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粮食安全思考

时间:2022-06-23 03:30:46

农业生产粮食安全思考

[摘要]粮食生产依赖农业,农业生产的水平如何,决定着粮食产量的稳定,关乎着粮食安全。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将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关系社会稳定。文章深度分析当前农业生产中影响粮食安全的农村土地闲置、粮经结构调整缺乏有力引导、化肥农药监管等问题,提出了在高起点上从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利用率、提高科技利用率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生产;耕地红线;土地闲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政策,大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取得了以7%的土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的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将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关系社会稳定。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当前农业生产现状、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农业生产中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近年来,在粮食质量安全抽样检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脱贫攻坚挂钩帮扶等工作过程中,对当前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近距离观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粮食安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1城市扩张冲击基本农田红线影响粮食安全。改革开放近40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6年的57.35%(国家统计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827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1]。在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在大广场、大马路、大建筑等一系列城市建设大手笔推动下,毫无疑问地让许多农业用地变成了城市用地,耕地总量正在逐年减少。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单独两孩”政策的施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万人左右,每年将新增城镇人口1000多万人,到2030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3亿人。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按人年消费粮食400~500公斤计算,粮食总产需达8亿吨,而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16亿吨,这就意味着今后13年粮食产量还需增加近2亿吨,如果耕地得不到保障,那么粮食安全问题将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尽管国家一直反复强调必须严格“保卫1.2亿公顷耕地红线”,但在城市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个别地方未经批准,在耕地甚至在基本农田里建设建筑物(构筑物);有的地方以土地流转为名,违法占用农地搞非农化;有的地方租赁设施农用地,变相搞农用地非农化……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耕地却呈现出加速流失的趋势,据估计,1978-1996年耕地流失442万公顷;1996-2003年耕地流失672万公顷,2003-2009年耕地流失832.3万公顷。国土资源部指出,我国人均耕地2009年就下降到0.10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0.23公顷的一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其他因素,我国人均耕地一直呈下降趋势,且区域间很不平衡[2]。这些现象,不仅影响设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而且诱发农用地管理失控,冲击耕地红线,影响粮食产量,甚至危害粮食安全。1.2农民离村进城致土地大量闲置影响粮食安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劳动力就业面越来越宽,城市劳动用工的严重紧缺,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促进了大量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即便不离开家乡,很多农民也选择了放下农活、就地务工。在某些地区,由于农副产品长期处于低价,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利润空间极小,特别是自然条件差,必要生产技能缺乏的高寒冷凉山区,利润空间几近于零,而就地打工的劳动力日工资都在150~200元,远比务农来得划算、实在。据统计,我国现有5.8亿多农村劳动力,其中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产业的就达2.8亿左右(国家统计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人口58973万人,农民工总量28171万人),而且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致使大量的土地被闲置[3]。在我国这个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土地的闲置给粮食安全埋下了隐患。1.3粮经结构的无序调整影响粮食安全。什么赚钱种什么,对于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民来说,是无可厚非的。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力的指导,导致土地种植结构的调整随意性很大。加之一些大型企业开始瞄准农业加大投入,大片连片农田被集中流转、租用,进行集团化生产,而这些大规模流转、租赁的土地,大多用于林果、药材、工业原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或畜牧养殖,用于粮食生产的几乎为零。在逐渐减少的土地上,粮食种植的比例仍在降低,给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1.4种子农药化肥监管影响粮食安全。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虽然国家对此十分重视,有关部门也不断出台文件,加大监管力度,但从公开披露的案件来看,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等坑农、害农案件屡见不鲜。如果不持续加大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严厉惩处制假售假不良商贩,不仅会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破坏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也必然给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威胁。1.5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粮食安全伴随着全球生态和气候的变化,农业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首先是气候变化的影响,据模拟计算,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模拟的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到2050年全国粮食产量的损失将分别高达16.3%(约6354.17万吨)和14.9%(约5794.81万吨)。其次是水的缺乏,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5~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2016年人均水资源约21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且分布不均,81%水资源集中分布在仅占全国耕地19%的土地上,占全国耕地42%的黄、淮、辽流域水资源占有量只占全国的9%,这些地区干旱缺水,每年受灾面积0.20~0.27亿公顷,且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第三是土地资源的退化。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然而实际可以使用的土地却相对较少。中国有超过一半的国土为草原和难以被利用的未开发土地,森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6%,农业用地占16%,其中耕地面积不到国土面积的13%。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总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93%。加之,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使耕地等资源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又因为我国粮食生产方式仍处于靠化肥、农药和大水漫灌来提高产量的粗放生产阶段,导致地力不断下降。农业部在2014年全国耕地质量建设现场会上指出,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0%以上。我国农用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逐年上升,2012年使用总量比2008年增加了616.97万吨。同期,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75.1万公顷。数据显示,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在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的同时,严重污染了土地和水资源,成为我国未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201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显示13%的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国受城市废弃物、工业重金属等污染的土壤面积达上千万公顷,其中重金属污染面积高达2000万公顷,占到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仅重金属污染一项每年造成粮食减产达1000万吨。粮食产量需要增加,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这一矛盾,使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极大挑战[4]。

2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几点思考

我国以7%的土地要养活世界22%的人口,这本身就使粮食安全处于高危状态,加之水资源的逐渐枯竭,石漠化、荒漠化的加剧,更使这种高危状态趋于晋级态势[5]。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重点。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战略,确保粮食安全,就必须走一条“耕地﹢科技﹢节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粮食经济,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又不对后代需要构成危害,这样才能使粮食保持安全状态[6-7]。2.1科学规划,强化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在保证建设需求的同时,尽量压缩建设用地,确保土地合理使用,不越过1.2亿公顷耕地红线。宏观调控,示范引领,科学制定粮、经、饲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合理运用国家储备粮食收购价格调控,使粮食种植面积总体上保持平衡,粮食产量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稳步增加。依靠科技,强化污染土地治理,提高土地质量,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和退耕还林还草、兴修水利、防治水土流失、复垦撂荒地等措施,改善目前农业穷山恶水的面貌,改善生产条件,建立粮食安全的环境条件。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土地流转方式,鼓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外出人员返乡争当种粮大户,在充分利用土地,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2.2加强管理,改善习惯,提高粮食利用率。借鉴和吸纳国外成功经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国民粮食安全意识,并从制度和社会2个层面,营造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光盘”行动,改善生活习惯,全面培养国民珍惜粮食理念,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通过农业、粮食主管部门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对粮食存储、流通的科技攻关,为粮食存储、流通提供有效的科技保证,同时要强化从事粮食存储、流通的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保护好每一粒粮食,充分发挥每一粒粮食“保命安民”的作用。2.3加大投入,强化科研,提高科技利用率。加大投入,注重培养,优化吸纳,科学配置。采取由政府根据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科研课题,配足经费,组织精英团队,重点攻关,力求取得具有突破性和超前性的科研成果,保障科技与粮食需求同步。同时,组建科技推广组织,向农业企业推广科技成果,收取科研成果使用费,再由农业企业向农户提供技术和必要生产要素,并签订生产合同,形成“政府﹢科研机构﹢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农户”的科技研发推广模式,这样既能提高经费的使用率,留住人才,解决科研的盲目性,又能畅通科研成果应用渠道,从而发挥科学技术在保证粮食安全中的阶段性作用。

3结语

确保粮食安全需要加强农业生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粮食经济。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加强农业生产的宏观引导,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国民粮食安全意识,引导人们养成节约用粮习惯。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产出率,使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确保粮食“自给自足”的安全底线。

参考文献

[1]孙中叶.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共赢路径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6(6):4-5.

[2]易小兰,袁泉.主销区粮食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6(6):1-3.

[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

[4]黎东升,曾靖.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J]农业经济问题,2015(5):42-47.

[5]国家林业局,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http://www.china.com.cn/fangtan/zhuanti/2017-09/03/content_41523193.htm.

[6]武力超,陈曦,顾凌骏.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保护和粮食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2013(1):57-62.

[7]王丹.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作者:张玲惠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粮油市场监督管理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