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及经验参照

时间:2022-05-11 05:06:00

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及经验参照

一、农业面源污染概述

面源污染,又称为非点源污染(non-pointsourcepollution),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概念。点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这种污染形式具有排污点集中,排污途径明显等特点。而面源污染则是在大面积范围以内或大量小点源形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它在自然环境中混入一部分危害容人体,降低环境质量或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1]。结合当前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面源污染理解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面源污染是指污染的覆盖面较大,没有固定的排污地点和时间,随意性较大,而狭义的面源污染只限定于对水体的污染,即各种能够引起环境污染的各类液体及固体,在降水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一定的流动而引起的环境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及有毒有害等污染[2]。根据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区域可以将面源污染分为城市面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其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农业面源污染。从当前发展的实际来看,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理解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广义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农业生产以及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以及农产品所造成的污染[2];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农作物高产而过度使用化学肥料、农药以及无机污染物,通过一定的流径所造成的水体污染。

二、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正面临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农业面源污染的严峻性,必须要从根源入手,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为以后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1.市场失灵经济学家诺斯曾经说过,产权的建立实际上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对资源权利的界定、保护和行驶,其关键的特征在于相互之间的排化性。在中国,一切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人们对这些资源只有使用权,在产权界定不清晰的情况下,农民为了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总是在自己有权支配的年限内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同时,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另一个原因是农村环境资源的准公共物品性。农业环境是一种准公共物品,每个人都存在于环境中,又同时要利用环境,对于农村环境的污染和治理的责任权限难以准确界定,这使得农村环境在受到污染时没有主体去承担,最后只能由政府埋单,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此外,政府对于农业环境信息缺乏准确有效的监测,信息主体故意隐瞒信息,使得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

2.政府主体失灵一是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一部分政府为了追求经济GDP的增长,片面的追求政绩,甚至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由于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较大且见效较慢,导致地方政府不愿重视农村环境的防治。二是部分基层政府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没有出台保护农村环境的相关政策,也没有制定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措施,使得农业面源污染得不到及时治理,这对于农村社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发达国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验

1.美国美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农业生产的国家。1936年,美国国会首先颁布《防洪法令》,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并将这一规划控制工作交由水土保持局负责,这使得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有了新的局面。为了使面源污染的程度得以有效的控制与防治,美国在1972年颁布《联邦水污染控制法》,首次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升到法律层面,并提出“最大日负荷量计划”,对每日的污染量进行实时监测,以此来保障环境质量[3]。此后,美国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于积极进行污染防治的企业或个人,国家给予分担一部分费用,并减免税额,使得企业参加污染防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1987年,美国政府对《清洁水法》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面源污染控制计划,通过国家财政支持,鼓励各州进行有效的管理措施,通过减少水土流失以及环境保护承诺等不断减少面源污染。此外,一些地区对污染情况进行甄别,制定污染程度标准及防治措施。为了限制农药的生产和使用,美国政府不断加大措施对农药的种类、性质、特点和使用方法进行了严格规定,以达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此外,美国政府还加大对农村创业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200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和规范,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进一步提升。截至2010年底,美国政府用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总量已经超过200亿美元,通过高投入,使得美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势头得到进一步的扼制,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2.欧盟欧盟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认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开始的。欧洲各国通过工业革命使得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为了防止环境污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开始了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落实。1987年,欧洲各国统一制定政策详尽的法律政策来防止环境破坏。1989年,欧盟委员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农业面源污染的正式文件,在文件中,首先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阐述,对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进行了介绍。此后,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得到各国的不断重视,防治政策与法律体系也不断健全。欧盟在农业环境立法上主要制定了《硝酸盐施用指令》、《饮用水指令》以及《农药使用指令》等。这些法律规定在农田范围要合理控制牲畜的密度,制定各类禁肥方法,建立缓冲带,合理使用肥料和数量,并要详细记录施肥情况。对水体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检,对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进行严格控制。在农业政策方面,共同农业政策一直是欧盟执行的行业政策[4]。随着农业生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程度不断提高,欧盟在农业政策的制定方面也越来越详尽,通过鼓励农民使用环保型、创新型耕种方式,以此来改变传统耕种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此外,欧盟还通过制定一些自愿性以及强制性的措施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使监控发挥到最大限度,以此来减少农业环境的污染。

3.日本日本政府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由于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日本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199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新政策,首先提出“环境保护型农业”概念,并开始逐步致力于环境保护工作中来。随着环保型政策的不断深入,日本政府开始注重发挥农业发展与经济的协调运行,通过减少化学肥料以及农药的使用来发展绿色农业。199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该法律强调要充分发挥农村的特有属性,增强保护农村土壤、维持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促进生态资源等合理发展的能力。对农村土地肥料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强调要减少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通过新技术的发展来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对实施此类技术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为了减少养殖业对环境造成污染,日本政府还制定了《家禽排泄物法》,该法中强调对于一些规模化的养殖企业,对粪便要进行合理的安置,严禁野外堆放或直接向沟渠排放,粪便的保管地要由非渗透性的材料建设,并进行适当的覆盖,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对粪便进行合理处置,使之变成有效肥料。

四、中国农业面源污染

防治经验借鉴和措施制定农业环境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面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构建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农村环境的顺利发展。

1.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制约体系为了对农村环境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制约,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方法,在法律上健全政府部门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环境管理职能。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机构,依法落实农村环境的监管主体,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要设立农村环境治理小组,负责对农村环境的整治与管理工作,将分散的相关职能部门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农村环境防治的政策指引上加强力度。同时,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协调机构,使多个部门都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中来,转变过去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的局面。在明确各个部门职责之后,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使各个部门能够按照各项制度和职责来进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

2.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农业环境治理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工程,环境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它所引起的外部效应决定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不能够仅仅依靠市场资源的配置,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种有效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定来弥补当前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要在制定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补偿主体、补偿依据及补偿对象,并建立严格管理的程序与机制,对各类资金的有效运作和发放进行严格管理。通过税收的作用来保障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顺利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制定不同的税率来区分不同的农产品和农用物资,对一些不严格的产品和企业要进行严厉打击,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废弃物征收废弃物税等。通过各类有效的税收政策,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运作所必需的资金,同时引导生产者和农民选择有利的农资产品,引导农业向循环农业的方向发展。

3.强化农业环境监测的评估力度对农业环境监测评估制度进行有效的强化,可以保障农业环境得以顺利改造[5]。当前,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尚缺乏规范有效的技术手段,而农业面源污染的广泛性及不确定性增加了监测的困难,同时由于农业环境监测与评级技术的缺乏使农村环境信息监测的不完善,这对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立法及各类政策的制定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监测及评估技术,依托信息化技术发展,研究和制定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监测技术和方法,逐步建立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在线监测和评估的体系,实行动态监测体系与制度,为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提供可靠的信息,从而保证决策的准确性,有利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