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3:39:16

螺旋范文篇1

对多年没有挂果的树,采取适时、适度的环割技术,可有效促进其花芽分化,增产效果显著。现将荔枝螺旋环剥技术介绍如下。

1螺旋环剥的原理

螺旋环剥是在荔枝开始进入生殖生长(花芽分化)时进行,而螺旋环剥伤口要求在生殖生长结束(采果)时完全愈合。经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螺旋环剥主要是在荔枝生殖生长期间打破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养分供需平衡,使荔枝生理生化向着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方向变化。从而解决了荔枝在生殖生长阶段伴随过旺的营养生长的问题。

螺旋环剥可阻止光合产物下运,从而增加枝梢养分积累,抑制根系及新梢生长,促进花芽分化和开花结果。花量增加几倍以上,花穗短壮密集,雌雄花比例增加2~3倍。果实中过赤霉素(有利坐果的激素)含量增加,脱落酸(致使落果的激素)的含量减少,从而有效地控制落果。螺旋环剥与环剥、环割、扎铁线比较,均可调节光合产物下运;但调节的强度和时效不同。只有螺旋环剥的调节强度是适中且均衡的,效果甚优于其他处理方法。

2螺旋环剥方法

在荔枝开始进入花芽分化时是进行螺旋环剥的最适宜时间,欲抽冬梢的树可以提前10~15d进行,晚秋梢尚未老熟的可以推迟10~15d进行。在兴宁地区,时间一般掌握在11月中下旬。从离地面10cm以上的树上开始螺旋环剥,掌握先主干后支干、先下面后上面、逐年往上移的原则。用优质的螺剥刀对树干皮层进行螺剥状剥皮,深达木质部,伤皮不伤木,每年螺旋环剥1次。螺旋环剥程度有剥口宽度、圈数、螺距3个指标。剥口宽、圈数多、螺距短则程度重,反之则轻。一般掌握剥口宽度0.2~0.4cm、圈数1.2~1.8圈、螺距6~8cm,螺旋环剥程度的轻重应依品种、树干大小、树势、肥水管理、树龄、天气而有所差异,掌握宁轻勿重的原则[3-4]。

3螺旋环剥的配套管理措施

选营养生长旺盛、常规管理难以挂果的品种,如糯米糍、桂味、妃子笑、黑叶等,淮枝、三月红、白糖罂等不宜用螺剥,可用螺旋环割;选树势旺、肥不充足的幼青年荔枝,如树势弱、肥水不充足的荔树,第1年加强肥水管理,第2年再进行螺旋环剥。

螺旋环剥过重,初期叶色转淡黄,第2年春剥口部抽梢,采果后伤口未能完全愈合,树势出现衰退。补救措施:一是及时抹除剥口下部抽发的枝梢后,用透明薄膜包扎伤口25~30d;二是加强肥水管理,尤其是重视淋施水肥。螺旋环剥过轻,伤口将提前愈合,尤其是最后一次落果期前伤口完全愈合,将造成严重落果。因此,发现螺旋环剥过轻,应在伤口未完全愈合之前进行补刀。补刀方法是在螺剥口上面的树干上进行螺旋环割1.2~1.5圈。

螺旋范文篇2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spiralCTpulmonaryangiography,M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21例,采用16层螺旋CT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本组21例PE患者中,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均达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结论:MSCTPA技术为临床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PE的可靠检查手段之一。

本文回顾性分析21例肺栓塞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评价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月本院临床拟诊断并经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证实的肺动脉栓塞(PE)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1~76岁,平均(57.2±6.7)岁。临床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18例,胸痛10例,咳嗽、咳痰6例,发热5例,咯血2例。同时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典型肺栓塞三联征者2例。所有患者D-二聚体检查均阳性。

1.2CT技术

1.2.1扫描技术:扫描前对患者作屏气训练,对呼吸困难的患者,指导其平静呼吸。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肌水平,一次屏气状态下从足侧向头侧扫描。扫描参数:120~140kV,250mA,准直0.5mm×16/1mm×16,螺距0.9375,机架旋转时间0.5s。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对比剂,造影剂用量为1.5~2.0ml/kg,高压注射器肘静脉注入,注射速率3.0ml/s,延迟时间8~25s。

1.2.2图像后处理:原始数据采用回顾性重建,所有患者均采用层厚1mm、重建间隔0.8mm,重建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PR、MIP、VR等多种重建方法观察。

1.3图像分析:所有资料均由两位放射科主治医师共同分析,取得一致结论。

2结果

21例患者中,叶及叶以上肺动脉均清晰显示,肺段动脉420支,实际显示392支,显示率约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共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

21例PE增强CT表现:(1)直接征象为充盈缺损,完全阻塞型28支,中心型21支,偏心型14支,附壁型33支;(2)间接征象为栓塞处肺窗示肺纹理稀疏10例,与肺叶或段分布一致。胸膜下梗死灶3个,与所栓塞的肺叶、肺段动脉分布相对应,胸腔积液6例,肺动脉高压8例。

3讨论

PE是各种原因的栓子栓塞肺动脉后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中包括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血栓栓塞。临床上以来自静脉系统和(或)右心房的血栓脱落而致的肺动脉栓塞较为常见。目前应用于PE诊断的影像学方法较多,包括超声、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磁共振(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电子束CT(EBCT)及螺旋CT。与其他方法比较,MSCT不但可以明确栓子是否存在,还可以提供栓子部位、范围、程度、有无肺梗死等多方面信息。

3.1肺栓塞的螺旋CT表现

3.1.1急性肺栓塞的CT征象:急性肺栓塞最直接的征象为血管内栓子的显示,常表现为:(1)完全充盈缺损,整个动脉断面的低密度区,周围无造影剂;(2)部分充盈缺损,血管腔中央或边缘区可见绕以造影剂的低密区,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3)“轨道征”,栓塞块游离于血管腔内,造影剂位于血管壁和栓塞块之间;(4)血管壁缺损,动脉的部分管壁呈低密度区。急性肺栓塞时,在CT上也可发现其它间接征象:(1)肺梗死征象,即外周肺野局灶性均匀的密度增高,多呈楔形改变,另有部分在楔形区域的边缘呈毛玻璃样密度增高;(2)非梗死性肺渗出,常表现为楔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毛玻璃状致密影,此系肺缺血的所致的肺泡出血;(3)胸腔积液。

3.1.2慢性栓塞的CT征象:慢性肺栓塞的直接征象是附壁血栓,大约有10%的患者栓子伴有钙化。部分作者认为,血栓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多地表现为凹向腔内的附壁性充盈缺损[1]。慢性肺栓塞的间接征象有:(1)血管壁不规则或呈结节状;(2)管腔突然变细;(3)小动脉分支截断;(4)中央肺动脉扩张(肺动脉主干大于2.8cm,左或右肺动脉大于1.6cm;(5)心脏增大,心轴旋转;(6)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如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等;(7)周边肺组织疤痕样改变,胸膜带状粘连,提示曾有肺梗死形成;(8)支气管动脉扩张、迂曲。

3.2多排螺旋CT检查技术:获得高质量原始图像数据是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基础,直接影响着肺动脉的显示。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从足侧向头侧扫描,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屏气不佳的影响及减少上腔静脉内高浓度造影及所造成的伪影。扫描前对患者的呼吸训练不能够忽视,在进行呼吸训练后,本组21例,除1例大面积栓塞患者外,其余患者均能够配合检查。层厚的选择至关重要,薄层可以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增加容积分辨率,提高段以下肺动脉的显示率,本组中以1mm层厚重建图像对段水平肺动脉的显示率约93%。肺动脉CTA对延迟时间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右心输出功能正常的患者,8~15s的扫描延迟常可使肺动脉得到良好的强化,而对于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的患者,其扫描延迟需延长至15~25s甚至更长。扫描延迟不当可产生伪影,如扫描延迟过短,由于造影剂充盈不足,在前几幅图上动脉出现假充盈缺损,由于扫描延迟过长,在最后的图像出现造影剂不足且主动脉系统造影剂过多影响观察[2]。

3.3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横断面影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基本依据,而MPR、MIP和VR等后处理技术是重要的补充。MPR技术是利用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平面重建。随着MSCT的扫描层厚越来越薄,采集的原始容积扫描数据大大增多,MPR图像质量愈加改善。MPR操作方法简便易行,MPR图像可从多个角度直接观察栓子的存在,与横断面图像相比,对栓子的位置、范围等方面的显示更加直观。如走行方向与扫描层面相倾斜的血管,由于部分容积效应,横断图像易与附壁血栓混淆,使用MPR技术可以沿血管长轴方向成像,清楚显示血管内情况,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4]。MIP成像能够直接显示肺动脉及分支的外形、走形及毗邻关系,对充盈缺损显示尤佳。在诊断方面,要结合原始横轴面图像或MPR图像确定病变的存在。VR技术是三维血管实时重建,能较准确地反映对比剂充盈血管(动、静脉)复杂的解剖关系,观察其结构、外形等,显示充盈缺损,提示血栓的形态、位置。

以上三种重建技术相比较,MPR的应用价值最大,其操作方法简便快速,优质的MPR图像质量能达到原始横轴面图像的品质,并可多角度、多轴向观察血栓情况。MIP技术对临床诊断也很有帮助,对肺动脉血栓的显示与MPR有同等价值,但由于是投影成像,易受其他血管影像的重叠干扰。VR图像由于显示角度或心脏、上腔静脉等重叠干扰的影响,对血栓的显示具有较多的局限,适于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PatelS,kazerooniEA,CascadePN.Pulmonaryembolism:optimizationofsmallpulmonaryarteryvisualizationatmulti-detectorrowCT[J].Radioology,2003,227(5):455.

[2]SchoepfUJ,CostelloP.CTAngiographyfordiagnosisofpulmonaryembolism:stateoftheart[J].Radiology,2004,230(2):329.

螺旋范文篇3

螺旋输送器的直径是设计中首先要确定的,直径设计非常简单,主要应该遵循螺旋输送器的外径与砂辊或铁辊的外径基本一致的原则。这是因为螺旋输送器螺齿的底径,要与砂辊或铁辊头端(锥型小头)直径保持一致。设计时根据砂辊或铁辊头端直径确定即可。

二、导程

螺旋输送器的导程=螺距x头数。螺距根据所需产量而定,螺距越大则输送速度越快;但螺距太大时螺旋面的斜度较大,产生的轴向推力就较小;如螺距过小,则影响输送量。碾米机螺旋输送器的螺距一般为20-70mm,常用螺距为40-60mm。

三、头数

头数根据砂辊槽型或铁辊筋的情况以及产量需要进行选择。如NF14或PM14喷风米机的铁辊筋或砂辊筋设计为2道,螺旋上凸出的螺齿就为2条,也称2头螺旋,NS18型砂辊碾米机的砂辊槽为3道,螺旋输送器就为3头螺旋。立式碾米机的砂辊为光辊时(无砂辊槽),则按设计的米刀排列数来选定螺旋输送器的头数。一般情况下铁辊碾米机铁辊为2-4条筋,螺旋输送器通常也为2个头或3个头。如铁辊(抛光辊)为4条筋时,一般情况螺旋输送器为2个头,产量很大时,可选择4个头。

四、槽型

目前,螺旋输送器的槽型以“梯型”居多,少数为“直槽型”。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螺旋输送器靠外部分所受的压力较大,相应磨损的也较快。因此,对“直槽型”与“梯型”进行比较,就可发现“直槽型”是更适合于碾米机与抛光机的螺旋输送器。这样可确保螺旋输送器在碾米室内产生足够轴向推力的同时又能增加输送量。螺旋输送器的筋厚度可为5-20mm,厚度过小虽能增加输送量,但影响螺旋输送器的使用寿命;如厚度过大虽可延长使用寿命,但对输送量有不利的影响。因此碾米机螺旋输送器的厚度通常选择8-12mm另外螺旋输送器的螺齿高度,按输送量选择20-40mm.

五、长度

螺旋输送器长度一般要大于或等于进料座内进料衬套,即长度尺寸等于或大于进料口宽度加上一个螺距,才能保证螺旋输送器的输送功能。螺旋输送器在实际工作中的磨损是有方向性的,靠近碾米机出口端方向与螺旋输送器推力而磨损比较快。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提高螺旋输送器的使用寿命,当螺旋输送器一边磨损后,换个方向也可以使用,这样才有利于降低用户使用成本。这就需要前端面的螺旋线与尾端面的螺旋线完全对称,即确保与砂辊、铁辊或抛光辊联接时的一致性,才能保证产量不受影响。轴向进料螺旋输送器由于没有径向进料口的空档,长度尺寸通常比径向进料螺旋输送器要小。因此,径向进料的螺旋输送器的长度必须等于螺旋导程(约等于进料口的宽度)或者是导程加上1-2个螺距之和。可换方向使用的螺旋输送器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仅供参考)。

L=S2或L=S1+S2;S2=S1x4

式中,L为螺旋输送器长度,mm;S1为螺距,mm;S2为螺旋导程,mm;A为螺旋输送器头数。

以NS18型砂辊碾米机的螺旋输送器为例,日前的情况是螺距S,为50mm;螺旋输送器头数为3个;螺旋导程S2=S1xA=50x3=150mm;螺旋输送器长度L为158mm。由于采用以上螺旋输送器长度,两端的螺旋起点与螺旋输送器上键槽相对位置不一致(螺旋输送器与砂辊接触是有方向性的),如螺旋输送器与砂辊安装后方向角度产生误差,将直接影响碾米机的产量和增加碎米。因此以上的螺旋输送器不能调头使用。如要调头使用,还需按螺旋输送器另一头方向和砂辊所需角度,增加新的键槽。

如按介绍的螺旋输送器长度计算公式设计,不需增加新的键槽,就可调头使用。

螺旋输送器长度L=S2=S1x4=150mm;

或者L=S1+S2=S1+S1xA=50+50x3=200mm·

六、间隙

国内以前的碾米机、抛光机的螺旋输送器与进料衬套的间隙大多为2mm,这种模式主要是沿袭过去30-5A.NS18.NF14等碾米机螺旋输送器的生产方法。当时品种比现在少,批量很大,制造成本较低,采用金属模浇铸,激冷后使螺旋输送器的螺旋面有2-4mm厚度的“白口层”,从而提高了螺旋输送器的使用寿命。由于2mm的间隙同糙米(大米)的厚度尺寸相似(糙米的外型尺寸为长50-10.4mm.宽2.0-3.4mm、厚1.1-2.4mm),在设备运转时,大米(糙米)完全可能进入螺旋输送器外径与进料衬套的间隙,这时就比较容易产生碎米。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如卧式碾米机或抛光机进料衬套下部会严重磨损,产生的间隙就会越来越大,产生碎米的几率也相应增多。如果将间隙控制在0.5-0.1mm,这样也可以控制大米不进入螺旋输送器的外径。但是当螺旋输送器长时间(约半年左右)工作后,进料衬套的磨损就会扩大间隙,同样会发生大米进入不该进入的间隙中而产生碎米。如果间隙过大,则减少了螺旋面与大米的接触面,影响产量。国外许多碾米机或抛光机的螺旋输送器与进料衬套间的间隙为3.5-5.0mm,实践说明这样的间隙比较合理,可以使大米在螺旋输送器中运动时,避免与间隙面硬行摩擦,使大米横断面这个最容易产生碎米处得到了保护,因此产生碎米少,在进料衬套适当正常磨损后也不影响碾米或抛光的工艺效果。

七、光洁度

制造碾米机和抛光机螺旋输送器时,要求光洁度越高越好。因为在输送物料过程中,螺旋输送器光洁度越高,大米与螺旋输送器表面摩擦系数就越小,工作时的输送量就越大。螺旋输送器使用过程中,大米会对螺旋输送器的表面产生一定的磨损,螺旋输送器靠推力方向的表面在磨损后,就会出现一些不规则的形状,破坏了原有的螺旋曲线和表面光洁度,从而影响输送量。因此需要提高螺旋输送器表面光洁度与硬度。

八、材料

在新产品试制过程中,螺旋输送器可选择普通铸铁HT200简单加上,或者用钢管与其他扁钢焊接成形后打磨;批量生产时,则需要选择耐磨性能较好的铸铁。最理想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并落实碾米机系列化,统一配件(包括螺旋输送器)标准。这样采用普通铸铁进行金属模浇铸后的螺旋输送器就能在全国通用,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方便用户,节省能源。

九、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螺旋输送器的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利用上述方法即可方便快捷完成碾米机螺旋输送器的设计。

螺旋范文篇4

[论文摘要]碾米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加工设备之一,碾米机的主要零件螺旋输送器简称“螺旋头”,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整个碾米机的加工效率,所以在整个碾米机的设计中非常重要,将通过八个方面探讨碾米机螺旋输送器的设计和有关技术关键。

随着我国现代化大规模粮食加工厂的逐渐增多,迫切需要相应的粮食加工设备来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碾米机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加工设备之一,在粮食加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零件螺旋输送器的设计更为重要,下面将简要介绍碾米机螺旋输送器设计方法。

一、直径

螺旋输送器的直径是设计中首先要确定的,直径设计非常简单,主要应该遵循螺旋输送器的外径与砂辊或铁辊的外径基本一致的原则。这是因为螺旋输送器螺齿的底径,要与砂辊或铁辊头端(锥型小头)直径保持一致。设计时根据砂辊或铁辊头端直径确定即可。

二、导程

螺旋输送器的导程=螺距x头数。螺距根据所需产量而定,螺距越大则输送速度越快;但螺距太大时螺旋面的斜度较大,产生的轴向推力就较小;如螺距过小,则影响输送量。碾米机螺旋输送器的螺距一般为20-70mm,常用螺距为40-60mm。

三、头数

头数根据砂辊槽型或铁辊筋的情况以及产量需要进行选择。如NF14或PM14喷风米机的铁辊筋或砂辊筋设计为2道,螺旋上凸出的螺齿就为2条,也称2头螺旋,NS18型砂辊碾米机的砂辊槽为3道,螺旋输送器就为3头螺旋。立式碾米机的砂辊为光辊时(无砂辊槽),则按设计的米刀排列数来选定螺旋输送器的头数。一般情况下铁辊碾米机铁辊为2-4条筋,螺旋输送器通常也为2个头或3个头。如铁辊(抛光辊)为4条筋时,一般情况螺旋输送器为2个头,产量很大时,可选择4个头。

四、槽型

目前,螺旋输送器的槽型以“梯型”居多,少数为“直槽型”。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螺旋输送器靠外部分所受的压力较大,相应磨损的也较快。因此,对“直槽型”与“梯型”进行比较,就可发现“直槽型”是更适合于碾米机与抛光机的螺旋输送器。这样可确保螺旋输送器在碾米室内产生足够轴向推力的同时又能增加输送量。螺旋输送器的筋厚度可为5-20mm,厚度过小虽能增加输送量,但影响螺旋输送器的使用寿命;如厚度过大虽可延长使用寿命,但对输送量有不利的影响。因此碾米机螺旋输送器的厚度通常选择8-12mm另外螺旋输送器的螺齿高度,按输送量选择20-40mm.

五、长度

螺旋输送器长度一般要大于或等于进料座内进料衬套,即长度尺寸等于或大于进料口宽度加上一个螺距,才能保证螺旋输送器的输送功能。螺旋输送器在实际工作中的磨损是有方向性的,靠近碾米机出口端方向与螺旋输送器推力而磨损比较快。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提高螺旋输送器的使用寿命,当螺旋输送器一边磨损后,换个方向也可以使用,这样才有利于降低用户使用成本。这就需要前端面的螺旋线与尾端面的螺旋线完全对称,即确保与砂辊、铁辊或抛光辊联接时的一致性,才能保证产量不受影响。轴向进料螺旋输送器由于没有径向进料口的空档,长度尺寸通常比径向进料螺旋输送器要小。因此,径向进料的螺旋输送器的长度必须等于螺旋导程(约等于进料口的宽度)或者是导程加上1-2个螺距之和。可换方向使用的螺旋输送器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仅供参考)。

L=S2或L=S1+S2;S2=S1x4

式中,L为螺旋输送器长度,mm;S1为螺距,mm;S2为螺旋导程,mm;A为螺旋输送器头数。

以NS18型砂辊碾米机的螺旋输送器为例,日前的情况是螺距S,为50mm;螺旋输送器头数为3个;螺旋导程S2=S1xA=50x3=150mm;螺旋输送器长度L为158mm。由于采用以上螺旋输送器长度,两端的螺旋起点与螺旋输送器上键槽相对位置不一致(螺旋输送器与砂辊接触是有方向性的),如螺旋输送器与砂辊安装后方向角度产生误差,将直接影响碾米机的产量和增加碎米。因此以上的螺旋输送器不能调头使用。如要调头使用,还需按螺旋输送器另一头方向和砂辊所需角度,增加新的键槽。

如按介绍的螺旋输送器长度计算公式设计,不需增加新的键槽,就可调头使用。

螺旋输送器长度L=S2=S1x4=150mm;

或者L=S1+S2=S1+S1xA=50+50x3=200mm·

六、间隙

国内以前的碾米机、抛光机的螺旋输送器与进料衬套的间隙大多为2mm,这种模式主要是沿袭过去30-5A.NS18.NF14等碾米机螺旋输送器的生产方法。当时品种比现在少,批量很大,制造成本较低,采用金属模浇铸,激冷后使螺旋输送器的螺旋面有2-4mm厚度的“白口层”,从而提高了螺旋输送器的使用寿命。由于2mm的间隙同糙米(大米)的厚度尺寸相似(糙米的外型尺寸为长50-10.4mm.宽2.0-3.4mm、厚1.1-2.4mm),在设备运转时,大米(糙米)完全可能进入螺旋输送器外径与进料衬套的间隙,这时就比较容易产生碎米。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如卧式碾米机或抛光机进料衬套下部会严重磨损,产生的间隙就会越来越大,产生碎米的几率也相应增多。如果将间隙控制在0.5-0.1mm,这样也可以控制大米不进入螺旋输送器的外径。但是当螺旋输送器长时间(约半年左右)工作后,进料衬套的磨损就会扩大间隙,同样会发生大米进入不该进入的间隙中而产生碎米。如果间隙过大,则减少了螺旋面与大米的接触面,影响产量。国外许多碾米机或抛光机的螺旋输送器与进料衬套间的间隙为3.5-5.0mm,实践说明这样的间隙比较合理,可以使大米在螺旋输送器中运动时,避免与间隙面硬行摩擦,使大米横断面这个最容易产生碎米处得到了保护,因此产生碎米少,在进料衬套适当正常磨损后也不影响碾米或抛光的工艺效果。

七、光洁度

制造碾米机和抛光机螺旋输送器时,要求光洁度越高越好。因为在输送物料过程中,螺旋输送器光洁度越高,大米与螺旋输送器表面摩擦系数就越小,工作时的输送量就越大。螺旋输送器使用过程中,大米会对螺旋输送器的表面产生一定的磨损,螺旋输送器靠推力方向的表面在磨损后,就会出现一些不规则的形状,破坏了原有的螺旋曲线和表面光洁度,从而影响输送量。因此需要提高螺旋输送器表面光洁度与硬度。

八、材料

在新产品试制过程中,螺旋输送器可选择普通铸铁HT200简单加上,或者用钢管与其他扁钢焊接成形后打磨;批量生产时,则需要选择耐磨性能较好的铸铁。最理想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并落实碾米机系列化,统一配件(包括螺旋输送器)标准。这样采用普通铸铁进行金属模浇铸后的螺旋输送器就能在全国通用,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方便用户,节省能源。

螺旋范文篇5

[论文摘要]碾米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加工设备之一,碾米机的主要零件螺旋输送器简称“螺旋头”,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整个碾米机的加工效率,所以在整个碾米机的设计中非常重要,将通过八个方面探讨碾米机螺旋输送器的设计和有关技术关键。

随着我国现代化大规模粮食加工厂的逐渐增多,迫切需要相应的粮食加工设备来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碾米机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加工设备之一,在粮食加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零件螺旋输送器的设计更为重要,下面将简要介绍碾米机螺旋输送器设计方法。

一、直径

螺旋输送器的直径是设计中首先要确定的,直径设计非常简单,主要应该遵循螺旋输送器的外径与砂辊或铁辊的外径基本一致的原则。这是因为螺旋输送器螺齿的底径,要与砂辊或铁辊头端(锥型小头)直径保持一致。设计时根据砂辊或铁辊头端直径确定即可。

二、导程

螺旋输送器的导程=螺距x头数。螺距根据所需产量而定,螺距越大则输送速度越快;但螺距太大时螺旋面的斜度较大,产生的轴向推力就较小;如螺距过小,则影响输送量。碾米机螺旋输送器的螺距一般为20-70mm,常用螺距为40-60mm。

三、头数

头数根据砂辊槽型或铁辊筋的情况以及产量需要进行选择。如NF14或PM14喷风米机的铁辊筋或砂辊筋设计为2道,螺旋上凸出的螺齿就为2条,也称2头螺旋,NS18型砂辊碾米机的砂辊槽为3道,螺旋输送器就为3头螺旋。立式碾米机的砂辊为光辊时(无砂辊槽),则按设计的米刀排列数来选定螺旋输送器的头数。一般情况下铁辊碾米机铁辊为2-4条筋,螺旋输送器通常也为2个头或3个头。如铁辊(抛光辊)为4条筋时,一般情况螺旋输送器为2个头,产量很大时,可选择4个头。

四、槽型

目前,螺旋输送器的槽型以“梯型”居多,少数为“直槽型”。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螺旋输送器靠外部分所受的压力较大,相应磨损的也较快。因此,对“直槽型”与“梯型”进行比较,就可发现“直槽型”是更适合于碾米机与抛光机的螺旋输送器。这样可确保螺旋输送器在碾米室内产生足够轴向推力的同时又能增加输送量。螺旋输送器的筋厚度可为5-20mm,厚度过小虽能增加输送量,但影响螺旋输送器的使用寿命;如厚度过大虽可延长使用寿命,但对输送量有不利的影响。因此碾米机螺旋输送器的厚度通常选择8-12mm另外螺旋输送器的螺齿高度,按输送量选择20-40mm.

五、长度

螺旋输送器长度一般要大于或等于进料座内进料衬套,即长度尺寸等于或大于进料口宽度加上一个螺距,才能保证螺旋输送器的输送功能。螺旋输送器在实际工作中的磨损是有方向性的,靠近碾米机出口端方向与螺旋输送器推力而磨损比较快。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提高螺旋输送器的使用寿命,当螺旋输送器一边磨损后,换个方向也可以使用,这样才有利于降低用户使用成本。这就需要前端面的螺旋线与尾端面的螺旋线完全对称,即确保与砂辊、铁辊或抛光辊联接时的一致性,才能保证产量不受影响。轴向进料螺旋输送器由于没有径向进料口的空档,长度尺寸通常比径向进料螺旋输送器要小。因此,径向进料的螺旋输送器的长度必须等于螺旋导程(约等于进料口的宽度)或者是导程加上1-2个螺距之和。可换方向使用的螺旋输送器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仅供参考)。

L=S2或L=S1+S2;S2=S1x4

式中,L为螺旋输送器长度,mm;S1为螺距,mm;S2为螺旋导程,mm;A为螺旋输送器头数。

以NS18型砂辊碾米机的螺旋输送器为例,日前的情况是螺距S,为50mm;螺旋输送器头数为3个;螺旋导程S2=S1xA=50x3=150mm;螺旋输送器长度L为158mm。由于采用以上螺旋输送器长度,两端的螺旋起点与螺旋输送器上键槽相对位置不一致(螺旋输送器与砂辊接触是有方向性的),如螺旋输送器与砂辊安装后方向角度产生误差,将直接影响碾米机的产量和增加碎米。因此以上的螺旋输送器不能调头使用。如要调头使用,还需按螺旋输送器另一头方向和砂辊所需角度,增加新的键槽。

如按介绍的螺旋输送器长度计算公式设计,不需增加新的键槽,就可调头使用。螺旋输送器长度L=S2=S1x4=150mm;

或者L=S1+S2=S1+S1xA=50+50x3=200mm·

六、间隙

国内以前的碾米机、抛光机的螺旋输送器与进料衬套的间隙大多为2mm,这种模式主要是沿袭过去30-5A.NS18.NF14等碾米机螺旋输送器的生产方法。当时品种比现在少,批量很大,制造成本较低,采用金属模浇铸,激冷后使螺旋输送器的螺旋面有2-4mm厚度的“白口层”,从而提高了螺旋输送器的使用寿命。由于2mm的间隙同糙米(大米)的厚度尺寸相似(糙米的外型尺寸为长50-10.4mm.宽2.0-3.4mm、厚1.1-2.4mm),在设备运转时,大米(糙米)完全可能进入螺旋输送器外径与进料衬套的间隙,这时就比较容易产生碎米。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如卧式碾米机或抛光机进料衬套下部会严重磨损,产生的间隙就会越来越大,产生碎米的几率也相应增多。如果将间隙控制在0.5-0.1mm,这样也可以控制大米不进入螺旋输送器的外径。但是当螺旋输送器长时间(约半年左右)工作后,进料衬套的磨损就会扩大间隙,同样会发生大米进入不该进入的间隙中而产生碎米。如果间隙过大,则减少了螺旋面与大米的接触面,影响产量。国外许多碾米机或抛光机的螺旋输送器与进料衬套间的间隙为3.5-5.0mm,实践说明这样的间隙比较合理,可以使大米在螺旋输送器中运动时,避免与间隙面硬行摩擦,使大米横断面这个最容易产生碎米处得到了保护,因此产生碎米少,在进料衬套适当正常磨损后也不影响碾米或抛光的工艺效果。

七、光洁度

制造碾米机和抛光机螺旋输送器时,要求光洁度越高越好。因为在输送物料过程中,螺旋输送器光洁度越高,大米与螺旋输送器表面摩擦系数就越小,工作时的输送量就越大。螺旋输送器使用过程中,大米会对螺旋输送器的表面产生一定的磨损,螺旋输送器靠推力方向的表面在磨损后,就会出现一些不规则的形状,破坏了原有的螺旋曲线和表面光洁度,从而影响输送量。因此需要提高螺旋输送器表面光洁度与硬度。

八、材料

在新产品试制过程中,螺旋输送器可选择普通铸铁HT200简单加上,或者用钢管与其他扁钢焊接成形后打磨;批量生产时,则需要选择耐磨性能较好的铸铁。最理想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并落实碾米机系列化,统一配件(包括螺旋输送器)标准。这样采用普通铸铁进行金属模浇铸后的螺旋输送器就能在全国通用,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方便用户,节省能源。

螺旋范文篇6

目前重庆院设计的宽叶片螺旋钻杆外径尺寸为Φ73、Φ89,长度尺寸为550、600、800、1000、1500。以使用量最大的63ZGLL73×1000宽叶片螺旋钻杆为例,进行具体的加工工艺技术研究。63ZGLL73×1000宽叶片螺旋钻杆由63ZG1000光钻杆在外圆绕制了螺旋叶片,通过双面焊将螺旋叶片与钻杆固定。

1.1叶片下料工艺

根据Φ63宽叶片螺旋钻杆的订单数量,确定叶片的下料方式有2种:一类是小批量生产螺旋钻杆,叶片采用剪板下料法;二类是大批量生产,叶片采用钢带开模法。具体加工工艺流程如下所示:小批量:剪(剪钢板)→校直→剪斜角→对接焊→预弯→待焊大批量:剪(将钢带一分为二)→剪斜角→预弯→待焊

1.1.1叶片小批量加工

根据上述叶片生产流程图可知,当采用小批量生产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剪板下料需要保证叶片的宽度尺寸20,上偏差为+0.5,下偏差为0,剪切面与宽度方向基本垂直;②叶片剪切后发生了弯曲、扭曲变形,需校直,采用卷板机校直;③因剪板机行程的影响,1000mm、1500mm长的宽叶片螺旋钻杆其叶片下料尺寸均在3m以上,超出机床行程,故叶片分段剪切后需采用对接焊满足加工需要;④小批量生产宽叶片螺旋钻杆,为便于绕制螺旋叶片,叶片端头需使用预成型工装预弯。

1.1.2叶片大批量加工

大批量生产螺旋钻杆,叶片采用钢带开模法,该方法的优点是:①可以根据需要定制叶片宽度及长度尺寸;②宽度及长度尺寸精确;③叶片平直;④避免了剪切产生的加工硬化。

1.2螺旋叶片绕制工艺技术研究

经过对宽叶片螺旋钻杆外形结构的分析和实验论证,得出下述螺旋叶片绕制加工工艺流程,满足加工需要,即:绕制螺旋叶片→切除(多余叶片)。

1.2.1绕制螺旋叶片

根据63ZGLL73×1000宽叶片螺旋钻杆外形结构,螺距P=80,分析可知采用车床上绕制螺旋叶片,要控制螺旋叶片的成型、螺距、叶片的贴合度,可通过以下工装来控制。

1.2.2切除(多余叶片)

因绕制螺旋叶片后出现了多余的叶片,为了不影响后续工作,故需切除,通过比较分析,选择砂轮机打磨。打磨要求:①打磨面基本与钻杆外圆垂直;②防止打磨到钻杆;③保证距公接头端面尺寸9mm。

1.3螺旋叶片组合焊接工艺研究根据前期的准备工作及现场工艺性试验,确定组合焊接工艺路线如下:除锈→自动焊接→补焊。

1.3.1除锈

通过前期的试制工作,发现自动焊接螺旋叶片时,焊缝在钢管外圆侧成形差、咬边严重。通过分析实验验证,发现将钢管外圆表面除锈后焊缝成形良好,目前有以下两种方案可以除锈。将待加工钻杆通过同型号公扣在焊接变位机上固定,脚踏开关旋转主轴,工人手持角磨机打磨叶片两侧焊道,要求焊道宽度在5-6mm,钻杆外圆表面的铁锈除尽即可。通过该方案的试制,在自动焊接的过程中,焊缝成形很好,无咬边等焊接缺陷产生,故采用本方案对钻杆焊道除锈。

1.3.2自动焊接螺旋叶片

根据以往外协单位生产及矿上使用情况,通过手工电弧焊接螺旋叶片,焊接生产效率低、焊缝咬边严重、钻杆断裂事故较多,在这种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及控制产品质量,开发了宽叶片螺旋钻杆叶片焊接专机,此工艺方法比手工焊接效率提高5倍以上。宽叶片螺旋钻杆焊接专机主要组成部分为:C618普车结构、数控部分、焊接工装、弧焊电源、送丝机构、焊炬、供气系统等组成。

2结语

螺旋范文篇7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受众行为;舆论背反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沉默的螺旋理论介绍到我国来,同美国的“议程设置论”一样引起传播学界的极大兴趣。这一理论认为,一切公众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反对的意见渐渐沉默着消失了。有的学者指出,大众传媒这种“强效力论”作为“人们对传播效果的认识已经更加清晰和深化”,不意味着退回“魔弹论”的“原地”。①

令人惊异的是,沉默螺旋理论的提出者——德国的伊莉莎白·内尔—纽曼后来修正了“强效力论”,而我国某些学者对这一理论却抱有痴迷的热忱,这表明,在传播学引进中充斥着一种“盲目信奉”的气氛。

一、沉默螺旋理论的最初观点

1973年伊莉莎白·内尔—纽曼(ElisabethNoelle—Neumann)发表了《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宣称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能产生强大的效果。纽曼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意识的累积性、普遍性及共鸣性,不同的报纸、杂志、电视和其他媒介的报道对一个事件或一个议题的一致反映,能发展出一致性,使大部分人看待议题的方式与媒介表现议题的方式一样。“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②

纽曼强调,大多数个人都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而造成孤立。一个人一旦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普遍得到支持,便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真观察,确定了自己的意见同占据优势的观点不一致,便沉默起来;随后大都改变自己的看法,和优势意见相一致。什么观点占优势,经常是由传播媒介确定的,或者由周围多数人对这一观点的支持造成的。如果自己的观点居于少数,因为害怕孤立便不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当本人保持沉默时,持有少数观点的其他人也保持沉默。这样,本来占支配地位的意见就更加得势,而原来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纷纷转变观点,形成了一种螺旋式过程。在这个“沉默螺旋”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沉默的螺旋实际是研究舆论生成的原因,给民意的形成套上了固定模式,试图判断民意朝媒介赞同的方向改变。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假定,具有准统计学的感觉官能,借此确定“哪种观点和行为是环境所允许和不允许的,哪些观点和行为越来越强,哪些越来越弱”。这就是说,民意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意见气候的理解,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而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根据纽曼的看法,能否顺应“多数意见”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规范和基本价值与社会是否相容的检验”,形成一种“匿名的,无所不在的社会压力”③,而不是道德规范和基本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决定民意的出现。

在1980年,纽曼提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达”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意见一旦具有了这种性质就产生一种强制力,与之唱反调会陷于孤立,遭受社会的制裁。在“沉默的螺旋”的理论中,与其说舆论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人们用它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环境。舆论还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④“沉默螺旋”强调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传媒上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引起“沉默螺旋”的始动,继而激起人们在判断和行动上产生连锁反应。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提出之初,有两个难题让人萦思苦索:媒介的意见对受众的影响是有条件、还是无条件?受众面对媒介发表个人意见都以害怕“孤立”而沉默或悄悄改变原来的见解,事实果真如此吗?回答这两个难题才是本文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对沉默螺旋理论的质疑

正是内尔·纽曼本人在1990年发表的《大众观念的理论:沉默的螺旋的概念》一文,对螺旋理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澄清了这一理论中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某些结论。

纽曼回顾说,沉默的螺旋理论以惩戒脱离共同价值观的个人为基础,惩戒的方式便是使他们感到孤立。共同确信的力量——大众观念——来源于人类的社会本性,即他们害怕孤立。害怕孤立是这个理论的基本要素。因此,“此理论招致了大量的批评并不为怪。孤立的威慑和对孤立的恐惧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假定并不与理性的民主政体保持一致,不与我们所怀有的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的理想一致,也不与自由主义和宽容的最高价值一致。孤立的威慑和对孤立的恐惧感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的百科全书中都找不到,我们需要有力的事实来证明这二者在大众观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⑤

纽曼确定,媒介影响大众观念至少需要6类信息,它们来自调查和对媒介内容的分析:

1.持主要观点的人分布于何处;

2.对民意状况的估计(大多数人是怎么想的);

3.对未来是否成功的预测;

4.公开捍卫自己立场(发表见解)的勇气;

5.话题含有多少感情和道德的因素;

6.在议程设置中媒介讨论话题的主旨和强度(被其他媒介引用其内容,并引起政治家们注意的媒介)。

如果媒介对某一话题收集到如上的信息,对民意的发展作出较好的预测,媒介意见才能形成舆论。由于人的社会本性使人与人之间经常互动,产生了大众观念(民意)。恐惧孤立,对民意状况的观察,对不同政治势力的估计决定了人们是说出观点还是保持沉默。⑥于是,纽曼得出如下的结论:在社会中赞成的呼声不断升高时表达赞成的观点,在赞成的呼声下降时保持沉默,这个趋势存在于他们个人倾向、信念和必须遵循的社会要求中。但这一结论,在国内介绍这一理论的论著中,几乎难以见到。

显然,纽曼对自己理论的补充是在众多传播学家的批评下作出的。也许英国的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的斯文·温德尔是对该理论最早提出质疑的两个人。他们在1981年出版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指出:该模式表述的思想就其本身来说并不新鲜,尽管以新的方法将这些思想归拢在一起,使它们与依赖电视作为主要信息和思想来源的情形有了新的联系。但这里指的是这样情况,即许多个人不能相互交流私人的意见。从而感觉到他们属于持不同意见的少数派。实际上,当允许强有力而又畅言无忌的少数派将错误的舆论强加于人们时,多数派或许私下里也会持同样的看法。自由表达是舆论概念的一个基本部分。要取得这个理论满意的、经验主义的确证,必然是极为困难的,而且所有论证过程中最难和最易引起争议的部分,必然与媒介在特定意见上的一致和累积问题有关。令人满意地讨论这个问题,则需要对媒介内容作广泛而详尽的分析。这个模式所描绘的意见形成过程,在某些条件下并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必然会出现,但它出现的范围现在还不知道。⑦

麦奎尔和温德尔实际上指出了沉默螺旋理论奏效的条件,一是个人不能相互交流私人意见时,这个理论才能成立;二是媒介意见和受众的观点具有特定的一致并产生过预期的意识积累,持不同意见的人才能出现沉默的螺旋。笔者认为,特定的一致性只能是媒介意见和大众观念(民意)相吻合或相近的一致态度,越是对重要的社会问题,这种一致性使反对者越容易沉默下来,因为少数人不敢对抗民意。

沉默的螺旋理论应用趋同原理,把社会心理的趋同惯性无限放大,不能不走向极端。据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中介绍,50年代索罗门·阿什的实验证明,趋同行为发生的概率受到两个重要条件的制约:第一个条件是有没有来自他人尤其是来自所属群体的支持,只要当场有一个支持者,趋同行为的概率便会大大降低。另一个条件是个人对自己的见解或信念的坚信程度。实验心理学研究证明,对自己的观点确信度低的人,往往会通过寻求与他人的类似见解来加强自己的信念,因而比较容易接受多数派的影响,而确信度高的人则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多数意见”的社会压力还受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制约。例如,在传统、保守、封闭的社会,“多数意见”的压力通常强大;而在开放型社会以及社会秩序或社会价值的变动时期,“多数意见”未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日本学者平林纪子指出:“就宗教问题而言,在荷兰等天主教国家或一部分伊斯兰教国家,促使人们趋同的压力显然比其他国家强大得多”。“沉默的螺旋”假说忽略了舆论变化过程中“少数派”的作用。S·莫斯考维希指出,群体合力中的“中坚分子”(thehardcore)表现出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的强烈性,可对“多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合力(合意)并推动新的合力形成。这是与“沉默的螺旋”不同的另一种舆论形成过程,⑧即由少数人意见向多数人意见演变的舆论机制。

[page_break]

三、从沉默的螺旋到舆论背反

以上批评沉默螺旋的种种结论和实验表明,在大众传媒面前,受众不是被动的、盲从的非理性动物,而是具有能动性的社会主体,常以反沉默螺旋的方式发表意见。这是本文要阐述的核心问题。

沉默的螺旋可以奏效,仅仅在下述三种条件下能够出现:1.少数缺乏社会主体意识而又缺乏主见的人,轻易地把媒介意见视为真理。面对媒介的强烈议题,对自己原来意见产生怀疑之后便默默接受媒介的议程。麻木的从众心理使这部分人经常改变自己的态度,他们是沉默螺旋中的悬浮物。2.应当承认,媒介在设置议程方面一旦巧妙得难以被人发现其荒谬之处,或者受众的知情权被剥夺,就会盲目地追随媒介,跟着螺旋的曲线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聚集起来;但时间稍久,媒介意见的荒谬露出了破绽,螺旋模式开始失效。这说明,即使错误的媒介意见也可能在有效时间内使受众发生趋同行为;这一有效时间究竟有多长,我们还难以作出明确的判断。3.媒介的意见符合绝大多数受众的价值观、利益和见解,同民意达到一体化,沉默的螺旋开始生效:不同意媒介意见的人即游离于民意之外的人,如果不是民意的死敌,就会默默的放弃原来意见,让自己很快融入民意的洪流。媒介代表民意,沉默的螺旋模式及其功能始终是奏效的。

显然,从以上前两点分析,舆论背反即媒介议程引起相反的舆论,导致沉默螺旋理论的完全失效。沉默螺旋同舆论背反构成媒介的两个相反功能,使媒介作用于受众的博奕更具挑战性。在当代社会,舆论背反比沉默螺旋有更大的再现比率,常使媒体在“飞去来器效应”面前陷入尴尬。西方反全球化的游行示威,前苏联“8·19”事件的媒介控制,都推翻了媒介的预期美梦,舆论背反屡屡神威大作。媒介主宰者的思想浸染着媒介万能论的色彩,不断给自己培养一批批反击者,使舆论背反在以下三种情况经常出现。

1.操纵舆论的恶果

在控制媒介的强力人物眼中,舆论不过是分散、脆弱的意见,对其操纵就是对其驾驭。操纵舆论成为他们的思维惯性。他们认为,没有被组织起来的公众,很难形成强大声势,操纵比讨论重要并更有宣传效果。“立体的型的认知→组织领袖对符号的操纵→情绪统一”就是所谓“舆论操纵论”。⑨“舆论操纵”是企图控制或改变舆论的一种手段。美国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与罗伯特·默顿指出,社会的各种利益集团常常通过大众媒介实行社会控制,在权力结构中占据显要地位,实质是控制各种意识、态度和行为。现代社会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媒介市场,舆论不过是大众媒介内容的反映,受众接触媒介不希望陷入被操纵,而是渴望平等交流。媒介上操纵舆论的动机越明显,反而越失效,操纵者往往引起受众的反向思维,被舆论背反打入冷宫。

2.对错误意识形态的反弹

舆论在一定意识环境中形成,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制约,民意则是正确意识形态的民众化、粗放化。媒介的议程被错误意识形态控制,背离活生生的人民实践和意志,人民对媒介的报道就形成逆反意识,使意识形态的对立显现出来。错误的意识形态总是力求将民意限制在一定范围,压制它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媒介宣传与民意相反的观点,企图发挥控制、改造和记载的作用,以期改变大众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人民从冷漠、旁观到回避媒介错误意见的倾泻,渐渐发展、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中,舆论背反充满整个过程,表现为意识形态更迭中的思潮波动。社会制度的变迁,作为新思潮冲击错误意识形态的结果,在媒介和民意的互动中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

3.对“制造同意”的反击

舆论背反与“制造同意”难以谐调。历史统治者总是最大限度利用媒介展示人民对他的赞同,人民的同意被不断制造出来。实际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在西方,行政首脑除了需要定期地面对选民之外,必须规劝立法机构采取具有法律效力的措施,但用媒介议程显示群众的赞同是最具荣耀的方式。罗伯特·塔克在《政治领导论》一书中揭示了这种现象⑩,提出“制造同意”的概念。他说,在一些专制国家中,独裁者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威胁的手段,恫吓从深宫大院里的臣属到大街陋巷的平民。但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行使恐怖性的专制主义,而是努力地说服,让媒介一再表明人民如何同意他的一切决定。只有在说服失败后才动用强制性手段。有两点可以使我们弄清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其一,强迫手段带来的只是被动的服从,只有当人们真正地被说服了,才会主动地、全力以赴地支持、保障专政政体的正常机能;其二,独裁政权在动员支持时,往往面临十分严峻的问题,即他们无法代表公众意见,实施的政治不能预先得到民意的认可,只好动员媒介打一场“制造同意”的防御战,于是便大肆制造人民的同意。但违背民意的政策被媒介公布并加以宣传以后,舆论背反总是戳破这种“同意”的假象,渐渐形成民怨。这种舆论背反实际是对“制造同意”的反击。

四、媒介意见来自何方

无论议程设置论还是沉默的螺旋理论,都忽视媒介意见的来源问题。媒介意见来自民意,则这两个命题都能成立并产生惊人的效果,否则就脱离了文明的意识基础,无法引导受众的认识。

人民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通过理性与行为选择并展示自己的利益,不仅具有历史的客观性,而且具有价值判断和政治评价的意义。按正当利益改变外部世界,充分实现人自身的主体性要求,构成了民意的历史和社会基础。人们在选择价值目标和理想时,逐渐形成了公共舆论,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追求。从总体上看,媒介无需制造什么舆论,它若能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只能积极、主动地反映民意。

人民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制度具有校正作用,要求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并通过民意表达出来,这就是历史规律。民意从现实中涌现出来,对经济政治活动的性质、状态作出真实的说明,使政治实体了解社会关系及生产力正在发生的变化,才能及时调整过时的意识形态。媒介围绕权力意志从事精神生产,使意识形态距离社会越来越远。只有人民的政治意识,即民意才能使政治上层建筑接近生活,正确地反映实际,指导实际,并能有效地纠正意识形态的错误。生活不断创新,紧迫的社会巨变必须有同步发展的正确思想为指导,但这不可能到原有的政治框架和意识形态中去寻找,只有到社会实践、到社会舆论的声纳中去发现。政治机构跟不上历史步伐,不得不求助于民意。媒介的意见只有来自民意,才能反映历史规律,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如果媒介的意见是自己设置出来的,脱离人民的追求,就难以产生持久的引领作用。

指出:“工具是人创造的。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破坏旧的生产关系,破坏旧的社会关系。”(11)生产力不会讲话,社会也不会讲话,但生产力最积极的因素——人会对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状况发表意见,给生产力装上说话器官。民意作为生产力的话语,强烈呼唤经济关系与生产力适应,与人的合理利益相一致。当生产力的发展提出改革要求时,变革一切制度才提到日程上来。媒介的意见只有反映民意,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目标,议程设置才会产生巨大的号召力。

无论议程设置还是沉默的螺旋,要想产生效力,必须为人民代言,反映历史规律和人民的主体性活动。正如美国学者约瑟夫·克拉珀在他的《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说的那样:“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的必要的和充足的原因,而更可能处于各种相互牵制的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12)这些因素无疑是代表人民利益讲话,阐明的意见能否具有说服力和公正性,等等。如果信息发送者想操纵舆论,只有立足于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才能万无一失。不管什么样的政治权力,都努力把大众传播机构作为依附于其体制的宣传机器,将其纳入权力结构,但它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同广大民众的思想没有距离或完全吻合。

注释:

①范东生、张雅宾:《传播学原理》,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363页。

③⑧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223-224页。

④Noell-Neuman,E.TheSpiralofSilence:PublicOpinion-OurSocialSkin,2nd.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3.

⑤⑥关世杰等译:《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161页。

②⑦祝建华等译:《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93、94页。

⑨张学洪:《舆论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⑩丛郁等译:《政治领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0-61页。

螺旋范文篇8

空乘专业的形体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形体,文明礼仪,高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传统三段式形体教学方法的困境在于所学内容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50min的舞蹈教学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太难且实用性不强,而六环节螺旋教学法是针对空乘形体的实际需要设计的。具体特点如下。

1.1调整教学环节

将传统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三段教学方法改为热身、姿态训练、气质训练、表现力训练、塑身训练、放松与心理训练这六个模块顺序进行教学。六环节螺旋教学法与三段式形体教学法比较增加了形体纠型、形体礼仪姿态训练、塑型训练三个模块,增加的内容模块使形体训练更具有职业性、针对性、实用性,如形体纠型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体态和强化优美身型,还能在双人互相协助中提高练习的趣味,塑身训练模块设计是希望将实用的塑身练习方法教给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

1.2增加职业技能训练

职业院校的课程主要是为学生能顺利适应工作岗位而开设的,六环节螺旋教学法中的第三环节结合航空公司对员工的形体、礼仪姿态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模拟场景实训,希望将实用的空姐礼仪规范与形体相结合,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能在空乘面试时以优雅的礼仪姿态给评委留下好的印象。

1.3降低舞蹈教学难度

在三段式传统教学中,舞蹈教学是课程的重点,50min较复杂的教学学生深感疲惫,而且学生因为舞蹈功底跟不上又有了畏惧心理。因此,在新的教学法设计中我们弱化了成品舞蹈教学,将时间减少到了30min,同时也降低了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姿态的展现和情感的表达上。

1.4螺旋循环递进教学

学生优雅姿态的养成是不断练习形成一种习惯的过程,而习惯是需要长时间的重复才会稳定。因此在新的教学法设计中,我们考虑到了学生自身水平和发展的需要,及学生技能与姿态掌握规律,建立了螺旋循环的形体教学体系,在整个形体教学过程中不断重复训练和提升难度,来学习技能和掌握姿态形成稳定的习惯。

2结论

螺旋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5例中,男19例,女6例;年龄52~78岁,平均63.5岁。

1.2临床表现半数以上病人感上腹部胀痛、食欲不振,其中16例有体重减轻,消化不良;黄疸症状14例。恶液质3例,有10例上腹部扪及包块,2例胰腺癌阻塞脾,门静脉而引起门脉高压。

1.3方法对25例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见图A-K(略)

2.1CT平扫胰腺肿块,肿瘤致胰腺外形局限性增大,轮廓改变,边缘可呈分叶状,肿块大多呈等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肿块中心有水样低密度液化坏死区。

2.2增强扫描动脉期,由于胰腺癌为少血供肿瘤,本组病例绝大多数在该期为相对低密度。门脉期强化略有减低,肿块边缘不规则;延迟期肿块呈现为相对低密度。血管受侵,腔静脉、门静脉、腹腔动脉主干及分支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侵包埋。3讨论

3.1胰腺癌的CT表现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1)胰腺肿块;(2)局部轮廓改变。间接征象:(1)胰周脂肪间隙的消失;(2)胰胆管系统扩张;(3)周围血管和脏器受侵犯;(4)梗阻远端胰腺萎缩;(5)淋巴结和脏器转移。

3.2胰腺肿块局限性肿块或胰腺肿大,破坏了正常胰腺的比例关系。本组在平扫时病灶大多呈低密度影。由于胰腺癌缺乏相对血供,早期容易突破胰腺境界侵犯胰周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这对肿瘤的可切除性和判断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多呈轻度强化,而门脉期呈均匀强化,而胰腺本身强化在动脉期与门脉期相似,实质期胰腺周围血管的显示均优于动脉期。

3.3轮廓改变一般认为,癌肿直径<3cm的肿块称为小胰腺癌,多数在胰头部,胰腺头部不规则轻度增大,局部隆起,钩突圆窿,失去正常三角形。小胰腺癌阻塞主胰管时,CT可显示胰管扩张。胰体尾部萎缩或形成胰尾部囊肿,可根据这些改变间接征象提示胰腺癌的诊断。

螺旋范文篇10

【关键词】多排螺旋CT特点脑血管成像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排螺旋CT与普通螺旋CT比较

CT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广泛应用。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或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根据其病理变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通常突然起病,以头痛、呕吐、昏迷、短时间内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多数为脑出血,对于头痛症状较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极易被人们所忽视,这时头颅CT扫描对于发现和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重要的价值。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简称CTA,CTA对于脑动脉瘤的发现和诊断有着一定的优势作用。

CTA是采用CT增强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显示颅内血管的一种新的检查手段。近年来,CTA正迅速成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与DSA相比,CTA的优势在于:1、无创。患者只需通过手臂静脉注入造影剂,通过螺旋CT扫描即可完成检查,无任何痛苦。2、成像快。CTA检查准备好后,注药到扫描完成不到一分钟,对于有些躁动患者给镇静药后也能检查。3、图象清晰、准确可靠。CT扫描完成后可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3D图象,从不同角度显示动脉瘤,反映动脉瘤的所有特征,包括动脉瘤颈、动脉瘤囊、瘤壁钙化和血栓形成等。CTA与CT结合,能更好地显示动脉内的血栓和梗死的范围。在判断是否动脉近端或远端闭塞,选择动脉内溶栓抑或静脉溶栓,有重要参考价值。使用多层CT技术,能显示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整个行程,包括颅内段和颅外段,还能显示侧支循环。另外还可模拟开颅并从手术野观察动脉瘤的指向、瘤颈的位置、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及颅底骨的空间关系,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很好的治疗方案。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之一,其出血原因很多,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动脉炎,颅内肿瘤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15%[1]。CT脑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是经周围静脉高速注入碘对比剂,在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用螺旋CT进行快速体积数据采集,获得的图像再经各种计算机处理技术,合成三维(3D)血管影像。随着螺旋CT的普及,该项检查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多排螺旋CT(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MSCT)特别是64排螺旋CT的推出,更具有扫描速度快,成像清晰,细腻等优点,使CTA的临床应用更为安全和简便。本文应用64排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CTA检查,探讨其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筛查方面的应用价值。

应用Philips64排螺旋CT扫描机。先常规行颅脑平扫,再行小剂量造影剂试验,描绘出时间-密度曲线,并通过时间-密度曲线确定最佳延迟扫描时间,后行CTA检查。CTA扫描线平行于听眦线,从颅底向颅顶扫描。在肘静脉建立通道,经高压注射器注入80~100mL碘对比剂,注射速度为3.0mL/s。延迟扫描时间为13~22s。扫描条件为120kV,280mA,扫描层厚1.25mm,连续扫描采集,重建间隔0.625mm,输入原始数据后,在Philipsworkstation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重建,分别为容积重建(volume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intensityprojectice,MIP)及表面遮盖显示法(surfaceshadeddisplace,SSD)。

对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度怀疑是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的患者,传统方法是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其检查结果也作为其他检查的金标准。对血管的良好显示,突显其在该领域的优越性。脑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新的无创性技术。三维重建图像可以多方位地观察血管、肿瘤及病变周围血管情况,提供血管内外的影像信息,显示血管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显示出动静脉畸形的主要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基本满足了临床需求,有助于手术及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因此有学者认为,MSCTA可作为血管性病变,特别是对动脉瘤筛选的首选方法,认为其在诊断动脉瘤方面可以替代DSA。本组病例中动脉瘤为发病原因者占44%,略低于文献报道的54%~75%,其中大脑中动脉为好发部位。在CT血管成像的方法中又以MIP,SSD及VR应用最为普遍。

VR法是目前最接近常规血管造影的最高级别的三维显示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计算机计算出每个像素内各种物质的百分比,并且显示物质为不同的灰度,在重建图像表现为不同的亮度。VR三维成像运用横断扫描的全部数据,具有信息丧失少,显示解剖结构准确,容易辨认等优点。由于VR法利用了CT机所采集的全部数据,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图像显示方面具有大部分CTA优点,如检查方法简单,无创伤,检查时间短,无血管损伤及卒中的危险,可很好的显示钙化,不受金属夹限制,空间定位准确等,同时能透过骨骼,不阻挡血管结构的显示,具有良好的解剖参照标志,能显示重叠血管,鉴别血管管腔结构等优点。

MIP是最常用并最具诊断价值的一种方法。可以同时显示双侧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可以从不同角度投影,不仅能显示动脉瘤本身,还能显示钙化。SSD的优势是立体感强,病变与颅底骨二维重建可同时显示,故可明确病变与颅底骨的立体解剖关系,对于手术方案的确定有很大帮助。但SSD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因为对重建前阈值的选择依赖性较强,常常因为不恰当的阈值选择而不能正确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和大小。

CTA的3种主要成像方法的差异及其与DSA的比较

在CTA的3种主要成像方法中,VR及SSD均同时显示多支血管、并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对患有动脉瘤的患者可以同时显示瘤体,瘤颈,并且明确动脉瘤与血管及周围结构的关系,为外科医生确定手术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而MIP-CTA对钙化的显示比SSD及VR更敏感。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位置广泛的颅内血管钙斑的形成及位于瘤颈的钙化会提示外科医生在手术夹闭时难度增大。但与DSA相比,CTA也有其局限性,最大的缺陷是不能显示脑循环从动脉到静脉的动态变化过程,只能显示某一时像的血管影像,故会遗漏其他时像的血管病变,目前主要用于动脉性病变的诊断。CTA的重建需要设阈值,会造成信息的丢失。我们的经验表明,它对小血管的分辨率较差。SSD法重建的CTA能同时显示血管和颅骨,但是有时骨结构会阻挡视野,通过技术可删除这些结构,但要求操作者必须掌握较高的神经解剖知识。有文献报道,由于血管扭曲,血管壁粗糙导致CTA假阳性诊断,但在本组病例中并没有发生。急性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查明病因,明确有没有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本组病例表明MSCTA能够明确动脉瘤的部位,个数,大小并显示其与周围血管、组织的关系,有无钙化和异常血供及瘤颈的大小及与周围颅骨的解剖关系。而且与DSA对比,MSCTA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经济且无创的方法,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起到良好的筛选作用。

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是一种安全、简便、较为可靠的冠脉病变无创检查手段,对冠脉主要血管中重度狭窄、桥血管、开口畸形显影效果好,对冠心病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钙化病变诊断高,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一种无创普查及冠脉支架术后随访的手段。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实用技术教程》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进展》

《医学映像と医学の関係について》

《CT影像工作站的建立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