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兼业生存现状论文

时间:2022-08-17 10:06:00

农业兼业生存现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出现了很多的变化,农业开始走上兼业的道路。随着农业兼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许多学者对此问题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但是很少有对农村女性关注的视角,从社会公正以及男女平等的角度看,对于农村女性这一特殊群体应该有一定的重视。本文着重研究兼业过程中女性的生存现状。

关键词:农业兼业女性生存现状

农业兼业是既从事农业,又从事非农业的一种就业方式。随着兼业的深入,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兼业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从农业现代化角度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从经济发展层面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从社会发展角度进行研究,但是从众多研究中发现很少有对农村女性关注的视角,了解其在兼业过程中的现状。

农村女性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她们与城市女性相比较,在生活方式、观念形态、家庭地位和个人发展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她们是中国妇女中地位较低、困难较多的群体。同时,与农村的男性相比,她们又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地位。而且在中国这个城乡二元化结构的社会,农民本身就处于劣势。所以农村女性可以说受到双重压力。兼业无疑是增加了女性参与经济发展的机会,使她们的地位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与男性相比,农村妇女有着兼业发展的滞后性,出现了农业女性化趋势。

1.兼业背景下农村女性的现状

我国进入现代化进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中国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开始向乡镇和城市转移。但是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中国的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但是身份仍然没有改变,他们处于一种兼业的状态。中国农业开始走向兼业的道路,一批批的农民开始变成在工厂工作的工人,或者自己出资开始从事商业。近几年来,随着农业兼业的不断深入,我们会发现我国农业兼业的一些问题,如兼业出现地区差异,农业兼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等等,在这其中我们也发现了农业兼业过程中农村女性的生存现状。

1.1农业生产女性化

近年来由于农村男性大多外出打工,农村女性逐渐承担起农业工作,成为农业主要劳动力,经济越发达,此种现象越严重,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出现农业女性化趋势。

加拿大人类学家劳蕾尔、博森用自己80年代末在河南、云南等地三个村庄的人类学调查资料,表明妇女在农业劳动力中占54%—74%。从每年男性女性花在种植麦子、玉米、水稻上的时间上看,妇女都稍稍大于男性,这表明今天的中国妇女干着大部分的农业劳动。

1.2农村女性转移层次上较男性低

女性的转移速度较男性来说迟缓。80年代初向城市和非农业转移的主要为男性,随着乡镇企业与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在兼业过程中得到了好处,到了80年代中期农村女性才开始大部分的向城市转移。[1]经调查发现,1994年在上海近郊农村妇女的非农化转移中,曾经出现过一种极为普遍的“男将女兵”现象。另外1995年对江苏省苏南、苏中三个村进行非农化转移调查时,在乡村社会结构中经济地位较低的雇工中,女性比例几乎是男性的8倍。所以,在非农化的职业分层中,女性被低层化了,而男性在这一资源重组过程中,则相对提高了他们的职业层次。“乡镇企业的管理层,基本是男人的世界。”女性则是处于被管理的阶层。这在许多调查中都是很普遍的现象。

1.3农村女性的逆向转移比例较农村男性大

中山大学关于外来女工权益保障与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外来女工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工作和生活条件差,相当部分的外来女工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进企业工作时要被企业扣押证件和交纳押金,还有一部分企业甚至对女工的人身权利有所限制,这反映了外来女工的权益缺乏法制性保障。所以女性的逆向转移的人数较多。

1.4家庭工厂中扩大的性别分工模式

进入9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效益的下滑,一些人退出乡镇企业,自办家庭工业。在夫妻搭档式的家庭工厂里,两性分工有一定的规律:一是,夫妻俩每人都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并且密切合作。这样做不但可以节约经济成本———更省钱,还可以节约心理成本———自己去干更放心;二是,男人掌握生产和营销的决策权和控制权,起主导作用,女人则起辅助性作用;三是,男人负责外部事务,女人只管内部事务。可见,在家庭工厂中,女性的角色实际是传统家庭角色的延伸。家庭工厂中,男女的劳动分工是扩大了的“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处于支配地位。

2.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农业走向兼业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分析中可以看到,农村女性在兼业的过程中处于特殊地位,还存在着利益受损,安全受到威胁,被逐渐边缘化等问题,但再更多的时候农村女性的问题被中国转型期的众多问题所覆盖,本文从社会学,经济学,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农村女性在兼业中存在种种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用教育来逐渐改变当前的社会文化,把性别的视角加入到教育中去;用对农村女性的培训来提高女性的人力资本,加强对农村女性的培训和教育;用产业结构调整来提高农村女性就业,发展适合女性就业的产业;用政府扶植来促进农村女性的进一步发展,在推动农村女性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王黎芳,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6(1):41

[2]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5—11

[3]高小贤,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J],社会学研究,1994.(2):83

[4]林惠俗,加快农村妇女非农转移的一些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0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