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职业沟通课程研究

时间:2022-06-12 11:25:14

商务英语职业沟通课程研究

摘要:在分析职业沟通课程改革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作品化改革的具体做法并分析了改革成效,认为作品化改革体现了产教融合、知行合一;强调了学生个性需求,增强了学习动机;实现了教学成效可视化,充实了情景性教学资源。作品化改革要强化教师的教学设计者和执行者角色,重点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并要有良好的改革支持条件。

关键词:职业沟通;商务英语;课程改革

职业沟通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职业核心能力类公共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职业沟通基本技巧,为未来职场沟通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下称“我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提出职业沟通课程作品化改革具体做法,分析改革成效,以期为该课程及其他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启发。

一、职业沟通课程的作品化改革背景

职业沟通课程是我校商务英语等多个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类公共基础课,学分1分,理论与实践课时各8学时。该课程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改善空间。(一)教学内容忽视产教融合,教学过程未能实现知行合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等纲领性文件均提出了“产教融合”“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内在地要求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无缝对接;知行合一则针对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强调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职业沟通课程面向全校多个专业,由来自学校职业核心能力发展中心的非专业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程组集体备课,对课程与专业之间的融合研究不够,导致教学内容与专业目标岗位割裂,无法实现产教融合。而其教学模式,一般都大班授课,以理论讲授为主,难以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知行合一也就无法保证。(二)教学指导忽视学生个性需求,教学氛围未能提升学习动机。高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诉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1]。而国内高等教育仍然“以教师为主”,对不同的学生实施统一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扼杀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我校职业沟通课程教学以“教室+教材”为主,即由教师在固定时间、地点,按照课本内容开展教学,难以实现个性化指导;课后的沟通实践,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也往往难以到位,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3],而职业沟通课程在教学氛围营造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从学生角度看,作为全校公共基础课,学分较少,潜意识中就认为该课程只是无关轻重的素质课,重视程度不及专业课;从教师角度看,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课程组较少对课程重要性作充分的宣传,也未能搭建营造教学氛围的能力展示平台,使得学生能力展示缺位,无法发挥榜样的激励和带动作用。(三)教学成效忽视可视化呈现,教学资源建设未能重视情景性资源积累。课程教学成效的体现与课程考核方式有关。我校职业沟通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自我沟通能力评估报告占50%,理论知识测试占30%,出勤等其它表现占20%。缺乏将学生所学放在职场情景中进行检验,忽视教学成效的可视化呈现。即使是部级精品开放课程,也存在类似问题。例如爱课程(www.icourses.cn)中一门与沟通相关的课程考核方式为:观看课程视频并完成单元作业占40%,在答疑区进行两次讨论占20%,期末考试占40%,学习成效的体现主要是单一的分数。近年来,高职院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教学录像、微课、课件等丰富的课程资源。然而,对于职业沟通课程来说,具有示范作用的情景性教学资源却相对匮乏,也没有形成此类资源积累的路径。情景性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基于真实职业场景、能够反映沟通实况的视频教学资源,包括优秀视频和带有典型问题的反面视频。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资源更为直接、直观,更有针对性,有较好的教学应用价值,理应成为职业沟通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方向。

二、职业沟通课程的作品化改革

所谓“作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标准完成的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可视化创作,而“作品化”指的是以作品形式展现教学成效的课程改革方法。(一)作品化改革做法。作品化强调的是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的实际产出能力,适合于混合式教学[4]、翻转课堂[5]等多种教学模式,我校商务英语专业职业沟通课程主要采用的是混合式教学模式。1.作品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教师有必要制定作品的标准。职业沟通课程作品的标准主要包括形式标准和内容标准。形式标准包括团队人数(5~8人)、视频长度(5~10分钟)、视频格式、视频质量、拍摄场所、表演技巧、精神面貌等。内容标准包括:取材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体现专业特点和原创性;突出职场精神;至少涵盖课程所学沟通主题中的3个,包括倾听、反馈、说服、拒绝、冲突、身体语言、礼仪、跨文化沟通、客户接待与谈判等。2.作品的产生作品依托职业沟通情景剧大赛产生。所有职业沟通课程学生都要求以团队形式参加,根据主题要求编排情景剧并录制视频,随附报名表(要求填写800字以内的情景剧内容及创新点)提交,任课教师全程进行个性化指导。初赛由任课教师根据提交的报名表和视频进行评审,按分数高低选出若干优秀团队进入决赛。决赛前,任课教师按照作品的标准,再次对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作品的质量。决赛包括三项内容:情景剧现场演绎;评委对情景剧内容进行提问,团队成员回答;现场抽取1道职业沟通相关题目,并按要求作答。3.作品的使用作品包括初赛作品和决赛作品。自然,作品的首要用途是作为课程考核的手段,占总评成绩40%,教师按照作品的标准进行评价。此外,从初赛作品中,可以选择部分具有典型问题的作品作为反面案例。例如,部分作品在拍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校园景观,与情景剧设定的职业场所不符;部分作品情节过于简单,没有新意;部分作品并非原创,照搬网络资料等。这些作品一般不予公开,由任课教师处理后作为下一轮教学的资源。对于入围决赛的作品,经过教师两轮的指导和完善,一般来说质量都比较高,决赛将全程录像,并将最终剪辑的作品作为优秀作品,添加进课程资源库,并择优在学院优秀作品网站展出。(二)作品化改革的成效。教学实践表明,作品化改革是富有成效的。作品化所依托的情景剧大赛要求团队合作,包括剧本创作、拍摄、剪辑等,本身就是重要的沟通过程,能够完成作品就体现了团队沟通的有效性。而完成作品要求对商务英语相关的岗位进行一定程度的调研,需要与企业进行沟通,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升也颇为有益。正如学生反馈:“我感觉整个人的沟通水平都提升了一个档次”“我真正明白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当然,更有针对性的是,作品化改革是解决前文所述多个问题的有效路径。1.作品内容体现了产教融合,作品创作突出了知行合一。作品内容必须取材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这就使得课程内容与目标岗位有机融合;作品的创作要求涵盖3个所学的沟通主题,并用情景剧的形式表现,这就使得知识、素质、能力有机地融入视频作品中,突出了知行合一的职教理念。以某一团队作品“跨文化商务接待与谈判”为例,设置的场景是:“WO公司(广州)专门从事EL(electroluminescent,电致发光)冷光片生产与销售,合作企业在青岛专门从事LED类产品销售,而墨西哥外商是专门研发LED产品的,双方此次广州洽谈是因外商对EL产品感兴趣并在合作企业的安排下进行的”。首先,该作品内容源自广州某公司的真实案例,决赛现场还使用了真人真实产品展示,以比赛的形式实现了产教融合。其次,该作品视频全长7分40秒,包括了跨文化交际、接待礼仪与谈判、中英口译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成员中英语言技巧娴熟,沟通过程流畅,很好地展现了所学知识和技能,体现了良好的职场精神和知行合一理念。最后,成员不仅在谈判过程中表现得非常专业,还对EL冷光片的产品知识进行了深入了解,将该产品的亮度与温度的关系融入谈判内容。可见,该团队还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了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相融相长。2.作品指导强调了学生个性需求,作品展示增强了学习动机。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品创作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一方面,情景剧比赛提供了多个沟通的主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3个;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未来想从事的与专业相关的岗位,通过亲身经历或者师兄师姐访谈等多种途径对相关岗位进行一定程度的调研,并获取相关岗位中真实发生的沟通案例,进而将案例演绎成情景剧作品。例如,学生提交的作品“职场那些事儿”灵感产生于广交会实训真实经历,通过设计老板与业务员的对话,表现了赞美和与上级沟通的技巧;通过老顾客的到来,表现了身体语言及沟通礼仪;通过设计师的登场表现了冲突处理技巧。教师在对学生指导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不失时机地对其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教师搭建情景剧大赛和作品展示平台,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情景剧大赛通知在学校主页,学生都要求参加,规模较大,级别较高,且大赛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对课程教学氛围的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其次,大赛由学校职业核心能力发展中心颁发荣誉证书,特别优秀的作品在作品网上展出,全部决赛的作品在课程资源库展出,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获得更好的比赛成绩,学生往往会认真组建参赛团队,调研企业岗位,研讨作品的创新和表现手法,更好地实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作品展实际上是优秀学生团队的能力展示,以可视化的形式体现了高水平的沟通能力,可以发挥榜样的激励和带动作用。可见,作品化改革有利于构建“让学习主动发生”的教与学的新生态。3.作品呈现实现了可视化,作品积累丰富了教学资源。作品以视频的形式呈现,融入了知识、素养和能力,以可视化的形式将学生所学放在职场情景中进行检验,这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了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除了获得分数之外,还获得了真实的沟通体验、可以保存的“回忆”、课程的参与感及满足感。另外,课程所收集的有重要示范作用、可视化的优秀作品以及具有提醒作用的反面作品,教学价值明显。开展作品化教学改革,每一轮教学都可以收集批量的此类作品。通过累积,可以不断充实情景性资源,进行作品的横向、纵向对比,不断完善作品的标准体系,提高作品质量,还可以进行较大样本的诊断性分析,为确定和调整教学重难点、个性化指导提供数据支撑。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化改革中,作品都由学生团队完成,从这个角度看,学生是课程的重要建设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应忽视这个充满创新精神的群体。

三、关于作品化改革的反思

作品既是学习目标达成的评价手段,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可以形成教与学的新生态,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方向。然而,任何教学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也需要学校各方面条件的支持和配合。(一)要强化教师的教学设计者和执行者角色。教师的角色很多,包括引导者、促进者、执行者、顾问、评估者、反思者、研究者、教材开发者、管理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等。[6]通过职业沟通课程的作品化改革,我认为教师成为科学的教学设计者和精细化的执行者尤为关键。一方面,教师要成为科学的教学设计者。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因此教师需要逐步从知识传输者转变成科学的教学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提升或者创造学习动机,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变成知识的主动索求者和探索者。对于作品化改革来说,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四个导向,即目标导向、能力导向、标准导向和生态导向。目标导向即作品内容要与目标岗位对接;能力导向即作品所体现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与目标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对接;标准导向即作品需要满足教师设定的、合理的标准;生态导向即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教师、学生、作品、社会之间互动良好的教学新生态。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精细化的执行者。无论是何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何等完美的教学设计,执行不到位教学目标也无法实现。例如,作品化改革中,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而部分自觉性较弱的学生,其学习和创作的质量难以保证,教师需要主动面对面“约谈”,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二)要重点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国家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各校都在探索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因此,对于职业沟通作品的创作来说,我们不应单纯关注沟通技巧的训练,更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对于作品化改革来说,作品创作本身即是创新。有的从沟通策略上创新,有的从沟通深度上创新,有的从拍摄技巧上创新,有的从产品专业化上创新等。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强调作品的原创性,要求学生在作品创作前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包括商务英语相关岗位存在哪些典型的沟通场景,成功沟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如何沟通才能达到目的等,并在报名表中列明作品的创新点。正如某一团队所说:“对于本次职业沟通情景剧比赛,我们的组员都表现得十分积极。大到剧情内容的框架,小到布景的小配件,都是我们7个组员认认真真探讨了3天才一致决定的。”其次,提供创新性作品作为示范,方便学生快速进入创作角色。最后,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及时的指导,包括提供国内外各类共享资源、图书馆资源、鼓励向专门人士请教等。(三)要有良好的改革支持条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向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这内在地要求学校在制度、组织、经费等各方面支持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改革。以制度支持为例,作品化教学改革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定课程标准、个性化地指导学生作品创作并进行评价、组织作品展等,对于这些工作如何计算工作量?是否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纳入教学评价?有何激励措施?等等。我们认为,在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征途上,只要有充足准备和科学设计,学校应当予以支持和鼓励。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在实践中探索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制度和氛围,才能激活教师的创新精神!职业沟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必须强调产教融合、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体现该课程的价值。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作品化改革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课程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为高职院校职业沟通课程及其它公共基础课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03):1-9

[2]吴洪艳.个性化学习理念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J].现代教育技术,2015(08):46-52

[3]汤闻励.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研究分析[J].外语教学,2012(12):70-75

[4]谢幼如.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孙惠敏,李晓文.翻转课堂,我们在路上[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6]王艳.自主学习者对教师角色的期待[J].外语界,2007(04):37-43

作者:潘小波 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