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内涵与外延

时间:2022-06-21 10:48:01

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内涵与外延

摘要: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实施是农业绿色生产的必要活动过程,科学界定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探讨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内涵与外延对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前后延伸,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进行了概念辨析。由此,提出了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基本概念,总结出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具有要求节能、降耗、减污,强调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用、追求全产业链绿色化、注重多重效益的统一等基本特征;同时基于全产业链视角,从产前绿色生产行为、产中绿色生产行为、产后绿色生产行为三个方面论述了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外延。

关键词: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内涵;外延

一、引言

农业绿色生产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2017年9月,我国了第一个农业绿色发展文件——《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的绿色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我国每公顷使用的肥料量几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所用化学农药的平均数量是发达国家的2.5~5倍[1]。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农业的绿色发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而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作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行动手段,是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的绿色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上。目前,学界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还缺乏明确的界定与深入的解读。因此,在农业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下,探讨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概念内涵是当前值得研究且必要的基础理论课题。学界对农业的绿色生产、绿色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由于我国对农业绿色生产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具体到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较多的关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行为。主要通过实证方法研究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后农业的增产[2]、增值效应,农药化肥的减量效果,以及生产成本的节约等[3]。二是考察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从农业相关主体的内部和外部出发,主要从主体特征、绿色生产技术[4]、政策、组织、信息[5]、监管[6]等因素来分析具体的影响程度。三是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学者们主要从农业绿色生产培训[7]、农业绿色技术、相关激励机制[8]、宣传与教育、农业生产组织结构、集约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监管力度[9]等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总体来说,学界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一是缺乏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明确定义,已有研究多是探讨绿色生产、绿色发展等相关话题。二是更多地将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视为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但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外延明显要大于前者。三是较多地关注农业生产环节的绿色生产行为,而对于其他环境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基于全产业链视角,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进一步探讨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概念,并尝试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进行界定,以期丰富农业绿色生产研究的相关理论。

二、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内涵

(一)概念辨析与内涵界定。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相关理论溯源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10],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效益的有机统一[11]。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源头,也是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指导思想和行为目标。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UNEPIE/PAC)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清洁生产”的概念开始广泛使用。1994年,我国提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列为“重点项目”之一。我国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但可以明确的是,清洁生产主要针对的是工业发展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同时也强调从原料到产品使用的全过程控制,最终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也有学者提出了“绿色生产”的概念,它是以企业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将绿色思想应用于生产之中,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清洁使用、生产过程无污染、产品健康可回收为核心的现代生产模式[12]。清洁生产是绿色生产的前期说法,但后者的内涵要比前者更加丰富,而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是清洁生产行为在农业领域的外延发展。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内涵的认知,可从行为本身谈起。行为,即举止行动。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基于个人的意志而具体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关于行为的产生,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意愿主要受到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而行为意愿是决定个体实际行为的直接因素,但该理论也存在对客观条件影响的忽视的缺陷[13]。而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由行为意向和感知行为控制共同引起的,而行为意向则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共同支配[14]。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是生产主体受到自我绿色生产意愿和社会生态环保诉求而展现的农业生产活动。在行为的基础上,延伸到生产领域。生产行为则指的是生产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按照投入产出相抵收益最大的原则,对发生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品产出进行决策的行为过程,其本质是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选择过程。生存者行为理论认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是生产者竞争生存的根本准则,而生产行为就是生产主体对劳动、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按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要素最佳配置的决策过程[15]。因此,利润最大化原则支配着生产者的行为。而在农业领域,作为生产行为的分支,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不应忽视经济效益基础功能的作用而片面强调生态效益。只有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实现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的协调与统一。在生产能力大幅进步的同时,环境压力也迅速加大,绿色生产行为愈来愈受到关注。进入21世纪,绿色生产的概念开始广泛普及,之后向各种产业延伸,并逐渐转向研究具体的绿色生产技术,而农业绿色生产的概念也渐渐被提出来,而农业绿色发展最终成为国家重点发展方略。绿色生产行为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型生产种植行为,具有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能够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于一体,不同于传统的生产种植方式[16]。此外,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让很多学者开始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亲环境行为”这一概念。亲环境行为与绿色生产行为的核心思想相吻合,指的是人们以生态环境或者阻止环境恶化为行为目的,所展现或塑造出来的人类活动[12]。在国内的研究中,亲环境行为通常也被称作环境友好行为或环保行为。刘贤伟和吴建平[17]将其定义为:基于一定的价值观、世界观、责任感,个体有意识地表现出对环境有利的行为。亲环境行为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发展,它从行为主体本身出发,变得更加具体,但其核心思想与前者是一致的。相较于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亲环境行为更加宏观,而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是亲环境行为在农业领域的活动表现。综上,在本文看来,所谓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是指农业相关行为主体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在农业全产业链相关环节中,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污染、能耗的,且能够达到相关检验标准的,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式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在理解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概念和内涵时,可以将其分为广义的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和狭义的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广义的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是绿色发展在农业领域的具象化,是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质量高效为一体的可持续行为系统。而狭义的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指的是我们常说的农业生产环节中的绿色生产行为。(二)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基本特征。特征是事物本身所特有的属性,进一步探讨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特征可以更好地反映概念的侧重点,也助于深化对概念本身的认知。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是绿色理念的能动反应结果,其特征反映与先前的相关思想有传承的印记,同时也有自身的新发展,但其核心的思想诉求与前者是一脉相承的。1.要求节能、降耗、减污。节能、降耗、减污是农业绿色生产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的基本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以节约能源、减少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为目标,从而达到减少原材料投入、降低农药残留的效果[18]。此外,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还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与先进技术,对农业污染进行科学的污染防治,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19]。2015年,为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农业部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达标;“两减”是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2.强调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用。绿色农业技术旨在生产安全、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并将传统农业技术、常规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势有机结合,呈现出“现代”“节量”和“少污染”等特点[8],采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是生产主体进行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重要特征。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采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至关重要。如沼气技术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运用等等。2018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有关部署,农业农村部组织编写了《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出台了10余项具体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着力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发展指导(见表1)。3.追求全产业链绿色化。过往的很多研究更多地是关注农业生产环节的绿色生产问题,不少学者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进行过相关研究,但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是一个包含产前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中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撑与经营管理,产后农产品的加工、运输以及销售的全产业链式的一体化行为过程。具体而言,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应始终坚持环保原则,并贯穿在产品开发、材料选择、生产、包装、运输、销售、消费及废物收回和再利用过程中,并且将上述过程对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限度[20]。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不仅仅只涉及终端产品,同时也强调过程监督与管理,以达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21]。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不应只注重“生产”二字,它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应当是全产业链的一体化行为过程。4.注重多重效益的统一。首先,绿色生产行为的本质要求是要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采用绿色生产行为的初衷目的是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生态效应。其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作物品种;市场主体采用标准化的技术和产业化的形式组织生产,生产成本降低,品质安全得到保障,产品价值提升,竞争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突出[22]。再次,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也重视社会效益的发挥。通过农业绿色生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收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绿色投入,产后的加工与流通,按照相关环保要求,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满足环保要求的情况下,也促进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不仅是对生态效益的追求,同时也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没有三者的有机统一,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也难以可持续进行。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它是全产业链的一体化行为过程。

三、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外延

外延是事物内涵的持续拓展,探讨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外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内在涵义。有的学者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从行为决策过程出发,研究了从绿色生产意识到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转化问题[23]。有的则是基于农业生产环节,认为绿色生产行为应当涉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全程监控[22]。而现有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农业生产某一环节的绿色生产行为,更多的是关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行为。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外延应是基于农业全产业链视角,从各环节出发,来探究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具体类型。(一)产前绿色生产行为。1.农业绿色投资行为。资金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的绿色发展需要农业资金的投入,农业相关行为主体依据自身能力,购买农业绿色生产资料与技术设备,增加农业绿色生产支出,发展绿色农业;同时,金融机构适当增加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满足农业市场主体的绿色资金需求。此外,相关部门要安排农业绿色生产的专项基金并投入到农业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保障农业绿色生产发展的资金支撑。2.土地绿色改良行为。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必不可少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壤的安全无污染是做好农业绿色生产的前提,从源头做好土地的绿色改良可以为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常年粗放的生产方式使土地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越发严重。对土地而言,要保证农用土地的土壤安全,一是要加强土壤的检测,实现土壤成分的精准分析。二是要做好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改良,测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三是要注重土壤的跟踪检察,做好土壤环境的动态管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以满足绿色生产要求。(二)产中绿色生产行为。1.农药绿色施用行为。农药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在我国农业的增产增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源头出发,生产主体在购买农资时,应当选择无公害农药和绿色农药;除了工业农药之外,还可以选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毒性较低、环境兼容性好、针对病虫草等也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人和牲畜的影响较小,合乎农业绿色发展对农药使用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2,4]。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施用标准,做到精准施药、绿色施药,可以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且能够达到相关农残检验标准,做到农药施用过程的绿色化。2.肥料绿色施用行为。肥料方面,肥料绿色施用行为的首要前提是化肥的减量使用,甚至是不使用。有机肥作为绿色肥料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农业生产主体所采用,使用有机肥,可以有效地改良土壤、促进农业增产。同时,为了更好地降低污染,生产主体也可以将有机肥和化肥联合使用,既能发挥化肥的增产作用,又能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25]。此外,生物肥的使用也是肥料绿色施用行为的重要方面。使用生物肥料可以有效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促进生产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他方面,如农家肥的使用,测土配方施肥等都是绿色的施肥方式。3.农膜绿色使用行为。农膜在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推进农膜的绿色使用,农膜的减量使用和降低污染是主要方向和目标。2017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膜回收行动方案》,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以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加强农膜污染治理。地膜的国家标准厚度从原来的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以上,更加符合农业绿色生产的加厚农膜正在逐步推广。农业生产主体也可以采取一膜多用的方式,提高农膜综合使用率,适当减少农膜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农膜的依赖性,降低污染。4.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农业绿色技术采纳行为是生产主体为实现农业绿色生产而进行的技术采纳活动。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生产,即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绿色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是进行农业绿色生产的关键环节,农业绿色生产行为需要技术支撑,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使用涉及农业的全产业链,从产前环节的技术研发,选种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的绿色生产;产中环节的农业生产活动,到产后环节的绿色加工处理,包装运输,都需要农业绿色技术的支撑。农业生产主体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提升产品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绿色安全需要,往往采用绿色生产技术,走上绿色发展道路。5.绿色经营管理行为。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还表现在农业的绿色经营管理上。绿色经营管理指的是以追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全过程控制为特征,以绿色技术为手段,而进行的逐步降低人类给予大自然环境承载负荷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21]。在农业发展转型的过程中,绿色生产理念广泛传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日益成熟的情况下,农业的绿色经营管理行为变得越来越重要。农业绿色经营管理主要表现在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而进行的环保行为,包括农业资源的绿色管理,生产技术的绿色管理,包装运输的绿色管理等等。尤其是做好农资购买和使用的生产记录,并建立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信息平台,由此实现投入品的可追溯和统一管控。(三)产后绿色生产行为。1.绿色包装运输行为。在农业绿色生产环节的基础上,确保产后的绿色安全也同样重要。从农业全产业链来看,产后的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是相对忽视的一环。尤其是在农产品的保鲜、包装、运输等方面,还存在较多因素影响着农业的绿色生产行为,产后环节仍然存在较大的绿色安全风险。每一环节的绿色行为都同样重要,只有做好每一环节的绿色生产行为,才能最终实现全产业链的行为绿色化。农业绿色行为主体进行绿色加工,使用绿色、生态、环保、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进行绿色包装。在运输过程中,也要注意农产品的质量损害和二次污染,实现绿色物流环节的绿色化。2.污染防治行为。农业绿色污染防治行为是指为了做好农业污染的防控与治理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常规农业生产行为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容易带来农业污染问题,加之处理农业污染需要相当的成本,污染治理往往被忽视,造成污染问题的恶性循环。绿色污染防治行为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农业污染产生前的防控行为。常规农业生产行为中,污染防控在农业生产中往往不受重视;而绿色污染防治要求在农业生产从产前到产后各环节,都注重农业污染的防控,并做好配套防治措施,以此来有效降低甚至是避免农业生产污染;另一方面是农业污染产生后的治理行为。长年高强度的农业粗放生产,使我国的农业污染问题越发严重,而农业污染治理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且重要的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污染防治,就必须做好污染防控和污染治理“两手抓”,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四、结语

农业绿色生产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晚,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绿色生产的相关研究可能会成为新的学术研究热点,而如何理解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是一项亟待研究的基础性课题。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明确的是,社会存在的变化是绝对的,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被赋予新的时代涵义。学界也应该继续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丰富与扎实农业绿色生产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未来相关研究中,在理解和把握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微观行为视角,从外延着手,可以有更多细致和深入的探索,有助于感知和实证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不同,以进一步持续深入推动农业绿色生产的相关研究。

作者:陈吉平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