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研究

时间:2022-03-22 09:26:01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研究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入手,以融入过程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课程为例,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的方法和措施,探索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融合

学校是德育建设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近几年高校时常发生恶性事件,例如药家鑫案、复旦大学投毒案、江歌案等事件,折射出高等教育对学生心理层面关注程度不够,高校德育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对提升高校育人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的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有助于高校育人体系科学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社交、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解决其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培养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者使用训诫、说教等方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能有正确认知和理解,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两者的总体方向、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要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融合有助于高等教育育人体系的科学发展。(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有助于提升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是一个高层次、导向性的教育,主要以灌输说教为主,理论性较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个体疏导。在德育工作中,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尊重学生个体、掌握心理发展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弥补德育重理论轻思想、重群体轻个体的不足。通过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内容,使学生易于内化与接受,建立对德育工作的信任,树立正确人生观和道德信仰,提升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个体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及心理素质。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将心理学的内容、方法融入德育,既提升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及困惑的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品德的重要性。当大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时,能够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坚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底线,遇到困难时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使自身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未能达成共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同之处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品德修养,不同之处在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同。高校德育目标侧重于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侧重于健康教育,两者的具体目标不同、倾向性不同、侧重点不同。两者应该注重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却往往相互排斥。(二)方法未能优势互补。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两边倒的情况:一种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学生的思想、情感、社交等方面的问题属于心理问题,应由心理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一种过分夸大德育的作用,认为解决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德问题,心理问题就迎刃而解。然而,任何个体当出现思想道德或心理问题时,都不是单方面的因素,应由心理教师与德育工作者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协作,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症结,从思想品德和心理两方面解决问题,而不能单打独斗,仅注重思想教育或仅注重心理疏导。(三)师资未能达到要求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教师主要是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教育者大多是从学校进入学校,未经过专业实践和技能训练,存在知识储备不足及经验欠缺等问题,无法发挥各自领域的功能,不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从而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同时,学校的配套政策、资金投入未能持续跟进,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1]。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文件中要求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这无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的融合提供了契机。下面以德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的内容进行分析。(一)以家国梦为人生奋斗方向。在绪论和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中融入新生适应心理与调适的相关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以新时代青年人履行的使命和肩负的责任为依托,使个人梦与家国梦相连,不断努力奋斗,坚定为青春梦、中国梦奋发图强的信念,培养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大学生。(二)以诚信和友善共建和谐社会。在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融入人际交往的相关内容,注重引导青年大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环境,学会平等尊重、信守承诺、互谅互让、团结友爱、关心自然、服务社会,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氛围,共建健康友好的社会风气,培养乐于奉献、投身公益、热爱自然的新时代大学生。(三)以健康人格提升道德品质。在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融入人格发展的内容,注重道德理性,重视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维度,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做到心口如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树立“国无德则不兴,人无德则不立注1”的道德理念,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践行社会主义公德的新时代大学生。(四)以生命教育培育家庭美德。在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父母、家庭的情感依恋以及对生命的珍惜,以期使大学生未来共担家庭责任,共建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的新时代家庭。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一)打通融合渠道。各高校应建立日常德育工作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融入德育工作,增进心理教师与德育工作者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从而达到知识传输和德育教育目的。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高校的活动宣传中,借助德育工作体系开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营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浓郁氛围,并适时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周、心理情景剧等活动,为高校进一步开展德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建立学生综合档案。新生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动态监测学生心理、思想和行为变化情况,形成综合档案。对有心理危机和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学生家长也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从而形成家校联动的育人合力。3.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通过开展心理辅导、素质拓展等团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灵疏导及思想品德教育。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心理咨询。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或思想困惑时,主动寻求心理老师和德育老师的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搭建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桥梁。(二)教学相互促进。1.师资队伍融合。在心理教师和德育工作者队伍中筛选、培养一批复合型教师,通过对他们进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同时掌握德育工作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既能胜任一般性、支持性心理辅导工作,又能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实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师资融合,为教学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2]。2.教学方式融合。在德育课程中,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借鉴心理咨询中的平等对话、倾听接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将遇到的烦恼和困惑说出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解答疑惑,使德育课堂既获取了知识,又能解决问题,真正凸显以学生为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借鉴德育教育的主动、开放的教学方式,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改变被动聆听的状态,真正走入每一位学生的内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方法的融合,力争实现“以德育心,以心育德”的目的[3]。3.教学内容融合。德育课程的首要目的是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二者有机融合,可以提升二者的教育实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帮助学生心灵疏导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坚持以德育为导向;在德育课程中,针对学生显现的问题适当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做到修心育德,二者的有机融合力争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4]。

参考文献:

[1]钱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2]王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8):159-160.

[3]郑建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16(11):12-13.

[4]梁宇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230-233.

作者:张翠翠 单位:四川长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