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1 19:41: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邓小平理论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探究论文

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基础,重新确立经济工作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一贯强调实事求是是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违反这一根本点,实际上就是违反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

1977年4月,邓小平尚未恢复工作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此后,他在出来工作后的多次讲话中一再提醒全党同志要解放思想,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当理论界开展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时,邓小平及其他中央领导积极倡导和推动了这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高度评价了这一大讨论的重大意义。经过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恢复和确立,并且将这一重要思想贯彻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中国的事实是什么呢?这就是国民经济仍处在崩溃的“边缘”,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比五十年代时还要大,还要明显,周边四小龙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迅速崛起对中国造成很大的潜在的威胁,人民群众在“”中受到的伤害急需得到疗治和补偿,等等。面对这样的“事实”,“是”在那里?如何去“求”?邓小平的答案是“摸索”,在摸索中“求是”。他坦率地承认,“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我们确实还缺乏经验。也许现在我们才认真地摸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了改革一切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任务。怎么改?邓小平认为,“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实验。实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③根据这一精神,中央决定选择一定的地区作为试点。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经济特区。特区实验极大地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内地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92年,邓小平又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④在“事实”中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二、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十多年里,邓小平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倡导者、总设计师。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巨大变化。因此,即使出现了“六四”风波之后,邓小平仍清醒地指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不但要坚持,而且要做得更好、更稳定、甚至更快,“我们的一些基本提法,从发展战略到方针政策,包括改革开放,都是对的。要说不够,就是改革开放得还不够”。⑤但是,邓小平又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的辩证统一,反对那种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谈“四化”建设的错误观点。他说,“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的脑子里的四化不同。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我们的发展道路。他又说,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政策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⑥

三、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辩证法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探析论文

传统解释的困境和反本质主义的解构

20世纪以来,由于传统本质主义的缺憾日益暴露,一些通常被称为反本质主义者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波普、德里达、罗蒂等人,把“本质”问题当作伪哲学命题予以批判,不断地对传统的哲学观进行抨击,从而形成了一种反本质主义理论。反本质主义是针对本质主义而言的。所谓本质主义,是一种先验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此种本质来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本质主义坚持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认为人们可以透过现象变化无常的多样性,发现普遍的和共同的东西,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认为,一经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就失去了重要性,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本质。本质主义的认识走向极端,往往把本质凝固化、永恒化。反本质主义则认为:第一,既然我们是通过现象发现本质的,那么,现象无疑比本质更重要,甚至可以说,现象比本质更“本质”,我们必须始终关注现象的变化,而不能借本质之名漠视现象;第二,本质是多重的,而非唯一的,从不同的视角入手,会获得对本质的不同认识;第三,本质是变化的,而非僵固的。简言之,本质主义坚持二元逻辑的深度模式,而反本质主义则志在解构一切形式的二元对立,抛弃深度模式。在社会转型的今天,社会理论的视角越来越丰富。着眼于反本质主义思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作为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对此,传统的理解认为就是要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特点是从概念出发,从书本出发,从某种固定的模式出发,漠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基于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立场,我们之所以必须解放思想,原因就在于:第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第二,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前者基于认识世界的角度提示我们,世界在发展,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后者则从改造世界的角度提示我们,没有既定的道路,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若把解放思想的意义仅仅归结为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则无法回答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从理论角度讲,坚持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人并不一般地否认事物的变化发展,他们只不过是坚持事物的本质没有变化而已。例如,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种种变化、甚至重大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因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本本”毋庸置疑。第二,从实践角度讲,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人们都在强调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然而,却又不断出现从本本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现象。例如,曾写过《反对本本主义》的著名篇章,而且,他也正是在与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却始终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的设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追求所有制上的一大二公三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以至于酿成晚年的重大失误。再如,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姓“资”姓“社”的争论此起彼伏,那些指责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为姓“资”的论据,大都是来自“本本”。可见,仅仅从反对本本主义的视角出发,似乎很难解释本本主义何以屡禁不绝。再者,仅仅从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出发,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做出直接的阐释。

对于上述困境,我们完全可以另辟蹊径,换一种视角来思考。就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说,当我们立足于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时,便可以发现,解放思想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解构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二元对立,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对于这种二元对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把社会主义看作资本主义的“他者”。作为晚于资本主义出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要界定自己,势必要与资本主义相对照,要在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中认识自己、界定自己。因此,社会主义需要把资本主义“本质化”,即“想像”出、“制造”出一种纯粹的资本主义状态的存在,把资本主义界定为自己的“他者”,然后通过“他者”的眼光来定位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本质化”。在这种先验的本质认识的统摄下,传统的社会主义始终把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放在首位,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与资本主义划清了界限。所以,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查看全文

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思想邓小平理论相似性

论文摘要: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位伟人在对中国国情的把握上,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阶段的性质、前途、命运、道路的把握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表现为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造性。

“翻身不忘,富裕不忘邓小平”。这样两句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对领袖的爱戴与怀念;道出了两位伟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卓越贡献。他们以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见长,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平继承了这一事业,并把它成功地推向前进。探索两位伟人相似的轨迹会对我们深入领悟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所启迪。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共识

谈到两位伟人的相似之处,我们首先要谈到的是1927年党的历史转折关头的“八七”会议,邓小平和的第一次相会,极其紧张的一天会议,他们俩之间不可能有单独交往,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对邓小平的革命实践发生了重大影响。邓小平领导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一次伟大实践。和邓小平等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实践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探索,对“城市中心论”进行了有力的冲击,“城市中心论”照搬苏联的做法,不符合中国国情。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无产阶级只能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战争,而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强大的敌人占领城市,广大农村是薄弱环节。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占领农村,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巩固的根据地,在这里积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明确提出“扩大红军割据,迅速与朱毛会合”,更便于同的正确理论和路线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上,以照抄照搬马列主义个别结论和共产国际指示为主要特征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同样低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作用,反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对坚持农村中心、抵制城市中心的同志,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1932年l0月,“左”倾错误领导者撤销了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和总前委书记的职务,并对赞成正确主张的福建书记罗明以及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进行了错误打击。邓小平也因拥护的正确路线被打成“毛派头子”,从而第一次被“打倒”。这应该说是两位思想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上的第一次不谋而和。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中小康社会的研究论文

摘要: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小康”思想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主要来源,的“大同境域”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直接来源,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相一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价值诉求,邓小平理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针,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所取得的最主要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翼的关系。系统地研究小康社会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视野下的“小康社会’,,研究邓小平理论与小康社会的关系,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小康社会;大同;理论创新:指导意义

导言

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到80年代中期,又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之后,他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在过去的20年里,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为动员全国亿万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新世纪之初的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和争取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开端。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地研究小康社会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视野下的“小康社会,,研究邓小平理论与小康社会的关系,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论文

邓小平理论视好下的“小康社会,会出现一个非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上的进化和革命。马克思留给我们一句经典名言:“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引马克思在写给荷兰社会创始人之一纽文胡斯的复信中写道:“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但是,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虚无缥缈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惟一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Isi既然我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那么,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就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摆脱贫穷落后,尽快让人民过上富裕殷实的小康生活,就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如果听任贫困落后状态长时间得不到根本改变,社会主义也就只有死路一条。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创新探源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创新主客观条件表现

论文摘要: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邓小平理论在本质上是创新性的、开拓性的。开拓创新自始至终体现在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邓小平理论创新,既源于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和实践,又源于邓小平同志个人的理论素养和坚定的党性以及对人民无私奉献的情怀。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不可缺少的政治素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源泉所在,亦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理论保证。本文试就试邓小平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重大理论创新的条件及其表现作一探讨。

邓小平理论被称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根本的一条就在于邓小平同志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以开拓的眼光和务实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而不是教条式地和图解式地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释或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敢于这样去做,本身便需要一种巨大的勇气和胆识,当然也离不开个人具有的很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我们认为促使邓小平在理论上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体,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曲折的斗争历程和丰富的建设实践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实践来源。邓小平同志从事革命和建设生涯长达近80年,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其奠定了十分丰富的实践基础,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直接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更是获得了十分宝贵治国安邦的经验。概而言之,邓小平的理论创新精神与非凡的政治生涯紧紧相连、息息相关。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模式效果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针对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改革缺乏整体设计,教学效果难以上台阶的实际情况,桂林师专《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进行了“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它是“两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尝试。

2000年以来,为探索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我校在《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中,进行了“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与信心。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从而增强大学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使大学生通过《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学习,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实践表明,单纯的理论灌输效果不好,而仅仅在教学方式、方法或手段上的修修补补也是“杯水车薪”,必须建立与《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特征和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相适应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1.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只有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所面临的外在环境条件,使我们自己融入时展的主流之中,把握和利用历史所提供的机遇,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引导我们朝着正确的目标方向前进,加快自己的发展。邓小平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继承和发展,为我们准确地把握时代特征和所面临的外在环境条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时代是一个内涵丰富使用广泛的概念,是指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综合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全局性概念,即由某个进步阶级所开辟的历史时期,其中包含着若干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时代就是这种大的历史时期与特定历史阶段发展的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时代是指哪一个阶级处于一个大的历史时期的中心地位,决定着该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主要发展方向和历史特征。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夜所撰写的《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特别强调了把握时代特征与制定正确策略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只有在……首先估计到区别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邓小平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时代观,提出了“和平与发展”[1]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们正确地把握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质,明确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制定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时代观,解决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科学洞察力、判断力和理论思维的方式,正是我们每个人在解决自身的人生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的生存竞争能力,需要学习掌握的基本素质技能和思维方法。毫无疑问,任何个人的发展,必须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明确自身对于社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对客观环境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够找到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准确定位,发现并抓住机遇,解决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比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外在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并进行有效地调整,大学毕业生必须准确地认识并把握这种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就业取向,避免陷于所谓结构性就业不足的困境。

所以,学习掌握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时代观,解决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科学洞察力、判断力和理论思维的能力,对于提高我们自己的理论素养,解决大学生的生存发展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实践哲学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事求是对立统一体制改革两点论重点论

[论文摘要]邓小平理论是建立在邓小平长期参与党的重要决策,长期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并且把马列主义、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的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以自己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实践,为每一个共产党人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的哲学思维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劳动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新派别”①。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建立在邓小平长期参与党的重要决策,长期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并且把马列主义、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台阶式发展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理论”等等,一方面自始至终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结合自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体会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基础,重新确立经济工作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一贯强调实事求是是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违反这一根本点,实际上就是违反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

1977年4月,邓小平尚未恢复工作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此后,他在出来工作后的多次讲话中一再提醒全党同志要解放思想,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当理论界开展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时,邓小平及其他中央领导积极倡导和推动了这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高度评价了这一大讨论的重大意义。经过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恢复和确立,并且将这一重要思想贯彻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中国的事实是什么呢?这就是国民经济仍处在崩溃的“边缘”,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比五十年代时还要大,还要明显,周边四小龙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迅速崛起对中国造成很大的潜在的威胁,人民群众在“”中受到的伤害急需得到疗治和补偿,等等。面对这样的“事实”,“是”在那里?如何去“求”?邓小平的答案是“摸索”,在摸索中“求是”。他坦率地承认,“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我们确实还缺乏经验。也许现在我们才认真地摸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了改革一切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任务。怎么改?邓小平认为,“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实验。实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③根据这一精神,中央决定选择一定的地区作为试点。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经济特区。特区实验极大地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内地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92年,邓小平又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④在“事实”中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查看全文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思想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本文从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政治方向等方面,论述了二者之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

【关键词】思想/邓小平理论/关系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20(2000)06—0023—03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历史的统一。

一、走自己的路:二者共同的政治基础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学习思路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从邓小平理论具有内在严整的逻辑关联性,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具有高度一致性,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概括、指导和规划作用,邓小平理论蕴含了伟人邓小平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等五个方面,就如何深化邓小平理论学习提出几点基本思路,并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深化学习/基本思路

【正文】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学习理论,用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提高全党全民族的理论素养,使学习理论取得更好的效果,应当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党员领导干部应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学得更深一些,更系统一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提出深化邓小平理论学习的几点基本思路,以求从更深更广的层面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探讨如何深化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打好理论根基,在实践上更好地自觉运用邓小平理论分析解决各种思想和工作上的实际问题。

一、邓小平理论是作为一个内在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而存在的。因而,我们学习时就要在准确把握它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逻辑结构和联系,再现邓小平思考问题所经过的逻辑历程上求深化。

学习邓小平理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邓小平的“文本”。这些“文本”从形式看,主要是一些报告、谈话和指示,没有很多长篇大论和思辨性文章;从表述内容看,它阐述的大多是明确的论断和观点,是我们已经干、正在干和将要干的事情,与我们的思想和现实生活贴得很近。但是,这并不说明邓小平理论没有科学体系或缺乏理论深度,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只要照着干,天天在实践就等于真正理解、掌握了它的真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