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养殖方法研讨

时间:2022-07-05 10:20:16

大黄鱼养殖方法研讨

我们于2010年、2011年在珠海小林镇进行大黄鱼对淡养殖试验,两年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两年的经济效益基本相同)。现将2011年的养殖情况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池塘条件

养殖池是东西走向的长方形池,面积6亩,可保持水深2.5米以上,池底向排水口方向倾斜一定的坡度,底质为沙泥质。养殖地点交通方便,周围环境较安静,淡水资源丰富,进排水方便。养殖池配置2台1.5千瓦水车式增氧机、1台1.5千瓦射流式增氧机。养殖池周边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标准》(GB/T18407.4-2001)的有关规定;养殖用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等有关规定。

二、放养前的准备

1.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放干池水,让池底曝晒一段时间,清除过多的淤泥,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彻底消毒,采用带水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也可用茶子饼、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使用的药物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有关规定。

2.苗种的食性驯化及淡化苗种的食性驯化,这在养殖大黄鱼中显得尤为重要。饵料驯化,首选饵料为新鲜低值鱼及沿海小鱼虾自行加工成的鱼糜,与鳗鱼饲料混合做成配合饲料进行投喂,然后逐渐增加全人工配合饵料、减少鱼糜量,直到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在饵料驯化阶段主要工作是:定点(设置投饵台)、定时(一般为早晚各一次,即上午6:00、下午6:00);还有投饵信号训练,即在投饵前发一固定信号,让鱼群形成条件反射,使它们习惯结群索食。大约经2周时间,就可驯化成功。大黄鱼要想在淡水中成功养殖,必须首先进行苗种的淡化处理。淡化即向育苗池(暂养池)内逐步添加淡水,降低池水比重,使苗种适应在淡水中生长。淡化时要注意盐度梯度变化,梯度越小,淡化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提高鱼苗成活率。一般经过7~10天的淡化,当池水的盐度达到2以下,就可将苗种放入池塘养成。

三、饲养管理

1.苗种放养放养的苗种是从福建购进2~3厘米的鱼苗自行标粗,按上述方法,经过食性驯化、淡化良好的鱼种。放养的鱼种个体均匀、无病无伤、无畸形且活动能力强。2011年4月2日清晨日出后,放养体长6厘米的鱼种7.2万尾,放养密度为1.2万尾/亩。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放养前先把鱼种放入网箱内,用二氧化氯溶液浸洗鱼体5~10分钟再放入池塘里。养殖池与暂养池的池水盐度均为2。

2.饵料投喂本次养殖全程选用的饵料是海水鱼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早上6:00,下午6:00),投饵前先发一固定信号,让鱼群形成条件反射,使它们习惯结群索食。饵料从少到多投喂,从水中可听到大黄鱼“咕咕”的叫声,当声音从小到大时,证明鱼已进入食场并达旺食,鱼吃饱后声音逐渐消失。日投饵率前期为鱼体重的7%~8%,中后期为鱼体重的3%~5%。投饵按“四定”原则进行,并根据残饵的情况,结合天气、水温、水质以及鱼的活动情况适当调整投饵量。定期在饵料中添加水产多维、黄芪多糖、三黄粉等药物,预防病害发生。使用的饵料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有关规定。使用的药物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有关规定。

3.水质管理水质直接影响大黄鱼的正常生长,调节好水质,能促进鱼类正常生长,有效防止疾病发生,提高养殖产量,达到养殖增产、增收的目的。

(1)水质要求鲜活,不需太肥。鱼种放养初期,水位约70~80厘米,以后每隔2天向池内加注新鲜淡水5~10厘米,直至达到最高水位后才开始换水。早春、晚秋水位相对低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夏、冬两季要尽可能提高水位。日常每隔2天换一次水,换水量为全池的1/4~1/3。当水温低于13℃时,视水质变化而定,基本不换水;当水温高于28℃时,每天换水,换水量在1/3左右,在夏季高温季节掌握下午排水,晚上进水。这样有流水刺激,既可提高其食欲,又可塑造大黄鱼体形体色。养殖池水位应相对稳定在2.5米以上,保持水质清鲜,透明度在20~40厘米。

(2)水体环境理化因子调控①溶氧高低是决定鱼类生长的重要因素,池水溶氧全天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最有利于各种鱼类生长及水中微生物繁殖,从而增强鱼类食欲,并可使水中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始终保持水质清爽。具体做法是适时开增氧机,使池水成环流状态,在存塘量较高的情况下中午必须开增氧机2~3小时,以散发水中有害气体,溶入新鲜氧气,促进鱼类生长。②pH值高低也影响鱼类及其他生物生长,调节好pH值可起到防病和促生长作用,一般每半个月遍洒生石灰一次,每亩1米水深用量15~20千克,使池水pH值稳定在7.8~8.5。③在全价饲料养殖鱼塘中,经数月养殖累积,池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普遍偏高,影响鱼类摄食与生长,极易导致鱼类中毒、发病,甚至死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控,可通过多开增氧机,加大换水量,投入特效改水剂、底质改良剂或泼洒沸石粉(每亩用20~30千克)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促进有益生物繁殖生长。④定期使用光合细菌、EM菌、枯草芽孢杆菌、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微生物制剂,可抑制有害藻类、有害微生物繁殖,促进有益藻类生长,净化水体,增强水生动物的免疫力。一般水温在22~32℃,用水稀释活化后在晴天上午10:00前全池均匀泼洒。使用前5~7天内及使用后的5~7天内不要泼洒消毒剂,以免影响微生物制剂的使用效果。4.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观察饵料台上的饵料是否吃完,根据吃食情况调整投喂量。适时开启增氧机,以防缺氧浮头情况发生。注意检查进水口的过滤网和排水口的防逃网是否破损,若有破损,及时修补,防止野杂鱼入池或鱼外逃。每隔15天测定鱼的体长、体重。每天测定pH值、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水温、透明度等。做好池塘养殖日志。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及水质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5.病害防治本次养殖全程贯彻“防重于治”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针,在养殖期间定期对食场进行消毒,鱼病多发季节做好药物预防及水质调节等措施,养殖过程没有发生重大的病害。

四、养殖结果

1.收获经8个月养殖,于11月底全部起捕。共收获大黄鱼57744尾,成活率80.2%,总产量34646.4千克(平均体重0.6千克/尾),每亩产量5774.4千克。共投喂饵料41575.5千克,饵料系数1.2。

2.经济效益分析大黄鱼产值727574.4元(21元/千克)。其中生产成本为:鱼种费86400元、饲料费332604元、电费34646元、工资24000元、池塘租金4000元、药品费4000元,合计485650元。总利润241924.4元,每亩获纯利40320.73元。投入产出比为1∶1.5。

五、小结与讨论

1.通过试验表明,大黄鱼淡水养殖是可行的,而且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为今后大黄鱼养殖业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2.有些海水里的致病菌、寄生虫在淡水里不能生存,这可减少鱼病的发生,减少了防治鱼病的用药量,降低了用药成本,提高了鱼产品的质量。

3.大黄鱼淡水养殖技术性很强,因此养殖风险也较大,但目前已开创了可喜的局面,随着养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应该说在一段时期内大黄鱼淡水养殖会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和良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