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0-12 10:42:32

基于胜任力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

摘要:分析了胜任力模型在幼儿教师培训体系构建中的应用价值,阐述了基于胜任力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过程: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订、培训效果评估,提出了基于胜任力的幼儿教师培训的实施建议:更新教学理念,从以培训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优化教学内容,以岗位胜任力和绩效为导向;变革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最大程度地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胜任力;幼儿教师;培训体系

“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是当前重要的民生工程,而教师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部等四部门的《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难点之一,其中,职后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从“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到地市培训、区县培训,从省级教师发展中心到市级、区县级甚至镇街级教师发展中心的机构设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教师培训事业正处于蓬勃大发展时期。一边是教育部门、承训机构高投入、高密度地开展项目,一边是低参训率、结业率,甚至出现了有些地区的一些教师把培训当成负担的现象,培训面临着期望与现实、投入与产出不相匹配的矛盾困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工学矛盾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地追问和思考。

一、幼儿教师培训的理想与现实

教育部等五部门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意见》也提出:“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新一轮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由此可见,教师培训承载着国之厚望。首先,培训承载了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任务。培训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通过参与职后培训,帮助教师在专业知识、能力与师德品质等各方面得到提升。第二,培训承载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期待。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文件,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提出振兴乡村教育,通过乡村教师的培养培训、补充等途径提高乡村教师质量,改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近年来,“国培计划”也把重心向中西部项目、向幼师项目倾斜,更多地聚焦于乡村幼师,培训承担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沉重压力。然而,目前幼儿教师培训的教学现状和成效却不容乐观。首先,训前需求调查不充分,导致培训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实效性。我国现有的幼儿教师培训,主要是由省、市、县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和实施,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任务式行政指派,培训的方案通常是由少数的教育专家(“首席专家”)、主管部门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各培训单位现有的条件确定,没有充分考虑各地域、各类型幼儿园各发展阶段教师的差异,也就是说没有做充分的训前需求调研,即使有,也多数停留在发个问卷收集教师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学些什么内容、喜欢哪类专家等非常主观化的信息。其次,幼儿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不能满足教师岗位胜任力的要求。培训内容普遍存在偏重于学科理论知识的倾向,对教育教学技能的关注较少,而教师自我概念、价值观等方面几乎是空白。知识的传授与接受是其重要的使命,却忽视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养成。一些培训专家的讲座大而空洞,脱离教师的真实需求,缺乏吸引力。[3]培训形式单一、陈旧,通常以集中面授为主,参训教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傅岳新等人总结认为,“教师培训的不足之处在于师生互动形式化、学员缺乏真正的思考”。[4]最后,培训成效评估流于形式。当前幼儿教师培训成效评估大都停留在受训教师的主观评价上,通常仅仅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教师对培训课程以及项目的主观感受或满意程度,通过接受培训学习,教师是否在“知、情、意、行”等方面有所收获,却鲜少有客观数据的支撑。训后追踪更是被忽视的工作,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上其行为方式有多大的改变极少被关注。综上几种现象,我们看到,当前幼儿教师培训忽视了教师的真实需求,忽视了成人的学习特点,必然影响幼儿教师培训实效。

二、胜任力模型在幼儿教师培训体系构建中的应用价值

Spencer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5]胜任力模型则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的总和。近年来,胜任力理论广泛应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通过建立员工胜任力特征模型和胜任力测试量表,建构相应的企业培训策略。然而,胜任力理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较少,而基于胜任力的幼儿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更是尚不多见。在“全球胜任力”成为世界趋势的今天,应用胜任力模型于教师培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胜任力模型为幼儿教师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新标准。传统的幼儿教师培训项目往往依管理者或者首席专家个人的主观意愿为标准进行设计,也就是说一个项目质量的高低与管理者或首席专家个人的专业视野、专业水平息息相关,容易出现随意、拼盘式课程等现象,甚至因人设课等错误,这样的项目往往成效低。而培训自身的低效会让参训教师感觉浪费时间而虚度,久而久之,培训渐渐地失去了吸引力。因此,传统的培训体系不能满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幼儿教师的发展需求。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项目是以岗位分析所建构的胜任特征为标准,把培训课程内容重点放在影响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特征上,从而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二)有助于精准定位培训需求。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项目的起始环节,是方案策划的重要依据,其分析的结果可作为培训课程开发的基础。可以说,需求把握住了,课程开发的方向大致都不会错。因此,培训需求分析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当前,确定特定职务的胜任力是培训需求分析的趋势之一。在企业界,越来越多的在上海的跨国公司采用胜任特征模型来分析公司的人员培训与发展需求,这种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值得教育界借鉴,因为它有助于找出教师培训的“压力点”。通过将教师现有的胜任力水平与胜任力模型作比对,界定存在的差距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精准定位培训需求。(三)有助于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培训过程中,学员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的体现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6]应充分成人的学习特点,始终以学员为本,唤起其主体意识和内在动力。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就是有助于激发教师自主学习动力和主体意识与价值的活动。其一,它有利于教师自我需求的满足。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内容根据教师胜任力现状与岗位胜任力模型之间的差距来确定,可以让教师干什么学什么,差什么补什么,学以致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能够满足其成长需求的学习,成人学习者容易产生内驱力,乐于调动已有的认知资源,并发起一系列行动。其二,唤起教师对教育的自觉责任。胜任力模型提供的他人经验学习和榜样作用,有助于唤起教师的理想、使命,对教育事业的自觉责任。(四)促进培训效果的转化,提升受训教师的岗位胜任力和绩效培训的成效如何体现?以往我们只关注教师知识、技能和素质是否得到提高或转变。实际上,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仍属于量变,只有行为的变化才产生了质变,才能真正提高绩效水平。胜任力理论为教师胜任素质与组织绩效搭起了直接联系的通道。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项目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工作行为表现的改善,从而促进教师岗位绩效的提高。因为,它以终为始,将岗位胜任素质作为目标,通过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驱动,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新知识技能,增强了自我效能感,获得了成就感。在这样良好的状态中通过情境迁移,切实改善工作表现。

三、基于胜任力的幼儿教师培训项目设计过程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项目与传统培训最大的区别在于引入胜任力模型,根据胜任力模型提取出岗位所需的关键胜任力,实施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幼儿教师培训项目设计包括需求分析、计划制定、效果评估三个环节。1.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是一项培训活动的基础,其结果是培训目标、课程内容、培训方式、成效评估等各个环节设计的依据,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培训需求分析工作。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为教师培训需求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收集学员信息,确定其能力现状与应达目标之间的差距,那些可以通过培训来解决的差距便是需求所在。基于胜任力的幼儿教师培训项目中,关键是评估教师实际胜任力水平与岗位胜任力模型之间的差距。通过文献梳理建构起胜任力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胜任力建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等。下一步是受训教师分析,通过观察、访谈、测验、专家评估等方法评价受训教师目前的胜任力水平。比对现有水平与胜任力模型之间的差距,那些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予以消除的差距便构成了现实的培训需求。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2.培训计划制定。基于胜任力的幼儿教师培训计划需要考虑目标拟定、课程和方法的确定。拟定目标的步骤为:基于需求分析,确认学员的最近发展区;基于最近发展区和绩效目标,确定领域目标;结合资源分析,分解拟定具体目标。培训目标就是该问题领域中具体可见的航标,是关于受训学员在培训后期望达到的总体效果,体现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只有明确了目标才有可能科学设计培训课程、采纳哪种培训方式,所以,目标的表述应是清晰明确的、能针对学员专业发展需求,它不同于“目的”“意图”“希望”,而是体现为培训具体解决什么问题以及解决的程度。优质的培训课程是培训工作的核心,培训课程设计实质上就是为学习者绘制一份以终为始的行动学习导图。基于胜任力的幼儿教师培训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关注“冰山之下”①的自我意识、心理特质、动机等隐性的却又能对工作绩效起显著作用的部分,强调内外兼修、重点突出、人职匹配的原则。在培训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讲授法、研讨法、案例研究、跟岗学习等之外,更提倡行为示范、现场观摩与实践、角色扮演等方式。以幼儿园新任教师培训为例,遵循充分调动其学习内驱力原则,根据国家对幼儿园新入职教师的胜任要求,该项目以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为基本设计理念,围绕幼儿教师岗位胜任力从“师德修养与职业信念、幼儿研究与支持、幼儿保育与教育、教育研究与专业发展”4个模块展开。4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又具体化为“来自榜样的力量、我们的行为准则、幼儿行为观察、幼儿个体差异研究与支持、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生涯规划、持续学习、反思改进”等十多个专题,既有学了就能用的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实用性的知识技能,也有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如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其成就动机、形成价值观的培训活动,在师傅带领下剖析自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活动等。根据训前收集的受训教师胜任力现状水平,将培训专题进一步具体化为适合他们的培训要点,每个培训要点有具体的目标要求、培训方法、培训过程和评价要求。培训形式以教练式(集中)、师徒制(基地)、园本式(返岗)、工作坊、分享会等实战型策略为组织形态和进阶路径。3.培训效果评估。关于效果评估,最有代表性的是由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提出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分别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效果层四层面进行评价。反应层主要观察学员的反应,学习层主要检查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学习结果,行为层衡量的是学员培训前后工作行为的变化,效果层指的是工作绩效的改善。常常可见教师培训的效果评估仅止于反应层和学习层。所谓的效果评估常常为:一是通过满意度调查,了解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和感受;二是通过学员的作业和考核资料评价其是否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有所提升。基于胜任力的幼儿教师培训项目效果评估与传统培训最大的区别在于,评估参训学员是否将他们所学应用到工作中,也就是说,重视工作绩效的评价。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明确培训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学员的考核材料紧紧围绕项目目标进行设置;第二步,培训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考核材料、个人汇报甚至是到学员的工作情境中直接观察等多种形式收集成效佐证,形成绩效数据库;最后,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培训目标进行比较,是否有效一目了然。这样的训后评估不仅可以监控本次培训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以上述的新教师培训为例,学习结束后,可通过谈话咨询、问卷调查、任务单(纸质教案)、个人汇报等途径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与成果层四个维度对培训工作进行表现性评价。这样的成效评估不是单一的结果评价,而是综合过程性的表现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培训价值并提升新教师岗位胜任力的自主评价体系。

四、基于胜任力的幼儿教师培训的实施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培训者要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和规律,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具体表现在:其一,学员是主角,学员是资源。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不以培训者(专家)和管理者为中心。这样,培训者的角色也就相应地必须要从“培训者”转变为“引导者”。借用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点来阐释,培训者要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脚手架”,其作用是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行动,让学习真正发生,并在其学习成长道路上适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与帮助。其二,以学习者为中心,还体现在关注其现有能力水平,尊重学习者需求,正确把握培训需求。幼儿教师岗位胜任模型为精准把握需求提供了科学依据,结合学员的主观需要,形成精准的培训需求分析报告,真正做到因需施训、按需施训。其三,学习效果转化为教师行为改变,最终实现学生的受益与健康成长。综上所述,学员是学习者,在专家引领下发现、反思、构建、改进、转化。学员是参与者,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案例,在团队学习中互教互学、共生共赢。学员是管理者,在培训过程中自主管理,达到自觉自律。2.优化教学内容:以岗位绩效为导向。成人学习是直面生活的,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核心,强调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即以岗位绩效为导向。有效的教师培训以实践问题为中心,倡导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诊断分析、通过行动研究反思问题、最后在绩效反馈中解决冋题。基于胜任力的幼儿教师培训内容必须坚持岗位胜任导向,在结合教育实践及其遭遇问题的基础上,关注理论、实践和反思的结合,须包含可操作性、可见效果的工具。如幼儿园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以关键岗位任务为培训内容,支持首次上岗的幼儿园教师明晰幼儿园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将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行动,表现出“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有用”的真实有效的胜任岗位典型行为,如“有目的地观察幼儿行为:观察1组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的典型行为表现,写出1篇观察记录”,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与运用。3.变革教学方式:以任务为驱动,教学方式是教与学的方法和形式,包括观念性的方式和物质性的方式,是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综合。[7]变革观念性方式指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然后带来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改变。基于胜任力的幼儿教师培训以学员为中心,培训者(专家)从讲授者向辅助和指导者转变,身份的转变将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戴维•梅瑞尔(Merrill)教授的“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学习只有在学习者从事解决真实世界里发生的问题时,只有当学习者能够通过论证或应用而激活已知知识、并将其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基础时,新知识才会被整合到学习者的世界当中。[8]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需要学习者激活旧知,应用新知于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将以往的“授—受”型教学活动转变为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解决了问题的互动式学习过程。可以说,一次培训,如果学员没有过紧张的感受、没有忐忑、没有参与体验、没有成果运用、没有改变与收获,再轰轰烈烈的培训,任培训者再知名、大牌,对学员来说,他们也只是看了一场演出而已。以幼儿园新教师培训为例,首先,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任务单,把教学内容有机地安排在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中。如在《幼儿发展评价与激励》课程学习中,设计多项学习任务促进学员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任务单有:创建2份幼儿成长档案袋;为3名幼儿各自找到至少一个闪光点,并以各种方式给予赏识和肯定;以适当方式向家长说明孩子的闪光点;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激励策略等。其次,培训者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谨记“转化中枢”的要求,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在做中学,以战养战。最后,在进行课堂总结时,针对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予以反馈,鼓励学员坚定行动的决心。任务型教学驱使学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在执行具体的任务中应用所学,达成预期的培训目标,培训有实效,最大程度地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张翠云 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