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关联

时间:2022-09-20 08:15:00

诠释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关联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它作为党和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的根本思想。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问题、发展理论上的最新认识成果。它继承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做出了新的发展。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以生产力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命题下,逐步展开,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较为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的发展理论起于人民,止于人民,为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改善人的发展条件,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构成其发展理论的核心和本质。

一、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关于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前边有一句话,叫做“以人为本”。这就告诉我们,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核心。这是我党在重要文件中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这样的要求。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它指明了我们所从事和正在从事的事业发展的性质。追求和努力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是共产党人的价值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邓小平理论反映了这个运动的进程及其新的阶段。邓小平关于发展(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部理论最后都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性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首要的和根本的特性。正是这一点,把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和当今世界上的各种发展理论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以人为本的提出,则以更明确、更准确、更通俗的表达形式,深化了邓小平的理论,把它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联系起来,更强调了发展是亿万人民的发展,是符合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发展,意味着共同富裕、社会公正、平等民主、尊重人权。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根本目的,长远指导思想,也是当前实际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要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二、在发展观上作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科学概括和表述

把发展观表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第一次见之于党的文件,见之于社会生活。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在此之前,全面、协调、可持续或以概念或以思想在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中出现过,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也使用过,但都是在个别、局部、某个领域、一定层次上分别使用,从未将全面、协调、可持续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加以表述和运用。现在将三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观提出,并赋予了它普遍的意义,将它提到了整个发展的指导思想层面。这样就赋予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以新的含义。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更不能把GDP作为考核发展的惟一指标;而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综合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城乡在内的东中西部的广大人民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十六大谈到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适应。主要指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中,社会形态内部的协调、经济结构的协调、社会结构的协调,等等。统筹推进各项改革,重点是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中心思想是发展必须考虑人口、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和持久支持力,把人口、资源和生态纳入到发展的总规划中来,作为重要变量,统筹规划,保证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适应,并形成良性互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有紧密内在联系的整体。全面是讲发展的内容,是从广度和静态上观察的。协调是讲发展的各部分内容的关系,是从动态着眼的,在运动中实现平衡,进而保证全面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则是讲发展时间的前后继起性和不间断性,它要求和保证全面发展的各部分内容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没有可持续,发展就将中断,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协调,即如何协调眼前和长远的关系。这样,就揭示了如下的发展运动过程,发展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的各部分内容通过运动中协调,达到新的平衡,通过可持续保证全面协调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往复性,并不断走向新的更高的阶段。无论从其形成过程看,还是从其内容特点看,都可以上溯到邓小平的以生产力为中心的发展论和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论的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中的全面就包含了以生产力为中心,因为全面本身就意味着有重点,这个重点不是别的,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三、提出了体现新的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和政策措施

我党在提出新的科学发展观同时,提出了体现新的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和政策措施。它们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和延伸,与新的科学发展观相配套,是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桥梁,理应纳入新的科学发展观体系中。如: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合理调整与完善包括财政、税收、信贷、投资、分配等内在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内容发展了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一系列观点和思想。

四、提出了以“五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发展思想

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多处谈到统筹发展思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等等。邓小平有统筹思想,他用的说法是统筹兼顾,1979年,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著名讲话中,曾提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比方说,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人口这样多,怎样两方面兼顾?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这里问题很多,需要全党做实际工作和理论工作的同志共同研究,我们也一定能找出适当的办法来妥善解决”。后来他更多是使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表述他这方面的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阐述的统筹思想是对邓小平上述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它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把统筹和发展联系起来,提升统筹发展思想到指导方针和战略的最高层,成为落实新科学发展观的最根本的措施保证。第二,扩展了统筹的范围与覆盖面。统筹是全面的统筹,全社会的统筹,改革发展稳定要统筹,各种利益关系要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要统筹。把整个经济社会包括人自身在内的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对待。第三,明确提出“五统筹”作为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五统筹”既是我们发展的指针,也指明了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在于破解“三农”难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区域发展,在于缩小地区差距,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于克服“经济腿长”、“社会腿短”的问题,提升社会全面发展指标,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于克服人口资源和环境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辩证认识物质财富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转变重物轻人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于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维护国家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