江第一中学,泉州第五中学,泉州高级中学(期间曾易名向阳中学),泉州第五中学等历史阶段。学校于解放初即被确定为福建首批重点中学。一九九四年全省第四所通过一级达标、一九九五年荣获福建第二届"王丹萍教育奖"。在历经了近百年的沦桑巨变后,泉州五中在几代人的辛勤浇灌下,长成一棵根深、枝繁、叶茂的世纪之树,牢牢地根植于闽南金三角良田沃土之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中。

人才辈出

泉州五中是人才辈出的摇篮,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他们之中不乏名人杰士;如参加长征的新四军政治组织部长烈士李子芳、首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庄长恭,现任中国工程院李龙士、李幼平院士,在"两弹一星"研究中获国家特等奖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为林,饮誉国际影坛《红高梁》的编剧陈剑雨,世界冠军林建成、蔡焕宗及叱咤国际体坛的翁康强、黄云龙、杨山峰等七位运动健将……此外,毕业的数万名校友中,更多人正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而默默奉献,他们中有数十位国内外知名高校校长、科学家;有菲律宾菲华泉州公会会长戴亚明及吴长榆等旅居东南亚各国的爱国华侨;有知名的香港石狮同乡会会长邱季端、香港泉州同乡会会长徐伟福、台湾著名女诗人、作家龚书绵教授等众多港澳台同胞。

这是一所泉州人心目中理想的学园,她以优秀的教学质量而名闻遐迩。近几年,她的高考升学率已达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百分七十五毕业生录取于重点院校。教学成果突出,人才辈出。

泉州范文篇2

1泉州人口迁移与谱牒文化的形成发展

泉州历史上是闽越族人的聚居之地,早在新石器时代,以蛇为图腾崇拜的闽族已在泉州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以渔猎为生。当时,南安狮子山下的丰州平原地处江口,随着江河的淤积及海岸线的变迁,逐渐向东海延伸,形成今天的泉州平原。当时的泉州也以蛇为图腾,现今南安诗山还有蛇王庙存在。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设置了闽中郡,但其时泉州基本上仍由闽越土著统治,中央政府只是名义上的行政统治,不过,此时中原汉人已开始进入泉州。秦始皇曾派屠睢、任嚣、赵佗平定百越,派军徙吏随带家眷奴婢迁往岭南。秦末天下大乱,一些秦兵及百姓逃到福建漳州、泉州一带居住。随后,汉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加强对福建地区的统治,汉昭帝在泉州设县,其户口不及一万,成分主要还是闽越遗民。中原汉人大规模移居泉州始于西晋,其时北方大乱,晋人衣冠南渡,泉州由于远离中原,无战乱之苦,故吸引了不少北方士族迁入,在西晋永嘉年间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原汉人移居泉州时,把中原文化带到泉州。据《南安县志》记载:“延福寺,在县西九日山下,晋太康时建,去山二里许。”这表明,西晋时候已有不少中原汉人在泉定居,开发晋江两岸,此时晋江下游沿岸已形成相当规模的汉人社会,并具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唐代,汉人继续大规模入泉。据《颍川开漳族谱》云,朝廷命陈政的两个长兄陈敏、陈敷领兵南下,这两支军队约有万人左右,他们最终在漳州落籍定居下来,陈政、陈元光父子被尊为开漳始祖。这批南来的北方汉人及其后裔,也有不少后来迁徙到泉州一带居住。泉州不少著名的姓氏,就是在唐代入迁的。唐代末年至五代,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带领大批中原士民入泉,形成了又一个移民高潮。王氏兄弟父子相继主政泉州前后达40多年,对泉州地区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族文化的形成发生了巨大的作用[1]。中州士民徙泉的最后一次高潮是在南宋。赵氏定都杭州,紧邻浙江的福建境内安宁,无战乱之苦。宋南渡后,宋宗室贵族和中原地主官僚,以及不甘受异族压迫的中原人民大批南移,流入泉州亦复不少。宋元以来,泉州科举发达、经济繁荣,家族文化观念深重,家族文化的种种形态结构如家族组织、祠堂、祭祖、族谱等非常完备。这一时期,泉州的谱牒历史文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它的一整套观念如辈分观念、家族观念、祖宗崇拜以及其他一系列礼俗观念,早已成为泉州人的抹不掉的深刻烙印。明清以后,随着泉州各家族人口持续不断向海外大规模移民,泉州成了台湾汉族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也成了中国最著名的侨乡之一。至今台湾同胞中来自旧泉州府所属各县的移民占了四成以上,足见其人数之多[2]。而分布于东南亚及世界各国的泉州籍移民及其后代,也有几百万之多。泉州人广泛移民海外的史实被充分反映在各姓族谱的记录中。中国其他地方的谱牒,很难能够看到如此丰富的海外移民资料,这正是泉州族谱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2泉州谱牒历史文化特点

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泉州800多万人口中有1057个姓,泉州市常住人口排在前三位的姓为陈、黄、林,分别为88.8万人、59.84万人、59.80万人,此后依次为王、吴、李、张、苏、蔡、郑。无论是大姓还是小姓,泉州各姓氏的宗族观念都很强,几乎所有家族都热衷于修谱。明清以来,泉州族谱内容更加丰富、体例更加完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体例完备、内容充实。族谱体例一般都包括谱序、凡例、谱论、图像赞、恩荣录、源流考、世系图表、祠堂、族产、坟茔,族规、家规、字辈谱等多项名目,资料非常全面,基本将该家族的所有史料搜罗在列。如南安迁台裔孙所编《埔头紫云黄氏旅台宗支录》,不仅编制了旅台族人的名录、辈分、生卒年月等,而且还加进了祖地族谱的不少资料,如埔头祖像、家训、题词、昭穆、谱序等,该谱还特地绘制南安地图、罗东埔头地图,使旅台埔头裔孙对故乡有更具体的认识。(2)修谱者一般都较为严谨务实,特别是在追溯祖先、梳理世系源流的时候都会详加勘察、考订史料,辨别真伪。如福建省安溪县榜头《白氏族谱》在考订其姓氏源流就颇为严谨:“白氏远祖,世居陕晋,旋徙豫赣一带,至元代有一系由江西迁入福建,自明代永乐22年(公元1424年)逸宇公从福建同安迁至安溪榜头,于明清之际有一部分族人迁往浙江温州,主要聚居于平阳、苍南等地,后又陆续向浙北、苏南、闽东、闽北等地扩散。目前,全世界各地的榜头白氏后裔已达12万余人。”(3)明清以后,谱牒从官修转向私修,民间修谱风气极为盛行,带有一定的政治教化目的。如泉州《南外天源赵氏续谱》就在谱牒中一再强调自己是赵宋皇室血脉,门第高尚:“今泉尚存八九房而已,考之皆是南渡入泉子孙,如西郭族兄克让,寺后族兄明吉,学前族弟广彰,皆出于燕懿王德昭公房,乃其第四子舒国公惟忠之后。”《南外天源赵氏续谱》一再强调族人的皇氏血脉关系,无非是为了炫耀门楣,张显其高人一等的地位,暗中也助滋长了泉州的崇尚门第之风。

3泉州谱牒历史文化价值

泉州谱牒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一个涵盖历史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的巨大文献宝库,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3]。(1)为历史人物研究提供确凿证据材料。谱牒文献有很多关于先人事迹的记载,可以补足正史记载之不足,或对比考订,指出正史之差错讹误。如郑成功三子郑明,自明郑政权归顺清廷后下落不明,或言其浮海下南洋,死于爪哇。但据南安石井的《郑氏宗谱》《郑氏家谱》等谱牒记载,郑明在台湾降清后亦偕兄弟诸人归顺清廷,最终老死于北京,未曾到过爪哇。(2)为人口迁移史提供完备的史料。谱牒之重要功能乃是详细记载本家族迁居、生活各地之状况,此种事迹一般为正史和方志所不载。要研究人口迁移史,必须要仔细搜集、考察各个地区各家族的移民情况。泉州各姓氏谱牒一般都会如实记载迁移外出的人数、姓名、辈分、迁居地等,若能集中若干种有关同一次迁移的家谱,就有可能作出比较具体的分析。如泉州桃源庄氏后裔分布于台湾80多个村庄,人丁多达10余万人,均自称“桃源庄氏”。晋江儒林张氏家族,从清代至民国即有230多位族人移居台湾,其裔孙均称“儒林张氏”。(3)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谱牒研究是一项微观史料研究,谱牒所记载的各种族田、族产、房屋、祭礼、坟茔,以及契约、文书、碑刻等等,都是社会经济史的重要研究材料。如《龙塘王氏族谱》就详细记载了其祖祠建设和经费运转情况:“该祖祠于光绪七年(1881)发起倡建。光绪二十二年(1896)建毕。其时族人热烈响应,筹款购屋两间出租,以及出巷地皮一段,以为公业,税收充作祖先春秋年节祭祀及祠堂香火所费。”(4)载录了关于华侨的资料。泉州是南洋各国华侨的主要祖籍地,谱牒文献对于族人何时迁出、迁往何处、居于何地、娶亲何人、繁衍几代等等都有详细记载,是珍贵的华侨史料。如晋江《金井蔡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其族人漂洋过海前往吕宋的即达150人。惠安《祟武黄氏家谱》载,该家族从明崇祯年间到清光绪年间,远渡越南、暹罗及南洋的有40多人。如能将相关谱牒中的迁移、侨居资料进行汇编,将是一部包容侨史方方面面的资料巨篇。

作者:戴文波 单位:罗新中学

参考文献

[1]苏黎明.泉州家族文化[M].北京:言实出版社,2000:18.

泉州范文篇3

关键词:新媒体;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

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泉州市古称刺桐城。宋元时期,泉州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海陆交通,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由泉州港为起点辐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上千年以丝绸或丝绸制品为主要货物往来的海上交通线,被后人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1]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成为东西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时至今日,泉州城内遍布着丰富的与海丝相关的名胜古迹,从而造就了泉州特有的多元海丝文化,既有闽南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又有戏曲文化、宗教文化等。“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宗教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这些称呼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泉州拥有丰富的海丝文化资源,深厚多元的文化资源。为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选题。从广播电视机构,到传媒公司,再到高等院校都将镜头聚焦泉州的海丝文化,拍摄、制作了一大批以泉州海丝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进而促进了海丝文化影像化的传播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长潇教授主编在《电视影像传播概论》一书中,根据影像的形态,“将影像传播分为静态影像传播和动态影像传播。”静态影像以摄像图片为主要形式,而动态影像是以声音和画面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动态影像视频,主要通过摄像、摄影等电子设备获得。21世纪以来,新媒体应运而生,以静态图像为表现形态的影像传播逐渐变为以动态影像视觉为主的传播。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传播,因此所谈及的影像主要是通过新媒体所呈现出来的以泉州海丝文化为主题的动态影像视频。在新的传媒环境下,需重新审视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的现状,积极探寻适宜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的新策略。

一、泉州海丝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目前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阶段、纸质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数字传播阶段。这个过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2]作为人类传播活动个案的泉州海丝文化传播,在传播形式上也先后呈现为身口相传、文字印刷、影像传播的形式。早期的泉州海丝文化以人际传播的形式为主,由从事海丝贸易的商人、华侨将当地的建筑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等传播到沿线国家,人际身口相传的形式在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上都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印刷技术带来了报纸的诞生,报纸成为早期大众传播时代重要的媒介平台。报纸的出现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规模复制,人们通过报纸文字就可以了解到泉州的海丝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身口相传模式下时空的局限性。“读图时代”的到来,以文字为主的信息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影像传播代替,形象、直观的影像得到受众的喜欢,电视节目、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网络视频成为受众接收海丝文化影像的主要渠道。“时至今天,视听媒体的发展可谓天翻地覆,出现了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网络直播、微电影、VR电影、电子游戏等各种影像形态。”[3]千姿百态的影像形态让泉州海丝文化的影像传播产生了新的变化。(一)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主体是利用某种传媒技术和工具传播信息并主动作用于他人的组织和个人。”[4]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影像视频的生产基本上被电视、电影制作机构所垄断,以海丝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电视剧或者电影,受众几乎是通过电视、电影等途径有所了解和认识。电视、电影成为了传播海丝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广播电视制作机构还是影视制作公司,海丝文化的传播者、生产者都是由媒介组织充当,带有明显的职业生产色彩。新媒体的出现,话语权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开始从广播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体机构,向移动互联网用户转移。“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易用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让人人都有可能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充当起信息者的角色。”[5]网络与手机作为两种主要的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融入到了海丝文化的影像传播之中,“特别是手机网民的持续增加,使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6]网民通过手机上网不仅可以接收各种媒介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从事影像视频的制作、传播,生产工具完成了“去专业化”。如今放眼整个传媒环境,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的主体既可以是以泉州广播电视台为代表的专业传媒机构,又可以是非专业化的传播机构、专业信息机构、民营传媒产品生产商,也可以是身边拥有智能手机的个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海丝影像文化的传播者。(二)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对象的年轻化。传统影像传播媒介下,海丝文化的受众都趋于老龄化,在笔者进行的《关于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媒介和对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通过传统电视媒介观看海丝文化影像作品的受众群体,年龄在45-55岁阶段的群体占据67%的比例,这也说明了在传统的影视传播中年轻受众的缺失和断层。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网民结构的变化。在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以2019年6月为统计节点,我国网民的总体数量有8.54亿.其中,手机网民人数高达8.47亿,网民中利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1%。这表明了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移动媒体访问互联网,而在手机网民中年轻受众占据了很大的比例,“90”后、“00”后更喜欢选择手机等新媒体观看、评论、转发各种影像视频,年轻群体逐渐成为影像传播的主要受众。(三)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随着影像传播的发展,影像传播的渠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由早期的电视、电影媒介走向了互联网、多媒体、3D影像等新型媒介。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成熟,让网民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智能手机、移动平台等成为受众的首选。在这些传播平台上,QQ、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都为各类影像视频作品搭建了展播平台,成为受众青睐的传播媒介。笔者以“泉州南音”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发现以“泉州南音”为主要内容的影像视频作品,分布在微博、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多个传媒渠道,其中以“泉州南音”为传播内容的微博有数个,既有以福建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泉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为代表的官方微博,又有个人微博账号。在微信中进行搜索,微信中有8个与“泉州南音文化”相关的公众号,有“泉州南音乐团”、“福建南音网”、“南音学习网”等,内容涉及南音文化的展播、南音文化的视频教学等。近年移动短视频的火爆,各类短视频APP的涌现,也出现了专门以“泉州南音”命名的APP,成为南音文化传播的专业平台。

二、新媒体下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存在的问题

“影像是文化的载体,影像传播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播。”[7]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新媒体传播的多元化、快速性、互动性等特点,对泉州海丝文化的影像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影像传播中的问题也日渐显现。(一)从传播渠道上看,新媒体影像传播的媒介。未尽其用大众传媒时代,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主要通过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介形式,将泉州的海丝文化形象和元素融入到电视专题片、电视剧、纪录片和电影中。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以飞快的速度增长。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新媒体全领域用户多达15亿人,其中在线直播5.0亿人,短视频和移动社交用户分别为6亿和7亿人。显然,视频和短视频已成为受众获取资讯的重要形式,这既对泉州海丝文化的影像传播带来了机遇,又对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虽然当下新媒体发展迅猛,但是各类媒介制作机构依然以电视剧、纪录片和电影作为重心,专门面向新媒体制作的泉州海丝文化影像相对较少,各类大都是将海丝文化相关的影像视频切割成短片,搬到各类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将新媒体作为作品展示的平台,很少专门针对新媒体创作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作品,没有将新媒体的优势价值发挥出来。(二)从传播内容上看,新媒体影像传播的质量鱼龙混杂。新媒体环境下,泉州海丝文化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既有专业的传媒公司,又有普通受众参与到海丝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普通大众作为影像传播者成,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专业的电视、电影媒体相比,他们拍摄制作的影像作品大都质量不高,存着着山寨模仿、泛娱乐化等问题,这些影像作品都是打着海丝文化的外壳,缺少真正的文化内涵,一味地追求流量和利润为主,因此现阶段受众看到的大部分有关泉州海丝文化的影像新媒体作品质量上参差不齐。(三)从传播效果来看,新媒体影像传播的品牌效应不明显。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有着丰富的海丝文化,包括了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众多的海丝文化元素相对分散,缺少对各类文化进行有机整合包装,尚未形成泉州独有的海丝文化品牌。因此在影像传播过程中,将抽象的文化元素转变为具象的影像内容后,大众只能从众多的影视作品中窥探到海丝文化的蛛丝马迹,无法形成比较明确的视觉形象标识。通过对有关泉州海丝文化的影像作品进行梳理,笔者发现众多影视作品几乎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对其进行呈现。由于泉州海丝品牌尚不明确,导致了以泉州海丝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影视作品影响力弱,缺少有影响力的新媒体作品,无法形成品牌效应。

三、提升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的策略建议

泉州海丝文化的影像传播中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是影像传播探究的关键。新媒体的快速性、开放性、互动性的优势,为泉州海丝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增添了力量。结合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应充分认识当下的传媒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提升影像传播主体的素养。新媒体语境下,从政府部门到媒介组织、高校学生、普通受众都成为了影像传播的主体。面对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媒介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真正的素养通常是双向的交换,接收信息的能力通常是构成素养的首要部分,这对大众来说必不可少,然后才是表达信息的能力。”[8]因此无论信息的接收,还是信息的传播都需要提高传播主体的素养。首先政府要在海丝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履行应尽的职责,在培养和提升传播主体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上下功夫,从宏观上加强对海丝文化发展传播问题的思考,为海丝文化的传播创建优良的环境。其次媒介组织也应积极发挥专业优势,自觉地应用新媒体创作海丝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最后海丝文化的传播传承也离不开广大年轻观众,作为普通受众的学生,本身又是海丝文化的传播者,更应该发挥自我知识优势,积极传播高质量的海丝影像视频。近年泉州本地多所高校的学生,在泉州海丝文化的影像作品创作上小有收获,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有高度、有深度的影像作品,自觉地担负起了海丝文化传播的使命。(二)加强影像传播内容的创新。任何时代下“内容为王”的原则亘古不变。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新媒体影像传播,电视剧、电影到短视频都要坚持“技术为纲,内容为王”的准则,坚持“形象把握和理性把握的统一、情感体验和逻辑认知的统一、审美活动和意识形态的统一”[9]的原则。在进行海丝文化的影像创作要坚守内容至上的创作原则,遵循艺术创作的原则和规律,运用丰富专业的视听语言创作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增加内容的艺术美感和情感指引,创作高质量高品质的新媒体影像作品,决不能一味地追求浅层次的感官娱乐而走向低俗。同时还需要注意海丝文化影像内容的趣味化,从而吸引到更多受众。但是趣味性的是建立在高质量的内容基础之上的。除了加强视频内容的创新,还应在内容的垂直细分上做文章。各类新媒体,需要根据自身定位,以受众为目标,关注和瞄准用户的精准需求,为用户有目的性的提供量身打造的内容,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品牌内容,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三)搭建影像传播平台的矩阵。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网络传播的流行,数字多媒体技术成为海丝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手段,多平台的信息运作与传播已经成为常态。互联网、QQ、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短视频APP作为传播平台,为受众搭建起了影像传播的平台,可以及时对影像信息进行、传播,各个平台之间紧密联系,将各个平台相互捆绑形成合力,搭建起传播的矩阵。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果。另外通过创建多元化的海丝文化资源库,将泉州相关的海丝文化视频以片段化的视频资源存储在一起,向公众免费开始,实现海丝文化的开放性传播。

四、结语

新媒体是影像传播的重要媒介,泉州海丝文化的影像传播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积极构建、探索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传播策略,讲好泉州海丝文化的故事,创作高质量的泉州海丝文化影视作品,形成有影响力的泉州海丝文化影像品牌,才能实现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建标.泉州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形式和途经[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2):71-79.

[2]黄传武.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10.

[3]郑宜庸.移动短视频的影像表征和文化革新意义[J].现代传播,2019,(04):29-33.

[4]路春燕.大众传播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5.

[5]马宁.新媒体传播个人的身份变革越主体性界定———信息社会视角的网民刍议[J].传播与版权,2015,(01):96-97.

[6]朱杰,崔永鹏.短视频:移动视觉场景下的新媒介形态———技术、社交、内容与反思[J].新闻界,2018,(07):69-75.

[7]杨芳.新媒体背景下的影像传播[J].新媒体研究,2019,(20):84.

[8](美)斯蒂芬•阿普康(StephenApkon).影像叙事的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34-35.

泉州范文篇4

[关键词]泉州西街;多元文化;建筑风貌

1由泉州面线糊引发思考

泉州面线糊用虾、蚝等海鲜熬成汤,再与面线煮成糊状,可加入鸭血、猪肠、鱼肉、油条等,是福建“山海搭配”饮食文化典型之一。泉州西街就如一碗面线糊,拥有文化、街道和建筑的多样性。泉州有优良港湾,自古以来拥有海上贸易优势,与南印度、东非沿海、阿拉伯以及地中海周边的欧洲地区有着频繁的经济往来,许多外国商人、宗教团体也随之而来。伊斯兰文化、犹太文化、印度文化等各地的文化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一同在泉州这片小小的沿海城市和谐共存,相互融合。其中,泉州西街是其文化多元的一个典型。

2多元的西街

2.1西街区位泉州西街是包括中山路以西,西街街道沿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街区。解放初修建的新华路将西街分成东西两段,东侧的区域是古城内历史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片区之一。一般人们所说的西街是指新华路以东的西街东段,即西起开元寺,东至中山路交叉口。

2.2西街繁华的原因在中国古代,一些大的庙宇周围往往形成商业集中的繁荣地段,会吸引城市中的官僚贵族选择靠近寺院的地段聚居,这又必然带来相应的服务性阶层,于是渐渐在寺院周边形成庞大而完整的社会层次和街道空间。在古代,开元寺是整个西街区域的中心地带。开元寺双石塔构成街区周边的天际轮廓线。现在来说,由于新华路的分界,西街的开端就以开元寺为起点,双石塔成为了进入西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整个街区的视觉焦点。而开元寺作为古代的“公共建筑”,其院落空间能容纳数量庞大的人。寺院的传统进香活动吸引着城市内的居民前来,活化了西街周边商铺。而且,西街是泉州唐子城十字街道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以来西街始终是通向西面城门的主要道路,这对于西街地区的繁荣有很大影响。所以西街至今仍是泉州古城传统的商业街和交通性道路。西街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环境和多样的建筑风格特点,其中有些内容至今仍对城市生活和宗教民俗有着很深的影响,该街区具有代表性地体现了泉州的风貌特色,在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3西街巷坊格局西街在历代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传统城市呈“鱼骨状”的巷坊肌理。从开元寺门前进入西街主路,周边拥有众多支巷。环境上,从主路的繁华与喧嚣变成宁静祥和。每个巷道两侧的民居和一些有情调的小店铺都显示着每一条巷子的风情和历史,散发着浓烈的历史人文气息。这显示出了传统城市街区布局的特点,“街是商业店铺的集中所在,巷是联络各住局院落的入口”。由主街道的开放空间到巷道的半私密性空间,再到私人住宅的私密性空间,这种格局使西街居民的生活起居安静舒适。

2.4西街立面特色西街作为泉州古城最重要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场所,逐渐形成的街道立面也十分有特色,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在这里,西街立面像是一幅长卷画作,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教文化等像是一段段文字,被历代的商人、居民们行云流水般地书写在街道两侧。西街像是一段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各种文化因素在此沉淀、展现。开元寺石塔的石构技术、传统粘土砖的砌法工艺,同伊斯兰砖拱券技术、印度教雕刻纹饰、西方古典柱式等一起,相互借鉴、组合、杂糅、折衷,最后形成西街的立面肌理。这种建筑元素的多元体现了文化的多元。西街充满多元文化的街道,大量的文物和文化遗址,典型的民居,尺度亲切的街巷,传统与西方形式的综合,地方特色的绿化,加上形色各异的人们,共同构筑成这个古城的整体环境。

3结语

现在的泉州西街之所以依然能保持活力,环境和建筑风貌能保持良好,和它所保持的功能和人有关:商业店铺保持传统、寺院香火不断、居住方便舒适。游人、商人、教徒、信徒、学生、居民等依然愿意聚集和穿行在这段文化多元、尺度适宜、商业气息浓厚的街区中,它们也是西街传统依存、生机盎然的最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

[1]张晓春,李翔宁.建筑与民俗——建筑空间的文化人类学探讨[J].华中建筑,1998(4).

[2]王碧清,钱晓青,泉州东街片区改造设计[J].建筑学报,1994.

[3]沈继生.泉州人文风景线[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4]吴幼雄.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编.泉州宗教文化[M].鹭江出版社,1993.

泉州范文篇5

省政协副主席陈荣春,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明俊,省政协原副主席许集美,市领导傅圆圆、骆灿堂、周子澄、洪泽生、何融融,以及海内外校友500多人参加庆典活动。

宋德福在贺信中说,泉州五中历经百年沧桑巨变,通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构建了鲜明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芬芳四溢的桃李,可谓:十年树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木,百年树人;科教兴国,千秋伟业。他希望泉州五中以建校百年为新的起点,发扬传统,不断创新;教书育人,人才辈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贺信中寄望泉州五中师生员工坚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争创全国示范性高中为新起点,把学校办得更好,为在新世纪中加快推进泉州和全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泉州五中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培育优良校风,实现优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是我省首批17所重点中学之一。一个世纪来,已有数万名学子从这里走向五洲四海。

泉州范文篇6

1.1住宅建筑色彩

人们把居住区看作家园,住宅就是人们概念中的“家”,是人们修养生息的场所,用“温馨、温暖、轻松、安静”等词汇来描绘以表达内心对家的感受和期待,并且居住区的色彩选择应该符合其功能的需要,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色彩搭配组群,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的不同需求[3].住宅建筑的色彩选择与配搭是居住区色彩规划的核心[4],住宅建筑的色块在居住区中占据主导位置,其色彩的选取和配搭尤为重要.一般地,住宅建筑景观色彩设计依居住区的定位和风格而定,常采用较为柔和的配色,在细节处做出亮点,营造温馨、舒适、美观的住区.

1.2植物色彩

居住区的植物配置应符合居民的基本要求,适地适树,营造优美的自然和景观环境.原则上尽可能地选择乡土树种,要无毒、无异味、无飞毛、落果少等特点,还不能干扰居民基本生活、休闲活动.此外,可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通过植物叶、花、果、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在各种花色间相互配置,要注意种类的选择、组合形式、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构图、植物色彩搭配、季相变化及意境的创造等,要展现植物景观在空间上的形式美、群落美,营造多样化的景观色彩,以打破居住环境的沉闷感.

1.3景观小品色彩

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营造中,景观小品以其轻快、活泼、精致、优美的姿态活跃其中,成为改善环境、提高环境空间艺术水平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5].由于景观小品色块相对较小,对室外整体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弱,根据小品性质赋予它们不同的颜色,以达到对其强调或弱化的目的,为了强调某个显要位置上的小品,或突出某个造型优美的小品,可以用鲜明的色彩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对整个室外环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在居住区景观小品色彩设计时,还应该重点围绕住区的文化内涵建设,表达居民内心情感,实现小品与人之间的互动;兼顾居住区景观环境中硬质和软质景观的调和,起到汇聚视觉焦点,整合视觉空间环境.

1.4道路铺装色彩

居住区道路的具有承载作用与通导作用,并且在居住区的构图中起着背景的作用[4].铺装,是人们行走和活动的重要场所.一般来说,地面铺砖色彩可以辅助空间达到不同的效果,如扩大或缩小空间感、辅助空间的分隔、引导和连续空间等.比如,冷色收缩,暖色膨胀,幽闭的广场空间使用颜色较为鲜明的用地铺装,显得生动活泼.在居住区道路铺装色彩设计时,选择适宜的砖、石材和塑胶等不同材料.通过对不同材料组合和颜色的搭配,在满足住区道路基本功能的同时,兼顾艺术特色效果.特别是在一些居住区小游园、小广场、儿童乐园等的铺装上,应该尽量通过不同色彩的编排,汇制出丰富多样的图案,营造富有生机、活泼和美观的景观环境.

2居住区景观色彩设计理念

2.1风格的协调和统一

居住区景观色彩设计主要包括的建筑、道路、小品、树木、花草等,首先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和谐地将这些色彩组合在一起,处理好人工色彩与自然色彩、局部色彩与总体色彩的协调关系[7],达到整体统一和环境协调.对居住区景观要明确一个整体的风格,在确定主色调之后,在不同的区域利用可以与主色调相和谐的辅助色彩进行配色.利用对比调和、节奏韵律等艺术手法对这些色彩进行整体协调.色彩的的选择要与居住区景观环境和空间结构相适应,形成和谐的色彩组合.

2.2自然色彩的运用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的发展,自然美已经超脱一切美,自然的色彩能够有效地缓解居民一天工作的疲劳与压力,世外桃源的自然生态氛围已成为人们至高无上的追求.因此,自然的色彩才是最容易被人们认可的色彩,在居住区的植物、水体、山石景观色彩设计时,不能够脱离自然的色彩,应尊重自然美,切勿遗留过多的人为痕迹.

2.3人文关怀的体现

居住区景观色彩设计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符合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与大众的审美情趣一致,关注人的行为心理与视觉心理,同时利用人们对色彩的特殊感受,如色彩的冷暖感、远近感等,来丰富居住区景观色彩的造景效果.重视人们对色彩的特殊感知能使居住区设计变得更为人性化,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7].如儿童活动区的色彩设计,在儿童活动区周围可以利用2~3种色彩的变化,从而使儿童可以记忆场地的位置和路线,也能起到安全警示的作用.儿童休闲活动区内可加入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色彩,凸显儿童活泼的性格;在老年人的活动区,可尝试一些柔和的暖色调,满足老年人喜欢安静、平和以及被关心关注的的心理需要.

2.4地方文脉的传承

居住区景观色彩设计应考虑色彩的地方性,用色彩来体现地域风格和文化气质.通过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或景观小品,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等,通过明显的色差与色彩物理性质体现不同地域文化色彩搭配特色,如闽南建筑以红砖白墙为主色调,而徽派建筑以黑、灰、白三种色调为主.此外,居住区景观色彩设计还应符合区域气候环境特征,尊重居民的色彩喜好传统,实现地方文脉的传承.

3泉州中心城区居住景观色彩设计现状分析

3.1住宅建筑色彩设计

目前,泉州中心城区居住区的住宅建筑景观色彩风格主要有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和现代建筑三类,各有优劣,各具特色.(1)金帝花园、宝洲花园等以闽南建筑红色为主色调的居住区,建筑外墙贴面为红色,搭配部分白色水泥及白灰粉刷,体现了泉州建筑红砖白墙的地方特色.金帝花园搭配蓝绿色的钢化玻璃,使整体较为和谐统一.美中不足的是,建筑立面的厚度与质感稍显不足,加之红色调过于浓厚,不够大器.(2)西湖中骏一号、宝珊花园、嘉琳广场等居住区的住宅建筑风格以欧式风格为主,突显景观异域特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骏一号贴面主要以金褐色水磨大理石为主,蓝色的具有反射功能的玻璃窗提供了良好的私密空间,并且反射出了蔚蓝的天空,颜色搭配使人感觉到端庄沉稳的欧洲皇室风格,较为吸引人们的眼球,配合西湖的青山碧水,别有一番景致.(3)东海湾、瑞士花园、盛世融城、冠亚城市花园、国际星城等的住宅建筑属于现代主义风格,钢筋混凝土、大玻璃幕墙等的过度使用,使得居住区景观色彩过于生硬、冷清,缺少了住区的温馨与温暖,闽南红系建筑特色不明显.

3.2植物色彩设计

3.2.1叶色

泉州中心城区居住区的植物配置,在叶色方面主要以彩叶植物的搭配为主.使用常绿的乔木灌木构成衬托建筑的颜色.总体与居住区环境配合是较为和谐的.选择的都是泉州本土的植物,对季节的适应性较好,四季长青,叶色上不存在明显的季相变化.(1)色彩搭配上,中骏一号中的彩叶植物为黄色与绿色的色彩搭配,表达的是欧洲黄色的尊贵;金帝花园的彩叶植物为绿色与深红色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是闽南的色彩喜好传统文化内涵.(2)色块空间布局上,金帝花园基本的沿路绿化色彩设计,使用一片绿色配置附带一整片红色植物的配置,环境单调呆板.中骏一号的植物色彩采用绿色—浅绿—黄绿—浅红—深红的色阶变化,在绿色的灌木中点缀红色的小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亦有高、中、低的色彩变化与层次过渡,缺点是灌木下方的种植床裸露了出来,露出了土黄色的种植土,和地面铺装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非常明显刺眼,应该加装路沿,或者种一排沿阶草类型的路边植物,掩盖土壤的颜色.

3.2.2花色

泉州中心城区居住区的花色搭配其效果较为单一,常在路边灌木丛中搭配一些花灌木,点缀有余而搭配不足,缺乏有意义的植物色彩配置;没有大型的花径花丛,也没有依据人们的心理营造出鲜明的花色季相变化,居住区的生机与活力的个性表达稍显不足.3.2.3果色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良好果形果色的植物,如芒果树(Mangiferaindica)、荔枝树(LitchichinensisSonn)、龙眼树(DimocarpuslonganLour)、芦柑树(Cocosnucifera)等都生长良好.目前,泉州中心城区居住区中较少看到用果树来进行住区绿化,芒果的绿色和黄色、番石榴(PsidiumguajavaL.)的翠绿色、荔枝和石榴(PunicagranatumLinn)的红色、芦柑的橙色与龙眼的山青褐色等果色美未得到真正的营造.

3.3景观小品色彩设计

泉州中心城区居住区中配置景观小品较多见,但能从景观小品与局部环境和色彩的协调搭配方面综合考虑却很少见,其中千亿山庄和中骏一号值得借鉴.千亿山庄的惠安雕塑小品,使用的石材主要为花岗岩,灰白色的色彩搭配黑色的大理石铺面底座,显得非常沉稳敦实,其色彩的选择突出了其设计内涵,点缀在草坪与楼宇之间能够整合整个环境视觉空间,给人艺术的享受.中骏一号内的喷泉小品,主要色调为金色与褐色,金色的荷叶代表着圣洁与高贵,喷泉时水珠在荷叶上滚动,透过点点阳光,显得金银剔透,闪耀夺目,与中骏一号的欧式皇家风格相吻合,黑色的底座能够凸显金色荷叶的出淤泥而不染,但是因为养护不当,黑色略有白色的防水石灰溢出,破坏整体美感.中骏一号内的景观墙,金色与蓝紫色的配合,凸显尊贵与大气,典型的欧式风景墙面设计,其目的也在于与周围富贵堂皇的景观色彩相融合,在万绿从中,起到了障景的作用.

3.4道路铺装色彩设计

3.4.1车行道铺装色彩设计

居住区的车行道一般以灰色系为主,其视觉及心理效果以平稳、安定、朴素的.它不仅不会影响临近的颜色,而且会使其颜色更容易识别,视觉不易出现偏差[8].中骏一号的车行道铺装是采用灰色泊油路,色彩也是以灰白色为主,与传统的居住区车行道配色相同,容易识别,搭配黄色的道路分界线,非常醒目,有利于车辆分流.金帝花园大门车行道铺装以长方形的红色铺地与正方形的灰褐色铺地相结合,色彩功能分区分明显,铺地的色调符合居住区整体的风格.

3.4.2步行道铺装色彩

人行步道的铺装色彩和类型往往丰富多样,色彩选取可能性较广,一般选色考虑亲切自然、健康和谐的配色.瑞士花园居住区休闲活动区环路的铺地色彩设计以红色烟炙红砖与灰色大理石板材为主,与彩色卵石路面相间,对居民具有引导健身的作用,颇具人性化的表现,总体色调以冷色调为主,表现较为宁静的意境.中骏一号居住区人行道铺地主要选用的铺地材料是以六边形不规则的石材,以蓝紫色和浅红色为主要色彩,能体现出轻微的闽南红砖文化,以暖色调为主,表现出热烈兴奋的情绪,铺设的时候相邻砖块色彩不一,形成了色彩斑驳的路面,其特殊的质感给人立体的感觉.

3.4.3停车场铺装色彩设计

停车场的铺装常采用花岗岩、水泥地面、草坪和塑胶材质,注重停车的安全性与景观的软硬调和.金帝花园的停车场设计中贴面与铺装的色调以灰褐色为主色调,植物以绿色的植物和彩色花叶植物为主,提供在林荫下的休息环境以及调节视觉的点缀色彩.偏亮的灰褐色地面的铺装会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可以增强广场空间的识别性.引导人们各行其道.铺装色彩与植物绿化以及闽南建筑相互融合.中骏一号居住区的地下停车场铺装色彩设计,在停车场位之间还使用亮黄色进行区分,可以明显地引起车主的注意,前面还使用浅灰色的大理石做成阻挡区域,铺装的质感都略显塑胶质,可以有效帮助准确地停车,并且在铺地色彩上形成了黄色、灰色、绿色的结合,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因为铺装的塑胶质感导致其易脏易花,如不及时清理,易破坏景观环境的整洁美观.综上所述,泉州中心城区现有居住区色彩设计通常是色彩单调的组合,或者是将各种色彩夹杂混合在一块,没有配色和色块的空间合理布局,缺少整体统一的规划设计.许多居住区的铺装色彩与房屋色彩无衔接处理,道路铺装、绿化、景观小品等的色彩缺乏系统规划,容易造成视觉混淆,色彩杂乱无章.

4泉州中心城区居住景观色彩设计改进对策

4.1住宅建筑色彩设计

住宅是居住区的主体,住宅的色彩选择是居住区色彩规划的核心.在住宅建筑的色彩设计中,住宅与城市整体色彩格调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根据其坐落的位置和景观的影响因素,采取合适的色彩配合形式,注重建筑的局部色彩如阳台、栏杆等的局部变化,在变化中追求与建筑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注重传承泉州闽南文化,兼顾城市的自然环境、居民休闲生活、艺术美感等要求,展示不同的居住意境,营造出舒适、整洁、美观、温馨的居住环境.如在中骏一号的住宅建筑色彩中,在高贵的金褐色与向往自由的天蓝色中,设计时可通过结合屋顶花园的色彩与阳台色彩,多融合植物色彩元素,美化环境,还能调和天际线等建筑线条的硬质景观,实现坚硬和柔和的融合.

4.2景观小品色彩设计

景观小品虽不是居住区外的主要色彩,但能丰富居住区色彩,活跃气氛.在泉州中心城区居住区景观小品的色彩设计中,可以使用泉州特色的惠安石雕艺术,使用红色、白色和青灰色为主要色调,突出闽南城市的文化特色;可以使用灰白色石雕艺术与喷泉技术相结合,突出水体对阳光的折射反射作用,搭配浮水植物和红色的鲤鱼增添水面立体色彩;添置诸如桌椅、雕塑、垃圾箱等一些功能性小品时颜色不能过于浓艳,否者会破坏整体色彩的完整性.中骏一号可以适当增加些景观亭,以欧洲风格为主,黄色的亭柱与红色的屋顶,在四周配置亚热带植物,体量较小的亭子的整体色块在周围环境中并不显得十分耀眼,反而与建筑、植物、水体融合于其中,相辅相成,协调统一.

4.3步行道铺装色彩

人行步道的铺装色彩和类型往往丰富多样,色彩选取可能性较广,一般选色考虑亲切自然、健康和谐的配色.瑞士花园居住区休闲活动区道路铺装色彩设计在道路铺装的色彩设计中,在满足道路承载、分割空间的同时,应注重色彩的丰富搭配,但是要防止过于繁多的色彩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影响交通的安全.泉州中心城区的道路铺装色彩可尝试使用不同的铺装材料以区分不同性质的道路,并通过色彩图案的变化以形成方向感和向心力,对居民和车辆起到导向作用.此外,除了路面铺装色彩,还需注重路边标志物和行道树的色彩搭配,营造立体的景观色彩.

5结语

泉州范文篇7

(2004年12月17日)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万众瞩目的第六届泉州旅游节经过8个月的努力,明天就要在鲤城区隆重开幕了,这是泉州和鲤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盛事。今天,我们举行新闻会,目的是为本届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营造隆重、热烈的宣传氛围,借重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力宣传多元文化品牌,提升名城知名度,促进泉州和鲤城经济社会发展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新跨越。首先,我谨代表第六届泉州旅游节组委会办公室,中共鲤城区委、鲤城区人民政府以及30万鲤城人民,向莅临会议的各位来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本届旅游节的筹备情况。

一段时间来,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区上下万众一心、团结拼搏,全力以赴、紧锣密鼓地推进旅游节各项筹备工作,确保旅游节办出水平,办出效益,办出影响。目前整个筹备工作已经就绪,达到预期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文体活动精彩纷呈。大气恢宏的开幕式暨大型音舞诗“刺桐赋”广场文艺表演今天作最后的彩排工作,明天将在市民广场举办,这台大型音舞诗表演分为相聚刺桐港、情系刺桐花、腾飞刺桐城、走向未来等四个篇章,将充分展示泉州多元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无限魅力;“相约鲤城”文艺晚会暨中华闽南语歌曲青年歌手电视大赛颁奖晚会、泉州戏曲文化展演、民间民俗文艺晚会和“南戏精萃”文艺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节目彩排工作正紧张进行;高空焰火晚会将于今晚8点在金山公园举行;中国南少林国际武术大赛开幕式暨表演赛将于12月19日上午在侨乡体育中心举行,主要有南拳拳术、南拳器械、南拳对练、南拳特技和南拳集体项目五个项目的比赛;还组织南少林史迹探寻纪念活动和中国南少林功夫研讨会等,目前已邀请到美国、日本等国内外49支代表队参加大赛,各项活动和比赛所需的场地、器材等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李贽纪念活动扎实推进,12月19日将举行“李贽故居”修缮竣工仪式暨泉州市李贽思想学术研讨会;《鲤城摄影》画册首发式暨《鲤城风情》摄影展今天上午开幕。

(二)旅游亮点绚丽夺目。重点培育的北门旅游购物街、江滨文化公园、温陵南艺坊等成为本届旅游节的新亮点。北门旅游购物街,已完成153家店面的招商工作,集中展示鲤城木雕、德化陶瓷、惠安石雕、安溪藤铁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工艺品;街景小品、夜景工程、旅游公厕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形成一条独具闽南文化特色的购物街,填补了泉州旅游购物街的空白,与中山路、威远楼、泉山门、朝天门、西湖以及清源山构成一条独特的观光旅游购物线路。江滨文化公园,江南、金山、石笋、民俗公园已建成对外开放,夜景工程、电瓶车已投入使用,美厝体育休闲公园等正在抓紧建设。在江滨两岸防洪堤上制作的“千年刺桐赋、温陵揽胜”大型浮雕群,艺术地再现了泉州千年历史和刺桐风情,其中南岸12幅以风景名胜为题材,北岸18幅以人文历史为题材。目前,江滨文化公园已初具规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成为展示魅力泉州、魅力鲤城的亮丽风景线。温陵南艺坊,把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民间艺术,融入现代元素进行包装,弘扬泉州优秀传统艺术。表演队伍由21名青春靓丽、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专业及业余女子组成,首场专演精选了舞蹈、单箫、压脚鼓、木偶、南音、梨园戏、茶艺表演等节目,为泉州旅游增加了一个体现泉州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旅游项目。泉州旅游资源、旅游商品展销会,250个展位布馆完毕,全面推介“海丝”多元文化、惠女风情、黄金海岸等旅游精品,集中展示木雕、石雕、陶瓷等特色旅游工艺品;精心推出5条“刺桐游”观光线路,让广大游客饱览泉州的风景名胜,感受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经贸会展好戏连台。安排重点项目17个,其中竣工10个、奠基7个;涉及生产性项目8个、城建项目5个、旅游设施项目4个,已于今天上午举行竣工(奠基)剪彩仪式,将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后劲。海峡两岸美食节暨美食烹饪大赛是全市规模最大的美食盛会,全国各地400多种美食小吃参加展示、23位台湾名厨参加比赛,于今天上午开幕。中国(泉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已落实66家国内外汽车商近100多部名车参展,水陆两用等新款汽车巡游、美少女争靓赛等准备工作已完成,成为我市规模最大的一次顶级品牌车展。第三届中国泉州电子信息产品交易会已确定联想、松下、汉王等118家电子公司参加,将成为闽南最大的电子专业展示活动。招商项目推介及投资项目签约会已确定签约项目46个,投资总额将达58.76亿元。其中外资项目23个,投资总额16.07亿元,利用外资13.25亿元;内资项目23个,投资总额42.69亿元。闽台特产博览会设置展位123个,荟萃了港澳台特产、闽南特产、闽北干货等1000多种特色农产品。闽台特产商贸城同步招商,将建成全市首家最具规模的特色年货主题集合市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经贸活动,从全新的视角展示泉州和鲤城经济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

(四)宣传推介高潮迭起。已建成旅游节网站,完成《泉州旅游地图》、《刺桐风情》系列邮资明信片、《鲤城旅游投资指南》、《相约鲤城》VCD等宣传材料的制作;在《福建日报》、《香港大公报》、《泉州晚报》、《福建旅游》、《华东旅游报》等省、市以及海外报刊刊出专版8个,对第六届泉州旅游节进行集中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福建电视台第一、六、七频道和泉州电视台等联合拍摄制作并多次播出旅游形象宣传广告;《魅力鲤城》十个专辑12月6日至17日在泉州电视台全面推出;“鲤城杯”旅游新闻大赛不断推向深入;开幕式将在新华网等媒体上进行现场直播。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强有力的宣传推介活动,吸引国内外新闻媒体和旅游商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鲤城、投向泉州、投向第六届泉州旅游节。

(五)后勤保障缜密有力。本届旅游节将邀请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全国部分优秀旅游城市、各友好县(市、区)、国内外旅行商、新闻记者及海外嘉宾共计2000多人。目前,出席旅游节的中央及省领导已基本确定;各接待酒店的设施更换、安全检查和景观景点、环境整治工作已完成,旅游节导游员和星级酒店服务员的培训工作全面结束;安全保卫组成立10个职能小组,制定了安全保卫方案和紧急、应急预案,提前进入安全防卫状态。组织市、区两级公安、消防、安全等相关职能部门对辖区范围内各接待单位及相关设施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其整改,为本届旅游节的顺利进行提供安全保障。

总的来说,与前五届旅游节相比,本届旅游节具有以下4个特点:一是规格高,规模大。从参加对象看,既有中央、省、市和驻泉部队的有关领导;又有香港泉州同乡会、菲华泉州公会、台北市晋江同乡会等42个社团以及来自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知名人士;从活动规模看,旅游节开幕式、汽车展、电子展、武术大赛、美食大赛等规模均为历届最大,如“刺桐赋”广场文艺表演演职人员达2000多人,观众将超过5000人。二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本届旅游节以“展示多元文化,彰显名城风采”为主题,整合鲤城和泉州丰富而又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特色和深厚内涵,致力打造世界多元文化旅游胜地。隆重推出了北门旅游购物街、江滨文化公园和温陵南艺坊等三大旅游亮点,凸显独特的名城魅力。三是内容丰富,带动性强。本届旅游节主要安排传统文化大展示、旅游资源大推介、旅游文化街市大突显、经贸活动大汇聚等四大内容,凸显“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特点,强化多元文化的影响力,促进经贸与文化互动发展,为鲤城增加了新亮点、新特色和新魅力。四是理念新颖,作用明显。牢固树立经营文化的理念,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赞助”办节模式,向社会推出了开幕式、大型浮雕群等14个筹资项目,通过广告招商、冠名权招商、指定用品及标识使用等方式筹集办节资金,推进了文化产业化进程。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本届旅游节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也离不开新闻界朋友们的支持和参与。在此,我衷心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地关心鲤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继续加强对本届旅游节的宣传报道,使旅游节在你们多彩的镜头和生花的妙笔下更好地为海内外所了解,推动我区更快地发展成为旅游强区。我区作为东道主,一定会全力以赴把本届旅游节办成一次交流的盛会、一次文化的盛会、一次展示的盛会、一次收获的盛会,为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泉州湾滨海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泉州范文篇8

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绿色泉州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林业的新要求,就必须与海峡西岸绿化带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正确把握、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加快发展,实现目标。首先,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建设的关系。经济学中的“短板效应”说明,林业的短缺,就会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当前林业建设要突出3个重点。一是突出重点工程建设。主要是搞好平原绿化、封山(滩)育林、绿色通道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增加森林资源,提高绿化水平,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二是突出生态建设。把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统一起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基本农田和退耕还林的关系。三是突出重点区域。主要是抓好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中的生态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完成植树造林任务,绿化和美化环境,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其次,要把握好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生态和产业是林业发展的一鸟两翼,生态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发展的林业缺乏活力。因此,要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强调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保护,加快建设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走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以产业化带动行业现代化的路子。第三,要把握好林业发展速度与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传统的发展观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核心,突出地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热衷追求。这种发展观违背了经济的增长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的铁的法则,它的片面性、局限性、弊端日益暴露出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开始真正重视生态环境对人类长远发展的影响,从自然支撑系统对于人类发展的承载力出发,强调人类社会需要追求长期稳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很大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需要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它包括3个方面的发展,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前,我们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鼓励,对环境不利的经济活动应予摒弃。要以贯彻落实好泉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树立精品观念,增强品牌意识。工程建设要出精品,产业发展要创名牌。发挥品牌效应,促进泉州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第四,要把握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社会办林业的关系。全社会重视林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化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周围自然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地破坏历史形成的人与自然的、特别是人与森林的关系,迫使人类回过头来借助社会的力量,恢复并发挥自然的、特别是森林的社会功能,以求得人与自然、人与森林关系的最佳状态。“林业为人民、林业依靠人民”,“林业为乡村发展、为消除农村贫困服务”等基本思想已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接受。因此,倡导社会办林业,是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林业重点工程是加快海峡西岸绿化带建设的主体,因此工程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尽快落实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重点工程建设每年都有一个大发展。同时,生态建设还要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社团组织援助、外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林业建设,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身造林绿化事业,以实现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转变,形成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形成全社会办林业的机制与合力

林业发展要以“维护人民利益、满足群众需求、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实现发展经济和生态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为目标,通过林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推进林业事业的更快发展,实现人与事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首先,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林业部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为此,在新时期林业建设中,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水平。其次,要深化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林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要以改革的深化为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改革的重点是要破除那些束缚林业生产力发展、制约林业生产者积极性的陈规陋习,确立以物质利益原则为动力、以市场规律为指导、以规范管理为保障的新的林业经营机制。当前要重点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林业综合执法改革,以创新添活力、以改革促发展。第三,大力推广林业科学技术,努力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转变增长方式。只有依靠技术创新,全过程、全方位的大科技战略,才能彻底打破“靠天养林”的传统发展模式,并依靠科技创新加速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为此,要把林业科技工作的重点放在开发推广上。要转变主攻方向,由单纯抓科研向重点抓开发推广转移,走出“立项目、要资金、写论文、评职称”的怪圈,成为科技成果开发推广的主体。要立足自身优势,采取有偿转让、购买专利权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筛选实用科技成果,加快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实施林业科技发展计划,健全科技推广体系,致力实用技术的推广,同时不断深化科技普及工作,认真开展科技知识下乡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重视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大力实施林业标准化体系,做到林业建设工程按标准设计和验收,林产品按标准生产和检验检测,鼓励科技人员到林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有偿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承包和组建利益共同体。允许科技人员从项目获得年度起3~5年内,按比例提取科技咨询费。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可以从建设资金中安排3%用于该工程和技术推广经费。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和增长方式。第四,建立健全林业管理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强化公共财政支持体系,使公益林建设和主要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纳入政府投入范围。二是强化行政管理体系,使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能够置于有效的组织管理之下,落实“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三是强化执法监管体系,使各项林业工作,尤其是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严格的法制化轨道。四是强化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使林业经营者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种苗供应、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五是强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使各级林业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对策和措施。最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林业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党的十八届精神为指导,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提高工作效能。要以贯彻《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为契机,推进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依法治林工作,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重大决策公示制度,扎扎实实地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求实效,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本文作者:曾春华工作单位:泉州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泉州范文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第六届泉州旅游节的召开。在此,我谨代表中共鲤城区委、鲤城区人民政府和热情好客的鲤城人民,再次向在百忙中拨冗光临本届盛会的各级领导、各位贵宾、海内外各界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本届旅游节,是泉州市首次由市辖区单独承办的一次历史性大节日,是各位领导、各界贤达、亲朋好友共话友谊、共襄盛举、共谋发展的一次历史性大聚会。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有海内外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以“展示多元文化,彰显名城风采”为主题的第六届泉州旅游节,一定能够办成一个全面展示泉州市及鲤城区改革开放成就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展示盛会,一个加强与海内外各界朋友沟通联系、增进友谊、扩大合作的交流盛会,一个异彩纷呈、令人难忘的旅游盛会,一个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互利互动共荣的收获盛会。

现在,我提议,让我们共同举杯,为第六届泉州旅游节的圆满成功,为各位领导、各位贵宾、各位朋友的光临,为大家的身体健康、事业发达、合家幸福,干杯!

泉州范文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胜地逢盛事,佳节迎嘉宾。今天,我们相约鲤城、欢聚鲤城,共庆第六届泉州旅游节隆重开幕。值此喜庆之际,谨让我代表中共鲤城区委、鲤城区人民政府和热情好客的鲤城人民,向前来参加旅游节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本届旅游节的主办、协办单位以及全体筹委会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关心、支持鲤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海内外乡亲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鲤城区是泉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和全国著名侨乡、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温陵”、“刺桐城”的美称,被誉为“山川之美,东南之最”。这里演绎了1300多年的鼎盛文明,东、西方文明在这里融汇集聚,无论是吸纳中原文化、古越文化、海洋文化的精华而形成的多元文化,还是独具特色的佛国寺院、闻名遐迩的独特民居、异彩纷呈的戏曲艺术、说不完道不尽的民俗民风,都旁注了鲤城的深厚底蕴,诠释了鲤城“海滨邹鲁”的深刻内涵。这里自古就是一方商贸活跃、生机勃勃的热土,是孕育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摇篮,历史上“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和“光明之城”等生动写照,无不述说着曾经的辉煌。

勤劳而智慧的鲤城人民,一代一代地谱写着骄人的创业篇章,生生不息地创作着美丽的鲤城故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加快市场取向改革,走出了一条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中上水平,进入省经济强区前列,成为福建省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中心城区之一。1997年8月鲤城行政区划调整后,特别是2002年底区直机关跨江南下以来,我区立足新的区情,以“繁荣古城、建设新区”为己任,全面实施“城市跨江发展、大经贸、科教强区”三大战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原有基础上大踏步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局面。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9亿元,财政总收入6.61亿元,是1997年区划调整时的2.5倍,全区6个街道中有3个街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人均GDP、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居福建省前列,在泉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先后荣获了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爱心献功臣先进区、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典型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集体等几十个部级、省级荣誉称号,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等部级考核。

“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历史文化的厚重,现代文明的激扬,共同烘托了一个独具魅力的鲤城。第六届泉州旅游节为鲤城打造了一个“展示多元文化,彰显名城风采”的大舞台,我们将诚邀四海嘉宾一起行海丝之路,听千古传唱,赏名城佳景。衷心希望朋友们在本次旅游节期间能够尽情尽兴地领略千年名城的人文底蕴,尽情尽兴地融入各项文化、经贸、旅游推介及观光活动,尽情尽兴地感受富有闽南特色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相信第六届泉州旅游节一定能成为我们友谊的彩带,合作的金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鲤城正面临着新一轮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难得机遇,蕴藏着无限的商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鲤城人正敞开博大的胸怀喜迎天下客。走进鲤城,你将品味无穷的韵味;投资鲤城,你将得到殷实的回报。我们竭诚欢迎区内外、海内外各界人士游览鲤城,开发鲤城,建设鲤城。我们将努力为各界朋友在鲤城的投资兴业提供一流的服务,打造最佳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