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斑玉螺土池养殖技术

时间:2022-06-28 05:41:29

谈论斑玉螺土池养殖技术

斑玉螺俗称“花螺”,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玉螺科,贝壳略呈球型,壳顶淡紫色而基部白色,螺旋部短,体螺层大而膨圆,壳面平滑无肋,密布不规则紫褐色斑点。其栖息广泛,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生存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泥或泥沙底质滩涂中,为肉食性贝类,主要捕食软体双壳类,是滩涂贝类养殖常见的敌害种类。斑玉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又有清热润肺功效,是人们喜爱的海鲜产品之一,目前养殖产量甚少,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多为从滩涂采捕而来,量少价高,供不应求,这为斑玉螺人工养殖带来很好的前景。晋江市东石贝养殖场开展斑玉螺土池人工养殖试验,取得较为成功的效果。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池塘条件

垦区内海水池塘1口,面积4亩,底质为沙泥质,含沙量80%—90%,四周条石砌成护岸,建有独立的进排水闸门各1个,进排水方便,进排水口安装网目为5—10毫米聚乙烯网,水质清新无污染。养殖区的理化因子变化范围为:水温10—30℃,斑玉螺在7℃时不摄食,38℃开始死亡,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海水比重1012—1026,比重低于1005或高于1034均会造成不适死亡;pH值76—85,pH值低于7或高于88均会不适死亡;溶解氧45毫克/升以上,低于3毫克/升时不摄食。特别注意,水质不得含超标的铁质、硫质。

二、放养前准备

放苗前20天,清除池底淤泥,翻松土层20厘米,后进水5—10厘米,用浓度为150毫克/升漂白粉(含有效氯28%)消毒浸泡,1次浸泡2天,反复3次。排干池水,在池底挖15米宽的S型水沟,中间形成的畦宽08—1米,水沟深1—15米,水沟一端接进水口,另一端连排水口,沟的横断面为V字型,利于斑玉螺爬行移动。整平埕面,疏通水沟,进水淹没埕面10—20厘米。

三、苗种来源

收集海区野生苗,规格以10—15厘米为好,收集来的苗种要立即放养。距离较远、气温较高时需采用干湿降温储运法,运输温度不要高于15℃,到达养殖地点后,待自然升温后放养。放苗密度控制在150—200个/平方米,以确保有较高的成活率。放苗后几天内,要下池检查,及时捡除死螺。

四、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养殖斑玉螺主要采用人工投喂鲜活鸭嘴蛤、红肉等低值贝类,即可满足其生长的营养需要。摄食习性为依靠足、吻在池底表面吸住底栖双壳贝类,分泌粘液穿透贝壳,再吸其汁食其肉。放苗后第2天即可投放饵料。水温20—30℃时,摄食旺盛,每隔10天每万粒斑玉螺投喂低值贝类2—25千克,把饵料投放在水沟两侧中上部,每次只投在全池面积的1/2—2/3上,依次轮换投饵位置,斑玉螺随觅食而移动,有利于保持底质清爽,不易产生污染。斑玉螺的摄食量随水温的上升而增加,因此,投料量要根据摄食情况、生长情况、天气情况、水质情况和放养密度确定合理的投料量,根据观察结果适当增减,灵活调整。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斑玉螺摄食量减少,少投饵或不投饵。一般情况下,养殖1千克斑玉螺(增重部分计),需投喂带壳低值贝壳8—10千克。

2.水质调控:水温20℃以下时,采用关水、添水、定期换水的方法,日加水10—15厘米,每5—7天换水1次。水温回升至20℃以上后,则采用全池往复式流水措施,即涨潮时进水、退潮时排水,海水沿S形水沟往复流动,流速能达到20米/秒以上尤佳,每天流水时间达16小时,并有适当干露时间,以2—3小时为宜。高流速、大流量可以促进斑玉螺生长,也可以提高成活率,但在土池条件下依靠进排水来提高流速有困难,因此必须加强对底质的日常管理。

3.日常管理:定期测定水温、比重、pH值,养殖过程中会有淤泥沉积、被斑玉螺捕捉杀死又未摄食完毕就丢弃的死亡贝体等,使底质恶化,要根据pH值的变化情况,及时处理。当pH值低于75时,使用生石灰调节,用量为5—15千克/亩,pH值高于85时,使用滑石粉调节,用量为1—2千克/亩,防止底质恶化发生螺瘟病,造成严重损失。要经常利用干露时间下池检查,清除有害生物,捡除死螺。养殖期间做好各项生产记录。

五、收获

在夏、秋季经3—4个月养殖后,斑玉螺生长至壳长23厘米以上,即可在干露时人工捕捉,先捕大留小,最后再一次性起捕完毕。产量与养殖区条件、养殖期间管理等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成活率达到60%左右时,亩产量可达到18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