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教中艺术审美教育渗透

时间:2022-07-20 03:34:54

幼儿科教中艺术审美教育渗透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强调领域间的彼此渗透,以体现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和通识性以及幼儿发展的综合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科学教育中有意识地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渗透,不仅使幼儿了解浅显的科学知识,认识简单的科学方法及技术,养成其科学探索的精神,同时培养他们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良好情感,结合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践,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在感知中体验美

观察是幼儿认识自然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科学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形式。观察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是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对周围现象的感知和体验。风雷雨雪,光电水火,草木花果,虫鱼鸟兽,孩子们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为鼓励孩子们观察和探究,我们在各个班级设置了“植物角”、“动物角”,种养花卉,饲养小动物,为孩子的观察提供便利,同时还开辟了“每天一问”的活动板块,让孩子们每天都有一个“为什么”,日积月累,养成观察周围生活现象的良好习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美。譬如雨后的彩虹,飘落的雪花,蝴蝶美丽的斑纹,花朵的色彩与芳香,等等。为此,我们经常带孩子走出户外,领略大自然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美景:春天的鸟语花香,夏天的骄阳蝉鸣,秋天的落叶缤纷,冬天的雪树冰河。让孩子去看,去听,去体验,去思考,从中培养孩子审美的兴趣和敏感性。我们还举行“色彩节”,让孩子们在不同色彩的调配中,体会颜色的神奇变化,欣赏色彩缤纷的美。这里既有色彩知识的初步感知,又有美的体验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活动的感知过程中,孩子们表达着自己对美的体验和理解。譬如,天为什么要下雨?孩子们会说,因为老天爷哭了,因为小草渴了。孩子们的这些本真的审美的个性的解读,属于人文的范畴。与狭隘的科学教育不同的是,我们的教师应该包容和鼓励孩子们的理解和表达。正如李政道所说,艺术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不能生硬地剔除硬币的“另一面”,把它们视作错误而粗暴地扼杀。“从最初的诗意、泛灵、我向思维到成年后更多的以科学的方式把握世界,是每一个儿童必须经历的过程,童话式的思维形态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必需。”[1]简单化或功利化地让孩子接受冰冷的科学概念和知识,漠视或伤害孩子们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的热情,是教育不可饶恕的过失。

二、在探究中发现美

幼儿科学教育离不开探究的过程。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探究的过程远比结果来得重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经常会观察到一些事物在常态下所不易发现的美。譬如,不同颜料的调配,能幻变出让孩子们惊喜的另一种色彩;用三棱镜观察阳光,会发现绚丽的彩虹;万花筒的旋转会呈现千姿百态的图案……大班的《方糖画画》活动,教学目标设定为:1.探索彩色墨水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发现扩散的科学现象。2.尝试用方糖和彩色墨水进行“画”画,感受方糖画的色彩美,体验作品成功的快乐。孩子们先用彩色墨水滴入水杯中,观察体会彩色墨水在瞬间漂浮扩散的科学现象。接着,把彩色墨水滴在方糖上,再把方糖沉入水杯里,方糖渐渐融化,彩色一点点从杯底升腾起来,形成动态变化的各种美妙造型。类似的游戏式的探究实验,往往会让孩子们获得惊喜的发现,因而也成为孩子们最为好奇、最感兴趣的活动。这既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的热情,也能给他们提供发现美、欣赏美的机会。其实,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色彩之旅”探究活动中,教师出示一些深浅不同的绿色纸片,告诉孩子:“这些是不同深浅的绿色,但是它们都被称为绿色。”然后发给孩子们一张纸片,鼓励孩子们每到一个地方都找一找绿色的东西,并让孩子们想一想,你看到了哪些绿色的东西?这些绿色看起来是否一样?你发现了多少不同深浅的绿色东西?孩子们正是在这种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中享受着自己对美的发现,享受着由美带来的精神愉悦。“在人类中,只有儿童和科学家才是最富有探究精神的”。[2]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们的探究与科学家应具备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是没有差异的,他们所获得的精神愉悦感也是没有差异的。

三、在创造中表现美

创造是孩子最自主、最自由也是最感兴趣的活动。科学教育中有许多小制作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孩子动手创造的热情,并能让孩子们从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小制作是幼儿园常见的科学活动样式。比如,利用废旧物品,孩子们根据各自的想象制作出了不同功能的机器人,并表达自己创作的动因,表演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工作情境,满足了孩子们的表现欲和成就感。搭积木是孩子们最熟悉的活动,他们在积木造型的构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着各式各样的城堡和宫殿,享受着创造的乐趣。在孩子们科技制作活动的过程中,同样渗透着情感审美的教育。以球杆链接活动为例,有一个活动是搭建“爱心帐篷”。教师给出的情境是某地发生了地震,救援队伍赶赴灾区,需要搭建安置灾民的帐篷。然后教师跟孩子们一起操作,探索哪一种帐篷最牢固最便捷,能够尽快安置灾民。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最终找到了三角形帐篷为最佳。孩子们还在帐篷上挂上彩色的纱幔,表示是“爱心帐篷”。同样的活动,可以是纯科技的,也可以成为科技与人文合一的,这是一种意识的差异。科学教育的内容许多是可以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的,譬如舞蹈、音乐、绘画、舞台剧等艺术样式。不同介质和样式的艺术表达,既可以给孩子们科学教育的滋养,又能够给孩子们艺术美的熏陶。因此,我们大胆地探索科舞、科画、科乐、科剧的创意结合。我们推出了舞蹈《太空狗》《机器猫》,让孩子们在舞蹈中感受高科技的神奇;我们还展出了孩子们的科学幻想画,有《会笑会哭的花》《会飞的汽车》《会伸缩的鞋子》,等等,让孩子们用画笔表达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我们用音乐让孩子们感受风雨雷电的声响。理性的科学教育不是孩子们最擅长的,而艺术的形象思维的介入,能够使两者相得益彰。

四、在评价中享受美

在科学教育评价中,教师往往会走向科学化、标准化的对错评价,而忽略科学文化的价值认同。正如德国科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像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的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3]对幼儿而言,培养孩子的探究兴趣、想象力、创造力、科学精神远比接受一些科学知识来得重要。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曾指出,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空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所以,幼儿科学教育的评价不能拘泥于科学知识的正误判别,而应该是多元化的,以保护和鼓励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为评价指向,让孩子们在评价中享受自己,并由此养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习惯。科学教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样性,对幼儿好奇心、探究热情和想象力的呵护与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譬如,幼儿科技画的评价,可以用想象奇特、用色大胆、构图合理等进行针对性的表扬与鼓励,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同时,可以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公开的展示。“每天一问”、“每周小实验”,我们都能找到相应的激励点,给孩子们以求知的精神愉悦。教师的宽容不只是一个教育技巧的问题,更是一种人文理念的体现。而教师往往容易强调孩子的知识正确性,忽略孩子体验性的收获。所以,宽容孩子在求知中的错误、探究中的失误,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一个难点。

科学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求真、扬善、达美”,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求真”,强调的是科学精神的培养,重心不在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而人文情感和艺术审美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科学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是相融而不是相加,不应该是形式上简单的拼凑,内容上简单的叠加,而应该努力找到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点和契合点。当然,我们还应该避免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的偏差,科学教育是一个基点,审美教育也不能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