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职业体验及校园劳动教育成效

时间:2022-09-23 08:38:11

指向职业体验及校园劳动教育成效

摘要:职业劳动是劳动的主要形式,学校劳动教育应当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立足校园职业岗位,开展职业体验劳动。多年来,厦门二中定期开展“无物业周”校园职业体验劳动,形成了有效的指向职业体验的校园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活动开展常态化;二是整合学科资源,有效促进五育融合;三是开展技能比赛,营造优良劳动风气;四是开展课题研究,助推创新能力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事业的总目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使学校劳动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重要载体,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认知世界、自我提升,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他们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尤为重要。职业是劳动的重要载体,学校在设计劳动教育活动时,应当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立足劳动实践性的特征,面向真实世界,搭建学生劳动实践的平台,帮助学生感性认知各种职业的基本概况。而职业体验作为提升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重要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社会各行各业的认识,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培养自己的专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规划。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厦门二中”)多年来定期开展“无物业周”校园职业体验劳动,其设计立足校园岗位,让学生直接参与职业工作。通过职业体验,学生了解工作岗位特点和相关行业,掌握劳动技能,逐渐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补充。开展校园职业体验劳动教育,时空受限小,实践机会多,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

一、指向职业体验的校园劳动教育内在意涵

(一)以劳养德,培养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2],领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做到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3]。通过校园职业体验,每位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项劳动的重要性,要热爱劳动,尊重每一位劳动者;认识到每一个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要自觉维护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浪费,养成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增进对学校的了解,理解每一位员工对他们成长的付出,培育良好师生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二)以劳增智,培养追求创新的时代新人

劳动是开发青少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桥梁。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创造的能力,充分扩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校园职业体验,学生能够掌握相关岗位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师生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探究劳动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创新。同时,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缓解学生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放松学生身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以劳润心,培养心理健康的时代新人

中学阶段,学生学业压力逐渐增大,学生劳动次数不断减少、劳动观念不断淡化,这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产生较大冲击。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宽广的心胸、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增进学生与外界的情感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学校在设计劳动教育时,应当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劳动教育项目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引导作用和方式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劳动教育,达到以劳润心的成效。通过校园职业体验劳动,学生认识职业,思考未来,增强自我责任感和发展的内动力,不断增强自信心,防止或减缓自悲心态、懒惰恶习的形成。校园职业体验劳动也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情感交流、协调人际关系,进而营造团结协作的氛围,使学生在和谐友善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二、指向职业体验的校园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一)建立长效机制,促使活动开展常态化

一是建立活动规划与落实机制。厦门二中成立学校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将“无物业周”职业体验劳动教育活动、“劳动月”劳动技能大赛列入学校年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劳动教育。二是建立宣传学习认同机制。首先,召开专题研讨,分析“无物业周”校园职业体验劳动教育的意义和成效,讲好学生在“无物业周”活动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让所有师生认同这种劳动教育形式,避免简单应付、“一阵风”等现象。其次,广泛宣传“无物业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事迹,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及时收到正面反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最后,充分利用“劳动月”契机,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年级宣传栏、集会等方式,宣传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及成果,弘扬劳动精神,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三是建立多元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学校建立校园劳动卡任务制度,设计多样化的劳动项目,充分给予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的空间;规定每学期至少要完成的劳动项目数量和劳动时长,让学生享受劳动成就感、获得感;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劳动过程及成果评价量表,从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劳动态度与习惯、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开展评价;实行多途径评价,将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将展示评价、分享评价、竞赛评价与表彰评价相结合。

(二)整合学科资源,有效促进五育融合

劳动教育能联结德智体美“四育”,是“五育”的统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1]。劳动教育可以锤炼身体,磨炼学生意志,丰富人生阅历,提升道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内动力;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4],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的过程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再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是增进智慧的过程。系统的劳动教育应当整合劳动教育课程、学科课程和劳动主题活动,以达到劳动教育全渗透、增加专业性知识、提高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要求。在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渗透于教学中,促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为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教师要融入实践创新教育,如分析洗衣服中的物理和化学知识、探讨运用学科知识提高生活中某一劳动项目效率等。通用技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美术等课程中,教师要着重加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

(三)开展技能比赛,营造优良劳动风气

技能竞赛具有展示、选拔、增强荣誉感等功能,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动力。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搭建劳动技能竞争平台,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等能力,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劳动的喜悦与荣誉。学校将每年的5月定为“劳动月”,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劳动技能比赛,如图书整理大赛、垃圾分类大赛、书桌整理大赛、洗衣服能力大赛、创意插花大赛、宿舍美化大赛等,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以此展示学生的劳动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励学生互相比拼劳动技能,促使他们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理念。

(四)开展课题研究,助推创新能力发展

一是发挥德育骨干力量,调动全体教师积极主持或参与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厦门二中积极借鉴外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经验,在学校现有劳动教育实践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力求在劳动技能指导、劳动兴趣培养、劳动主动性激发、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机制、劳动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提升学校劳动教育水平和成效。二是发挥科技创新骨干教师力量,组织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校园劳动中存在工作效率低、打扫难的角落、劳动工具落后、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究解决方法、设计新的工具,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创新。

三、指向职业体验的校园劳动教育实施成效

(一)校园职业体验劳动教育项目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

厦门二中充分调动校内食堂、图书馆、油印室、功能教室等各类劳动场地和工作岗位,研发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合理分配任务,并配置相应的劳保物资,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劳动实践平台,践行多岗位的职业劳动体验。表1呈现了厦门二中校园职业体验劳动教育项目。

(二)劳动教育研究成果显著

在学生层面,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使他们利用学科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养护绿化过程中,学生发现草地生长状况不佳,甚至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学生将这一现象作为课题研究内容,经分析得出两点主要原因:绿地大型乔木种植过密,导致底层光照不足;物业人员清理枯枝落叶不及时,加重光照的缺乏。在找出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学生建议将乔木下的草地更换为耐阴的灌木。在教师层面,劳动教育科研也是硕果累累。学校各教研组定期开展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专题研讨,并开设与之相关的主题观摩课。学校负责的省级课题“学科融合理念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顺利结题;多个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市级、校级课题有序开展,教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劳动教育研究成果。

(三)以劳育德作用影响深远

实行“无物业周”活动以来,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增强了劳动技能,从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学生深刻认识到学校每一个岗位都至关重要,对每一位物业工作人员的态度更加尊敬。学生也意识到每一个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厉行节约、爱护校园环境成为每位学生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1-08-02].

[2]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1-08-02].

[3]魏进平.新时代“劳动”的多维审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1):1-6.

[4]李玉华,马心竹,罗聪.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79-184.

作者:林亚池 陈迪