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革新

时间:2022-08-22 10:45:01

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革新

随着手机媒体的飞速发展和3G时代的到来,手机媒体因其传递信息的即时、交互、虚拟和丰富性等特点迅速走入了大众生活,手机媒体在大学校园已基本普及,正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及使用手机媒体就成为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更需要辅导员突破传统思维,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状况,特别是要把握住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教育和引导,构建和谐校园。

一、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变化

1.大学生人际关系新变化手机媒体以便携性、成本低、速度快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手机成了大学生的贴身伙伴,但也因此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畅,是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基础;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易造成人际关系冲突与关系破裂,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其身心发展,学习和事业的成败。[1]因此,辅导员在进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其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就成为很大一部分工作。不同年级大学生因手机媒体带来的人际关系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手机,影响到他人正常生活。大学新生手机媒体成了其贴身的重要伙伴,他们刚入大学校园人生地不熟,新环境的适应还需要一段时间,手机就成为他们和家人、同学、朋友联系的纽带,也成了他们情感寄托的一部分,从而忽略了身边新同学的存在。于是会经常出现宿舍里的手机矛盾,很多同学在晚上临睡前长时间通话、玩游戏或手机阅读,给同寝室同学的休息造成干扰,导致同学关系紧张。第二种是大一男同学利用手机短信和彩信骚扰女同学,给一些女同学带来恐慌和不安。第三种是手机的网络功能,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广而不深。很多大学生网上认识各种陌生人,交往对象不稳定,经常换。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缺乏真诚和信任。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环境,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变少,与家人、朋友、同学间的关系慢慢疏远,有的学生甚至出现真实自我、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交织与冲突的矛盾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失去自我和个性,从而导致在现实中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这是辅导员们经常会遇到的新生人际关系冲突问题。

2.手机媒体的娱乐性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影响随着智能手机和WIFI无线上网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经不起诱惑,出现了在课堂上玩游戏、看小说和QQ聊天等现象。尤其是大一新生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中一下进入宽松自由的大学环境,他们大多数很难自控,不分场合、随心所欲地使用手机直接影响了课堂秩序和自己的学习状态。大学集体生活具有从众性的特点,个别学生放纵的手机娱乐活动会影响到一大片学生的贪玩。由于沉迷于手机游戏和上网,很多大一新生出现挂科现象。大二和大三学生则是经常在英语和计算机等考试中,利用手机短信作弊,严重影响学风。

3.手机媒体的网络功能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手机媒体的环境在影响和削弱大学生道德认知,导致价值自觉失范的同时,也迟滞了大学生的社会行动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过多使用手机媒体,容易对它们产生某种程度的依赖,使大学生影响环境的能力,包括影响物体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公民能力等的缺失,致使大学生自我封闭,以自我为中心看待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6]由于手机媒体缺乏严格地监管,一些不良信息在以手机为媒体的环境中肆意传播,宣扬着种族宗教歧视、反动、色情、暴力、虚假等信息,长此以往,点点滴滴的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了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和核心价值观,给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留下隐患。一些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手机上,课内、课余时间常与手机相伴。同时,由于手机的短信收发、上网聊天等具有较强的便捷性与隐秘性,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包括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逐渐下降。[2]手机媒体交往是人机对话,缺乏亲和力,难以形成真实、可靠、安全的人际交往,网络中角色频繁的转换使人的人格统一性受到影响,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性主义膨胀。手机不论从外形还是功能方面都在进行着快速地革新,因此手机消费成本也越来越高,一部高端手机的价格相当于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而所持手机的型号、品牌、功能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一些学生甚至用借钱或拖欠学费的方式购买高端手机,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攀比、虚荣、嫉妒等心态。

4.手机媒体给大学生健康和安全带来的影响随着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大学生已经开始认识到手机辐射的危害性。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辐射信号会被人体所吸收,因此手机辐射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手机辐射的能量通过一种短暂又突然的刺激影响人的中枢神经,一些大学生曾因过度使用手机(通话、网上聊天、阅读小说)导致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甚至引发失眠症状。其中山寨手机的辐射量是一般手机的50倍之多,然而大学生是山寨手机的主要消费群体。[3]过度使用手机不仅对大学生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对其心理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如强迫症和焦虑症。辅导员可通过讲座、海报等形式宣传手机辐射的危害,同时教会学生健康的手机使用方式,相关部门应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辐射小的机型。随着手机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大学校园中,手机盗窃和诈骗手段越来越高明,更有手机照相和录音窃取隐私现象的出现。大学校园手机丢失已经成为平常事,还有的利用手机信息骗取现金,给大学生财产造成一定损失。大学生涉世不深,识别力较弱,容易被骗。大一新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被骗现象居多,这些已引起高校辅导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二、辅导员借助手机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党、国家及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需要通过辅导员来传播与落实,因此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社会工作与实践、自我认识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思想问题就需要辅导员来疏导。[4]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其中手机媒体变成了当今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辅导员如何与时俱进,借助手机媒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成为一个新突破点。

1.辅导员要主动了解和参与手机媒体的发展手机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对手机媒体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大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认同感阶段,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极强,他们成了手机媒体的最早使用者和接受者,所以在手机媒体接受方面相对辅导员教师有更优先的地位。这就需要辅导员教师主动积极地使手机媒体,了解和掌握它的各种功能,尤其是聊天软件飞信、微信和qq的使用。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扩大并加深大学生感知世界、思考世界、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手机媒体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从而给予学生恰当的疏导和教育管理。[4]如果辅导员能够成为大学生信赖和喜欢的网友,那将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2.借助手机媒体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手机媒体的普及性、便携性、及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可以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寓教于乐和渗透式教育。生活之中处处是教育,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很适合渗透式教育模式。如在重大节假日和纪念日,辅导员通过发送有意义的短信,教育学生理解重大节日的含义和背后蕴藏的中华传统美德。手机的这种交互性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辅导员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沟通时,往往借助手机短信和即时聊天工具获得成功的几率更大。辅导员在运用课堂及各类主题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咨询等传统教育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技术,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多视角思维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满足不同形势、不同阶段、不同群体条件下开展德育工作的需要。

3.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多样化辅导员应建立信息和引导的平台,如短信平台、博客、红色主题网站等及时引导校园舆论,努力规避信息庞杂对教育效果的干扰和弱化,起到“网络引路人”的作用。同时将手机的生活化优势植入传统的思想观念之中,如通过定期发送手机报、手机格言、手机主题视频,及时向学生与在校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辅导员可以更好地设身处地理解大学生追求时尚、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行为特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真正的内在精神需求,才能努力解决学生的内在精神困惑,消除师生之间的不信任感,努力打破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缩小师生交往的心理距离,善于用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与学生进行交往和沟通,减少学生的心理防范,建立大学生方便倾诉、适合倾诉且乐于倾诉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说实话、说真心话。[5]此外,还可以开展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手机文化活动,从而满足大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

4.引导学生文明使用手机媒体,强化自律意识在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要重视手机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营造积极文明的手机校园氛围。首先,积极利用高校知识资源的优势,开设专门的手机知识讲座,开展手机使用培训,帮助学生加深对手机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使用观和合理的消费观,增强对于不良信息的辨别力和免疫力。其次,高校辅导员要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积极的手机短信意识,教育学生不阅读、不传播消极的、反动的、黄色的短信,辅导员要经常将有教育意义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祝愿、励志故事等短信发给学生,用健康向上的短信引导学生。[7]最后,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手机文化活动,如手机文学大赛、手机报编辑大赛、手机DV作品大赛、手机摄影作品比赛等,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使用手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觉意识,提高自觉性,不主动传递和制造垃圾信息或不良信息。

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树立自律意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辅导员可以借助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渗透式教育方式将文明的手机文化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要切实提高独立思考、鉴别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文化所带来的诱惑,客观认识手机媒体,严格规范地使用手机,引导他们以自觉的态度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批评,真正做到在网络世界里看清真伪,辨出良莠,引导学生文明使用手机。其次,学校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使学生在制度规范的约束下科学、合理、文明地使用手机,提高手机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最后,辅导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开拓眼界,努力提高社交能力,尝试将生活重心从手机媒体上转移,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逐渐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人际交往代替依赖手机媒体进行的情感交流,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养成健康使用手机媒体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