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1:27:33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范文篇1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现状;发展

在广播或电视中,出场为听众或观众主持节目的人就叫做节目主持人,主持人不是表演者,也有别于新闻播报者。本文中的“主持人”均指“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们是广播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广播电视节目逐渐成熟的产物,是在广播电视媒介实现有效传播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媒体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不仅遭遇着新媒体传播理念的冲击以及多种媒体竞争生存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受众流失、影响力减弱、权威性受到挑战等多重危机,主持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引起关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制定了封闭式问卷,并随机抽取了500名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受教育水平和不同职业的受众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5份。

一、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生存现状

传统的节目主持人依附于广播电视这一媒介进行工作,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的生存现状,为研究主持人的现状与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调查,465名受众中,在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方面,选择广播电视的占比5.16%,选择手机或电脑媒介的占比93.33%;在媒介占用时间方面,85.81%的受众每天上网时间多于听广播、看电视的时间,仅5.59%的受众每天投入广播电视的时间多于上网时间,8.6%的受众表示“投入两者的时间差不多”,在收看一场球赛或者一台大型晚会时,约70%的受众会选择通过电视收看。由此可以看出,在面对“重大事件”时,电视的“仪式感”是难以被取代的,受众通过电视会形成“想象的共同体”,产生一种虽“素未谋面”但“休戚与共”之感。以央视春晚为例,它作为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仪式”,既是促进社会和谐、强化国家认同的政治仪式,亦是团聚、交流与陪伴的家庭仪式。如果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在除夕夜不是通过电视共同收看春晚,而是各自借助移动终端观看,这样的场景显得反常———热闹喜庆、欢乐共享的“年味儿”变淡,传统节日团聚的意义变小。那么,春晚作为仪式的意义是否存在也值得考究。有学者从媒介传播与内容创作的角度出发,提出“无论新媒体如何发展和繁荣,只要电视媒体还存在,电视‘春晚’就应一直办下去”的观点,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是新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仍具有生存价值与生存优势的有力论证。广播具有中波、短波,覆盖范围广,穿透力强,没有盲点等特点,这使其拥有其他媒体不可企及之处。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广播往往承担着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的重任。比如,当自然灾害导致停水、停电、交通瘫痪、通讯中断以及其他媒体无法及时发挥作用时,广播就肩负起信息通报、中转、协调和组织等职责,在党和政府与受灾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时,中央军委作出决定———给前线战士配发17万台收音机,使其通过广播接收信息。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提到“今天,广播是性价比最好的媒体,没有之一”,他认为数字技术为广播打开了新的空间。由此,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广播凭借自身特点有了创新发展的更大可能。从受众的信息获取与使用时间两个方面来看,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确实面临渠道多样化的竞争、自身被使用率的降低等挑战,但是广播与电视均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新媒体背景下节目主持人的生存现状初探

(一)新媒体背景下受众对主持人的关注度

调查显示,在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节目时,超过50%的受众会关注到主持人,26.67%的受众是否关注主持人取决于节目,18.28%的受众是否关注主持人取决于主持人自身,完全不关注主持人的受众仅占4.52%;约60%的受众有多位喜欢的主持人,15%的受众有一位喜欢且固定不变的主持人,25%的受众没有喜欢的主持人。通过受众的反应和评价,可以真正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效能和效率,可以说,受众既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又是职业传播者是否够格的评判者。调查结果显示,受众对主持人的关注度处于较高水平,受众不仅关注且主动喜欢,这是高关注度的一个突出表现。“完全不关注主持人”或“没有自己喜欢的主持人”的受众占比均较低,这也再次印证了新媒体背景下受众对主持人的高关注度,即从关注度这个维度来看,主持人的生存现状较为乐观。

(二)新媒体背景下受众对主持人意义的认可度

新媒体迅猛发展之时,“不再需要主持人”等言论甚喧尘上,广电媒体主持人离职转行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时间,主持人这一职业存在的价值受到质疑。白岩松曾说:“在中国,传统媒体深受新媒体的冲击,主要问题在自身而不在新媒体”,主持人面对新媒体浪潮所产生的职业焦虑,在很大程度上被无形放大。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超过80%的受众认为主持人在一档节目中有重要作用,少部分受众认为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视节目或者主持人的专业水平而定,仅有1.72%的受众认为主持人不重要;超过70%的受众表示自己是因喜欢主持人才关注并收看节目的。因此,新媒体背景下,从受众认可度来看,主持人的生存现状也比较乐观。

(三)新媒体背景下不同类型主持人的受影响程度

不同类型节目主持人受新媒体的影响程度不同。受众认为,受新媒体影响最大的是文艺(含综艺)节目主持人,其次是娱乐节目主持人;受新媒体冲击最小的是少儿节目主持人。此外,选择新闻类、社交类、体育类、气象类等节目主持人的受众占比相差不大,这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受众通过媒介进行娱乐的方式变得多元,在此之前,成年受众多通过收看文艺(含综艺)、娱乐节目进行放松或消遣,如今,可选择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刷微博、玩微信、打手游、看短视频等。少儿对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的持有率较低,仍多以收看少儿节目为主要娱乐方式,因此,文艺(含综艺)节目主持人受新媒体的影响较大,少儿节目主持人受影响较小。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选择“受新媒体影响最大的是文艺(含综艺)节目主持人”这一选项的受众最多,但占比仍未超过30%,没有一种类型的主持人被受众普遍认为受到了新媒体的绝对影响,即宏观来看各类型主持人受影响程度相差不大,基于此,主持人行业整体的生存现状也较为乐观。

三、新媒体背景下节目主持人职业发展浅析

(一)新媒体背景下受众对主持人行业发展的看法

调查显示,仅有3.87%的受众认为广播电视节目不再需要主持人,有24.09%的受众认为是否需要主持人是根据节目需求来决定的,其余超过70%的受众坚定地认为“新媒体背景下仍然需要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可见主持人这一行业仍有其生存与发展的受众基础。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节目形式层出不穷,有的节目为进行形式创新取消了主持人设24置,但是,这些节目依然有代替主持人功能的角色出现。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21年10月1日晚播出的《中国梦·祖国颂———2021国庆特别节目》中的讲述人、综艺节目《你好生活》中的领队,其本质上仍起到节目主持人的作用。因此,新媒体背景下我们无需担忧“是否需要主持人”,应该更关注需要哪种主持人。

(二)受众对主持人向新媒体领域转型的看法

此处“转型”一词的意义边界由调研前期开放式访谈总结归纳而来,仅指“放弃传统媒体职业,转向新媒体领域”(已在问卷中标明),例如部分主持人从广播电视媒体辞职后在电商平台进行直播带货的行为。对于主持人向新媒体转型这一问题,约51.4%的受众认为“这是个人选择,并不能够代表行业趋势”,约48.6%的受众认为“随着媒体局势不断变化,这样的转型可能成为主流”。因此,主持人向新媒体的转型既是个体对职业发展的考虑,也是对行业趋势的预测。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是新媒体背景下主持人生存现状堪忧的表现,而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从业者选择多样化的必然趋势。

(三)新媒体背景下受众对主持人职业发展的建议

超过70%的受众认为主持人应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寻求全面发展,不到10%的受众认为主持人应坚守传统媒体岗位,不足20%的受众认为主持人应直接转战新媒体领域。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借助新媒体手段更好地发展“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一职业,是主持人的必修课,也是特定时代赋予主持人的责任。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主持人大赛上,已有选手尝试在自己的主持中加入新媒体互动的元素,既展现出主持人善于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也创新了主持方式,强化了其鲜明的个性。此外,从《主播说联播》的短视频传播,到央视新闻派出主持人与电商平台合作直播带货,都显示出传统媒体在不断进行探索创新。超过25%的受众认为对主持人来讲是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最重要,近20%的受众认为外在形象与个人气质最重要,12.26%的受众认为个性特点最重要,11.61%的受众认为是打造属于自己的标签化节目最重要。高贵武老师在其文章中将节目主持人的专业能力分为“技能化”与“素养化”两个部分:“技能化”是指能够快速学习掌握的应用能力,“素养化”是指通过长期积累沉淀而形成的内在能力。问卷中的“知识储备与思维”属于“素养化”部分,因此,受众对主持人的期待并非停留在播报或者主持的技能层面,而是向内在素质与修养的人文层面迈进。然而,素养的积累并非朝夕之间,新媒体背景下,主持人的专业技能是其职业的敲门砖,但是综合素质才是职业道路上更有力的武器。

四、结语

总体来看,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生存现状较为乐观,主要体现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介仍具有自身生存价值与生存优势;受众对主持人的关注度、认可度都处于较高水平,各类型节目主持人受新媒体影响程度基本一致;受众视角下新媒体兴起为主持人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遇,主持人这一角色在节目中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根据受众对新媒体背景下节目主持人职业发展的建议,主持人应努力加大理论知识储备,加强思维训练,丰富自身阅历,提升个人气质,在内涵丰富、业务扎实的前提下强化自己的专属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标签化节目。同时,主持人应主动适应融媒趋势,更新传播观念,积极发挥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介的有利因素,将新媒体技术为己所用,借新媒体平台更好地发展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一行业。

参考文献:

[1]新闻工作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8).

[2]李严.新媒体语境下央视春晚的仪式传播与认同建构———以2015年至2018年央视春晚为例[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9.

[3]高菲,康靖雯.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春晚”的创新路径[J].中国电视,2021(7):96-100.

[4]白岩松.今天需要什么样的主持人[J].中国主持传播研究,2020(1):3-6.

[5]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308.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范文篇2

1.思想互动

思想互动,首先就是要通过思想的交流使得社会广大的成员在思想意识、道德伦理、价值判断以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上取得共识,其次还要起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作用。

2.情感互动

在现代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节目主持人和受众都要以适度的情感来源启发互动。

3.经验互动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会使接受者获益,得到指导和鼓励,避免产生同样的失误。在经验互动过程中,人们展现自我、了解他人、认识社会并修正和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人的社会化。

4.人格互动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不仅是对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描述,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动力系统。人格互动存在于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之间往往是立体交叉的,有主持人通过语言和广播电视作品的构思立意所体现的个人的人格,作品主人公的人格,受众的人格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互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1.直(演)播室里的互动

主持人的自我互动,是虚拟的环境中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关系比较单纯,相比而言,直(演)播室里的互动,则表现为多重互动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分类分析。

⑴对播节目。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节目主持形式。甲乙对播,甲与乙之间有互动;甲和乙与受众各有互动,甲乙共同作为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也有互动。其中,两位主持人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甲乙共同主持节目,双方应对节目内容有全面的理解,一方主持时,另一方虽未出声,可思想感情仍处于运动状态,情绪、语气、呼吸都随着播出进程运动着,任何段落承接时都能自然、服帖。反之,若一方只等着接自己的词,断开了互动的链条,节目传播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减。

⑵嘉宾访谈节目。嘉宾访谈节目是将主持人与特定的采访对象(即嘉宾)之间的访谈全过程以直播的形式立体地展示给受众的一种特殊的节目类型,现场采访过程就是节目诞生的过程。嘉宾的身份很特殊,对于主持人而言,他是受者;对于听众而言,他又是传者。直播访谈这种形式包含着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受众、嘉宾与受众的多重互动关系。其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⑶热线电话参与。热线电话使直播室得以扩展和延伸。电话参与在广播中比在电视中运用得更多。大致可分为服务(投诉、咨询)、娱乐(点歌、游戏)、文化(思想观念、倾诉交谈)这几类。其中,影响较大的属夜间倾谈式。倾谈实质上就是对话,受者倾诉,主持人倾听,这是两者建立互动的基础。

2.互联网

如今,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人们的生活,从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又是一个新的途径,它使得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自由、便捷,信息含量更大。

当前,大多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个节目有自己的主页,主持人可就一切与节目有关的内容与受众联系,方便快捷;在网上可设节目论坛(BBS),受众可在论坛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另一方面,可以将受欢迎的节目单元以声音文件的形式放置在网络上,使广播电视节目可被选择点击,广播电视节目不再是稍纵即逝,这也为主持人、节目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机会。

3.户外互动

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受众的反馈使主持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为以后节目的内容选择、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使今后能更好地实现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互动反馈的方式很多,除了来信、来电、电子邮件等,主持人更应主动出击,如利用户外直播宣传活动、与听友观众定期见面会、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一步加强这种互动。

三、互动关系的进步意义

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大众与媒体的“交流”占了交往的很大比重。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电视传播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观念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截然界限模糊了。传统传播中的信息的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或多向流动。甚至可以说,传播是在传者和受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第二,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使他们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关系,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都趋向多元化,也更加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从而也使得广播电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三,互动关系可以促使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受众中心制,关注受众,从受众的感觉出发。当然,这不意味着整个传播活动中主持人主导地位的失去,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弃对受众的引导、放弃自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角色。只不过是这些责任、作用和角色是以一种更为隐蔽、更为艺术的方式出现。

第四,互动关系在实践中的运用,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主持人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一对众的位置,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艺术素质、人文素质,熟悉某一领域,并具有一定的专业学识。如此,传播活动才能始终处在融洽畅达的氛围中,达到沟通大众和传播文化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武卫.社会交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4]风笑天.社会学导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范文篇3

1.思想互动

思想互动,首先就是要通过思想的交流使得社会广大的成员在思想意识、道德伦理、价值判断以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上取得共识,其次还要起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作用。

2.情感互动

在现代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节目主持人和受众都要以适度的情感来源启发互动。

3.经验互动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会使接受者获益,得到指导和鼓励,避免产生同样的失误。在经验互动过程中,人们展现自我、了解他人、认识社会并修正和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人的社会化。

4.人格互动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不仅是对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描述,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动力系统。人格互动存在于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之间往往是立体交叉的,有主持人通过语言和广播电视作品的构思立意所体现的个人的人格,作品主人公的人格,受众的人格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互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1.直(演)播室里的互动

主持人的自我互动,是虚拟的环境中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关系比较单纯,相比而言,直(演)播室里的互动,则表现为多重互动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分类分析。

⑴对播节目。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节目主持形式。甲乙对播,甲与乙之间有互动;甲和乙与受众各有互动,甲乙共同作为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也有互动。其中,两位主持人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甲乙共同主持节目,双方应对节目内容有全面的理解,一方主持时,另一方虽未出声,可思想感情仍处于运动状态,情绪、语气、呼吸都随着播出进程运动着,任何段落承接时都能自然、服帖。反之,若一方只等着接自己的词,断开了互动的链条,节目传播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减。

⑵嘉宾访谈节目。嘉宾访谈节目是将主持人与特定的采访对象(即嘉宾)之间的访谈全过程以直播的形式立体地展示给受众的一种特殊的节目类型,现场采访过程就是节目诞生的过程。嘉宾的身份很特殊,对于主持人而言,他是受者;对于听众而言,他又是传者。直播访谈这种形式包含着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受众、嘉宾与受众的多重互动关系。其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⑶热线电话参与。热线电话使直播室得以扩展和延伸。电话参与在广播中比在电视中运用得更多。大致可分为服务(投诉、咨询)、娱乐(点歌、游戏)、文化(思想观念、倾诉交谈)这几类。其中,影响较大的属夜间倾谈式。倾谈实质上就是对话,受者倾诉,主持人倾听,这是两者建立互动的基础。

2.互联网

如今,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人们的生活,从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又是一个新的途径,它使得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自由、便捷,信息含量更大。

当前,大多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个节目有自己的主页,主持人可就一切与节目有关的内容与受众联系,方便快捷;在网上可设节目论坛(BBS),受众可在论坛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另一方面,可以将受欢迎的节目单元以声音文件的形式放置在网络上,使广播电视节目可被选择点击,广播电视节目不再是稍纵即逝,这也为主持人、节目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机会。

3.户外互动

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受众的反馈使主持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为以后节目的内容选择、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使今后能更好地实现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互动反馈的方式很多,除了来信、来电、电子邮件等,主持人更应主动出击,如利用户外直播宣传活动、与听友观众定期见面会、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一步加强这种互动。

三、互动关系的进步意义

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大众与媒体的“交流”占了交往的很大比重。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电视传播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观念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截然界限模糊了。传统传播中的信息的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或多向流动。甚至可以说,传播是在传者和受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第二,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使他们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关系,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都趋向多元化,也更加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从而也使得广播电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三,互动关系可以促使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受众中心制,关注受众,从受众的感觉出发。当然,这不意味着整个传播活动中主持人主导地位的失去,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弃对受众的引导、放弃自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角色。只不过是这些责任、作用和角色是以一种更为隐蔽、更为艺术的方式出现。

第四,互动关系在实践中的运用,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主持人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一对众的位置,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艺术素质、人文素质,熟悉某一领域,并具有一定的专业学识。如此,传播活动才能始终处在融洽畅达的氛围中,达到沟通大众和传播文化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武卫.社会交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范文篇4

现代汉语由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构成。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失范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1语音错误和缺陷

(1)容易混淆的字词

汉语言文字中存在着大量的多音多义字,有些因词性不同而发音不同,有些是因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而发音不同,如,《新闻快报》的主持人将“载(zai)重”读成了“载(zai)重”,将“应(ying)届”读成了“应(ying)届”,将“参与(yu)”读成了“参与(yu)”;《财经早8点》主持人将“悄(qiao)然”错读成“悄(qiao)然”,“拖累(lei)”错读成“拖累(lei)”;《1818黄金眼》主持人将“粘(zhan)贴”念成“粘(nian)贴”;《玩物创智》中把“头箍(gu)”的“箍”念成“ku”;浙江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快报》主持人将“绯(fei)闻”读成“绯(fei)闻”。

(2)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

南方人说普通话常见的错误就是平翘舌音不分,如z、c、s、与zh、ch、sh经常混淆,这些会影响听众对词义的把握。如《城市之声》广告中把好吃(chi)读成好吃(ci);《旅游之声》的主持人将“路况综述(shu)”读成“综述(su)”、“迅速(su)”读成“迅速(shu)”等;《社区发言人》栏目中女主持人把“沧桑”的“桑”念成(shang);《浙江房产报道》的主持人将“陈”读成了后鼻音;《整点新闻在线》主持人将“氛围”的“氛”读成了后鼻音。

(3)音变错误

这里所说的音变是指语流音变,即在实际语流中,前后的因素或音节相互影响,从而产生语音的音变,常见的有“一”“不”的变调以及轻声、儿化。如《小智热线》“一模(mo)一样”应该为“一模(mu)一样”;《旅游之声》:“一辆”读成了第一声。

2词汇使用不当

词汇方面的错误和不规范使用主要体现在词语、成语的错用以及方言词语、网络词语的滥用误用。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具有稳定与演变两重特性。基于这两重特性,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也具有坚持与调整两重特性。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规范标准要以坚持为主调整为辅,要全局坚持局部调整。为了推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要妥善处理:哪些规范标准要坚持不变,哪些要做出调整;如果要调整,什么时候调整。而广播节目中出现的词汇应该反映了语言文字稳定、规范化的一面,应该是积极向上、正确常用的词汇。但由于收听压力或直播节目等各方面的客观因素,主持人在使用词汇时还是出现了种种错误。

(1)词语、成语的错用

有个别主持人在使用成语时往往望文生义,词语、成语的规范化使用还有待改进。比如《新闻快报》的主持人想表达不太令人满意的意思,结果用了“差强人意”(“差强人意”是说还能令人满意);想表达某一阶层首先接受试验的,结果用了“首当其冲”(“首当其冲”的意思是最先受到攻击和遭受灾难);想表达说话人理由充足、自信满满。却用了成语“信誓旦旦”(“信誓且旦”意谓誓言诚恳可信);《早间新闻在线》主持人在结束节目时说“感激您的收听”,“感激”一词使用不当;《发靥发靥》栏目女主持人说:“不是关系所在”,应改为“不是关键所在”;《拨拨就灵,就灵就灵》“让那个贼有了威慑力”中“威慑力”用在贼身上显然错误。

(2)方言、口头禅以及网络用语的不规范使用

广播电视频道的一些自办栏目,因为要迎合普通大众的口味,或是本身节目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网络用语、方言和口头禅。虽然语言是开放的,跟随时代潮流的,但是过度泛滥的不规范用语也是需要广播节目重视并加以改进的。例如《快乐晚高峰》主持人经常夹带方言主持,在10月28日16:30——17:30一小时中共出现了9次方言,其中如“藏藏好”等方言语用法,城市之声主持人用“小姑娘家”、文艺频道主持人用“听拎清”等方言。

主持人的网络用词也非常泛滥,如《私家车下班路上》主持人用“够牛的”、“咪咪小”、“拉风”,另外还有“我觉得你在找抽”、“比较雷人的观点”等等。这会让部分听众听得丈二摸不着头脑,影响了广播语言通俗易懂作用的发挥。

同时,很多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多次出现“这个”、“那个”、“然后”等口头禅或是句子拖长尾音,直接影响了节目的流畅性和整体性。

3语法不规范

广播电视中因为有很多是直播节目,主持人都是临场发挥串词,因此存在很多语法的错误和不规范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搭配不当。

大部分搭配不当的情况是动宾搭配不当,如《私家车下班路上》主持人说“大家一起将问题和困扰一起探讨与沟通”,问题可以探讨,困扰不能沟通。浙江新闻综合频道的主持人说“提高沟通艺术”搭配不当,应是“提高……水平”。其次还有中心语和修饰语的搭配不当,如《整点新闻在线》主持人说“有效地停放和管理,“有效”与“停放”搭配不当。《浙江房产报道》中出现“出台的政策更加激烈”这样的搭配错误,城市旅游之声主持人说“这绝对不是一件安全的选择”,量词用错。

(2)重复累赘

重复累赘是主持人在广播节目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不仅说的人拗口,听的人也是百般别扭,对节目的流畅性有很大影响。例如“一起共同来关注”、“逐渐离我们远离”、“步伐不断停步”等等。

(3)缺少成分

由于某些句子较长,主持人在播音时忘记了定语的中心语,如《新闻快报》中主持人说:“针对部分产品中含有甲醛,……”句子中显然缺少了“的事件”这个中心语;浙江新何综合频道主持人说“探讨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应为“探讨解决金融危机的措施”。这是考验主持人综合素质的,也给主持人“说好普通话”增强了难度。

二、主持人语言失范的负面效应

1影响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

据对“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的调查研究,虽然媒体及受众对主持人群体的社会关注多于对其的职业关注,但是造成主持人负面影响最多的却是节目主持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如针对主持人语言能力的庸俗、方言(语言不规范)、口误,指向主持人气质风格的低俗、煽情、娱乐化等关键词占了60%,这说明主持人群体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更容易破坏主持人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为什么有时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稍有纰漏,如直播时的一次口误、一个哈欠会立即影响到主持人的媒介形象。

2影响传媒在受众心目中规范使用语言的榜样作用

1998年印发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宣传提纲》中对推广普通话工作思路做了这样的表述:“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传媒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语音是媒介的声音形象,在全国人民中发挥着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受众如何正确使用规范语言。如果出现了过多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问题,将严重影响传媒在受众心目中规范使用语言的榜样作用以及普通话长期以来形成的声望。

3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语言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播音员主持人语言因广播电视媒体无可比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社会上、在群众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期的青少年而言。节目主持人的言语失范行为,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为了在竞争中求胜,提高收视率,一些主持人放弃职业的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甚而将这种低俗之风蔓延到了儿童节目中,已严重污染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4滋长方言优越感

用方言播放节目,滋长了方言优越感,获全国百佳栏目的《阿六头说新闻》调查数据清晰地显示:观看该节目的人群结构25岁-55岁占有55%的比例,而这个年龄群体往往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消费能力、最有决策权的人,也是广告商最青睐的目标客户人群。媒体宣扬的这种语言上的优越感,使城市的外来人口和非方言区人口,相对地就会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泛方言化的媒体节目在无形中不断提醒非方言区的人口:你不懂本地方言,你融不进当地社会,你无法平等分享公共信息资源和其他资源,从而导致本地域受众文化上的优越感。

5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节目主持语言中“农民工”、“丐帮”、“城市寄生虫”这一类带有歧视性的称谓,既不符合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也不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原则,人为地强化了不平等的意识,伤害了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的尊严。随着人们的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的觉醒,由主持人语言失范引起的这类负面效应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提高主持人语言素养的建议性策略

1实施问责制,规范传媒语言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确立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2006年12月2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通过《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并于2007年4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九条规定: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达到一级甲等,其他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达到一级乙等。2007年3月22日,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印发《认真做好我省首部语言文字法规章宣传贯彻工作》的文件,对如何宣传贯彻《实施办法》提出了要求。

现在的社会普遍浮躁,传媒人员、播音员对自己的业务刻苦钻研不够,主持人的语言素质没有多大的提高和长进,而且缺少配套的业务培训制度。实施问责制在现阶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责任到人、严格落实的监督机制,对于减少差错、提高传媒的传播质量有着较好的作用。另外对于懒散懈怠不够敬业的传媒从业人员批评教育是必要的,必要时可以辅以相应的惩罚措施和经济手段。

2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主持人语言文化素质

许多广播电台、电视台选择主持人只要有一张漂亮脸蛋、一个好听的“声线”就可以了,大多数主持人没有经过规范的语言训练,他们对语言在传播中重要性的认识还很肤浅。

从业务特性来说,主持人是语言工作者,他们的言语状态是业务水准高低的标尺。主持人的语音、语气、语调以及用词造句,不仅表现为外部形态。而且能反映出他的文化、思想、智慧、情操、审美等内涵,是主持人传达节目内容、体现个性和才学的重要窗口。主持人的语用方式比“照本宣科”的播音创作困难很多,不仅受内容、时间、环境的严格制约,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思维与表达同时起步。面对话筒、面对观众,一张口说话即抵达信息输出的“终端”,完全脱离控制。却又要对每句话负责。

主持人若要获得较高的言语技能,必须把练口才和练笔才看作同步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工作之余,进行积极有效的业务培训成为提高主持人语齐文化素质的必要途径。

3辩证地处理直播言语与生活言语的关系

目前的节目主持中,主持人要正确处理直播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关系,不仅不能回到书面化、主持腔的老路上去,而且要树立播出用语口语化、生活化的观念,在剔除自然形态的生活语言不规范成分的前提下;注意汲取日常生活口语的营养。在坚持语用规范的前提下,对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状态的语言既有积极的吸收,也要有坚决的扬弃,做到不媚俗、不奉迎低俗的视听需求,这是广播电视主持人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也是广播电视节目最起码的审美要求。

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是国家语言文字发展的必然,是中华千年文化发展的呈现,更是时代赋予广播电视工作者的重任。在节目主持中出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的现象警示着每个传媒人:优秀传媒人之路漫漫,其修远,还需上下而求索。广电节目主持人只有潜心学习文化历史知识,了解语言文字的渊源,提高语言文化素质,在文化的土壤中扎根,才能从根本上说好普通话,办好广电节目。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范文篇5

关键词:新媒体;主持人;挑战;机遇

一、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主持人所面临困境

以往,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而各媒体之间的界面明显,各有相应的受众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各媒介之间的界限更模糊,并逐渐走向融合发展状态。这种环境下,广播电视不单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是电视信息传播时间和地点比较固定,无法满足大众快节奏的生活需求。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模式更为快捷,内容比较详细,除文字、图片等形式,短视频通过其生动形象获取大众的喜爱。基于此,广播电视收视率降低,广大受众可利用其他媒介获得信息,也可采用微信、微博等软件参与互动,并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普通大众的话语影响力不断增大,会在无形之中削弱广播电视所产生的影响。除此以外,广播电视主持人如果形式单一、知识结构不丰富,会使广大受众出现审美疲劳。

二、新媒体下广播电视主持人要面临的挑战

(一)对主持人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广播电视节目专业化有着更高的要求,使得广播电视节目日益多元化,例如:音乐、少儿等节目。由于广播电视节目专业化程度提高,其对主持人的水平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主持人还要具有编辑、制片等内容。除此以外,在主持工作中,必须考虑整个节目的规律性,确保其能够满足社会及其实际工作各方面的要求。

(二)主持人塑造风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各类型广播电视节目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若主持人缺少自身独特的风格,难以形成特色,难以在同类节目中展现出竞争优势。新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打破不同国家及其地区之间的限制,有利于听众根据自身喜好选择所喜爱的节目。由此可知,广播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并未划分明确的分级,主持人是否拥有独特的风格,直接决定整个节目的质量,影响其是否取得长远发展。如:《中国好声音》作为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节目,其主持人拥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他在43秒内连说350个字,平均每秒7.44字,至少提到4条广告、报了6个网站,当观众们看到华少惊世骇俗的“光速播报”后,无不惊为天人,速度极快又有起伏节奏的广告成他语言风格的一部分,他被观众称为中国好舌头!因此,该节目主持人节目更能赢得大众的喜爱。此外,主持人自身的主持风格必须以能力、修养等为基础,因此,在塑造主持风格时,注意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素养。

(三)主持人逻辑思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新媒体背景下主持人日常工作不再是单纯地阅读稿件,而是通过整合网络、数字终端等媒体,进而丰富节目的内容及其形式。这也表明新媒体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不单要有灵活的应对能力,也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准确阅读稿件的同时,注意把握各种媒介所传递的信息,从多数信息中筛选出适合播出的信息,并重视合理控制节目节奏。如:在主持音乐类节目时,可以根据节目主题选择那些励志的音乐,不可传播负面、消极思想,避免带动听众的负面情绪。

三、新媒体下传统广播电视主持人面临的机遇

(一)拥有多样化的主持形式

在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内,主持人如果想加大与受众间的互动,必须以娱乐听众为目的提高自身水平。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日常主持也展示出多样化特征,不不仅利用网络主持节目,也可通过新媒介主持相应的节目。从网络层面分析,微信、微博等均为现代交流工具,充分运用上述新工具,有利于及时掌握各方最新信息,增强主持人和受众、广播电视工作群体之间的交流。在进行互动中,如果听众对节目提出一些意见,主持人可以整合广大听众的意见,以此作为新节目内容,从而丰富广播电视节目的丰富性。从新媒介层面来说,手机、平板等均属于新媒介,通过上述媒介,可以增强主持人和广大听众之间的互动性,提高节目编播质量。

(二)内容比较丰富

传统媒体视角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主要源自节目组工作人员。网络是广播电视节目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且网络信息具有时效性特点,主持人可通过将广大网友的评论、留言整理起来,形成新的节目内容。此外,主持人可通过网络和广大受众进行互动,也有利于广播电视节目宣传,从而扩大广播电视节目及主持人的知名度。与此同时,主持人可借助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及时接收并整理节目信息。

(三)广播电视节目互动性较强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具有较强的活动。传统媒体时代,节目以及广大听众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差,信息也仅仅是单方面进行传播。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可利用网络与大众之间的互动,节目在播出的同时和广大受众展开互动。此外,广大听众也可以利用微博留言、电话等方面与主持人进行对话和互动。

四、结论

总之,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电视主持人不单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为适应新媒体变化情况,主持人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综合能力、较强的互动性、多样化主持形式等,并逐渐形成独特的主持风格,从而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率。

参考文献:

[1]肖坚清.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0):154-155.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范文篇6

一、提升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节目如何适应受众需求,对主持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提出新挑战,满足现状就会被竞争的时代潮流所淹没。(一)提升政治素质是坚守底线的基础。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各种思想文化良莠混杂、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危害社会稳定的言论、舆论也在悄然兴起。我国的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节目主持人在策划节目和与受众交流时需要特别谨慎,言论不是简单地代表自己和电视台的观点,而是站在国家政治角度上去发言,如果发出不当言论,不仅直接关系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所以,必须时刻谨记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党的新闻事业,无论是在节目策划还是在构思编排上,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出现政治性偏差。(二)提升业务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优秀主持人应该是一专多能型人才,这一要求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越显重要。有些人批评主持人“只会念别人的稿子,是生活在编导笼下的寄生藤”,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片面,但也点出许多主持人的缺点。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融合持续走向深入,分工越来越精细、责任越来越明晰,主持人受到极大冲击,以往单一的主持方式已经很难跟上时展要求,迫切需要转变节目运作理念、方式,熟悉采编播每个业务环节,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三)提升文化素质是超越提升的保障。文化素质是知识水平、艺术修养、法律观念、行为准则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是主持人的必备素质。主持人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在面对观众时侃侃而谈,在采访时抓住重点提出有深度、有针对性的问题,作出全方位的分析、提出有高度的观点,而且很难被别人超越和模仿。2019年5月,央视主持人刘欣与福克斯商业频道女主播就中美贸易等话题进行了公开辩论,刘欣以扎实的英文水平、深厚的知识储备、专业的职业素质逐一反驳尖锐问题,充分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差距,也是鞭策,加强文化素养的积累积淀始终是必修课。

二、节目主持人综合素质内涵分析

主持人综合素质涉及方方面面,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文化素质。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信息传播途径、广度、速度不断发展的时代,作为连接观众最直接、最能沟通情感的中介,只有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才能在节目中应对自如,始终把积累储备知识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地向书本和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学习,及时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前沿知识,深入研究锡林郭勒盟蒙元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才能在主持不同的节目时可以信手拈来。(二)职业素质。节目主持人承担着媒介传播的主要任务和责任,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热爱自己的事业,恪守职业道德,以满腔热情认真细致对待每一次工作。一要注重外在形象建设,观众观看电视节目时感受最直观的就是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包括妆容、服饰、仪态等方面,可以通过修饰和打造取得立竿见影的提升效果,值得每位主持人把握。二要准确使用语言,准确生动的语言对于形象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越鲜明越突出,就越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也能起到穿针引线效果。三要提高节目制作能力,从策划到呈现完整节目,每个环节主持人都应置身其中,这样才能更好掌握全局。(三)心理素质。主持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赞扬和荣誉面前要保持平常心,避免出现骄傲自满、自我陶醉的不良倾向。另一方面,要培养强大的自信心,这样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批评时及时调整心态,避免陷入自我怀疑的情绪中。获得全国“十佳节目主持人”称号的敬一丹,每次出现在屏幕上都非常自信,像“磁场”一样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笔者切身感到自信心对工作的重要性,为此,注重文化知识积累、专业训练和大量实践,通过不断努力,增强了自信心,更加热爱主持事业。

三、节目主持人素质提升的着力点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范文篇7

关键词:电视节目;新闻;主持人;职业素养

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新闻作为社会上每天都会出现的信息,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生活所关注的重点。正是因为如此,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比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新闻等,尤其是依托新媒体环境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最终形成百家争鸣之势。但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却参差不齐,这就导致新闻节目的品质出现了较大差异。由此可见,电视新闻类节目品质的提高,从提高主持人的职业素养着手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成效。

1电视新闻主持人必备素质

众所周知,主持人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有较高要求。具体来讲,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选拔条件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而内在修养又包含综合素质,随着社会发展,这一方面也越来越受重视。

1.1专业素质

主持人专业素养的高低,专业知识扎实与否,是其能否成为一名合格新闻主持人的先决条件,也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只有具备了新闻知识的专业素养,才能贴近生活与百姓,做出有品质的电视新闻节目,更好地服务社会,赢得公众的信赖。

1.2文化素质

作为一档新闻类电视节目主持人,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拥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素养高不仅能够胜任新闻播报工作,避免和减少错误发生,而且广博的知识对处理新闻播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文化素质作为个人能力和个人素养的储备,是一个人走向优秀节目主持人道路上的助推剂,对其确立主持风格有重要帮助。

1.3综合情商

实事求是是新闻的基本属性,因而客观真实性对新闻来说非常重要。在新闻节目主持过程中,尽量不要夹杂个人情感。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作为一档节目新闻类电视节目主持人,就可以忽视对个人情商方面的积累和提高。可见,电视新闻主持人的综合情商非常关键。因此,作为一个新闻类节目的主持人,具备较高的综合情商能够让其在主持过程中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把控节目播报现状。

1.4政治修养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齐悦就是正面形象的典例,作为“一代宗师”,他的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尽管名气不小但从不搞“特殊化”,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高级待遇,时刻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将党性觉悟放在工作首位,值得所有新闻媒体人学习。

2提升电视新闻主持人素质的设想

2.1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素养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突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能否得到很好的处理,这就要看主持人应付突发事件的整体素养。因此,锻炼和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每个新闻类主持人必须做的功课。众所周知,新闻类电视节目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时效性,也正是因为其需要时效性的原因,决定了该类节目绝大多数情况下播报的都是突发新闻。所以,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应对突发新闻的能力,面对直播时临危不惧,从容淡定地将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

2.2增强人文关怀意识

在要求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人文关怀”的要求也深入到各个行业,尤其是作为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电视台,电视新闻类的节目主持人,在遵守基本新闻事实的前提下,应提高个人人文关怀意识,转换角色来思考新闻事件,尽可能地顾忌到采访对象的切身感受,以及受众对象的感受。

3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职业素养不仅是新闻类电视节目主持人所具备整体素养的表现,而且该类节目的发展作用重大。所以,一个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素养,特别是外在形象条件与内在综合素养的统一和谐,相互融合,不单单是当代媒体发展的需要,更应是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不断追求的目标。

作者:潘聪 单位:驻马店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范文篇8

关键词:电视主持人;队伍建设;人力资源

时代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飞速发展。大众传媒行业无疑是当中最吃香的宠儿。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人们对资讯,文化重视和渴求以及电视节目本身具备的可视听性,信息量大,更新及时等特点,电视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媒介。“电视节目主持人”便是形形色色的电视栏目的直接体现者,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是,这一行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与推逐,电视主持人行业成为不折不扣的“明星职业”。但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较电视事业的发展来说,主持人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显得相对薄弱和滞后,还不能适应和满足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对电视主持人的要求。实践也证明,目前在我国荧屏上近万名主持大军中,优秀的主持人仅占很少的比例。作为的电视节目的直接体现者,节目主持人究竟能否在社会发展迅速多变,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是否经受得住面临社会的,体制的,观众的,技术的,以及自身的多方面的重重考验,而令人备受关注。鉴于主持人对电视台的“门面”和“旗帜”作用,各台应采取措施,全面提升主持人素质,加强主持人队伍建设与管理,以适应事业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一、电视主持人队伍的现状

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只有15年的发展历史,较电视事业的发展来说,主持人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显得相对薄弱和滞后,还不能适应和满足丰富多采的电视节目对电视主持人的要求。实践也证明,目前在我国荧屏上近万名的主持大军中,优秀的主持人仅占很少的比例。

据有关主持人现状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主持人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阅历不足,缺乏经验。目前上岗的主持人当中,35岁以下的占86%,25岁以下的占30%;,新闻龄5年以下的占36%,上节目的时间在3年以内的占40%。第二,政治条件一般。党员约占20%,团员约占50%,其它占26%。第三,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一般。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不足40%。第四,专业基础一般。未经培训或仅经短期培训的近90%,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不足20%许多主持人没有经过培训便上岗,有的严重欠缺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感,更谈不上社会责任感和新闻敏感等职业素质了。第五,兼职主持人比例大。由于事业的发展,节目量的增加,现有主持人已满足不了需求。很多台采取临时兼职的做法,虽然缓解了燃眉之急,但由千这些主持人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新闻纪律等了解不多,政治、作风、业务素质不高,责任感不强,又缺乏统一的培训与管理,所以上岗后让人明显感到他们底气不足,综合能力差,难以管理等弱点。

从目前我国电视界的现状来看,主持人大致来源于四个方面:播音员改当主持人;编辑、记者改当主持人;演员改当主持人;社会招聘来的主持人。从目前看演员改当主持人成功的较少,象倪萍是少有的例外。大家可能还记得早年刘晓庆主持的《世界电影之林》,她虽然很漂亮,但“演”的成份太浓,这种表演和作派是主持人的大忌。

由播音员改当主持人和社会招聘的主持人,这在地方台比较多见,他们虽然表演痕迹比演员少了,但有大成就的人也是少数。有些地方台的主持人仅用“提示器思维”来工作,前期采访有记者来做,节目的主题有编导来想,主要的串联词有编辑来写,主持人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徒有外表执行他人意志的道具而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主持人个人素质问题,但主要是主持人的运作机制问题。例如有些栏目主持人对所主持节目的内容不了解,主持语言生硬、呆板、言不由衷;有的甚至与节目内容的情感相悖,其风格作派游离于节目之外,令观众生厌。批评主持人,他们也很委屈,说事前对节目一无所知,被编导叫来就录,能对节目内容有什么理解?这种情况也是当前电视节目制作的常态,特别是地方台的主持人节目,由于主持人员少,有些主持人常常要为几个节目串场,这些节目又相互性质悬殊,内容千差万别,如果事先主持人不参与选题、策划而临时抱“佛脚”的话,怎能让他们“眼中有人”、“言中有物”、“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可见主持人在编导们心中的位置不高,虽然你主持人是必不可少的,但你不过是我节目中的一个傀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记者编辑干脆自己主持,这也是很多编辑记者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原因之一。

编辑记者改行当主持人成功的例子不少,象《东方时空》中的方宏进、白岩松、水均益,《实话实说》中的崔永元等等[3]。从主持人的作用上看,其重要职责不是简单串联,只作开头结尾,而是在整期节目、特别是一些现场主持的节目当中发挥出点拔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使在场的每一位嘉宾情绪放松并能尽快的达到最佳状态,使节目中最中听的话由嘉宾说出。主持人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而不是自己。崔永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象记者采访一样善于倾听别人讲话,并能从中提出问题。其实世界上只有不会问的,没有不会说的。所以,记者改当主持人有他特有的优势,但也有其不足。无论是播音员转当主持人,还是演员、编辑记者转当主持人的,都各有所长,就看如何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了。

综上所述,主持人队伍普遍年轻化、低学历和缺乏专业基本知识和基础训练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带来的政策水平低、文化素质差、节目差错多、风格不突出,以及职业道德水准不高等诸方面的问题,已成为提高节目质量的一大障碍,也有悖于电视精品战略,并直接影响电视事业的发展。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的直接体现者,究竟能否在社会发展迅速多变,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经受住由新技术的广泛采用而引发的又一轮传播领域革命的洗礼,这支年轻的、尚未成熟的队伍,由于面临社会的、体制的、观众的、技术的以及自身的多方面考验而令人倍加关注。

二、我国主持人队伍建设中主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与其它演艺行当比较,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主持人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显得相对薄弱和滞后,还不能适应和满足丰富多采的电视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目前,许多电视台在主持人人力资源管理、主持人的选拔与培养、主持人的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还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电视节目水准的提高。

(一)机制改革滞后,聘用人才流失

电视台作为事业单位,其人事管理部门没有进人权,用人需要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的审批。随着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原先核定的人事编制已远远不能满足电视节目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聘用制的推行解决了电视台一时用人之急,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聘用人员的经济收入如何能真正做到与正式职工同工同酬?二是聘用人员尤其是主创岗位的聘用人员如何能与正式职工一样享受同等的政治待遇,如人事任免,职位评聘等。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聘用人员在电视台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日渐成熟成为骨干,但由于身份不明和个人价值难以体现,一旦有好的机会便另择高枝。

(二)主持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主持人管理引进存在误区。主持人作为电视台的“门面”和形象代言人,是电视台特殊人才。各电视台都把优秀主持人的遴选作为人才引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这从近年来举办的“朵而”女性主持人大赛、“荣事达”杯全国主持人大赛以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生抢订风中可见一斑。[1]当前的现状是:电视台急需的名主持太少,一般主持人太多;从各种大赛中或地方电视台千方百计“挖”过来的主持人一调到台里马上黯然失色,缺乏一种让播音员、主持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发展环境。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持人的引进动辄以占编调进的形式

而不是采用特殊岗位年薪制聘用的方式。以调动入台的方式引进主持人,既增加了电视台本身的人事负担,又易被现有环境所同化,存在的弊端显而易见;年薪制的推行,可使播音员、主持人的引进、淘汰的渠道更为畅通,因岗设人,因岗定薪,适者生存,这样保证了播音员、主持人作为特殊人才应享有的特殊待遇和应承担的风险。当然,推行特殊岗位的年薪制有一个薪酬标准制定的问题。

2.主持人管理方面过于分散、粗放

由于事业的发展,节目量的增加,现有主持人已满足不了需求,很多台采取临时兼职的做法。主持人管理方面过于分散、粗放。现在,许多电视台的主持人管理都处于松散型的初级阶段。由于主持人是新生事物,专业性又强,因此,许多电视台的领导对这支队伍的管理都颇感棘手,也进行过多次尝试。多数主持人处于人人管,又人人不管的怪圈里,导致了以下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一人多用,没有明确分工,主持人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主持人随意客串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主持人跳槽现象也比较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由于目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基本上是职业化的,只要进到台里,就具备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主持人由台里分到各个部门后,就能够顺理成章地成为某个节目的主持人。这种缺乏有效竞争的机制,虽然保护了节目主持人的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说,却助长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惰性,也大大缩短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寿命。

3.人才结构方面盲目追求年轻和形象好

现在,我们的电视台有一种现象,无论是编辑、记者、还是主持人,到了一的年龄,有了一定的职称或职务,便很少出现在第一线。从主持人队伍来看,现在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人。这些主持人虽然年纪较轻,外形条件较好,但却普遍存在学历、阅历的“双低”问题,经验的缺乏和才干的限制,使他们虽然频频出镜,却难有上乘之作。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怨他们,而是决策者们在主持人年龄的掌握上略有偏颇,使得“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古训,也影响到主持人的队伍建设。因此,如何抓好老中青主持人队伍建设,大力扶植三四十岁有一定经验、业务功底好、素质全面、成熟稳定的业务骨干,悉心培养青年尖子,树立权威的屏幕形象,是各级电视台决策者们认真考虑的问题。只有在年龄上形成主持人的多层次,多元化,才能使我们的主持人节目丰富多彩,使我们的主持人队伍建设更加完善。

(三)主持人质量良莠不齐

中央电视台曾对目前主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一次问卷调查,[2]结果“知识水平低”、“政治理论水平低”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从目前我国电视主持人的来源看,也是各行各业都有,所学专业更是五花八门,新闻、中文、历史、会计、表演……,而真正从播音、主持门里出来的人则非常少,远远满足不了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一方面是录用主持人时重形象、声音和表达等外在素质,而忽视了其它方面内涵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主持人不能用高水平、新观念要求自己,从业人员素质较差造成的。节目主持人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体现了一种选择和领导的安排,这种选择和安排是一个变数,从来也没有祖传的“铁券”,所以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果不能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而“出声露面”后,走入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放大的误区,那么很可能成为影响节目质量和收视率的最大障碍。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广播电视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三、加强电视主持人队伍建设的建议

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媒体的重要组成,一方面是自身所属的电视台形象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党和政府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节目主持人的形象与素质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电视台的兴衰和荣辱。过去,一些专业人士及理论家常常强调的是主持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而较少站在电视台的管理决策层的角度去探索节目主持人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以下则是对当前节目主持人管理机制提出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加强电视节目主持人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一)优化机制,推行全员聘用制

解决机制滞后,人才流失的问题实质在于电视台要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打破人在两种体制下生存所带来的身份差别。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和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我国电视媒体的正式职工队伍存在近亲繁殖、学历层次偏低、职称比例失衡、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弊端,高素质人才以聘用的方式引进,对于改善电视台员工的知识结构,适应电视业高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日趋成为当前各电视台人才引进的主要形式。但如何在机制上留住优秀的聘用人才显得至关重要。[3]

(二)增强电视节目主持人管理的专业性,提高电视节目主持人管理的科学性

1.打破主持人管理的内部封闭式循环模式,对主持人实行开放式管理

目前我们引进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到台里以后就进了保险箱,再无压力可言。这样既增加了电视台的人事负担,又让主持人很快被环境所同化,弊端显而易见。如果我们参照国外的做法,对节目主持人采用特殊岗位年薪制聘用的方式,既保证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特殊人才应享有的特殊待遇,又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职业风险,使节目主持人的引进、淘汰渠道更为畅通。[4]

2.解决节目主持人管理过于分散的问题,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

主持人管理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它包括对人才的引进、培训、使用、包装、考核等过程。目前,不少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分属不同的栏目和部门,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对全台的主持人进行系统管理。[7]因而使得节目主持人缺乏日常性的专业培训和管理,主持人的业务考核也往往以部门领导印象为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成立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的专业部门,按照严格的程序对主持人进行选拔,安排实用性的内容对主持人进行培训,制定专业化的科学标准对主持人进行考核,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5]

3.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理顺机制,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一整套有效的激励考核约束机制是选拔、使用、管理主持人面临的主要课题。在主持人的选拔方面,应从观念上有所改变,打破过去那种重形象、轻内在;重年龄、轻阅历;重口齿、轻素养的选拔标准。在主持人的使用方面,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优胜劣汰制度,对主持人进行严格考核测评管理,并根据考核测评结果实行上岗、试岗、转岗等安排。在主持人的管理方面,实行动态管理,在考核测评、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制定出有关加强主持人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从管理、聘任、考核、奖惩和学习研讨等几个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使主持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也使主持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目前在我国广播电视主持人行业中,已经推行了“节目主持人上岗证”,原先的‘上岗证’与‘资格许可证’在审查方式上就不同,‘上岗证’是以考核的方式认定标准,比如说,主持人应该具备普通话的等级要求,专业要求等,而‘资格许可证’就要以全国统一的考试为标准,更专业的规范行业秩序。[6]

(三)加强教育培养与道德建设

各台应采取措施,调整人才培训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培养自己的新人和业务骨干,同时,加强岗位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教育,选拔录用;既重使用,又重培养。把那些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主持人集中起来强化培训或重点教育培养;更新用人观念。[7]像一些重点专栏或专业性较强的节目,是否可以请专家或专业对口的业内人士担任,比如《金融股市》、《法制园地》、《文化娱乐》等等。[8]鉴于主持人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我们要从社会文化精英中选拔节目主持人,或者要把节目主持人培养成社会文化精英。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主持人的素质,应该成为电视台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管理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确定实实在在的培训内容,加大对节目主持人的培训和培养力度,扩展主持人的知识结构和视野,使主持人的艺术生命长青。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是电视台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我们称之为人力发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9]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指数曲线关系。如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劳动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108%,大学毕业可提高300%。可见人力发展是最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但教育投资不能立即产生利润,往往在急功近利的潮流中被人忽视,这在我国各类企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我们要区别“教育培训”与“成人教育”的概念,现在社会上许多所谓的“培训”实际上是成人的学历教育。要建立实用的培训体系,需要用人单位深入介入培训的各个环节,以保证培训的专业性和实用性。[10]

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对公众具有比普通群众大得多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不少主持人还是青少年学习模仿的对象。很难想象,一个品行不端、丑闻缠身的主持人能具有良好的公信力,能有利于观众接受先进文化。因此,对主持人的道德方面提出一些高要求,在主持人的心灵深处设下一道“道德门槛”,是其特定工作岗位的必然重要的效用。特别是通过出台相关制度,能对主持人起到动态管理的功效,将产生积极的效应。在新的发展时期,除了在技术层面、观念形态、知识结构等方面须大踏步跟上时代步伐外,更应在综合能力及心理、品格上狠下功夫。

结语

主持人是电视节目传播者与电视观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对电视传播功能的有效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作为电视工作者中一支重要的队伍,已经成为衡量电视节目水准重要的参照物之一,成为电视台形象的重要标志,为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有着特殊的作用。

综上所述,实现电视节目主持人管理机制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是电视台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作为电视台的决策者们,只有深入细致地剖析和解决当前主持人管理机制中的弊端与问题,使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才能真正为我们的主持人提供展示魅力与才能的天地,从而为电视事业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宇.浅谈主持人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J].甘肃农业,2005,(2).

[2]雷元亮.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广播影视综合实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2).

[3]彭飙.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建设与管理[J].东南传播,2005,(3).

[4]宋奕霏.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培养[J].山东视听,2005,(2).

[5]杨国钧.贯彻《规定》《准则》提高队伍素质[J].采.写.编,2005,(1).

[6]仇东方.依法加强广播电视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步骤[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4).

[7]马菂.论节目主持人类型化培养[J].现代传播,2005,(3).

[8]尹敬媛.从央视“新闻调查”看优秀记者型主持人的素质[J].今传媒,2005,(5).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范文篇9

关键词:节目主持人受众互动人格

“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这是有弗(W.Wafer)给传播下的非常形象的定义。从社会学中的社会互动理论和哲学中的交往行动理论来看,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以声音和图像为信息的载体,向受众传出信息,受众接受到传者传出的信息并产生影响后,又将这种影响反馈给传者,两者之间构成呈环状流动、往返作用的信息交流圈。也可以说,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具体传播过程实际是一个互动过程。

一、互动关系的基本内容

1.思想互动

思想互动,首先就是要通过思想的交流使得社会广大的成员在思想意识、道德伦理、价值判断以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上取得共识,其次还要起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作用。

2.情感互动

在现代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节目主持人和受众都要以适度的情感来源启发互动。

3.经验互动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会使接受者获益,得到指导和鼓励,避免产生同样的失误。在经验互动过程中,人们展现自我、了解他人、认识社会并修正和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人的社会化。

4.人格互动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不仅是对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描述,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动力系统。人格互动存在于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之间往往是立体交叉的,有主持人通过语言和广播电视作品的构思立意所体现的个人的人格,作品主人公的人格,受众的人格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互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1.直(演)播室里的互动

主持人的自我互动,是虚拟的环境中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关系比较单纯,相比而言,直(演)播室里的互动,则表现为多重互动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分类分析。

⑴对播节目。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节目主持形式。甲乙对播,甲与乙之间有互动;甲和乙与受众各有互动,甲乙共同作为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也有互动。其中,两位主持人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甲乙共同主持节目,双方应对节目内容有全面的理解,一方主持时,另一方虽未出声,可思想感情仍处于运动状态,情绪、语气、呼吸都随着播出进程运动着,任何段落承接时都能自然、服帖。反之,若一方只等着接自己的词,断开了互动的链条,节目传播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减。

⑵嘉宾访谈节目。嘉宾访谈节目是将主持人与特定的采访对象(即嘉宾)之间的访谈全过程以直播的形式立体地展示给受众的一种特殊的节目类型,现场采访过程就是节目诞生的过程。嘉宾的身份很特殊,对于主持人而言,他是受者;对于听众而言,他又是传者。直播访谈这种形式包含着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受众、嘉宾与受众的多重互动关系。其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⑶热线电话参与。热线电话使直播室得以扩展和延伸。电话参与在广播中比在电视中运用得更多。大致可分为服务(投诉、咨询)、娱乐(点歌、游戏)、文化(思想观念、倾诉交谈)这几类。其中,影响较大的属夜间倾谈式。倾谈实质上就是对话,受者倾诉,主持人倾听,这是两者建立互动的基础。

2.互联网

如今,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人们的生活,从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又是一个新的途径,它使得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自由、便捷,信息含量更大。

当前,大多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个节目有自己的主页,主持人可就一切与节目有关的内容与受众联系,方便快捷;在网上可设节目论坛(BBS),受众可在论坛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另一方面,可以将受欢迎的节目单元以声音文件的形式放置在网络上,使广播电视节目可被选择点击,广播电视节目不再是稍纵即逝,这也为主持人、节目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机会。

3.户外互动

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受众的反馈使主持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为以后节目的内容选择、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使今后能更好地实现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互动反馈的方式很多,除了来信、来电、电子邮件等,主持人更应主动出击,如利用户外直播宣传活动、与听友观众定期见面会、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一步加强这种互动。公务员之家

三、互动关系的进步意义

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大众与媒体的“交流”占了交往的很大比重。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电视传播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观念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截然界限模糊了。传统传播中的信息的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或多向流动。甚至可以说,传播是在传者和受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第二,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使他们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关系,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都趋向多元化,也更加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从而也使得广播电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三,互动关系可以促使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受众中心制,关注受众,从受众的感觉出发。当然,这不意味着整个传播活动中主持人主导地位的失去,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弃对受众的引导、放弃自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角色。只不过是这些责任、作用和角色是以一种更为隐蔽、更为艺术的方式出现。

第四,互动关系在实践中的运用,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主持人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一对众的位置,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艺术素质、人文素质,熟悉某一领域,并具有一定的专业学识。如此,传播活动才能始终处在融洽畅达的氛围中,达到沟通大众和传播文化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武卫.社会交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范文篇10

关键词:节目主持人受众互动人格

“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这是有弗(W.Wafer)给传播下的非常形象的定义。从社会学中的社会互动理论和哲学中的交往行动理论来看,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以声音和图像为信息的载体,向受众传出信息,受众接受到传者传出的信息并产生影响后,又将这种影响反馈给传者,两者之间构成呈环状流动、往返作用的信息交流圈。也可以说,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具体传播过程实际是一个互动过程。

一、互动关系的基本内容

1.思想互动

思想互动,首先就是要通过思想的交流使得社会广大的成员在思想意识、道德伦理、价值判断以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上取得共识,其次还要起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作用。

2.情感互动

在现代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节目主持人和受众都要以适度的情感来源启发互动。

3.经验互动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会使接受者获益,得到指导和鼓励,避免产生同样的失误。在经验互动过程中,人们展现自我、了解他人、认识社会并修正和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人的社会化。

4.人格互动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不仅是对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描述,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动力系统。人格互动存在于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之间往往是立体交叉的,有主持人通过语言和广播电视作品的构思立意所体现的个人的人格,作品主人公的人格,受众的人格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互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1.直(演)播室里的互动

主持人的自我互动,是虚拟的环境中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关系比较单纯,相比而言,直(演)播室里的互动,则表现为多重互动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分类分析。

⑴对播节目。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节目主持形式。甲乙对播,甲与乙之间有互动;甲和乙与受众各有互动,甲乙共同作为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也有互动。其中,两位主持人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甲乙共同主持节目,双方应对节目内容有全面的理解,一方主持时,另一方虽未出声,可思想感情仍处于运动状态,情绪、语气、呼吸都随着播出进程运动着,任何段落承接时都能自然、服帖。反之,若一方只等着接自己的词,断开了互动的链条,节目传播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减。

⑵嘉宾访谈节目。嘉宾访谈节目是将主持人与特定的采访对象(即嘉宾)之间的访谈全过程以直播的形式立体地展示给受众的一种特殊的节目类型,现场采访过程就是节目诞生的过程。嘉宾的身份很特殊,对于主持人而言,他是受者;对于听众而言,他又是传者。直播访谈这种形式包含着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受众、嘉宾与受众的多重互动关系。其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⑶热线电话参与。热线电话使直播室得以扩展和延伸。电话参与在广播中比在电视中运用得更多。大致可分为服务(投诉、咨询)、娱乐(点歌、游戏)、文化(思想观念、倾诉交谈)这几类。其中,影响较大的属夜间倾谈式。倾谈实质上就是对话,受者倾诉,主持人倾听,这是两者建立互动的基础。

2.互联网

如今,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人们的生活,从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又是一个新的途径,它使得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自由、便捷,信息含量更大。

当前,大多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个节目有自己的主页,主持人可就一切与节目有关的内容与受众联系,方便快捷;在网上可设节目论坛(BBS),受众可在论坛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另一方面,可以将受欢迎的节目单元以声音文件的形式放置在网络上,使广播电视节目可被选择点击,广播电视节目不再是稍纵即逝,这也为主持人、节目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机会。

3.户外互动

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受众的反馈使主持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为以后节目的内容选择、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使今后能更好地实现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互动反馈的方式很多,除了来信、来电、电子邮件等,主持人更应主动出击,如利用户外直播宣传活动、与听友观众定期见面会、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一步加强这种互动。

三、互动关系的进步意义

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大众与媒体的“交流”占了交往的很大比重。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电视传播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观念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截然界限模糊了。传统传播中的信息的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或多向流动。甚至可以说,传播是在传者和受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第二,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使他们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关系,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都趋向多元化,也更加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从而也使得广播电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公务员之家

第三,互动关系可以促使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受众中心制,关注受众,从受众的感觉出发。当然,这不意味着整个传播活动中主持人主导地位的失去,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弃对受众的引导、放弃自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角色。只不过是这些责任、作用和角色是以一种更为隐蔽、更为艺术的方式出现。

第四,互动关系在实践中的运用,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主持人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一对众的位置,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艺术素质、人文素质,熟悉某一领域,并具有一定的专业学识。如此,传播活动才能始终处在融洽畅达的氛围中,达到沟通大众和传播文化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武卫.社会交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