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发展建设的作用

时间:2022-03-24 11:05:01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发展建设的作用

摘要:近几年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功,和我国即将步入小康社会息息相关。农业作为农村发展的首要因素,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条件,缩短工作效率,促进农村快速发展,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发展建设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来临,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慢慢步入正轨。农业机械化在这场新农村运动的进行中成为主要因素,机械化的使用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给农民从事其他行业带来了充足的条件,让农民有机会和时间去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

1农业机械化的价值分析

1.1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农业设备的推广与运用成为新农村发展的硬件条件,农业机械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机械化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改变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象。除此之外,农业机械化更大限度地保证了生产质量,保证了农业健康发展,给其他行业提供了更多、更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1.2农业机械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农业机械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业机械化在缩短生产时间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农业机械化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其他行业,既给其他行业带来了劳动力,又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收入。其次,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使农民需要学习并且掌握相关的机械化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提供了机械行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1.3农业机械化促进乡村文明发展。农业机械化使农村向现代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不仅使农民可以有精力从事其他行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参加文娱活动和学习相关的机械化知识以促进对其他知识的学习。[1]理论知识和文化活动的逐渐丰富,提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水平,长期下来,农村会发展成良好形象,缩短城乡差距。此外,多余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文化知识的提高,更容易进入城市,从事各个行业,为城市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了使农民更好地适应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农民尝试着探求新的方式去适应机械化生产,为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既然有了机械化设施,就要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就应该设置管理和维修设备的专业人员和部门,既有充足的专业知识也有能力去协调农民和机械设备之间的关系,使农民意识到将设备运用到农业中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设备在农业的生产中起到的是巨大积极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取代传统的劳动力。让农民明白,农民的劳动力和机械设备是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而不是敌对的竞争关系。2.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科技水平的提高是机械化设备普及的充足前提,虽然机械化设备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但是也要在农村进行大力的推广和普及。[2]只有农民接受了效率更高的机械化设备,才会想着去促进机械化更好更完善的发展,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寻找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村产业化,只有在合适的产业化融合中才能很好地发挥机械化设备的作用,给农民带来更多的便利,让农民更好地意识到农业机械化实际的好处。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改善机械化设备的弊端,在以后的运用中以便更快更好的方便于农业的生产。在互联网发展的当今时代,要探求机械化如何和互联网联系,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2.3提高农技人员培训水平。为了使农业生产和机械化设备完美结合,农村需要更加专业的机械化人员。无论是保养和维护机械化设备,还是在人们不知道如何使用机械化设备的情况下进行指导,都需要更加让人们信服的专业性知识和专业人员。为了有效的普及机械化设备的专业性知识,可以进行实地展示,用农民可以接受的语言方式,去普及专业的理论性知识,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传播还要注意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维护知识的普及,因为一台设备的成本很高,所以要确保设备的长期有效使用。还要更加注意农民在操作过程中的培训,以免农民使用不当造成财产损失的惨重后果。随着经济、科技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农村成为重点的发展地区。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农业机械化首屈一指,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的必要前提条件。而农业机械化也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村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业机械化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慢慢改变着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村民面貌。

参考文献:

[1]朱俊华.试论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风,2016(11):97-98.

[2]林伟.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南方农机,2016,47(12):16+49.

作者:周成方 姜云东 单位:1.哈尔滨市双城区万隆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2.哈尔滨市双城区杏山镇农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