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模式展示艺术设计分析

时间:2022-05-25 03:58:38

基于移动模式展示艺术设计分析

摘要:本文以艺术展示设计形式为研究对象,对当前流行的移动展览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移动展览模式概念内容的描述,说明其在艺术展现过程中的形式特征,并在参照具体应用案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设计关键要素进行归纳总结,以此为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材料。

关键词:艺术设计;建筑;展览;移动模式

1引言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精神文化涵养明显提升,并在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容上,对其展示的品质与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在艺术展形态上,也需要迎合社会环境的发展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移动展览模式由此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艺术展示设计形式的应用价值,务必要从基础的展览模式入手,通过概念内容的明确与强调,为内容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2新兴移动展览模式概述

现代化的展示形式,起源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以1851年的英国水晶宫世界博览会为起始标志,距今已经获得了近170年的发展。在展示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于展示形式的创新研究。通过对传播理论的深入分析,在研究各种展示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了移动展览模式。概念内容上,移动展览模式中,通常会设置核心化的展示内容,并在展览效果上,呈现出可移动性的特征,在异地展示的同时,通过对展示空间与展示内容的自由调整,保证展示在地区与效果上的量化水平。同时,这种展示形态,也可以在系列化的活动策划中,更加系统地完成宣传,扩大独立展示项目的影响力水平。突出这一展示理论,主要受到“移动建筑”的影响,在建筑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这种艺术展示形式逐渐成型,并在“新陈代谢派”建筑设计师代表尤纳•弗里德曼的影响下,逐渐从思想转化为了实体空间,实现了建筑展示的可移动化处理。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这种思想的起源相对较早,在北方游牧文明的背景环境下,移动式的建筑形式与生活方式深入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是艺术的一种展示形态,也是社群的基础生活空间[1]。在可拆卸、易安装的“蒙古包”建筑中,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农牧文化形态。而在近年来的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认知与文化水平的发展,这一传统文化内容,也与现代化的移动艺术展示形式结合起来,呈现出了发展性的艺术空间。

3移动展览模式中的艺术设计特征

移动展览模式的应用,区别于传统的展览形式,在内容上带有明显的特殊性。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特征形式状态,可以大致总结为灵活性、互动性、趣味性以及延展性这四点内容。首先,灵活性的特征表现最为基础,由于展示内容与形态的可移动性特征,可以在完成一次展览之后,自由地对其整体结构与内容进行拆卸,并在移动运输的条件下,转换展示地点,保证艺术内容的多地点、多频次展示效果。其次,互动性的内容,可以在展示过程中,设置相对较为开放化的活动,在提高影响力水平的同时,适当地补充内容的局限性,在保证灵活性的基础上,保留具有核心价值的内容,以此维护展示的有效性。再次,趣味性主要建立在互动性的基础上。尤其是这种可移动的展示空间,可以通过对于空间形态与结构的调整,提高趣味性的展示效果。最后,在延展性的特征上,移动展示内容,需要将统一文化内容在不同地区进行展示。对此,不仅需要展示内容具有典型化特征与较高的展示价值,还需要在适应不同地域文化与受众人群的过程中,保证内容的正向影响。由此,需要在移动型的结构中,预留出延展空间,并在展示计划的指导下,针对性地对不同地区作出适当调整,以便在不同区域范围内,都能展示出较好的艺术形式与内容。

4移动展览模式的艺术设计内容归纳

4.1便于运输的单元空间模组。新鲜事物会有效地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并在一定影响力基础的条件下,引发现象级的社会热点。对此,在移动展示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务必要强调自身的移动特性,在放大基础特征条件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关注,以此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水平。而从异地移动展示的角度出发,通过灵活性与延展性的特征条件,可以使展览活动在举办场地,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2]。然后,在完成展示活动之后,会在后续的展示活动中,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对活动内容进行宣传,在凸显核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形成品牌化的效应,为后续的展示活动造势,并逐渐累积活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实现展示的终极目标。在建筑结构上,为了实现这一功能作用,需要在建筑结构上作出适当调整。而这种设计类型,可以大致分为单元模块与拆卸单元这两种形式。第一,在单元模块的形式中,整体展示空间由不同的单元区组构成,在进行内容移动展示完成之后,可以直接将单元结构运输转移,而不需要对其建筑形态与内部构成作出调整。这种形式的移动展示,最为典型的应用案例,就是德国彪马公司的“集装箱式”专卖店。在构成展示建筑空间时,直接采用集装箱作为建筑空间的具体应用结构,通过对其内部的装潢与调整,完成内容的展示陈列。而在这种展示处理中,可以从集装箱外观上,强化专卖店的气势,并在移动运输的过程中,实现快速的转移与高效安装。第二,在拆卸单元的建筑形式中,可以对建筑结构进行自由地拼装。在整体结构上,这种建筑空间不需要太多的结构支撑,仅完成自身建筑展示元素的构筑即可。当完成一阶段或一个地区的展示活动之后,可以拆除建筑结构,并在交通工具的辅助作用下,保证展览内容的移动性。由此,不仅可以保证组装布展的执行效果,也可将这种特异化的展示建筑空间作为宣传热点,提高活动的社会影响力。4.2可自由调整展示空间内容。建筑空间的自由调整,也是移动展示形式的优势设计内容。在变化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结构的同时,实时优化展示效果,并在凸显主体内容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灵活性特征,利用多种方案的指导条件,增加展示项目的应用深度。例如,我国在探索农村公共服务整合的过程中,针对其空闲资源闲置的问题,通过对移动展示项目的借鉴,做出了综合性的空间结构设计。在应用中,将集装箱作为独立的建筑区组,在形成建筑空间的基础上,保证其内容的综合性。在8个集装箱区组设定中,不仅可以分散在各地成为独立的应用建筑空间,也能在特殊条件下,整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建筑群落。由此,在开发多样性应用建筑空间的同时,也构成了相对较为开放的应用效果,自由搭配建筑组合的基础上,适应不同场景的应用条件,形成多功能结构的异构搭建组合。尤其在量化调整的内容中,这种建筑展示方式,可以有效地适用于农村的需求空间,在拆分与组合设计中,完成自身的设计价值。4.3参与性引导下的互动项目。互动性内容,是增添移动展示建筑空间应用属性的重要内容。在构筑空间环境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展示内容,在商业化价值上进行适度开发,尤其在体验式、互动式的道具应用上,可以为展览活动带来更加明显的趣味性,但在扩大影响力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传播学角度上的应用意义。而从受众的视角,可以在参与展览活动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乐趣。通过与空间环境的亲密接触,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接触到建筑展示物体或文化的空间表达。在传播形式上,这种互动性的信息交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资讯形式。通过在展示活动中加入交流与对话,避免了灌输性的文化传导。由此,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于受众需求内容的判断与解析[3]。利用游戏活动性的形式,使受众更好地体验并接受展示内容中的文化价值。另外,在这一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可以尝试将现代化的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这一移动型的展示空间。强化受众感官体验的同时,更加真切地完成互动性内容的设置,而这一技术结构,也不会对基础的移动空间造成影响,甚至在补充空间内容上,可以发挥较高的应用价值。4.4结构功能上的延展性应用。移动建筑展示空间的结构设置中,需要对其中的建筑设计结构作出调整,为其保留相对较为开放性的应用空间。通过建设组织的应用设施,能够将更多外延性内容加入展示空间。由此,在补充互动性与游戏性的同时,强调自身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应用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在不同的地区,设置特异化的展示与互动内容,并在引入当地文化属性特色内容的同时,对结构中预留的“抽屉空间”进行有效填充。而在完成互动性的展示之后,还可以将这种添加的展示物作为与受众互动的工具,赠送给参展的观众,以此移动展示的影响力水平。

5总结

综上,移动展览模式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有很强的适应性,是保证文化展示效果的重要形式。在其灵活性、互动性、趣味性、延展性的特征条件下,可以适应多种展示环境,并在应对自身作出调整的同时,使展示内容与受众的欣赏能力保持高度的粘合力,以此实现展示模式的价值开发。

参考文献

[1]徐润泽.作为展示手段的抽象———利西茨基“抽象之屋”的展示观念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6):160-164.

[2]吴珊珊.基于沉浸式传播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6):9-10.

[3]温雯,单羽.真实与拟像———论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特征[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6):117-123.

作者:胡毓轩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