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县镇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案例分析

时间:2022-08-02 11:14:54

旧县镇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案例分析

摘要:文章介绍了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案例,以生态链循环发展构建产品圈、企业圈、产业圈,打造区域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为当前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发展;食用菌

1旧县镇特色农业生态发展背景分析

为应对农业生态系统退化,耕地质量下降,内外源性污染并存等问题,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启动建设了太和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从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入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体,因地制宜地配置低碳循环、节水、节肥、节药和面源污染防治的技术和设施,探索出了百麓公司为代表的“秸秆—食药用菌—有机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1.1地理条件分析

1.1.1区域位置旧县镇位于太和县城北部,距太和县城中心6km。下辖10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6.2万人,耕地5.8万亩。2013年旧县镇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19年太和县双创园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2020年旧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分别成功打造升级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是太和国家现代农业典型示范县的核心示范区,又是“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的示范基地。旧县镇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大镇,同时又是生态农业示范强镇。1.1.2气候资源旧县镇位于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92.7h,平均无霜期220d。全年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北、东北风,春秋季多偏东风。温和的气候、丰沛的降水、充足的日照,孕育了一方良田沃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1.3水资源全年可供利用水资源总量5.02亿m3,其中地表水3.04亿m3。多年来全县加快高效节水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和普及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0。1.1.4土壤资源旧县镇总面积为78km2。耕地面积5.87万亩,其中,基本保护农田3369.42hm2;林地面积2.5万亩。旧县镇地貌类型属典型的淮北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略为倾斜,地面自然坡降约为万分之一,南部地区多坡、洼地和湖泊。土壤类型主要为黏壤土,土质肥沃。

1.2产业发展状况

旧县镇位于太和县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占据“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4的面积,是太和县粮食生产主导产业示范区,全省小麦、夏玉米最高单产都是由旧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保持和刷新的,其中2014年小麦最高单产达760.9kg,2015年夏玉米最高单产达1049.9kg。粮食生产在消费导向、市场导向和特色导向的作用下,小麦、玉米、红薯等主要农产品,在品种、品质、功能上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富硒粮、强筋麦、高蛋白大豆、特色玉米、多功能红薯、专用粉、特需人群专用食品和多彩多味专用粮,深受市场和消费者的喜爱,传统的粮食生产受到挑战,个性化的粮食生产开始发力。农业结构调整正在走向产业化布局,“一麦一豆”的种植业格局被打破,大豆、玉米平分秋色的格局凸显,绿色粮油、优质药材、高效果蔬、特种养殖等一批特色产业,在资源配置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结构调整正在向市场化、特色化靠拢。以旧县镇为核心区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正在加速建设中,园区内规划特色种养及加工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园区,特色农作物种植1000亩、花卉苗木1500亩、畜禽养殖500亩。小麦良种繁育区、绿色增长模式示范区、高产攻关竞赛区,四区面积1500亩;休闲农业区500亩。食药用菌科技产业园建设为稳步推进产业脱贫,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进度,奠定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先行的基础,目前园区一期工程基本建设好并已投产运营,二期工程已陆续开工建设。

1.3生态农业实践探索

按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认真贯彻“两山理论”,深入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专项行动,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抓手,围绕产业强龙头,壮大龙头带产业,通过市场带动、利益驱动、政策拉动、政府推动,不断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传统大田农作物种植一麦一豆(玉米)仍然占较大比例,每年小麦种植面积5.4万亩,大豆种植面积3.8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6万亩,产生农作物秸秆总约4.728万t。大量农作物秸秆除秸秆还田和用于畜牧业养殖外,往往得不到有效地综合利用,常常被农民废弃在村头、沟河边等处,对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为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急需寻找问题突破口。立足当地园区和龙头企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探索出了一套“秸秆—食药用菌—有机肥”农作物生态“中”“小”两类循环模式。所谓“中”循环,是指旧县镇的双创园、食药用菌科技产业园、绿色粮食生产基地、孔雀文化产业园、陶艺艺术产业园和30多家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产业园区之间通过产品、原料、供应等中间环节,把它们链接起来形成生态循环农业。所谓“小”循环,是指园区或基地内部,形成个体生态循环模式。如安徽百麓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食药用菌生产种植到精深加工,形成单纯的一产向二、三产延伸。2020年,公司投资1800万元兴建有机肥厂,实现秸秆—菌棒—食药用菌—有机肥—还田的生态循环模式。

2旧县镇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2.1强化产业发展意识

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既能脱贫,又能致富;并把“产业振兴”摆在“五大振兴”之首。近年来,旧县镇立足自身实际,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

2.2千方百计发展产业

一是全员发动。发动干部上网查、出去看、留心听、注意找,捕捉一切有效信息。二是利用资源。通过阜阳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当地成功引进安徽百麓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5亿元,进行秸秆综合利用,已建成156座智能温室大棚和年产4000万袋的现代化菌包厂,生产蛹虫草、羊肚菌、红托竹荪等高端食药用菌,并进行系列加工,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

2.3精心呵护产业发展

强化服务意识,一切围绕企业转、一切围绕产业干。每一个园区均成立园区办,对企业遇到的困难,对园区碰到的问题,不推不拖,立马就办。按照“农业项目化、项目企业化、企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的发展思路,实行“一村一园区”,形成块状隆起、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发展格局。

3创建食用菌产业园

食用菌产业园是旧县镇为促进特色产业发展而创建的一个园区,目前,随着园区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有蛹虫草、红托竹荪、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营养价值高,保健效果好,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3.1高品质食用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3.1.1产品生态圈打造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的原则,打造成食用菌生产种植、技术培训、精深加工、生物工程提取、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研学文旅、金融服务、产品销售和出口为一体的农业现代化企业。技术、规模和产能上,单体智能化、周年化种植,技术依托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大、江南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主要生产有蛹虫草、红托竹荪、羊肚菌、桑黄、灵芝等珍稀食用菌。工艺流程:秸秆→预湿→混料→建堆→发酵→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覆土管理→催蕾→采收及采收后管理。工厂分开经营,发酵厂、栽培场、有机肥厂互为独立,避免感染。菌包厂采用荷兰模式制作培养料,每年向种植基地提供发菌好的培养料。目前企业倾心打造出“鹿千禧”“鹿子曰”“百麓”“然佰草”等多个品牌。3.1.2企业生态圈打造联农带农机制:1)带动村集体经济。同12个村级合作社合作,其以自有要素土地、资金和资产的方式入股种植基地,根据年度效益及占股比例分红。2019—2020年连续2年分红都在100万元以上,平均每个村分红不低于8万元。2)2020年5月园区启动菇房承包模式。截至2020年底,农户共承包菇房数36个,周期为3个半月结算利润,每个承包户净收益在2万元左右。3.1.3产业生态圈构建企业积极构建食药用菌全产业链,为打造食用菌生态循环全产业链:1)企业着手扩大秸秆收储范围,扩建秸秆发酵堆料场地,培育秸秆收储社会化服务组织,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2)由一产向二产延伸,开始筹建功能性食品加工厂等;3)已与安徽华源医药合作,功能性固体饮料和袋装茶已经面世;4)二期有机肥厂已建设完毕,探索秸秆基料化、肥料化、能源化的生态循环利用。

作者:刘强 单位: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农业综合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