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螺旋理论职业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25 09:54:51

四螺旋理论职业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扶贫的重点也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提升贫困地区内部发展的动能是扶贫的主要任务,因此,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中有着突出的价值。以四螺旋理论为基础,阐述四螺旋理论的内涵及其在职业教育扶贫中的意义,分析当前职业教育扶贫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构建以产业为纽带,学生、企业、高校、政府四主体相互作用的四螺旋模型,探索各主体充分发挥优势、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提出基于四螺旋理论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的构建策略,包括营造政策环境,立足产业建设,创新学生教育,健全联动机制等。

关键词:四螺旋理论;职业教育;扶贫机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方面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发展不均衡,改革成果没有惠及到每一个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贫困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的稳步推进,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逐年下降,扶贫工作成效初步显现。职业教育扶贫是扶贫的重要方式,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对贫困地区内部造血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1四螺旋理论及其在职业教育扶贫中的意义

1.1四螺旋理论。四螺旋理论是基于三螺旋理论而提出的新概念。三螺旋理论最初为生物学中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HenryEtzkowitz以及阿姆斯特丹科技学院LoetLeydesdorff将三螺旋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提出了以政府、企业、高校为主体的新三螺旋理论。三螺旋理论以知识经济时代为基础,将知识经济下的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要素总结为政府、企业、高校,三螺旋理论研究的就是三者之间的新型活动关系。三螺旋理论属于典型的多主体理论,并不单一强调政府或者企业、高校的主体地位,而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把握三者的动态关系,从而实现互惠互利的目标。职业院校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重点服务教育精准扶贫,构建现代学徒制(二元制)、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乡镇企业培养“留得住,技能强”的本土化人才。学生作为高职教育的对象,也是高职教育参与扶贫机制构建的主力军,其融入教育扶贫工作,既能实践教育的目标,也能充分体现高职学生在职业教育扶贫中的作用与价值,弥补传统三螺旋理论中主体力量薄弱的问题。因此,四螺旋理论在三螺旋的基础上加入了学生这个新的元素,以职业教育扶贫为内容,将学生纳入到四螺旋理论中,形成以政府、高校、企业、学生为主体的四螺旋理论。通过发挥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借鉴三螺旋创新模式思路,提出集“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学生”四螺旋的协同联动模型(见图1)。在四螺旋模型中,坚持协同作用机理,四主体联动,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服务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图1基于四螺旋理论的协同联动模型在四螺旋理论协同联动模型中,坚持以下三个作用机理:(1)职业院校-产业-企业。企业是产业的载体,是产业的具体承载者,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企业发展。职业院校扶持产业主要是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支撑,扶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实现,使职业教育成为智力扶贫和技能扶贫的“直通车”,形成产教融合、校企联动、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职业院校-产业-政府。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就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多种支持。政府对产业的支持主要通过对企业的支持来实现,政府通过制定良好的政策支持,提供资金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职业院校通过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而提升产业水平。(3)职业院校-产业-学生。职业院校通过培育新型技术人才、提升劳动力素质的途径进而推进产业发展。基于四螺旋协同联动模型的构建,发挥各主体的优势与作用,协同创新,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地方的良性循环。总之,四个关键主体形成四股力量交叉形成非线性螺旋关系。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包括技术、知识、信息、人才和资金等,每个主体作为主螺旋线进行路径探索,发挥各自优势与作用,共同推动和实现创新协同效应的良性循环,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达到精准脱贫的目的。1.2四螺旋理论在职业教育扶贫中的意义。四螺旋理论由三螺旋理论发展而来,作为三螺旋理论中的重要主体之一的高校,在四螺旋理论中同样有着特殊的地位。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扶贫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从四螺旋理论出发,加强职业教育扶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发挥职业院校的社会价值。职业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不仅肩负着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从时展的角度出发,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职责,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四螺旋理论出发,构建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有助于职业院校社会职责的履行。其次,它能提升精准扶贫的效果。精准扶贫是当前扶贫中的重点,而“造血式”扶贫则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扶贫不同于一般的资金扶贫,其以项目建设为中心,既能够从人力资源层面改善贫困地区的状态,也能提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益,可以显著地提升精准扶贫效果。最后,它能丰富学生实践的计划。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丰富的实践机会则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在四螺旋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参与精准扶贫事业,能够为校内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岗位,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扫清障碍。

2职业教育扶贫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政策环境薄弱。扶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支持,职业教育扶贫机制的建设同样需要以完善的政策环境为前提。但由于当前扶贫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贫困原因分析不深刻、扶贫目标不明确等,对职业教育扶贫的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2.2产业建设滞后。对现代扶贫而言,产业建设是提升内部造血能力,彻底摆脱贫困现象的根本路径。当前职业教育扶贫已经以产业建设为中心开展,但在产业建设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较典型的便是特色产业与龙头企业的缺乏,不少贫困地区产业建设缺乏竞争力,同质化竞争严重,影响了当地产业建设的效果。2.3学生参与度低。职业教育扶贫的本质是发挥职业院校在扶贫中的作用,利用职业院校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来推动扶贫事业的深入开展。职业教育以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而实践基地建设以及现代学徒制则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当前,职业教育扶贫存在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这大大弱化了职业教育扶贫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作用。2.4联动机制欠缺职业教育扶贫是发挥职业院校扶贫作用与价值的有效手段,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仅仅依托职业院校无法实现扶贫目标,因此,各扶贫主体,比如政府、高校、企业等,需要构建密切的联动机制。但从当前职业教育的扶贫现状来看,联动机制欠缺是常态,扶贫主体在工作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降低了扶贫工作的实效性。

3基于四螺旋理论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建设策略

3.1营造政策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也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扶贫作用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四螺旋理论下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构建中,政府必须将政策环境的营造作为首要内容。首先,梳理贫困原因。贫困现象的发生总有一定的原因,比如区域整体贫困大都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或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而个别贫困现象的发生则和因病返贫等因素相关。政府要联合职业院校、企业,针对扶贫对象,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实地调研工作,深入走访,从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充分掌握扶贫工作的现状。其次,明确扶贫目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政府职能部门需要组织高校专家学者以及企业负责人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贫困评估工作。一方面,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把握贫困地区贫困现象的成因、表现、特点;另一方面,从贫困地区具备的发展禀赋出发,设置科学、合理的脱贫目标。最后,明确扶贫任务。明确扶贫任务是政策环境中的重点内容。扶贫任务是否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扶贫任务提出后,要组织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人员论证扶贫任务的可行性,从实施条件、资金投入、预期收益、阶段性任务划分等角度来确保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总体而言,政府需要从外部环境的创设以及扶贫资金保障两个方面为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3.2立足产业建设。四螺旋理论下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涉及职业院校、政府、企业、学生四个主体,而产业培育与发展则是发挥四主体合力的中心内容。政府负责产业规划以及政策倾斜,职业院校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企业是扶贫项目运作的中心,而学生则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将产业建设作为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构建的重点。首先,打造特色产业。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产业建设中也要遵循差异化的建设理念,以充分发掘区域要素为要求,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比如,对自然环境秀丽、风光宜人的贫困地区,可以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以生态果园、农家乐、生态钓鱼等为重点扶持项目;而对农业种植基础较好的区域,可以推行有机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业的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其次,打造龙头企业。贫困地区的企业普遍存在着小而分散的特点,导致资源在分配中存在“摊大饼”的现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自然无法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因此,在产业建设中,需要重点扶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标杆,推动相关企业、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实现内部造血的目标。3.3创新教育模式。四螺旋理论与传统的三螺旋理论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将学生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框架中,对职业教育扶贫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而广阔的实践阵地以及丰富的实践机会则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因此,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点的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现代学徒制需要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进行深度合作,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而职业教育扶贫的开展能够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职业教育扶贫以产业建设为中心,以企业运作为主体,学校作为技术支持方,与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与企业签订各种合作协议,让学生轮流到扶贫项目中接受实践教育,以提升劳动力素质,进而推进产业发展。不仅如此,学生参与到职业教育扶贫,对职业教育扶贫的开展也有着很好的作用。职业院校学生多有一技之长,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较比于一般的员工,尤其是从贫困地区招收的员工要高出许多,能够有效为扶贫项目的开展提供服务,从而壮大扶贫队伍的力量。因此,政府、学校、企业要创新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机制,以实践训练平台建设为中心、以校企合作为关键,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置换培训等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培养效果。3.4健全联动机制。职业教育扶贫是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与价值的重要手段,而政府、企业、学生与职业院校共同构成了四螺旋理论下的扶贫主体。为了更好地发挥各主体在扶贫中的作用与价值,必须健全联动机制,尤其是要健全政府与职业院校之间的联动机制,确保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落实。首先,构建校地联席会议制度。校地联席会议由校方和地方政府派遣人员参加,包括工作现场会、工作推进会、工作例会等多种形式,主要是分析梳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效开展职业教育扶贫的重要保障。其次,完善项目追踪管理机制。项目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由企业实施,职业院校要与政府共同开展项目运行的追踪管理工作。职业院校可以派遣技术专家,负责企业技术攻关,动态地把握企业发展的现状,并与政府部门开展密切的交流。最后,构建扶贫考核机制。精准考核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扶贫的成绩以及问题,对扶贫经验的积累以及接下来扶贫工作的开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职业院校与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健全扶贫考核机制,从考核指标的设置、考核流程的完善、考核结果的应用等多个角度,发挥好各主体间的联动作用,保障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效。

4结语

职业教育对于精准扶贫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推动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的可靠力量。扶贫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职业院校参与其中,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以及企业的参与,因此,四螺旋理论可以成为推动扶贫工作开展的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周春彦.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评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4):30-33.

[2]丛珊珊.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石林,梅强.基于四螺旋视角下的高等职业人才教育质量提升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97-99.

[4]唐智彬,刘青.“精准扶贫”与发展定向农村职业教育———基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6(7):79-84.

[5]何丕洁.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30):5-7.

[6]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12-21.

作者:林玉琴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