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特色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时间:2022-09-07 10:56:12

基于精准扶贫特色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是扶贫工作仍面临艰巨任务,贫困地区发展滞后、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仍较为突出。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政策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单靠一项政策、一个举措让千万人脱贫已不现实。从区域分布来看,经过多轮扶贫攻坚,当前贫困人口多分布在深山区、丘陵区、限制开发区,很多地方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从群众诉求来看,扶贫工作已从“解决温饱”转向“脱贫致富”的新阶段,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提高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才能促使贫困地区整体、全面脱贫,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精准扶贫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采取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的措施,根除造成贫困的因素,实现持续脱贫。而如何通过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长效机制,成为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目前尚有30个贫困县,贫困地区转移就业渠道窄、增收难度大,传统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立足河南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开展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特色农业是指利用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生产出附加值高、竞争优势明显、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活动。特色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经扶持培育可成为一定区域的主导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区域经济带动能力。河南省已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特色农业种植和养殖基地,培育了一批知名特色农业品牌,开发了一些新型特色农业类型,同时河南省农村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农业文化地域特色明显,特色农业成为河南省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

一、特色农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1.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由于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产业空心化,而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收入微薄,导致这些地区劳动人口流失,农民多选择进城务工,地区经济陷入恶性循环。而特色农业多数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惠农减贫的天然属性,因此发展特色农业本身就是一种精准扶贫措施。特色农业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还将产生集聚效应,获取生产要素和科技服务的成本降低,农业生产利润增加,并且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农户开辟了致富增收的有效通道。因此,鼓励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发展果蔬加工、药材种植、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并通过增加政府补贴,减轻贫困人口经济负担,是促进贫困农户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河南省各贫困地区存在不同特点,仅靠救济扶贫无法彻底改变贫困人口的现状,而开发特色农业侧重于帮助贫困人口提高“造血”功能,实现脱贫致富。2.有助于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长期以来,有些地区扶贫资金投入不少,但实际效果有限,重要原因就在于扶贫资金的使用问题。扶贫资金“大水漫灌”般发放给农户,容易产生非贫困户“搭便车”现象,而真正的贫困户反而无法分享扶贫资金,严重影响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而精准扶贫在于“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提高了精准度,避免了盲目性。探索和开发特色农业,是以创新思维来发展“新三农”,即“现代化的新农业、城镇化的新农村、职业化的新农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以及区域经济优势,为贫困户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劳动素质培养、创业资金支持等,从而提升贫困人口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技能,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3.有助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河南省土地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和平地面积为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山地、丘陵7.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4.3%;河南省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全省水资源413亿立方米,农业用地有效灌溉面积479万公顷,丰富的土地资源、多样的地质地貌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河南省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河南省地处中原,京广、京九、陇海、焦枝等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新郑国际机场是4F级国际机场,便利的交通条件密切了河南和全国各地的联系。河南省现有特色农产品30多种,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如新郑大枣、信阳茶叶、西峡香菇、鄢陵花卉、开封西瓜、原阳大米、中牟大蒜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现实基础。通过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布局,将产业扶贫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河南省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二、河南省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生产经营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虽然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河南省“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等产业化组织形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整体来看,我省农业生产受到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多数农产品生产属于各家各户的分散经营,生产规模较小。落后的分散经营方式,给标准化生产、先进技术的运用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同时我省在农产品的品牌创建和品牌推广方面,观念意识落后,缺乏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品牌意识,这将给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障碍。特色农业的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影响着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因此发展特色农业要求农业本身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从纵向上看,我省特色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足,特色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强。尤其在品牌推广、流通、销售环节,河南省特色农业的发展更是十分薄弱,导致大部分农产品都是自产自销,产品附加值较低。从横向上看,河南省特色农业缺乏相关产业的有力支持,技术推广、产品分级、标准化管理等环节职能由农户或政府解决,成本高、效率低。2.特色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近年来,河南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顺利实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已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随着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和农业结构调整,我省特色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的问题,从生产环节转向了农业生产前、生产后环节。我省耕地面积12288万亩,但有效灌溉面积只占其中的64%,有36%的耕地仍在“靠天吃饭”。我省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耕地越来越薄,并且白色污染、面源污染严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实现绿色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省除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之外,多数农产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大中型农机农具较少,单位生产成本较高。另外农机产品的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不同农作物、不同环节的农机农具供给不足,且技术含量低,农民依靠农业生产脱贫致富的难度较大。3.特色农业品牌化程度较低特色农业的品牌化发展体现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内在统一,体现了农产品高端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协调统一,也体现了资源禀赋、生产技术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通过特色农业的品牌化发展,不仅能够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还将推动农民在下一生产周期继续追求高端特色品牌的良性循环。特色农业品牌化降低了农产品产销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性,解决了消费者逆向选择问题,促使产销环节有效衔接,推动品牌农业的纵深发展。但我省农业生产存在着“特而不多”、“多而不特”的矛盾,区域优势不明显,总体布局有待调整。从我省各县市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来看,不同区域缺乏沟通,普遍的做法是简单地追求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养殖规模,在特色农业发展上无序竞争、贪大求全,没有突出区位优势,特色农业难以形成品牌,做大做强。从特色产品的产销环节来看,重生产轻流通、重项目轻效益的现象十分明显,造成特色产品上市时节,农户之间相互压价、无序竞争,产品无差异化阻碍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河南省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合作组织应扶持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将专业合作组织拓展到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业服务体系的质量和水平。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技术投入、市场营销能力都十分有限,抗风险能力弱,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同时有利于采购、销售环节中农户的谈判能力,将最大限度保护农户生产利益,降低市场风险。同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优势,开展特色农业市场信息大数据分析,建立特色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向农户提供最新的生产技术、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完善特色农业的投融资平台,解决农户发展特色农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扩大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2.加强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品牌是农产品打开市场的通行证,是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的筹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特色农业的品牌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河南省应当立足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为核心,打造地域特色明显、文化内涵丰富、品牌质量过硬、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体系。如西峡县大力发展“西峡香菇”品牌,取得了良好成效,种植食用菌农户占全县农户总量的53%,食用菌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西峡香菇也成为河南省名牌产品,形成了一条品牌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的好路子。花卉种植是鄢陵的特色产业,鄢陵素有“花都”、“花县”的美誉,近年来该县实施了“以花富县、依花名县”的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为打响“鄢陵花卉”的品牌,该县先后引进比利时杜鹃、墨西哥铁树、荷兰郁金香、日本樱花等百余种明华,形成了盆景盆花、绿化苗木、草皮草毯、鲜花切花四大系列。当前鄢陵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为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集散地,并形成了集生产、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花卉基地,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3.加强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特色农业科技投入完善的特色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保证,并且促进了生产和销售的有效衔接,有助于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市场效率。河南省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水利、路网、通讯等方面比较薄弱,应多方筹措资金,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水利建设,解决偏远乡村的道路硬化问题,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硬件基础。同时,随着生物工程、高端生产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河南省特色农业的自然优势被不断削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河南省必须重视科技在特色农业中的运用,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对传统耕作方法、养殖技术、加工方式进行升级改造,才能将天然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而获取市场份额。

作者:王昊飞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