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统计信息失真原因与对策

时间:2022-07-27 08:21:50

财会统计信息失真原因与对策

摘要:财会系统中的统计数据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原有的真实轨道,尤其是一些不易察觉的偏离真实轨道的数据信息内容在后期数据分析过程中容易对统计决策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和误导。也会使得部分依赖于数据分析结果的决策方式在经受到财会统计数据信息不真实的情况下无法做出合理的决策,并对之后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本文将重点探讨导致财会统计信息失去真实性的重要因素和根本原因以及针对这些影响信息真实性的因素所能做出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财会管理;统计信息;失真;原因与对策

财会统计信息内容的失真往往处于统计过程以及统计完成后的数据传递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如果没有任何制度和宏观调控的干预与限制就会使得整个统计信息容易被相关利益群体进行调整来适应自身的经营发展所需要的数据,因此任何财会统计信息的统计过程、信息传递过程、数据分析过程都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宏观调控来调节财会人员的统计、传递、分析行为,以此来形成具有真实性并能够完整反映财会管理主要内容的信息数据。

一、存在财会人员与企业管理者互相串通进行数据造假的行为

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中对于数据造假这一反科学行为是无法容忍的,但事实上现实条件下存在很多利用数据造假来达到经营利润目标甚至是为了达到满足管理者个体的需求目标。这样的风气产生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所提出的制度体系要求一直在发展的路上,还未形成十分完善的、能够完全弥补所有财务管理制度漏洞的制度体系。因此这些现存的制度漏洞便成为了财会人员与企业管理者共同研究和为了达成目的而钻到空子,因此从这部分的原因分析过程可以看出造成数据造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目前财会信息管理制度体系并不完善甚至存在很多漏洞,另一方面在于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者自身的为达成目的而不顾职业道德约束的原因。但简单提出这些原因并不能够帮助我们从更深层次的缘由来判断如何有效切断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需要的是从数据造假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出发进行根治型的原因挖掘,并且对于现有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和人员素质职业道德不够格的原因只是造成这些行为的一些表面现象,那么如何从这些表面现象所反映出的问题入手来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就需要以数据信息采集、数据内容传递、数据信息分析等三个具体阶段过程中财会人员的行为特征和思维模式为研究深层原因的入口,明确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造假初始目的以及具体阶段中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指导方针。因此本部分的探究主要是引出存在财会人员与企业管理者互相串通进行数据造假的行为表现等浅层现象,以此来赋予更深层次和更加根本性的原因的探讨活动的开展。

二、财会统计信息采集阶段导致的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

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下促使了很多企业开始重视通过一定的政策研究来进行合理避税,以此来减少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税务成本。但很多企业在实际避税过程中并未做到政策要求下的合理避税,而是利用大量的数据造假行为来进行避税,并且这一避税目标的设置使得很多财会管理人员在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的过程中就开始对一些原始数据进行调整,具体体现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会设置不同的数据仓库,甚至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差异化设计来形成具有不同展现效果的财会数据信息仓库。除此以外还包括有在信息采集阶段利用一定的用户系统信息伪装来达到篡改原始数据信息内容的目的,这类行为事实上已经构成了非法窃取原始数据行为,但由于大部分财会管理人员在进行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于完成上级领导交代的任务,并且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财会人员不可过多询问行为原因以及操作过程中具体目的,甚至在后期的违法问题出现时仍然需要财会人员进行一定的错误承担,尤其是数据原始信息产生不合理情况和错误的情形下需要财会人员作为直接操作人员承担更多的责任,实际上在财会信息管理制度中对于财会人员和单位负责人之间的责任划分已经有了较为明显和科学的划分,但在现实条件下由于企业存在的雇佣关系和部分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明确提出的涉密行为的规定,使得财会员工会受制于单位负责人的限制和工作威胁,甚至会造成财会员工薪资水平下降以及解除劳动合同等后果。因此在原始数据信息管理过程中应该避免伪装型用户进入计算机系统并盗取相关信息内容,尤其是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最为原始的数据录入和查看的权限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控制并且在单位内部形成合理的监管来防止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被恶意篡改。存在很多恶意篡改原始数据信息内容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特殊的目的,甚至是部分财会人员出于自身报复的目的来进行的财务信息原始数据的破坏。但无论存在怎样的恶意篡改原始信息数据的目的都必须要通过合理的控制和监管来进行一定的行为限制,也更加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严格遵照会计法中的制度体系来要求财会员工充分遵从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财会统计信息传递和分析阶段产生失真情况的原因

财会统计信息在传递和分析阶段产生失真的原因主要有直接或间接的远程过程控制以及不法分子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侵入来进行的信息截获,例如部分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销售数据和成本核算数据并未在实际的传递过程中得到全部输送,销售收入等数据以及广告业务等费用可能会在记录和核算的过程中被认为修改甚至是接受数据一方会因为自身在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部分错误或收支没有平衡的情况下需要部分额外的收入或者费用作为结构中需要弥补的部分,这使得很多数据信息在弥补完问题和错误后消失在了整个财会统计信息传递阶段,甚至这一阶段的数据弥补会使得接下来的所有阶段都处在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形中。但并不能够说明传递时期本身的阶段性会导致部分数据信息内容的失真,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能够将财会信息传递的原则以及职业道德作为行为准则并且是否能够通过及时纠正核算错误的方式来减少更多信息内容掉入弥补错误的大坑里的可能性。传递过程要十分谨慎和有序来促进信息内容的全面传递才能保证分析过程中能够掌握到合理有效的信息资源作为分析内容。当然分析过程也存在有信息失真的风险,主要原因有客观条件下会计软件等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导致的部分数据分析过程的异常,以此形成了部分财会统计信息内容失真而无法进行有效利用。但除了客观条件下的软件故障以外,在分析过程中还依赖于财会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不够合格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处理数据能力会使得部分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被财会统计分析人员所忽略从而使得信息内容分析结果失真。

四、解决财会统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分析

要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财会统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就需要从信息获取、输送传递、分析等阶段来进行把控,但应该注意的是在这三个阶段中有两个部分的内容始终伴随着这些阶段中信息流通的过程,一部分内容在于会计核算制度体系的完善程度,另一部分内容在于每一个阶段所依赖的财会员工是否具备不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因此无论哪一个阶段都必须要首先从宏观控制角度来进行制度体系的合理把控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财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加强。宏观把控角度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一方面依赖于国家财政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规章制度,以及企业自身在经营过程中所提出能够在遵从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属于企业特殊运行情形下的具体制度,因此在解决财会统计信息失真问题上首先需要遵从国家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来深入贯彻落实。在数据获取阶段需要从制度体系上形成对原始数据信息真实性的保护和管控,要求任何资金使用情况都必须要进行会计软件的核算和记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制度监管和体系监督,但只有合理的监管制度才能在实际的过程中产生效应,因此制度体系必须要在基本原则确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性适应并应该与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相协调和适应,并不能够将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当成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理论而应该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新时代下的互联网技术运用到财会领域后确实产生了一部分还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崭新的支付方式的出现使得部分核算过程更容易遭到破坏,这也体现在部分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的财会人员无法有效解决互联网冲击下对财会信息内容形成影响。解决措施在于加强员工对新时代互联网信息规则的系统学习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形成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学习,任何进入财会领域的工作人员都需要有职业道德素质的强化和原则支撑,部分员工在经历少数不公平现象会放弃对职业道德原则的坚守,并且声称这是一种与现实条件相妥协的、能够继续在行业内生存下去的办法,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逃脱职业道德素养规训的十分牵强的理由。个体在这个阶段必须要坚守自身对真实信息的敬畏和保护,也要加强具体执行过程中的技能水平和知识信息掌握水平。

五、结束语

财会统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当下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但由于其产生的原因分布在宏观角度中的制度体系和个体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技能水平中,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从宏观把控角度加强监督和监管,更需要提高财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并加强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董占国.企业财务数据失真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0):37-38.

[2]周宝江.财会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2):219.

[3]郝云启.当下财会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应对策略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6(03):228.

[4]苏欣恬.从财务数据角度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以“万福生科”财务报表造假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6(07):76-78.

[5]梁翠.基于财会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7(17):227-228.

[6]李晓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防范对策[J].商业经济,2017(02):134-136.

作者:赵维元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西部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