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探析

时间:2022-11-05 03:39:16

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探析

当前,生态文明已上升为治国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已深入人心。贵州省作为我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将大生态列为贵州三大战略之一,提出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努力追求“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同时,贵州将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提出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目标。但目前,人们较少关注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互动方面的问题,而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探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的互动,对促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的必然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能有效彰显贵州旅游吸引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拥挤、空气浑浊、工作紧张已成为城市的显著特征,城市人口需要自然界,人类生态诉求与日俱增,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主流板块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年增长率达到25%~30%。2009年,原国家旅游局将主题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将“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定为主题口号。生态旅游成为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必然趋势,即走进大自然生态环境中去体验、探索和旅游观光,享受轻松、清爽、生态的自然风光。

(二)旅游发展能有效推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已被广泛认同,与其他产业相比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是最小的。当前,贵州为了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五大新兴产业经济”。由于旅游业的高综合性和带动性,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动力支撑。旅游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可以成为激活贵州省“五大新兴产业经济”的黏合剂。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极大地促进“五大新兴产业经济”联动发展,形成现代产业经济体系,打造产业经济高地。因此,旅游业发展能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大力实施生态文明指导下的“旅游+”,能有效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在其他领域的践行。

(三)贵州旅游发展存在外部不经济性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能表现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从旅游的外部不经济性来看,规划不合理或过度的旅游开发则导致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的破坏,在一些地区,过度的商业性旅游开发导致了建筑性污染。不合适的建筑不仅破坏了景区景点幽美的意境,而且也影响了自然环境的整体协调性。从经济结构布局上看,在一个具体区域内,如果过分依赖旅游,则会导致当地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所表现出的外部不经济性,急需转变发展模式将生态文明融入旅游发展过程中,以降低甚至消除旅游发展给地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

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的现状

长期以来,贵州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2005年,贵州提出了坚持生态立省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在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同时,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生态立省”基础上,2007年4月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环境立省”的战略,将“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写进党代会报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农业、生物制药和循环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石漠化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政策,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2007年11月,贵州成为全国做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现代化”战略决策的第一省。2008年,贵州正式在78个喀斯特县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09-2016年,贵州连续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2年4月,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既提速发展又保持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蓝天常现”写进党代会报告。2013年7月,贵州成立了统筹和领导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小组。2014年,贵州省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功举办了首次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2017年4月,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大生态列为全省的三大行动战略之一。

贵州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将大生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行动战略和三大长板之一,构建生态环境法规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立法保护,立足自身山、水、林、气候等特色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天然饮用水、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生态产业。《贵州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将“以大生态提升大旅游”作为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提出“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旅游业绿色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推进旅游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现保护和发展共赢。

(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存在的问题

1.政策法规方面存在不足

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事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健全的政策法制是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的保障,虽然贵州分别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发展有关的政策法规。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贵州所出台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文件很少见到专门针对两者互动的,缺乏专门指导旅游发展的生态文明指导性文件,也没有有关旅游发展要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表述。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的法制建设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在推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上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领导机制不健全。在省级层面上,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分别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组长,但具体运行上,两个领导小组分别开展工作,缺乏能有效链接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领导机制,导致两者互动不足。当前,参与机制不健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而对民众的参与性发动不足。监督机制不健全。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监督主体协调不足,各监督主体之间权限、范围不够明确,存在职权交叉问题,并且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机制,大大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的监督效力。其次,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监督方式,弱化了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的监督。再次,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监督过程不全面。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是实现有效监督的三个必备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监督效果。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贵州分别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责任考核制度,但在考核内容中并未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方面的具体指标。例如,旅游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中没能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要求,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中也没能体现旅游发展的内容。

3.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生态意识和行为有待提升和改善

贵州省旅游发展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生态意识与行为依然需要提升和改善。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中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企业生态责任、生态形象和生态意识,旅游目的地当地社区居民生态意识、生态责任、对生态开发方式的关注程度以及旅游者的生态认同、生态体验和生态评价也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开发生态文明践行的重要因素。为明确贵州旅游发展上述三大利益相关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中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本文通过对贵州旅游企业、当地社区居民和旅游者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和旅游者三类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中,旅游企业的生态责任、生态形象和生态意识相对较高,但依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旅游者对贵州旅游的生态认同、生态体验和生态评价尚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和对生态的关注仍需大幅提升。上述生态表象与贵州省以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为主要吸引力的定位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对策

(一)加强政府生态法律制度建设

一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环保事业有法可依是加强政府生态法律制度的先决条件,要在生态文明的指导转变立法理念,完善立法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明确立法目标以及法律应该反映的人的意志,科学地按照拟定计划、立法听证、制定法律和公布法律的逻辑顺序,及时修改和清理法律,使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有法可依。二是加强执法力度。法律如果不能执行就形同虚设。要加强执法人力投入,设置生态环境保护法庭,严格执法人员贪赃枉法惩戒。严格执行完善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三是健全环保问责制。要加大违法者的违法成本,成倍地增加生态环境保护违法的经济成本;引入刑事法律责任制度,使生态环境保护违法者承担失去人身自由的后果,杜绝生态环境保护违法行为。

(二)创新环境规制手段

一是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就是创新节能技术手段,推广使用新能源,扶持清洁生产技术使用企业,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鼓励企业积极开发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的项目。二是注重强制和非强制手段的综合运用。政府可以“软硬兼施”,软的方面注重与被规制对象的沟通和交流,多使用鼓励引导手段,以温和的方式使受规制对象接受,尽量避免冲突。硬的方面主要是使用法律手段,强制被规制对象。将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可以减少生态执法方面的冲突和摩擦,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和信任,提高执法效率。三是创新经济手段。守住发展和环境两条底线,就是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达到经济良性发展和环境优化之间的良性循环。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议考虑征收资源税、环境税,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协调利用排污许可证、排放权交易制度与排污费、环境税,同时有效结合生态补偿手段,实现环境法规与各项环境保护政策有效衔接,有助于形成解决环境问题的合力。

(三)构建多利益主体协同模式

一是针对旅游者,主要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宣传工作属于事前沟通,教育管理属于事后救济,一般针对不文明旅游行为之后进行教育管理,提高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针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应该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对严重损坏诸如珍贵文物的行为,要承担财产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的动态检测,及时反馈旅游者行为,同时,可以通过合理布置卫生设施等对旅游者行为进行物化引导。二是针对当地社区居民,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让当地居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生态;同时考虑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不要让生态爱护者为生态破坏者的逆行为“买单”,使旅游者从旅游经济发展获得实际利益,培养生态消费行为,如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使用塑料袋,禁止乱砍滥伐,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三是旅游开发经营企业,容易受资本逐利的影响而采取非生态开发行为,要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的手段,积极引导旅游开发经营企业采用环境友好型方式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实现产品的生态化,即采用生态化开发手段开发出生态产品;管理的生态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经营工具、用品的生态化,例如使用无污染的电瓶车、游船,垃圾箱的设置、垃圾的处理。

作者:邓小海 徐 刚 王红霞 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