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佛缘壶”的造型设计和文化立意

时间:2022-04-20 03:24:29

紫砂“佛缘壶”的造型设计和文化立意

紫砂壶发展至今,造型千姿百态,大致可分为光器、花器、筋纹器。光器素面素心,花器栩栩如生、筋纹器纹理均匀;虽然气质大相径庭,但归根结底不外“恰如其分”四字。紫砂壶讲求装饰与造型的相得益彰,既不过于花哨繁复亦不简单粗暴,简约中有内涵、修饰中有深意,古色古香又不乏时代气息,这是紫砂壶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它源远流长、在传统艺术之林独领风骚的根本原因。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紫砂壶只能算是后起之秀。

当很多传统手工艺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纷纷湮灭,紫砂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受到大众愈来愈深的喜爱,势态蒸蒸日上。古有东坡老年辞官后至丁蜀做壶,后有顾景舟、蒋蓉等名家迭出,不知是紫砂壶造就了他们还是他们造就了紫砂壶?任何时代,艺术和人都是相互成就的,人用艺术来表达自己,艺术由人赋予灵魂和生命力,所以情怀和温度成为紫砂壶最让人动容的特征,这正是物质社会稀缺之物。时事造人,人造万物。紫砂壶作为艺术品顺应了时代的精神,是时代的语言。时代渴望什么,人就创造什么。紫砂壶相较瓷器的优点是:沏茶不失原味、得茶之真香真味;透气性好,泡茶不易发馊,且久用而温润。因此,常有人说“紫砂壶为茶而生”。此壶由紫泥制成,泥料的选用与壶型相得益彰,表现出整壶安然朴素的气质、庄重挺拔的气度,此壶名“佛缘”(见图1),紫泥的厚重正切主旨。此壶是圆器,壶身圆润饱满,作者对几何形体的把握恰到好处,整壶饱满却不笨重,圆润而不失灵气,曲线优美流畅、转角处理细致,圆中见方、方中寓圆。“方圆”思想自古盛行,涉及建筑、哲学、风水等领域。“天圆地方”不单是古代人的宇宙观,是人类对自然的初步探索和假证,也代表着人们智慧思维的觉醒、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人们将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迁移运用到其它方面,生活器具、传统建筑的设计大多也遵循这一思想,使之上升为一种“美学”。在生活哲学上,更有黄炎培先生教育儿子“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和若秋风,素若秋霜”,同时也告诫我们:做人做事既要采取合适的方式灵活处理问题,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动摇。除此之外,还有《孟子》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训诫。显然,追根溯源可以发现,“天圆地方”作为人们约定俗成的观念,被自然而然地运用到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圆”也衍生出更多含义。

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象征。紫砂壶充当了文化的载体,以包容性和开放性自成一格。传承数百年的宜兴紫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紫砂壶制作艺人经过长期探索,创造出陶刻、镶嵌(镶嵌金、银、玉石、色泥等)、包锡、彩釉、珐琅彩、浮雕、绞泥等一系列装饰技艺。此壶采用了最常见的陶刻技艺,由著名书画家储云陶刻。他的作品总能别出机杼,在散逸烂漫的笔墨中蕴含了深远的儒学精神。壶身一面刻有“爱藏铭之篆”几字,笔锋遒劲、潇洒飘逸。壶身另一面画有菩提树,菩提与佛教颇有渊源,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偈语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是教人不要妄想执着,只有放下执念,才能明心见性。壶身刻画菩提惟妙惟肖,菩提树枝繁叶茂,叶片呈心形,前端细长,有“滴水叶尖”之称。壶身陶刻与“佛缘”相得益彰,切壶、切题、切意,陶刻书画为紫砂壶注入文人气息,锦上添花。陶刻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技艺,它将书画、金石、诗文与紫砂结合为一体,扩展了紫砂的创作题材和文化内涵,既符合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又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陶刻既需要出神入化的刀工做基础,又需要辅以深厚的书画功底和审美情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陶刻的功用,为紫砂壶锦上添花。纵观整壶,不论泥料、造型,还是壶身陶刻,皆围绕着“佛缘”这一主题,整壶比例协调,壶把和壶流相呼应,壶钮玲珑雅致、朴实淳厚、端庄稳重的气质给人宁静祥和之感,默默契合主题,意味深长。

紫砂壶作为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艺术品,以其独特的矿泥料、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千姿百态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园林中精彩纷呈、经久不衰。随着历史的演进,紫砂壶的生存空间、技艺特征、传统文化内涵等仍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它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融入了时代气息,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技艺着实任重而道远。

作者:方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