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通识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

时间:2022-11-27 09:31:28

普通高校通识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

[摘要]高校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大理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生满意度展开调查,基于学生的评价结果,分析、探讨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建议和对策,为普通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运行管理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选修课;满意度调查

一、研究背景

为了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要求医学类、理工科类专业学生选修人文社会科学类、体育与艺术类课程不低于60%;人文社科类、体育艺术类专业学生选修医学、理工科类课程不低于60%;除体育、艺术类专业外,其他各专业选修体育与艺术类课程中的艺术与审美课程不低于2学分;所有学科专业选修创新创业类课程不低于2学分。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大理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能更好地获悉学生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满意度,特在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对开设的172门通识教育选修课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研究。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大理大学在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选修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的2016、2017、2018级在校本科学生,共有4239名学生参与了调查,样本为分布于10个不同学科、56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二)调查项目。为了通过调查了解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实际开设运行状况,以便能更好地指导课程建设及运行管理,综合了专家、教师及管理者的意见建议,设计了9个固定答案的结构式问题及1个开放式问题。调查项目涉及学生选课目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学生的总体满意度,亟需改进的方面以及意见建议等。(三)调查及数据分析方法。为了获得有效的调查结果,在课程临近结束时才组织开展调查;同时向学生保证严格保密个人的评价信息;要求教师不得以诱导等任何形式影响学生的评价,且待教师公布学生成绩后才反馈调查结果。学生在规定时间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对自己选修的通选课程进行评价,利用SQLServer2008软件对调查获得的评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取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生满意度状况。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通选课程的满意度状况及分析。从表1中学生的评价信息可以看出,81.5%的学生选课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9.5%的学生是为了拓展专业知识,3.6%的学生是为了达到学校学分要求,还有5.4%的学生是其他原因而修读通选课。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修读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态度积极、目的明确,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生对大多数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学时安排的满意度也较高,少数满意度低的具体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需要调整。(二)教师教学满意度状况及分析。学生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总体满意度都较高,分别达到了99.4%、98.6%、99.2%及99.2%。通过学生评价意见及建议发现,多数学生认为教师知识储备丰富,备课认真充分,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治学严谨,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基本能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好。同时,学生也建议尽量小班教学,教师多使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某一学科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三)课程教学状况及分析。为帮助教师发现课程教学薄弱环节,调查中设置了“课程教学最需改进的方面”调查项,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对于课程内容安排设置、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及授课水平四个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最需改进的是课程内容,其次是教学方法,学生相对较为认可教师教学态度和授课水平。通过调查,反映出学校后续需要特别加强课程管理、优化课程体系、严格审查教学内容,鼓励支持教师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四)课程建设及管理状况分析本次调查设置了1个开放式问题,主要用于收集获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通过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发现,多数学生提及了课程建设及管理相关问题,归纳后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其一,学校目前提供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数量较多,但很多学生选不上自己喜欢的课程,最后迫于学分要求而选择了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课程;建议学校尽量建设一批优质的课程资源,适当引入一些校外资源;对于学生喜欢的课程,可以多开设几个门次,尽量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其二,课程教学内容良莠不齐,部分课程任课教师并未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只是将某门学科专业课程进行删减后当作通选课程进行讲授,有的课程教学内容又过于“通俗”,建议学校应严格把关教学内容。其三,部分课程选课学生数较多、教学模式单一、师生互动少,建议学校多开设类似本科学生讨论课模式的通选课程,激励教学效果好的高职称教师授课,尽量小班教学,多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互动教学方式。其四,部分课程授课教师对学生要求低,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学生只要不缺旷课和完成少数几次作业就能轻松获得学分,学生学习成绩区分度不大;建议严格课程考核管理,多采用注重学生学习质量的形成性过程考核方式,并根据课程性质建立适当的学生学习奖惩机制。

四、讨论与建议

(一)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识教育不仅仅是扩充知识面的教育。目前,国内高校通识课程泛化现象比较普遍,各种课程都能以通识教育的名义出现,助长了传统“填充式”教学方式继续流行,与通识教育初衷背道而驰〔4〕。首先,高校应根据本校的传统、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标准。在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统筹规划通选课与专业教育课程结构,精心设计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其次,高校应科学划分通选课程类别,均衡各类课程资源,适当限制学生选课范围,对于不同学科专业类别的学生,有不同的模块学分要求,鼓励学生多修读跨学科的通选课,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最后,高校通选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把握好广度和深度,课程要以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为中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和沟通协调的能力,而非对非专业或学科学生普及的通俗课或导论课〔5〕。(二)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第一,严把课程入门关。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通选课程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管理,制定具体的通选课程质量标准,实行严格的开课审核机制。教师申请开课时应提供详尽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等教学资料,管理机构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将“水课”拒之门外。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通选课程必须要依托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吸引和鼓励人文科学素养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参与通选课程的教学,加大教师交流与培训力度,定期举办通选课教学交流研讨会,采取举办讲座、交流讨论、课程观摩等形式对担任通选课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通选课教师队伍〔6〕。第三,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奖惩机制。管理机构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及时了解并获取学生学习体验,及时总结通选课的实施情况,以便不断改进提升通选课程教学质量,对教学效果不好、评价结果差的课程及时予以淘汰,对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予以表彰奖励,并逐步建立一批优秀的核心示范课程。(三)改进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通选课程仍然沿用“满堂灌”的大班授课形式,缺少互动和讨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让通识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选课教学应引入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首先,通选课应注重师生交流讨论。一流高校的实践证明,研讨课程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独立思考、交流合作以及学术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很见成效〔4〕。高校应积极鼓励支持开设以研讨为主的小班教学,或采用大班授课与分组研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应拓展教学时空。由于通选课程学时相对较少,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应积极创建条件搭建MOOC、SPOC、智慧教室等新型软硬件教学平台,教师应借助优质资源拓展教学时空、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此外,还应加强课程学业过程考核。通选课程应引导学生关注体验学习过程,激发培养学习兴趣。建议课程考核时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加强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将学生学习准备、讨论参与、作业完成等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四)营造实施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我国高校实施专才教育几十年,专才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到了教育者的思想和教育体制中,学生在这种“专业至上”的氛围中也将专业学习放在首位,对于通识教育表现得漠不关心,对待通识课疲于应付,这是校园文化缺失造成的。开放、丰富、多样的通识教育校园文化和资源,才是通识教育的根基和沃土〔7〕。首先,学校要建立一系列加强通选课教育相关的激励机制、经费资助制度、教育技术支持以及教师的培训交流平台等,吸引和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与通选课教学及改革,建设发展一批高水平的通选课程。其次,充分发挥通选课程在文化育人上的开放性和多样化的特点,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宣传推广,让管理者及师生都认识到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投身于通选课程的教育教学,让其充分发挥应有的育人效果。

作者:黄和飞 赵榆琴 张悦 王斌 单位:大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