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困境解析

时间:2022-09-13 09:52:54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困境解析

广播电视编导是一门注重应用性、实践性的学科,而毕业设计作为校园教育与社会应用的过渡,其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时长、培养目的等诸多方面都与课堂教学有着较大差别。相比之下,它更注重操作的过程性,需要学生、教师等在一个不短的创作周期中分阶段完成相应工作,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状态。对毕业设计的研究,可从多个维度对国内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教育进行反观。一般来说,国内有两种常见的毕业考核方式:一是完成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一篇,另一种就是以具体实践成果为主要形式的毕业设计。随着近年来传媒生态的巨大变革,原有高校编导专业毕业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也迭现杂出,具体体现在制作、指导、评价、管理等方面,应受到高校教育界的重视。本文从毕业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学生、教师和学院三个角度来进行解析。

学生创作中的困境

1.题材重复、创新不足。作为校园教育的一部分,编导专业的毕业设计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实际创作中,很多学生态度较为随意,缺少艺术性的尝试。以常见的微电影为例,其题材大量集中于校园爱情、同学情感等方面,简单的讲述并未能将感情升华,从而进入理性思维的层面。故事情节往往相似度很高,难以跳出思维惯性。部分同学意欲寻找新的突破,追求叙事的戏剧性、新奇感,但由于专业知识薄弱与生活体验欠缺,加之文学素养不足,便往往以刺激性的画面、标新立异的情节来吸引眼球,从而导致作品失真,缺少直入人心的力量。2.整体规划意识欠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阶段性的工作安排上。毕业设计与论文写作不同,它的进程阶段性明显,强调时序,且前、中、后期的任务有着细致的区别。在学生的实操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出在进程安排上:因为前期规划或执行操作时的诸多困难,很多作品往往在答辩前的短期内仓促完成。其次,在艺术风格的营造上,不少同学为了寻求视听感受上的新鲜感,注意到对场景进行有机调度,加入有意识的处理,并在后期制作时适当进行润色。但这样的处理往往局限在单个画面,对艺术作品的通盘设计被忽略。这导致作品的风格不统一,缺少连贯性和整体感。3.修改总结易被遗漏。影视作品制作中都有着反复修改增删的过程,总结与修改是影视行业的常态,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需熟谙的过程。对于毕业设计,高校同样准备了相应的程序:论文答辩。答辩评委会给出专业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意见往往被学生忽略,对作品的再创作与总结也付之阙如。究其原因,不少学生在毕业后很快投入工作岗位,无心对之前的作品再进行细致修改。因此,他们在收到反馈信息后也基本不再进行完善,也缺乏对题材的后续关注。这给一段原本完整的教育过程留下了遗憾,也未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专业创作的全部流程。

教师指导上的偏差

1.教学模式相对理论化。毕业设计与论文的指导模式完全不同,需要更具体、更富操作性,沿用论文式的教育方式不能起到足够的帮助作用。在现有情况下,高校中研究型师资较多,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相对不足,师资主要来源于“传统人文学科教师型、媒体专业人员转行以及院校毕业的研究型青年学者。其中,有着传媒从业经验的教师比例不足20%”。①这种师资构成导致了教育模式相对理论化。对许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教师不总能给出相应引导。另外,传媒生态高速变革,不论是技术还是思维模式都在更新迭代,所以即使是有从业经验的教师,如不持续关注业界的发展,在教学方式、内容上做出相应调整,也同样会出现固步自封、计无所出的状态。2.知识壁垒限制整体指导。现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一般为导师制,单个教师指导创作团队完成作品。这种做法的最大问题是单个教师的知识壁垒限制了对作品的整体指导。常见的影视类作品通常至少需要前、中、后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各自的任务。就虚构类作品而言,前期需要完成选题策划、编剧创意、演员选角等工作;中期是具体摄录阶段,牵涉全剧组的整体协调;后期则需完成影片剪辑、特效制作、配音配乐等工作。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技巧与理论。因为术业有专攻,教师的知识范围也有限:或更了解编剧、或更了解摄制,在环节指导上难免出现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而现有的传媒生态下,媒介融合已成不可阻挡之势,这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熟悉传统媒体的传播流程,也需要了解新兴媒体的形态特征;不仅要有传统影像的创作能力,也需要融合多种新鲜形式、适应不同平台传播要求的能力。而体现在毕业设计上,这无疑又进一步对教师指导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院管理的缺失

1.质量管理:缺乏作品评价标准。一般院校的编导专业毕业设计评价方式是指导教师自评结合答辩老师评分,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计算,最后给每个学生一个具体的分值。这种方式看似精确科学,实则有很大随意性。究其原因,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是最大的问题,在答辩时,教师结合学生作品与问答情况,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出分数,这种评分一来缺乏细则:优劣标准、分数层次并无规定,二来影视评分中常见的“分项给分再权重算分”的方式也无从贯彻,答辩组教师的观点成为唯一的准绳,这样既不严谨,也有很大的变数,更遑论通过分数的杠杆提倡学生作品中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了。另外,因为学生创作中牵涉团队的分工问题,难免涉及各人的贡献值多少以及付出工作时间长短等问题,怎样对每一个学生分别给出科学的分数,也是目前探讨不够的。2.过程管理:缺乏阶段性考核。对毕业设计的管理一般沿用论文的方式,学院的考核只有开题和答辩两个环节。但毕业设计各方面的复杂性要远超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在过程管理上也应当做得更加细致。毕业设计的创作过程是分阶段实施的:首先,按照职务分工、人员搭配、合作习惯等需要自行组织团队,之后的工作将以组为单位展开;紧接着是选题的初步拟定,一般是全体组员集体讨论并结合老师的意见最后确定;在对选题进行分析调研之后,小组完成开题报告;接着下一个步骤是作品的正式创作,也是耗时最长的阶段,学生按照影视作品的常规流程完成设计;最后再进行答辩。不同的环节牵涉担任相应职位学生的工作,需要各司其职有序进行,这对于习惯了课堂作业式的小规模实践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再加上毕业设计的创作阶段与很多学生的考研、实习、就业等有冲突,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主创团队的工作难度。因此,通过阶段性考核的方式,及时发现操作中的问题,并给创作团队以相应的方向指引变得不可或缺。而学院在具体过程中的管理缺失,不利于引导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时间安排和人员分工。编导专业独特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毕业设计在其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程度:从学生角度来说,它直接与毕业挂钩,是对校内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由此他们可以完整参与专业实践的全过程;从教师角度来说,指导学生的过程同样是自己知识结构的填充,也是探索新教学方式的一种手段;对校方来说,毕业设计的质量是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晴雨表,可以引导学院进行课程、师资、设备、教学方法等的调整。在四年的大学教育中,毕业设计是最后一环,也是与社会就业接轨的密切过渡阶段,更需要不断根据新形势和新问题进行应对。

作者:陈一雷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