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下非遗影像传承研究

时间:2022-05-07 04:59:34

生态文明下非遗影像传承研究

摘要:传统美术类是部级非遗项目中兼有艺术性、观赏性、表演性和可人工生产性为一体的非遗大类。笔者以江苏传统美术类非遗为内容基石,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出发,涉足旅游、影视、新媒体等行业领域,对于江苏传统美术类非遗影像传承脉络开展探索性思考与研究,进一步挖掘生态文明建设中非遗影像文化传承的创新潜质。

关键词:生态文明;传统美术;非遗;影像;传承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国策,是中国未来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国家各项事业发展都要紧跟生态文明建设步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要契合当前的时代背景。

一、生态文明进程中打造“天人合一”生态旅游的非遗影像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美术类项目是通过手工技艺生产美术工艺品,其有别于工业文明以机器机械化大生产为手段,没有机械工业生产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机器量产的产品造型单一,同质同形,容易造成审美疲劳;而传统美术劳作能够赋予产品灵动、变化、独特的审美情趣,传递个人专属情感,带来人情温度与美好回忆。可以说,传统美术类非遗是一种源自自然,取之自然的人类造物智慧,贯穿整个手工技艺的节约型生产方式,与生俱来有着生态文明典型的特征,必然能够担当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旅游业可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目前在中国西部地区,基于非遗旅游开发的民俗村、非遗博物馆、非遗主题公园等项目已初具规模。在中国东部的江苏省,非遗的聚集地主要集中在古镇旅游区域,有必要将散落民间的非遗传统美术类项目进行资源重组与整合。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创意沿革的动力,使它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审美特性,转型为旅游文创产品、工艺美术精品等不同层次需求的商品类别,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多种概念的省内旅游业紧密结合,营造出苏南、苏中、苏北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赢得游客赞不绝口的人文与产品体验。江苏省是全国5S景区最多的省份,在生态旅游产业带动下,游客们有机会记录下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原貌及其所处的原生态真实生存环境。从事媒体工作的摄影师可以捕捉传统美术类非遗产品及造物技艺的形式美,拍摄大量专业的非遗数字图片资源,使用版权交易管理平台使之成为可共享使用的优质数字照片影像素材资源库,服务于非遗公益保护项目宣传,服务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品牌旅游产品广告。以线上VR虚拟旅游等新媒体旅游形式与线下旅游产品有机结合,一带一路全线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深层挖掘潜在游客群体参加非遗的人文观光活动,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经济新增长,从而形成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循环机制。

二、江苏本土文化影像是江苏传统美术类非遗的身份标识

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形成了江苏人独特的气质和生活习性,江苏非遗在吴韵汉风、人杰地灵的环境下孕育而生,与生俱来就有了江苏本土文化身份的气质。以江苏省入选第一批部级传统美术类非遗的苏绣为例,它是“江苏刺绣”的简称,其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苏州吴县地区,与“湘绣”“粤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在江南地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地貌与烟雨气候培养了姑苏绣女柔美、温婉、细腻、智巧的性格气质。俗语有“字如其人”的说法,苏绣作品也如绣女性格般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是苏州非遗的文化身份标识。无锡也有长达2000多年历史的锡绣艺术,虽说同处江南水乡,历史渊源与苏绣一脉相承,但锡绣独门绝技“切马鬃绣”及驰名远扬的“双面精微绣”毫不逊色于苏州刺绣,使它成为无锡本土文化特色的非遗标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不仅广泛吸取了上海顾绣等省外地区传统刺绣艺术的特长,而且还受到西洋油画艺术的启迪,形成画风效果极其逼真的南通仿真绣,开辟了苏绣艺术发展的另一类分支,是东西合璧的艺术典范,成为南通本土文化的非遗标识。另外,像扬州刺绣、常州乱针绣等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苏绣艺术,形成了省内苏绣艺术本土化、多样化的格局。如此看来,苏绣在省内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苏南和苏中地区。对于苏绣影像传承创作而言,需要突出吴文化、江海文化、淮扬文化三者独特的美学风格和人文意境。比如,属吴文化地域的苏绣艺术影像创作在内容题材选择上以江南桥、水路、民居为景的水乡地貌,“香山帮”为代表的苏州园林,江南绣女,苏绣汉服模特等为题材,以清秀、温婉、淡雅的影像画风营造江南水乡的美学意境。属江海文化地域的苏绣艺术影像创作在内容上以江海航运、江海滩涂、港口风貌、大小船舶、跨江桥梁等实景与仿真绣逼真的画风相交替,营造自由宽广、似真非真、如梦如幻的江海风情美学影像。属淮扬文化地域的苏绣艺术影像创作在内容上以当地历史著名书画大家的山水、写意花鸟、人物、亭台楼阁等绘画作品为影像实景,与“针线墨”临摹画风的扬州刺绣影像相切换,结合扮演的大家闺秀等绣女形象,营造才华横溢、知书达理、端庄典雅的人文格调。通过这些视觉影像,精心营造非遗的独特文化魅力和美丽文化品格,激发观众对于本土文化的情感与兴趣,从而打通非遗传承的途径。

三、人文关怀是江苏传统美术类非遗影像传承的动力与情愫

人文关怀思想的核心在于肯定人的价值,一方面表现为非遗自身内在所散发的人文气息,体现了非遗各代传承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美的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与民众对于非遗历史、民俗文化生存现状的关心和关怀。部级非遗的十大类别项目在影像传承内容题材上都包含了浓厚的民俗风情,传统美术类则是用直观的视觉艺术表达了非遗传承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永世传承的希冀。以江苏省入选第一批部级传统美术类项目题材来说,桃花坞木版年画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汉族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扬州剪纸常见为花鸟鱼虫兽、人物、山水等题材并以四季花卉见长;苏州苏绣则有人物、山水、花鸟鱼虫兽、亭台楼阁、书法、装饰纹样等更为广泛的题材内容;惠山泥人主要以喜庆吉祥代表的“阿福阿喜”人物为题材,也有戏曲人物、民俗人物、成语故事等传统故事题材。当代非遗传承人与学员在长期的“口传心授”教学过程中用影像记录了深厚的师徒情谊,相互传递了长久的人文关怀。在以“口传心授”为主的传统美术类非遗学习方法上,学员必须牢记师傅口头传授的知识与技巧,用心领悟非遗手工制作方法、动作要领等技艺技巧,达到“心手合一”的意境。然而传统非遗技艺主要还是由血亲关系从而得到薪火相传,非遗的传承环境一直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一些珍贵的传承影像也未曾公开。但非遗传承中的师徒关系一直保持至亲的情感纽带,而这样的人文关怀一直在中华大地上代代延续。这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精神,也是在生态文明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最后,政府到民众各个层面对于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的统筹与自发的支持关怀体现了国家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醒,也是非遗保持长期“活态化”的灵魂所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在个体层面是解决生存问题,而在社会层面需要民众的支持与关怀,需要全社会人们的共同努力。如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古镇街道,张弛有度地组织开展一些传统美术类非遗工作坊展铺的营销活动、亲子活动。民众亲临现场体验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技艺,可自发创作出带有人文关怀情愫的数字影像内容,通过网络媒体影像传递非遗美丽的人文气质,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兴趣度与关注度。

四、结语

非遗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反映了人类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中,这种生产关系并没有完全消失殆尽,而是通过亲密的、人情味十足的、“口传心授”的方式悄然传承了下来,而当代数字影像技术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像传承方式代表着一种的顽强生命力,不仅来自非遗的品格魅力,更源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人文关怀的精神源泉。

参考文献:

[1]刘丹,杨会.影像为载体的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模式研究[J].电影文学,2019(03):31-33.

[2]薛可,龙靖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新挑战和新对策[J].文化遗产,2020(01):140-146.

[3]赵婷,李艾琳.非遗文化的影像艺术与现代传承——以纪录片《海之南》为例[J].青年记者,2017(27):85-86.

作者:陈推 李雁南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