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分析

时间:2022-07-14 09:30:56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分析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关于姓“资”和姓“社”的思想藩篱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始了“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种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沉重教训。但从总体上说,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探索并没有能够突破固有的社会主义模式,从根本上说,并没有能够真正找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最后还陷入了对于社会主义理解的误区,导致“”的发动。“”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尤其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关键命题,邓小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充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一开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一旦触及深层次问题,就会引起人们对于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论。面对种种疑惑,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①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②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有两大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实践的不断推进,理论才能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实践对改革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科学地、完整地、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这一论断,极大地深化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断,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使中国沿着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前进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这样一个艰巨而伟大的全新事业也没有充分的准备和研究。在我党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极为艰辛的探索,但从总体上说,并没有能够突破传统的斯大林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开始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思考是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开始的。在这些思考中,邓小平首先剔除了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范畴的东西,逐步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范畴。在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著名的南方谈话中,他第一次完整地概况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的理念,使中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前景。中国共产党在逐步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找到一条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无疑把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向新境界。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思想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是他从数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经过长期探索与思考作出的总结性精辟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重大发展。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发展一直是最重要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直在探寻如何发展的重大课题,在这种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等,都代表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不断的探索与追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在研究当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这一时代课题后所取得的重大认识成果,它把握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脉搏,无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使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从特征层面上升到本质的高度,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的前景应该是这样: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消灭商品和货币;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过渡时期的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等。按照这种设想,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单纯的公有制、单纯的按劳分配、大而纯的计划经济。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能借鉴的最好的现成的样板也只能是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也逐渐觉察并发现“斯大林模式”的固有弊端,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在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能够突破固有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框框。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存在错误的理解,把一些属于社会主义特征的东西当成是社会主义本质加以固守。邓小平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深刻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两条最基本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得失的唯一标准;始终坚持改革的方向不动摇,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等等。正是因为有了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的理解,才使得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五、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牢牢体现在“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这个基点上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完整概况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这一理论中可以看出,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要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和文明的生活;社会主义的直接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此等等的观点俱包容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的目的之中。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④他一再强调:“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⑤总之一句话,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改革的不断推进,实践的不断发展,党的理论也在不断的创新之中。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强调科学发展,强调社会和谐,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建设等等,但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这才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点和落脚点。总之,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最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才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作者:蔡富强 单位:中共仪陇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