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视角下林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11-23 10:11:10

生态保护视角下林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1引言

自2003年以后,政府相继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规定,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始。这极大激发了广大林农与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但林地不同于耕地,除了有经济效益外,更兼具着一定的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随着林改工作的不断深化,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逐渐显露出来。其中,如何协调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林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2我国林权改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过度追求林业经济效益,森林资源配置不合理

林改后,林农更看重短期的林业经济效益,倾向于发展商品林,以速生用材林与经济林取代天然林,造成单一林、人工纯林过多,天然林大幅减少。这直接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进而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2.2外来资本介入对生态效益的影响

自林权改革后,林农成为林地的主人。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少林农涌入城市成为加工业、制造业的主力军,而林地则无人管理。很多开发商看到了商机,从林农手中获取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再将其囤积居奇,变相炒卖。还有部分林农将林地经营权以出租方式租给矿山企业或森工企业。但由于林农文化不高,加上信息闭塞,难以对这些企业的经营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企业为了经济效益而随意破坏林地。比如,一些企业将天然次生林替换为速生用材林,严重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林农虽得到微薄的林地租金,但林业资源却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2.3公益林补偿标准有待提高,对林农的激励效果不明显

林地被分为公益林与商品林,其中,国家对占有公益林的林农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以激发他们的公益林建设积极性。但总体来说,我国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偏低,导致公益林和商品林间的经济效益差距越来越明显。在收入被逐渐拉大的时候,林农建设公益林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不愿自己的林地被划分为公益林。对于自己的公益林,林农也不愿过问,将精力主要花费在商品林建设上,以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2.4林业资源安全问题突出林业本身属于一个高风险系数行业,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引发意外。林权改革实行的是林地确权到户制度,林农分散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林农对林地的管护也是以家庭为单位,未形成规模化经营。这不仅增加了林地管护难度,还增大了林地的风险防范难度。

3基于生态保护视角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进一步健全《森林法》,加强对公益林的管理

现行的《森林法》虽是我国林业工作的基本法,但无法完全适应我国林改工作的快速发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森林法》,以充分发挥出在林改进程中的制度保障作用。首先,要细化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的划分标准,并配套相关管理措施,如《公益林管理细则》、《商品林砍伐办法》。其次,对于生态公益林实行经营主体资格有限的经营模式,即适度限制生态林的处分权利。同时,国家依照相关标准对林农给予补偿,从而激发他们建设生态林的积极性。对于商品林则要进一步放宽处分权,除了一些商品林设有砍伐限额外,从法律层面讲林农对其它商品林拥有完全的处分权利。

3.2积极宣传,增强生态经营理念

当前,很多林农对林改的认识仅停留在发展林业经济,增加收入来源这一层面。他们并未认识到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林木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污染等功能。因此,政府与林业部门要加大对林业生态效益的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途径向社会大众宣传我国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最新政策、介绍保护林业资源的好经验与好办法。通过营造良好的林业生态保护氛围,增强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让林农在经营林地时树立生态经营理念。

3.3遵循科学规划、分类管理的原则

各地要根据科学合理的划分原则将林业资源按照适当的比例划分为公益林与商品林。公益林管理要采用分级保护办法,其中,一级生态林必须全面禁止采伐;二级生态林严禁商业性采伐,但允许抚育或更新性质的择伐;三级生态林可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政策,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对于商品林,要以放活为主,并采用分类管理。若商品林为天然林木,则应以保护为主,允许适度利用,严禁将其大面积砍伐替换为人工林。对于人工用材林,应制定具体的经营方案,明确经营目标与采伐指标,作为管理依据。对于其它商品林,如经济林、薪炭林、竹林、工业原料林等林木,林农可自主决定经营方向。这样既满足了市场对林木资源的需求,也使更多公益林与商品林得到合理保护。

3.4打造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于现代林业发展

林农缺乏科学的营林观念,营林技术落后,因此,急需科学指导。政府要加强引导,并成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林农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林业服务。首先,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鼓励林农自愿联合,形成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制林场。同时,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逐步实现林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这既能提升林农的风险抵御能力,也能提升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要积极建设各种林业专业协会,及时向林农传播法律法规与最新林业政策,同时,向林农介绍林业生产实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林产品加工、存储及销售等知识。

3.5进一步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我国要借鉴西方林业发达国家的做法,提高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对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区、生态重点保护区域要加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力度,并给予一定的扶持措施,适当提高林地单位面积补贴标准。此外,要加强对生态公益林补偿经费的监管,实行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追踪反馈机制。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控,保证资金不被挪用、占用,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合理制定生态补偿标准,以满足本地生态公益林的发展需要。在实行基本补偿的前提下,还可实行绩效补偿机制,以充分调动林农的营林积极性。由于我国林地资源丰富,林农人数众多,政府财政划拨的补偿资金相对比较有限。因此,还应努力开辟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渠道来获得资金:一是设立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基金,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二是采用生态税试行机制;三是向一些受益人征收一定数额的生态补偿费用。

4结语

总之,林业资源在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各级政府要找到生态保护与林业经济的平衡点,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曹利斌 单位:湖北省京山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