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在现代农业的应用

时间:2022-08-24 09:06:52

植保无人机在现代农业的应用

摘要:在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趋势下,植保无人机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技术支持,其独特优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前景也普遍看好。本文介绍了现代农业发展中植保无人机的应用优势,分析了行业发展现存问题,并针对植保无人机的实际应用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植保无人机;应用优势

农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则是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稳的前提。农作物生长中,无法避免地受到病虫害影响,若想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实现粮食增产增收,就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植保方式。在农业植保中,改进施药技术和方式,促使施药装备机械化,能大大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进而保障粮食安全,促使农民增产增收。因此,植保无人机就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病虫害主要防治器材,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植保无人机的优势

1.1高效且安全

农业病虫害问题由来已久,且通常具有来势汹、面积大的特点,农业病虫害防治面临严峻挑战。与以往的防治器械相比,植保无人机具有高效、安全优势,尤其是面对重大农业病虫害时,传统的人工防治方式难以取得快速、大面积的扑灭效果,但是植保无人机可以实现1334m2/min的喷洒面积,并且每次喷洒时间在10~25min,每次起降能喷洒的面积在4.67~6.67hm2,喷洒效率甚至可以超出人工百余倍,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效率;植保无人机在空中作业,喷洒宽度通常在4~8m,可以与农作物保持1~2m的高度,能确保农药喷洒效果[1]。从安全性看,因为采取非人为接触的操作方式,较好地减少了喷洒过程中农药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更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1.2操作更便捷

植保无人机是现代农业高技术装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应用前提,以便利、高效、智能的理念作为研发方向,大大改变了其实际操作。因为其体积比较小,且实际操作中对场地要求不高,通常在田间地头就可以实现起降,大幅度提高了应用便捷程度,并且可以实现低空作业,操作人员在可视范围中进行操作,有效降低了控制难度。尤其是植保无人机在发挥自身功能方面有较大优势,可以根据农作物的需求调整精密,地理、环境及温湿度等因素都不会造成阻碍,也能根据不同农作物特点来调整高度、路线及喷洒浓度,操作和应用都更加人性化[2];此外,其定位功能也提高了操作便利性,此项应用包括了远程操作、自主定位及飞控导航等科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预设飞行程序,借助其自主采集GPS信息功能,以此达到自主喷洒、反馈信息以及作业评估等,令其操作更具便捷性和智能化。

1.3环保且成本低

植保无人机解决了农业环保问题。首先是其本身的环保和成本,相较于以前的作业方式,可达到节水、省药及降低附加污染的效果。有数据显示,采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节水量可达90%,节省药量30%,还可减少农田土壤与水质污染60%,大幅度减少了理论农业成本与资源成本[3];其次是管理中的环保和成本,因为植保无人机属于高端农业装备,我国非常注重其大规模的应用管理,针对性地颁布了相关技术指标和应用规范,大幅度降低了农药滥用与过度使用等问题的发生率,并有效减轻了农业成本与环境污染,推进了农业稳定与持续发展;最后,在应用效果方面,植保无人机凭借科学的技术手段,其喷洒时形成的螺旋气流可以让喷雾具有更强的穿透力,直达农作物冠层深处,令留药面积最大化,能更均衡地发挥药效。

2行业现存问题

2.1价格偏高影响农户购机意愿

尽管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社、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模式,但主要还是局限于小型农户,高昂的价格成为阻碍大部分农户利用植保无人机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潜在客户也因价格高而打消购置念头。一旦植保无人机使用中出现部件损坏等情况,容易出现不能及时维修或维修时间成本较高的问题。由于植保无人机价格高,配套的保险制度不够完善,同时无人机生产厂家较多,各种零部件的标准不同,价格存在差异,所以比价困难。当植保无人机损坏或出现事故时,因为无法确定损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赔结果[3]。

2.2农机补贴政策需实时调整

当前应用最广泛的电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单机通常价格在3万元~6万元,油动植保无人机单机价格一般在15万元~20万元。在我国推行土地流转政策之后,据了解,各试点省份植保无人机购置补贴总量控制在1000万元之内,各档产品补贴金额不超过此产品在2017年市场销售均价的30%,单机补贴最高不超出3万元[4]。如湖北省农业厅颁布的《湖北省2018-2020年植保无人飞机购置补贴试点实施方案》,对植保无人机补贴做出了部署,尽管近些年政府部门针对机械购置方面补贴政策,然而对一些规模化植保无人机应用企业来说,还需要政府加大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植保无人机的市场前景广阔,相关补贴政策也需实时调整。

2.3配套服务与人员培训不完备

行业实力不均、相应服务不足是国内植保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难关,我国各地区都有植保无人机制造企业,然而有关配套产业链分布不均,当农户遭遇产品损毁问题,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维护或维修时间成本极高;另外,植保无人机保险服务近两年才兴起,尚需加强与改进,为行业发展提供保障。人员操作不当也会令无人机出现问题,当前无人机操作员的培训通常是由生产制造企业负责,缺少标准化的流程与教学体制,培训质量无法保障,真正达标的操作人员较少[5]。《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推行后,国内无人机驾驶就正式进入了持证飞行状态。然而,此项规定是临时性管理规定,培训机构、培训标准以及执照等级等问题还需加强明确。

2.4无人机产品通用性不足

当前,植保无人机主要作业区域基本是在东北、华北、新疆等地,这些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因而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6]。然而,我国地形地势复杂多样,一些地区因为地形因素而导致植保无人机无法投入使用,还需加速研发通用型无人机产品。

3建议与对策

3.1提升植保无人机的应用实效

为切实提高现代农业发展中植保无人机的利用价值,在具体的应用推广当中,植保部门需要加强与无人机制造企业及农户间的合作,组织植保无人机应用推广专题研讨会,全面分析植保无人机的各项功能与各种农作物间的关系,同时对喷洒作业程序加以尝试探索,健全无人机应用参数,提升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实效[6]。

3.2增强植保无人机的技术性能

通常情况下,植保无人机是通过蓄电池提供动力,为保障无人机的工作时间最大化,需要提高蓄电池的性能与容量;其次,在植保无人机设计上,应改进其飞行控制范围,令其具有扬肥、打药、抛秧为一体的性能,从而提高植保无人机现代化与智能化性能[7]。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必然趋向规范化,植保部门需要和无人机生产制造企业密切联系,研究出载重更高、效果更佳的植保无人机,保证农药喷洒更具高效性和精准性。

3.3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与扶持职能

政府需提高植保无人机应用于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为相关生产企业提供科研支持,针对性地加大技术、投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促使企业不断革新研发,以减少成本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推行农机补贴政策,引领农民积极应用植保无人机[7]。

3.4强化操作人员团队建设与培训

要想确保植保无人机的大规模应用,离不开大批高水平的操作人员。积极开展人员培训工作,可以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水平。当地政府需要注重植保无人机操作人员的培养,定期选派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也可以集中开展培训活动,为乡镇操作人员提供学习机会[8];有效发挥无人机制造企业的指导作用,生产企业应配备专业性的指导技术资料,全面详细讲解无人机的操作流程,为操作人员提供相应的视频指导,提高其实际操控能力;此外,生产企业还应下派专业人员上门指导,对操作人员的有关行为与操作流程严格要求,尽量减少植保无人机的故障率,增加其使用时长。

3.5明确植保无人机管理制度体系

当前,无人机植保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政策法规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此外,一些监管部门对于自身职能不明确,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间互相推诿,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活动。为有效处理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强并重视无人机监管,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同时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能,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植保无人机管理体制,保证无人机从研发生产到实际推广应用更具科学性,为现代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强力支持[8]。综上,由于植保无人机产业化的推进,相应的技术、操作人员、设施保障等也需要不断加强,其应用逐渐向精准化、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当前创新发展的形势下,应加强建设农业航空标准,促使现代农业航空市场规范化,以此实现现代农业航空服务生态圈的良性循环。今后,还需强化植保无人机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以此提高其操作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光轶.论植保无人机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优势[J].湖北农机化,2019(6):3.

[2]王晓凤,胡文祥.植保无人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1):30-31.

[3]孔永祥.浅析农业植保无人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发展前景[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9(3):55.

[4]飞防植保无人机享受国家补贴[EB/OL].农资报[2017-09-28].

[5][1]李欣雨,温晓鑫,葛宜元,等.农业植保无人机发展现状及趋势[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8(55):7-10.

[6]叶海丝,黄育栋.论植保无人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10):34.

[7]李俐娜.浅谈植保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9(5):111.

[8]李楠,于艳青,于深州,等.浅谈农用植保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推广[J].北方水稻,2020,50(1):63-64.

作者:丁世华 张忠明 单位:湖北省汉川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