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

时间:2022-04-09 03:43:57

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开展线上线下并行的教学和服务体系。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的分析,探索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建构适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充分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适合学生的线上教育服务体系,以期提高高职院校工作效率和针对性,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些年,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不断凸显的学生心理问题,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被动干预模式即出现问题之后再解决问题,加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于甚至“生存”于网络,以往的那种线下的被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要。因此,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转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及现状

1.1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对比本科生和专科生我们不难发现,本科生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定位较高,相对地,心理压力较大,而且因为他们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得本科院校的学生在面对外界压力的时候更容易过度思考,产生学业压力、就业迷茫、恋爱困惑等心理困扰。高职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就业目标要求不高,他们更多地困扰于人际关系,而且因为他们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得他们在面对外界压力的时候往往选择直接行动,而非过度思考,因此,相对而言,高职学生的心理困惑要小于本科院校学生。教育对象以及办学条件的不同决定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是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侧重于团体活动,个体心理咨询则作为辅助手段。1.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1.2.1心理咨询机构普遍存在,但相关工作开展不足。自2011年教育部正式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文件以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正式纳入到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的考核指标中,因此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中心普遍存在领导重视不足、经费紧缺等问题,导致相关工作开展流于形式,更有甚者空有挂名机构而并未开展实质性工作。1.2.2心理教师数量多,但专业性不足。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个体心理咨询及相关团体心理活动一般依赖于辅导员、思政教师或校内具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兼职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是未受到专业的心理学训练,所以学生往往在热闹的活动结束之后未能有深层次的内心体验,心理活动的影响力和效力有限。1.2.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单一,效果甚微。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工作就是每年一次的心理普查、每周几次的心理课程、定时更新的心理网站资料以及固定开展的心理活动,工作开展形式单一,活力不足,学生欢迎度和受益度有限。比如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具有自己的网络心理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多半是用来一些信息,给学生做些心理测试或是宣传一些心理知识,使用率不高,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效果有限。

2“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现,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在所有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比重最大。我国的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速让教育也融入“互联网+”的大浪潮中,将创新多元的“互联网+”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必将会带来教育的一场新的变革。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中重要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在受到这场新变革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运用互联融合的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教学思想和固有模式,开展全新的、内容丰富多元的教育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1]。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建构实践探索

3.1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以校内学籍系统数据为基础,依托学校校内平台搭建心理健康教育专属模块。有一项针对湖北省7所高职院校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微信使用率高达到100%[2]。微信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必备的社交网络媒介,而很多高校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以校内微信公众号为依托,在公众号中搭建专属心理健康教育模块。除微信公众号这一大平台外,还可以以各类学生团体交流平台如QQ群、微博、微信群作为子平台,以便辅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安排,实现网络平台的辐射作用。3.2建立心理档。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第一模块即入校后就建立心理档案,学生通过手机进行心理普测,测试完成后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心理测量报告和建议,学生心理档案传入数据后台中备份,利用大数据对异常学生做出筛选和重点监测,对异常学生心理动态的掌握归属不同层级,并做到定时反馈。3.3与线下课程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宣传的主要阵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利用学校已有教学网络资源,从网络课程中筛选出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进行多样化的整合,让学生可以依据兴趣选择相关资源自主学习。除了学习其他优秀心理课程之外,也可以把本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教学内容中的心理测试环节或是课后作业等环节放到班级心理课程微信群中,让学生提交自己的课程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是拍摄某些与心理课程作业相关的视频,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也可以邀请知名心理教师或专家开展“微课堂”或“微直播”,通过网络把在现实中难以请到的专家学者请到“微课堂”中,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4打造层层递进的校园宣传服务平台。线上心理知识的宣传是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第一层,比如定期通过微信平台推送相关心理学文章,让学生在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中掌握对学习有益且正确的心理学知识;或是建立一些固定的栏目如大学生心理故事案例,把大学期间学生在不同年级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编成心理案例并提供解决方式和建议,学生只需要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查找到相应的案例。开展有针对性且系统化的线上心理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第二层,很多研究都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的效果显著,但如果在线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会受场地、人员、经费等限制,使得团体心理辅导很难在大范围内开展。我们可以针对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管理、焦虑情绪、自信心等问题设计出系统化、有针对性的线上团体心理辅导,让更多的学生在团体心理活动中受益。比如像情绪管理专题活动,事先在校内各个平台宣传并招募愿意参与此项活动的学生,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动机,告知学生若能够完成全部的活动将会得到相应的奖励(或是让学生在参与之前缴纳一定的小额“押金”,如果能够完成全部活动将返还押金)。一期活动有七天,参加的学生需要在这七天内每天抽30分钟参与活动,活动包括每日10-15分钟音频知识学习、5-10分钟相关图文信息或案例解读、15分钟主题任务训练及讨论。根据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设计系统科学的情绪训练方案,比如第一天是从了解情绪、掌握情绪词汇开始,训练任务是区别事情、想法以及情绪;第二天是学习情绪是如何产生的,训练任务是进行认知行为记录;第三天是了解和识别不合理信念,训练任务是找到自己常见的不合理信念;第四天是学会与自己对话,学会把自己坚信的不合理信念变得更客观,训练任务是自我对话和理性回应;第五天是学会如何带着情绪沟通,训练任务是学会在具体情境中表达;第六天是学会正面看待事情,训练任务是记录正面情绪;第七天是学习当中遇到不可控的情境时我们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情绪应对,训练任务是总结和回顾整个活动。

心理咨询“一键式预约”服务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三层。第一层和第二层模式的建构是秉承着发展性的原则,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第三层的构建则是以干预性为原则,是为了解决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危机。在预约模块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心理咨询的原则、限制、心理咨询师个人信息及擅长领域等,让学生可以轻松获得心理咨询服务。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重视程度不够、资金和师资力量短缺、教育资源和内容匮乏、系统化程度不高等这样那样的困境,但“互联网+”背景下改革的春风必然会吹进教育领域,这既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场改革,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和思维模式,构建适合于高职院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线上线下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喜梅.“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1):32-34.

[2]简璐丝,曾智.微信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4):214-215.

作者:罗小婧 黄雪飞 孙克波单位:1.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2.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