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教学活动创新设计

时间:2022-10-22 09:03:39

浅析科学教学活动创新设计

[摘要]科学是基础学科启蒙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科学课程的教学应该进行创新设计,在探索中实现学生的发展。教师可通过精选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升级活动评价、拓展活动空间等策略,实现科学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创新设计

生活离不开科学,小学科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同时,新课标强调“科学教学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所以教师要努力探究科学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使小学科学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精选活动内容,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黄金阶段。探究欲望是科学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内驱动力,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科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亲近科学,积极主动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运动的方式》一课时,教师拿出纸风车,邀请学生上台演示风车的玩法。一学生上台用手拨动风车,然后吹气,使风车继续转动。教师预先让学生自带玩具,在学习小组里轮流交换玩具,要求学生观察各种玩具,看它们是否能运动,感知玩具的运动方式。学生十分愉快地交换玩具,认真观察。在学生初步感知玩具的运动方式后,教师出示木块、钢尺、橡皮筋、单摆等物品,要求学生分组选择物品进行运动方式的探究,并归纳总结出探究结果。学生跃跃欲试,迅速进行小组探究。最后,学生给出了完整的探究结果,即“木块是移动的,纸风车是转动的,钢尺和橡皮筋都是震动的,而单摆则是摆动的”,并画出了物体的运动方式简图。在学生了解物体运动方式的判断方法后,教师组织学生看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并抢答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参与抢答活动,大胆举手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教学取得了好的效果。上述教学,教师展开丰富的课程活动,利用与课程相关的玩具,让学生先玩玩具,再观察玩具的运动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同时,教师利用竞赛活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教学效果显著。

二、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教学手段

活动要有灵活丰富的形式,以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因此,教师要合理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自主探究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物体形状发生改变后》一课时,教师拿出健身拉力器,让两位学生上台试一试后谈感受。学生尝试后回答:“健身器一拉就会伸长,松开后就复原了,但拉的时候很吃力。”接着,教师提供弹簧给学生拉一拉,学生立马发现:拉力器和弹簧是一样的性质,拉力器是弹簧做的,所有弹簧都具有一样的性质,这就是弹性。为帮助学生理解弹性的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如下小实验:自己试试拉动橡皮筋和塑料尺,再将钩码挂在橡皮筋上。通过实验,学生发现钩码会随橡皮筋缩回的方向一起移动,从而证明弹簧的伸长长度和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步骤,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验。学生积极进行小组合作,将五个弹簧平行挂在铁架上,每个弹簧上挂不同数量的钩码,由一个到五个钩码递增,其中一位组员用直尺测量每个弹簧的长度,另一位组员记录弹簧的长度数据。教师全程巡视并予以指导,引导学生将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拉伸距离越大;拉力相同,则拉伸距离也相同。上述教学,教师利用多种手段,配合各种教具,让学生自由进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分析,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堂上,学生认真配合,主动思考,使实践能力得到增强,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

三、升级活动评价,提升学习品质

教师应进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改革,构建新的学生成果展示平台,注重考核评价的激励性和多元化,对教学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和展示,而不是以最终具体成果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同时,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评价的影响下不断提升科学素养、科学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实现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例如,教学《运动的快慢》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秒表,能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了解相对物体的关系,并且能测量位置和绘出简单图表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在进行成果评价时,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课内概念的理解;二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程度。学生的概念理解和探究能力发展又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根据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行分点、具有细节性的考核和划分,掌握知识较好的学生则属于第三个层次,以此类推。这是典型的过程性考核,通过对知识点的积累程度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促进作用。又如,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进行评价时,教师让学生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比一比哪组配合得好,最先写出方案,找出实验方法,得出探究结果。教师给予表现好的小组即时评价,给小组加分,并且送出小文具作为奖品。同时,教师让领先的小组分享感想和经验,使学生明白优秀成绩的达成是小组每位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样可使其他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体会到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的重要性。上述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创新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体验到学习探究的满足感和成功喜悦后,自然增强自信心,学习得到进步。

四、拓展活动空间,培养学科能力

新课程要求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因此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提高科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科学教学中,加入拓展性的探究活动,能让学生享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例如,教学《小车的运动》一课时,教师将小车放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小车的运动方式。观察结束后,有学生举手说:“小车在进行直线移动。”教师听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小车的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不同的。”学生恍然大悟:车轮的运动方式是转动,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直线移动。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载重汽车行驶的视频,并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要让载重汽车行驶得更快,要考虑什么因素?”学生积极讨论,自由举手回答,畅所欲言。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步骤,作为拓展性作业。同时,教师提示学生要控制实验中的变量,并巡视指导。学生积极进行实验设计,展开热烈讨论。如一组学生准备了斜木板和小车,并控制变量,利用毛巾、棉布、木板等物制造不同的表面,让同一辆小车从相同高度的斜木板上滑下来,得出了“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会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结论。这样教学,学生全程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取得了好的效果。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提出新的拓展性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意识的形成。

总之,教师应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优化科学教学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保持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知识的追求欲,使学生勇于尝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作者:孙秀才 单位:江苏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