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时间:2022-06-03 10:28:46

农业产业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新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区域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新趋势。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意义深远。当前,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多措并举培养管理型优秀人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回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人力资源;管理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高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必然选择,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与速度的关所在。党的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在新时代中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引。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不善、人才补给不足是限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下,需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优质的人力资源不断向农业农村汇聚。

一、高水平人力资源管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意义

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尽管引进了工业管理的部分模式和理念,但整体而言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并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技术水平等条件制约,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多种不可抗力的干扰。与此同时,市场需求的不稳性与对市场信息的前瞻性预测不够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部埋下了潜在风险。因此,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在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实现专业人才的优化配置,补充信息型、管理型、创新型与实践性人才。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市场分析与拓展能力,避免农民盲目生产、粗放营销,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推进区域农业的品牌化发展。区域农业品牌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占有率以及社会影响力的农业经营品牌的总和。塑造区域产业品牌的关键在于优质的产品供应、精细化的加工、精准的市场对接、科学的营销方案及完善的售后保障。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使更多知识型、技术型和营销人才融入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有机产品研发、食品加工包装、市场渠道拓展等技术水平,进一步为塑造农业品牌与打开市场影响力创造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完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村人才结构。多年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人才结构单一的问题,在生产一线的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源,而技术型、管理型及销售类人才主要集中在区域龙头企业之中,在缺乏专业知识和经营指导的情况下,农民在生产和产品营销过程中身兼数职。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与人才引进乏力也是多年来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掣肘难题。随着农村精英人才不断向城市流动,“空心村”现象进一步加剧。“空心村”的出现在客观上反应了农村人力资源流失的现状,也加剧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人才结构的单一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利益共享。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科学配置人力资源有利于为农业生产和营销环节补给技术、教育、管理等多种类型的人才,为农民的生产和创业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在科学文化及职业技术教育中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更加充分地融入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使机械化、自动化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实践更容易获得农民的支持,助推产业化发展规划的全面推广。进一步改变一家一户式的生产和营销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的连续作业,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弱化自然条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使区域内的一二三产业的人力资源实现合理流动,促进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实现区域利益的共享。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问题

缺乏现代化的农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其一,主导企业的管理者缺少人力资源管理意识。目前,我国很多涉农企业还缺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种现象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也多有存在。其中一部分企业管理者由创业农民成长起来,缺少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知识,在进行人才选拔和任用的过程中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其二,基层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能力不足。在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缺少积极的引导和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性理解不深。其三,农民作为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重视自我教育和塑造,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了解,缺少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内在逻辑的认识。管理型人力资源紧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第二产业的进步,这在客观上证明了产业化发展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我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仍然面临优质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其中,管理型人才的匮乏使农产品组织生产和营销的过程中缺少专业的规划与管理,产业化经营难以实现实质上的突破。从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律来看,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涉及到生产、制度、宣传、营销、信息等多方面,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复合型管理人才形成了大量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农村的管理型人才数量尚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源质量不高存在现实矛盾。目前,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基层干部队伍和乡镇企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农民群体,人力资源的知识性和专业性不足。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创业者和服务者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自学知识、网络搜索和实践经验累积来获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知识。由于缺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生态化生产技术等理论知识,导致产业升级的速度受限。人力资源流动性强,优秀人才“回流”困难。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人才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与人才补给乏力,导致产业扩张所需的人力资源短缺。相较于二、三产业而言,农业人力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处于弱势,且农村人力资源流失问题不断升级,使农村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十分严峻。开放的人才市场和发展机会使农民在城市中找到了新的位置和角色,因此这部分迁移人员的返乡创业、务农的意愿不强。而外出求学的大学生中返乡就业、创业者仍占小部分。从人力资源的年龄、性别角度而言,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使农业一线生产的人员队伍主要由老人及妇女构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了限制。除此之外,农村在吸纳城市人才方面缺少有利的优势,由于薪金待遇、生活环境、工作氛围、医疗保障、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条件不佳,使农村的人力资源凝聚力不强,优质人才向农村的流动缓慢,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趋势下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要树立开放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加快管理型人力资源培育,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着力推动人力资源向农村“回流”,以使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树立开放型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以制度顶层设计牵引人力资源观念更新。在宏观上要进一步完善城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人才激励政策,构建行之有效的激励系统。努力在广大农村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文化氛围,积极培育科技文化、创业文化、管理文化与乡土文化,从而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农村社会环境,使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要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观,将储备和开发人力资源工作置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位置。打破思想局限,开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视野,从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视角,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龙头企业要做好战略人力资源的管理及规划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涉农企业战略规划的关键内容,是实现龙头企业全面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龙头企业要从推进农业产业化及企业责任角度出发,结合企业的规模与经营现状,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规划。需设置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企业在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与此同时,企业需重视一线员工的流动情况,加强对员工的职后教育,针对农村劳动力季节性人员流失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招聘渠道,保持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农村基层部门要强化人力资源观念,消除“唯学历至上”、“劳心者治人”的价值观。尊重和发现农民人才的价值,建立人才外部引进与本土化人才培养并齐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进一步为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创造有利的条件。基层部门要在关联上级单位、人力市场、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方面发挥出桥梁作用,增强不同主体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粘性”。基层部门需开办短期与中长期协调推进的农民职业技能与文化教育培训班,鼓励农民增强自我塑造意识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通过不辍的学习将自己培养成为优质的人力资源。(二)多措并举培养管理型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是在新时代中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在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中,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性人才将成为农业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完全依靠企业和基层部门的短期培训难以培养出经过系统、专业教育的管理型人才,因此必须要依靠高校的全面性、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才能够不断为未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输送人才资源。地方基层政府要对农业大学、中高职农业院校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各院校积极开设现代农业专业,围绕、生产、加工、营销、贸易、企宣等核心能力进行定向训练,优化综合训练项目,使农业大学及综合类大学的涉农专业充分融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建立适应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型人力资源培养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需结合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设计长期的管理型人才培养计划,采取脱产学习、海外派送、定向培养、实践锻炼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的激励与教育保障机制。努力打造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培养出一大批农业经济管理型人力资源,建立成熟的涉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更多的乡镇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定期举办农村经济管理业务知识培训班。需整合政府、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创业精英等多元力量,组织开办管理知识下乡活动,定期举行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训,降低培训报名门槛,使有意提高能力水平的农村创业者、农民、基层干部等人员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交流考察机会,不断扩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农村各产业一线劳动者的管理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的发现机制,使本地具有潜能的人力资源得到开发。(三)完善教育内容结构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开展网络信息应用技能教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业产业化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目前,我国东部农村地区在发展“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高了区域农业产业化营销的效率,也使“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为此,在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人才教育内容结构,针对乡镇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农民创业者开展常态化、高质量、实用性的网络信息应用技能教育。帮助乡镇企业与创业农民打开网络营销渠道,增强农民利用网络进行市场信息搜寻、产品宣传、寻求合作以及商务洽谈的能力。建立乡村文化学堂,全面提高本地人力资源的知识文化素养。多年来,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很大一部分青年农民加速走进城市以寻求提升能力和本领的机会,老一代农民由于未曾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因此整体文化素养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当前,要集中针对未曾接受过初中、高中教育的农民,开展循序渐进地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编写适应于农民认知能力、接收习惯并带有鲜明农业农村特色的教材,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在农村地区普及语言、地理、社会、生态、数理、计算机、思想道德等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农村一线人力资源的整体科学文化素养,使本地人力资源得到塑造和升级,为产业内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四)加快人才“回流”竭力聚揽人才。完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回流”。改革开放以后,从美丽乡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创业者数之不尽,这部分优秀的人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为使这部分人才再次回归乡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必须要完善激励机制,加快人才的“回流”。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完善人才安置保障。需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宣传力度,努力培育乡土文化,用乡音、乡曲、乡情打动人,增强外流人才对“乡根”的怀念,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好趋势感召优秀人才带着经验与资源回归故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中,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与产业价值的统一。与此同时,要对“回流”人才进行合理的安置,提供便利的生活、就业与创业条件。从政府角度而言,需在人才政策、税收、创业补助、家属安置、子女就读等方面拿出具有吸引力的方案,发挥出基层政府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从涉农企业角度而言,不同规模的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经济现况与发展前景,为反乡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条件,对高端管理型人才需提供丰厚的薪金待遇、良好的办公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学习空间,并在住宿、医疗、交通等方面提供良好的保障。全面引进现代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深入挖掘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从而稳定返乡人才队伍,增强农村优秀人才储备。竭力聚揽人才,吸纳城市人力资源。要依托新媒体平台对农业产业化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乡村特色、龙头企业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竞争力进行广泛的传播。地方政府要在外部人才的引进方面加大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资金奖励、项目扶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涉农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与城市企业人才到农村就业,促进城市人力资源向农村、向基层下沉。龙头企业需联合合作单位、职业院校建立实训基地,用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岗位条件吸纳青年人才、中青年创业者与“银发人才”,从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

总之,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加快产业升级,对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抗风险能力、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应从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情况出发,树立开放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注重培养管理型优秀人才,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不断完善政策条件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从而为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夯实人力资源保障,在新时代中打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雪.将打造区域农业品牌与乡村振兴相结合[J].人民论坛,2018(17):74.

[2]孙学立.农村人力资源供给视角下乡村振兴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18(5):128.

[3]鲁子箫.农村教育扶贫的“因教致贫”困境及观念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10.

[4]潘昱丞,孟小欣.乡村治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农业经济,2018(6):59.

[5]李小静.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析[J]农业经济,2018(7):63.

作者:高家怡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